只发生在咨询室里的感受


谢邀。

我的督导是一个很好督导,他像古典音乐乐章一样,有力量,节制,结构完整。并且,他是精神分析基础最严实的精神分析师之一;但也是确定所有同行业人中人文类书籍阅读量最大的咨询师,并且没有之一。

我非常敬爱他。敬爱的意思就是:很尊重,很热爱,一切深情起于咨询室内,止于咨询室内。

至于我和我的咨询师(自我体验师)们的关系,那值得吐槽的就太多了…罄竹难书!

我有时候讲给我的督导听,他如听相声一样乐不可支。(有时间真的给你们写写,笑中带泪呀,比看新年档喜剧还乐)

但是讲真,华人在国外,能找到一个好的咨询师非常非常难。简单心理那个坑爹网站,从400到1000人民币的都试过,对我来说,要么人格有缺陷,要么理论基础都不过关。毕竟同行遇同行,套路心思流派…彼此都清楚。

问题是,对方自恋受损,还会暗搓搓的攻击我。

现在终于一直稳定的咨询师,人在英国,学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很好,就是人还是有些太年轻。但他有很多值得尊重的地方,有时候,我开玩笑,说,其实你是一个挺好的老母亲。于是,这个年龄不大的男人脸上就不禁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摆出「我最共情」的派头。

既然邀请我的人,是你,也许其实还是想听一下我和来访者们的关系吧?

嘿嘿,具体的不能说。

嗯。但是,我觉得心理治疗是分离的艺术。

有时候,长程的来访者们快结束,会因为分离焦虑而反复,呈现出偏执分裂的状态。但是心理咨询的目的,很多时候是为了好好告别一段关系,以此更好的构建各种千丝万缕的其他关系,更好的活下去。生命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比与咨询师关系重要多的…而我们,只是一个媒介、或者一艘渡海的船,彼此相互遇见,一起前行的一段时光。

也许,我在此告别,将不会存在。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也一直都会在。

最最重要的,我想表达一下,咨询师与来访者最好不要有的关系吧:把来访者或者学员当自己的信用卡、名车、新款奢侈品,他们孩子的学区房名校的学费…(我真的认识一个,非常著名的某院长,好多头衔)

上个月回中国见到他,他手指上戴七枚戒指,手腕上名表,宝格丽手环,小叶紫檀佛珠。椅子上放哈雷机车头盔,告诉我新换了宝马跑车,脖子挂哈苏相机和佛牌(这货根本不会拍照)。他微信朋友圈里还转了一溜儿的陈果与灵性成长…

偏偏还很多来访者粉丝认为,他有艺术气质,有人文精神,是成功人士典型范儿。

所以,如果遇到这种物欲之心过重的咨询师还是三思,ta们脑子清醒的很!通常,ta们不会把来访者的利益放在最先,也不会好好理清与来访者的关系。懂的满身奢侈的logo能够让你最快的建立移情,也明白如何让你心里隐隐会觉得,找ta咨询,也许也能变成这种「成功人士」…但其实,他们心里自恋(私)的很冷漠,来访者与学员不过是一茬茬韭菜…

当然,这种,我认为,最最下作。

还有一种,不那么清醒吧。容易把来访者当作满足自己自恋的工具。就像一个控制欲很强的母蜘蛛(不论真实性别男女,这只是一个比喻),要把所以子女配偶都紧密吞噬在身边。比如,来访者们都缠缠绵绵的看上几十年(真的有,还觉得一直是ta在帮助你)那是咨询师离不开来访者,而不是来访者需要咨询师了。

而且,利用边缘人格障碍的来访者的色情性移情,ta们是很熟悉技巧的。

这种就称为「不清醒的热情」吧。

就像我的督导告诉我的,来访者能整合到什么程度,很多时候是由咨询师的人格高度决定的。

对啦,嘿嘿,还有,理论上讲,咨询师爱与欣赏所有的来访者们,这是真的,或者是,我的来访者们都很美好,这个美好是指:宋代的一只瓷碗,有裂痕。

赛博朋克重金属,让人著迷…

……

就是这个比喻。

图为修复过的一只宋代瓷碗。现在也拿著喝茶用。

(这里仅仅代表我自己,别人,要看ta们人格的程度)。

但其实有悄咪咪最心爱,就好比我真心热爱世界上绝大多数美术馆以及各个流派的作品,(除了工作,最疯狂的就是这个了,反正两者也是一回事)。

但心底里,也有最偏爱的那一所画廊,或者某件作品。也许并不是卢浮宫蓬皮杜…这些都很伟大。但也许就是佩吉古根海姆里的一张基里科,阿西西某破败教堂的残破乔托……剧烈的震撼著你的心。

但是,但是,心里是清晰的,博物馆美术馆独立而自由自在的为人类和世界存在,你可以欣赏甚至狂热珍爱,但永远不会起占有之心,比如,你永远不会想把梵蒂冈博物馆搬到自己家客厅吧?

但是这些,对自己默默的会心一笑,永远不会让来访者们知道滴。


题主好,咨询师和督导的关系是怎样的存在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个回答:

  • 一、心理咨询督导和「学徒」关系
  • 二、督导是什么?
  • 三、案例解析:咨询师为什么需要接受督导?
  • 四、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督导师?

督导这个概念,最初是从「学徒」概念中借鉴而来的。(学徒概念,透著一股手工匠人般的韵味——人情味,技艺尚未纯熟的学徒,通过给师父打下手,从而技艺高超的老师那里得到指点,从而提升自己的技艺。)

心理咨询师接受督导的过程,和学徒体验有异曲同工之处:当新手咨询师遇到诊断上的问题时,在来访者诉求中遇到不熟悉的领域时,或者遇到困境与盲点时,甚至是想尝试新的方法时,都可以寻求一位经验更加丰富的咨询师的建议。

督导对于新手咨询师,以及成长中的咨询师来说,不仅非常实用,也非常重要,在有些国家,甚至是拿到执业执照的基本要求。

咨询师和督导是什么关系,怎样的存在呢?让我们先从「督导是什么」开始谈起吧~

督导 (supervision) 是什么?

在心理咨询师成长的路上,接受督导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对于许多刚开始做咨询的咨询师来说,督导这个概念其实有些陌生,督导究竟是什么呢?

Bernard 和 Goodyear (1998) 这样解释了督导的概念:督导,是一种由经验更加丰富的咨询师,对相比之下经验不足的咨询师的一种干预

督导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与普通的咨访关系不同。这种关系带有辅助性和评估性,以提升咨询师职业能力、监管咨询效果、关注伦理规范为目的,通常维持较长的时间(Bernard Goodyear, 1998)。

督导不仅仅是为了提升经验不够充分的咨询师的专业性,同时,也是心理咨询行业的「把关者」,通过督导的监管可以保证来访者所接受的咨询是有质量的,也是专业的。

督导制度可以确保心理咨询的质量。在美国,临床或咨询心理学的博士生在学习的最后一年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全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督导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一对一的督导。

现在,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也在逐渐成熟起来,一些国内高校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也开始在正规的实习机构实习,并开始接受一对一的督导师的督导。

督导师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旅途上更像一个引路者。这个角色对于咨询师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

咨询师为什么需要接受督导?

接受督导是一名新手咨询师成长为一名合格咨询师的必经之路,并且几乎是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有的人会把督导师比作父母或者教师一样的角色,在你尚不具有独自行走能力的时候,督导作为「拐杖」可以陪你走一段路,督导师的指点与情感支持会让你成长为更专业、更成熟的咨询师。

督导对于咨询师和来访者来说都有非常明显的积极影响,它会让你对个案的处理更加有效。因为不论是对伦理还是对咨询质量,督导都是最有效的把关者。研究证明,接受督导的个案比不接受督导的个案效果要好很多 (Bambling et al, 2006)。

不仅如此,督导也是咨询师成长的一个契机。一个良好的督导体验,可以为咨询师提供很多在咨询过程中所需要的力量,这些力量既包括情感方面的,也包括技术方面的,这些力量让新手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不会乱了手脚。

Hawkins 和 Shohet 确定了督导过程在咨询中的三个主要功能

  • 一是教育性的,接受督导为咨询师提供了定期得到评估和反馈的机会,帮助咨询师精进专业技能,促进职业成长。
  • 二是支持性的,督导师能够与咨询师共享两难困境,处理来访者给咨询师带来的焦虑、悲痛或者反移情。
  • 三是管理性的,督导可以帮助咨询师对工作进行计划,也可以帮忙探索可利用的资源。这些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辅助。在你还不能独当一面的时候,督导师可以成为你坚强的后盾。

文献中用一个26岁新手咨询师接受督导的例子体现了督导在咨询中的三个功能 (Pearson, 2001)。

在咨询生涯刚刚开始的时候,咨询师 Karen 就遇到了一个想要自杀的来访者。来访者是个16岁的女性,因为和男朋友分手执意要自杀,她甚至在咨询中提到了要割腕的具体计划。

作为新手咨询师的 Karen 感到非常焦虑,手足无措,这种情况她从未处理过。因此她马上联系了她的督导师。

督导师首先评估了 Karen 目前所处的职业阶段,明确了作为一个刚开始执业的新手咨询师最需要的是管理自我怀疑的情绪,建立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自信。而第一次遇到有自杀倾向的新手咨询师,急需的是清晰的、指导性的帮助

于是,督导师从教育性的角色出发,建议她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干预:

  • 1)评估自杀风险(包括自杀计划的具体性、自杀计划的危险性、是否有自杀工具、来访者身边是否有家人或朋友的社会支持等);
  • 2)争取和她签订一个不伤害自己或者不自杀的协议;
  • 3)和来访者以及她的父母商讨一个危机应对方案;
  • 4)安排接下来的治疗计划,包括心理评估和药物治疗(如果需要)等等。

督导师与 Karen 再三确认她对干预步骤和实施计划是否清楚,引导她对不清楚和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和讨论。

在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许多建议后,督导师又扮演了支持性的角色,告诉 Karen,面对这种情况感到焦虑是很正常的。他对 Karen 有信心,相信她的能力可以应付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什么情况,可以随时和督导师沟通。

在督导的帮助下,Karen 能够从焦虑又无助的心情中走出来,按照督导的建议冷静规划干预方案,并以此为契机提升了自己作为咨询师的自信和胜任感。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督导师?

虽然督导过程和做心理咨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寻求督导师也和寻求咨询师一样,需要寻找和你「匹配」的那个人,就像互相咬合的齿轮,才能最高效地转动。

首先,督导师不等于资深的咨询师。成为督导师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咨询从业经验,也需要经过专门的督导培训和实习。

在鉴别督导师的专业性时,建议大家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从业年限和小时数参考《台湾辅导与咨商学会专业督导认证办法》和《中国心理学会督导师注册标准》中的要求):

  1. 职业伦理:遵守心理咨询师相关法律及伦理规范,且无违法记录;
  2. 临床经验:具备至少三年从事临床心理治疗或咨询实践的经验;
  3. 督导经验:从事督导实习时间不少于150小时;
  4. 督导培训与继续教育:曾全程参加以培养督导师为目的的继续教育项目和临床心理专业伦理培训项目。

此外,不要急于确定自己的督导师,哪怕你内心已经选定了某一位督导了,也要先和几个可能做自己督导的人都认真聊一聊。在这个过程中,关注督导师的个人风格和指导方式与你的需求是否匹配。

一旦你选定了一个人做你的督导,就需要与他签好一份书面协议,这份协议要清晰界定你们之间的专业性关系。记住,督导师和你的关系不仅是一个专业性的关系,也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关系。不要模糊了这些界限,也不要放任督导师模糊这些界限

在你接受督导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你的督导师所提供的督导和你所期待的完全不同,那么你就需要主动和督导师聊一聊。怀著开放的心态,坦率地和督导师讲出你的顾虑,并且寻求你所需要的帮助。如果你尝试了与督导师沟通,却没有得到满意的回馈,你可以先试试和同伴聊一聊。

但是,如果你一直没有办法和督导师达成一致,那你可能需要找一个新的督导师了。如果由于你和督导师发生了冲突而不得不离开这个督导师,那么你可能需要留一段时间自我反思。为了不重蹈覆辙,你需要从这段经历中学习,同时,这也是一个加深自我了解的好机会。

在督导过程中,你需要要留心什么是你觉得督导过程中做的不错的,也要留心哪些方面还可以改进;这些讨论是成长与学习的良机。

记住,督导师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这并不意味著你现在正在做得事情是错的,不用太玻璃心,在督导师的帮助下耐心成长就是了。

新手咨询师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督导师,下面提供一些寻找督导师的渠道

  • 大学可以查一查自己周边的大学,看看是否有心理咨询相关的学院。有些时候这些心理健康的老师会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有时也会愿意提供督导。
  • 机构许多机构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常常为咨询师们提供督导服务。
  • 人脉可以挖掘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路——从自己的同事到富有经验的专家。他们可能已经做过督导了,可能也很想和你分享他们的经验,无论是成功而顺利的经验,还是的有启发意义的教训,都值得借鉴。如果你很幸运的话,他们可能会愿意让他们的督导师为你督导。
  • 简单心理Uni如果你没有以上提到的资源,或觉得这些方式都太复杂,你也可以来简单心理的督导师平台看一看。我们参考国际国内的督导师注册标准,为大家筛选了许多可供选择的资深督导师,就在这里等你来翻牌。戳→【预约督导师】就可以一键直通督导平台一看究竟啦。

参考资料:

1.林令瑜,钱铭怡,王浩宇,庄淑婕 (2017). 国内心理咨询一对一督导的伦理实践情况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31卷,第1期,25-29.

2.约翰麦·克里奥德 (2005).心理咨询导论第3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Bambling, M., King, R., Raue, P., Schweitzer, R., Lambert, W. (2006). Clinical supervision: Its influence on client-rated working alliance and client symptom reduction in the brief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6, 317–331.

4. Bernard, J. M., Goodyear, R. K. (1998). 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5. Hawkin, P., Shohet, R. (2000). Supervision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An individual, group and organization approach.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ckingham.

6.Pearson (2001). A case in Clinical Supervision: A framework for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Vol.23 (2) 174-183.

7.Owen (2015). Supervisory Processes in the Training of Psychotherapist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ction, Psychotherapy, 2015, Vol. 52, No. 2, 151–152.

8.Westefeld Rasmussen (2013). Supervision: The Importance andInteraction of Competency Benchmarks and Multiculturalism.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41(1) 110-120.

9.Where Do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ind Clinical Supervision?

(http://tamarasuttle.com/where-do-mental-health-professionals-find-clinical-supervision/)

10.9 Steps You Can Take To Insure A Great Supervisory Experience

(http://tamarasuttle.com/9-steps-you-can-take-to-insure-a-great-supervisory-experience/)

11.Getting The Most Out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http://tamarasuttle.com/getting-the-most-out-of-clinical-supervision/)


最后,动动手指点个赞呗,一门学了就能用的心理咨询实操应用课程免费赠送给你~

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uni(ID:jdxl-uni),回复「365」即可获得《每天学点心理咨询》课程。课程学习你将收获:
  • 掌握理解情绪,识别自我情绪、正确对待情绪甚至「双向情感障碍」的方法
  • 了解人格障碍、抑郁症、进食障碍等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治疗
  • 学习团体咨询、艺术治疗、曼陀罗彩绘心理治疗等心理技术的实操和应用
  • 懂得像咨询师一样建立关系、理解情绪、打开胸怀接纳更美好的世界
  • ……

寻求心理帮助请直接添加简单心理咨询助理微信:jdxlzxzl,给你最温暖的心理支持。

编辑于 2019-03-04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张怡张怡?

淡江大学 心理咨询硕士在读

在台湾受训期间,经历了4位来自实习机构的一对一督导(每位半年),2位担任实习课程授课的学校督导老师(每位持续一年,是小班团督),以及实习机构提供的团体督导(共约4-5位督导,每位提供团督12~40小时不等)。

单纯从「关系」层面看去,每一位老师都带著鲜明的个人风格,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有著各异的质地。

先说说一对一个督吧。

督导A总会以非常热情、专业、一切就绪的状态迎接每一个走进会谈室的人,包括她的受督者,很有power,极具影响力的感觉。当我们坐下来,她会主动关心督生的生活与现状,常常以「还好吗?」开头,也是她督导的特色吧。「督导」不是「咨询师的咨询师」,但督导的一小部分角色也有「咨询师」的功能,譬如说反馈ta看到咨询师的个人议题影响咨商进展时,督导就可能提出来讨论。督导A走觉察模式的督导派系,常常问我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但可能是临床经验的缘故,有时当建议的方向与我的判断不合时,好像只得顺著她建议的方向去做,接受建议(和另外共同的督生都有类似的感觉),其实判断不同的情况挺容易出现的,通常我都会补充资讯或是顺著督导的意见进一步提出疑问,只是感觉与督导A的「对话「的空间较少。在她面前我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学生」吧,我们的关系是专业而安全的,但似乎有点缺乏弹性。

督导B作为督导的存在,感觉更像是coach、consulting而不是counseling的状态,他会很快给出分析,以及讲具体怎么做。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有种「你问我答」,商务开会风的感觉XD。因为谈的次数不多,实在没有太多可说的。

督导C是一位走人本经验取向的督导师,美国受训。非常明快,清晰,聚焦,高效,给我感觉就像是一条叮叮咚咚的小溪或小河,抛出的球不论大小,都能接到,而且快速给予很具体的回应。这位老师虽已满头白发,是我经历过的年纪倒数第二长的,但我感觉到我们的关系是很平等的。督导不吝于自我表露,展现她的脆弱面(身体状态、时间安排、专业成长遇见的坎坷)以及曾经困窘的经历(临床层面),会拓展我对于个案和一些议题的理解与思考,增加咨询历程微观层面的敏感度,在她督导下的确是看得到快速进步。很像是一个亲切友善而客观的合作伙伴。

督导D是动力取向的治疗师,台湾咨商学会认证督导(虽然我不是走动力取向的,不过台湾的资深督导基本功都很扎实,能学到的依然很多…),我个人很喜欢她的督导风格。她像是一面深潭,也是一条宽广平静的江,感觉受督者抛出的东西会先「悄悄」被接住(她的身体语言很多时候是看向别处、挠挠头、沉思,因此说「悄悄」),似乎沉到水面下,正翻滚席卷著,一些片刻过后,当我好奇「咦?督导在想什么?她看见了什么呢?」的时候,水面便翻腾起来,接著,江面上吐出了一些很珍贵的东西作为归还。这些抛回来的球真的都挺有分量有深度的。除了督导期待能够被承接、解锁,也用某种非语言的力量,让我更稳下来,有深刻的、被涵容的感觉。而且常常结束督导,这种深深的被涵容的感觉会慢慢从腹腔里浮起来。我也不知道督导是怎么办到的,但我的确体会到了这种力量。

在团体督导的部分,学校的两位老师也顺便谈谈吧~

督导老师E很爱跟学生开玩笑,很努力和学生建立关系~团督时常会有「一针见血」的犀利反馈,总是能看到学生「不知道怎么运用自我去与个案工作「的不足,在「咨询师的主体如何现身在咨询室中」这一点上和这位老师学到蛮多。也因为他长期与社工单位合作,很擅长看见系统层面的影响。此外就是很擅长督导「反移情」和「平行历程」(即督导现场出现了咨询师和个案会谈过程中类似的情况与体验)。听了半年感觉获益渐渐减少了。

督导老师F,非常后现代的治疗师XD,很幽默,异常清晰有逻辑,感觉可以舌战群儒…督导现场分外刺激,喜欢模拟演练。他提供的思路往往跳脱思维局限,有布局,有谋略,也有勇武(怎么跟武侠小说一样…… )事后细细去想,他的每一句话背后的评估和考虑都是很周全的。督导本人也很不拘小节,堪称「T恤大裤衩,业务很能打」。打钟到点就会走人,利落不腻歪。从个人经验来看,有问必答,能指明路。是个看似潇洒其实很有情有义的督导吧

此外,还有实习机构提供的团体督导G,一位70多岁,从业四十余年,「桃李满天下」的督导,目前主要做的是创伤、婚姻家庭系统取向、IFS、心理剧…到今天还在持续大量临床接案、接督导培训,找她的客人络绎不绝。对这位督导首先是崇拜和敬佩~(奶奶)她的翩翩风采让督导过程很有魅力,旁征博引,因地制宜,以非常快速流动的过程转化著、摇晃著受督者既定的建构与觉知。同时她会给予受督者很多的增能与鼓舞,也很爱开玩笑。每次听她说话我脑袋里常常都只有「wow「,也会情不自禁地微笑

督导H,温柔知性,专精伴侣治疗,寸步寸步地陪伴著受督者学习,小心又细腻地给予协助,到了需要给予受督者反馈和指令的部分,也不失勇敢果决。so,很像一个会照顾人又贴心的大姐姐

写完发现,督导平均年龄大概都要45-50. 感觉在台湾做督导真的肥肠需要岁月的沉淀呢。……


督导基本策略(作用)附图:


在台湾受训期间,经历了4位来自实习机构的一对一督导(每位半年),2位担任实习课程授课的学校督导老师(每位持续一年,是小班团督),以及实习机构提供的团体督导(共约4-5位督导,每位提供团督12~40小时不等)。

单纯从「关系」层面看去,每一位老师都带著鲜明的个人风格,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有著各异的质地。

先说说一对一个督吧。

督导A总会以非常热情、专业、一切就绪的状态迎接每一个走进会谈室的人,包括她的受督者,很有power,极具影响力的感觉。当我们坐下来,她会主动关心督生的生活与现状,常常以「还好吗?」开头,也是她督导的特色吧。「督导」不是「咨询师的咨询师」,但督导的一小部分角色也有「咨询师」的功能,譬如说反馈ta看到咨询师的个人议题影响咨商进展时,督导就可能提出来讨论。督导A走觉察模式的督导派系,常常问我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但可能是临床经验的缘故,有时当建议的方向与我的判断不合时,好像只得顺著她建议的方向去做,接受建议(和另外共同的督生都有类似的感觉),其实判断不同的情况挺容易出现的,通常我都会补充资讯或是顺著督导的意见进一步提出疑问,只是感觉与督导A的「对话「的空间较少。在她面前我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学生」吧,我们的关系是专业而安全的,但似乎有点缺乏弹性。

督导B作为督导的存在,感觉更像是coach、consulting而不是counseling的状态,他会很快给出分析,以及讲具体怎么做。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有种「你问我答」,商务开会风的感觉XD。因为谈的次数不多,实在没有太多可说的。

督导C是一位走人本经验取向的督导师,美国受训。非常明快,清晰,聚焦,高效,给我感觉就像是一条叮叮咚咚的小溪或小河,抛出的球不论大小,都能接到,而且快速给予很具体的回应。这位老师虽已满头白发,是我经历过的年纪倒数第二长的,但我感觉到我们的关系是很平等的。督导不吝于自我表露,展现她的脆弱面(身体状态、时间安排、专业成长遇见的坎坷)以及曾经困窘的经历(临床层面),会拓展我对于个案和一些议题的理解与思考,增加咨询历程微观层面的敏感度,在她督导下的确是看得到快速进步。很像是一个亲切友善而客观的合作伙伴。

督导D是动力取向的治疗师,台湾咨商学会认证督导(虽然我不是走动力取向的,不过台湾的资深督导基本功都很扎实,能学到的依然很多…),我个人很喜欢她的督导风格。她像是一面深潭,也是一条宽广平静的江,感觉受督者抛出的东西会先「悄悄」被接住(她的身体语言很多时候是看向别处、挠挠头、沉思,因此说「悄悄」),似乎沉到水面下,正翻滚席卷著,一些片刻过后,当我好奇「咦?督导在想什么?她看见了什么呢?」的时候,水面便翻腾起来,接著,江面上吐出了一些很珍贵的东西作为归还。这些抛回来的球真的都挺有分量有深度的。除了督导期待能够被承接、解锁,也用某种非语言的力量,让我更稳下来,有深刻的、被涵容的感觉。而且常常结束督导,这种深深的被涵容的感觉会慢慢从腹腔里浮起来。我也不知道督导是怎么办到的,但我的确体会到了这种力量。

在团体督导的部分,学校的两位老师也顺便谈谈吧~

督导老师E很爱跟学生开玩笑,很努力和学生建立关系~团督时常会有「一针见血」的犀利反馈,总是能看到学生「不知道怎么运用自我去与个案工作「的不足,在「咨询师的主体如何现身在咨询室中」这一点上和这位老师学到蛮多。也因为他长期与社工单位合作,很擅长看见系统层面的影响。此外就是很擅长督导「反移情」和「平行历程」(即督导现场出现了咨询师和个案会谈过程中类似的情况与体验)。听了半年感觉获益渐渐减少了。

督导老师F,非常后现代的治疗师XD,很幽默,异常清晰有逻辑,感觉可以舌战群儒…督导现场分外刺激,喜欢模拟演练。他提供的思路往往跳脱思维局限,有布局,有谋略,也有勇武(怎么跟武侠小说一样…… )事后细细去想,他的每一句话背后的评估和考虑都是很周全的。督导本人也很不拘小节,堪称「T恤大裤衩,业务很能打」。打钟到点就会走人,利落不腻歪。从个人经验来看,有问必答,能指明路。是个看似潇洒其实很有情有义的督导吧

此外,还有实习机构提供的团体督导G,一位70多岁,从业四十余年,「桃李满天下」的督导,目前主要做的是创伤、婚姻家庭系统取向、IFS、心理剧…到今天还在持续大量临床接案、接督导培训,找她的客人络绎不绝。对这位督导首先是崇拜和敬佩~(奶奶)她的翩翩风采让督导过程很有魅力,旁征博引,因地制宜,以非常快速流动的过程转化著、摇晃著受督者既定的建构与觉知。同时她会给予受督者很多的增能与鼓舞,也很爱开玩笑。每次听她说话我脑袋里常常都只有「wow「,也会情不自禁地微笑

督导H,温柔知性,专精伴侣治疗,寸步寸步地陪伴著受督者学习,小心又细腻地给予协助,到了需要给予受督者反馈和指令的部分,也不失勇敢果决。so,很像一个会照顾人又贴心的大姐姐

写完发现,督导平均年龄大概都要45-50. 感觉在台湾做督导真的肥肠需要岁月的沉淀呢。……


督导基本策略(作用)附图:


督导是咨询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我们突破成长过程中的瓶颈。所以,想借用陈昌凯老师在聊到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上,所提到的督导的三个重要角色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们充分掌握了咨询师的基本咨询技能之后,加上我们学习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那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咨询本身会变得更有效。但是这个时候也会发现一些瓶颈,比如有些问题你没办法解决,或者说来说去,你觉得咨询没办法推进,或者来访者完全不听你的话,这个时候你会变得很苦恼,困惑。

这个时候,真正能帮到你的,可能只有督导,而且是个别督导,或者是团体督导中由你汇报案例的督导,并不是那种别人报案例,而你在一旁只是看看的督导。督导在心理咨询师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再说一遍,非常重要,因为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那么督导师到底起著什么样的作用呢?其实我觉得,Janine M.Bernard在他的一本书里面讲的就非常好,他认为督导师有三个角色,这三个角色可以很好地帮助来访者。

首先,督导师是咨询师的教师。

换句话说,当你某个流派不熟悉的时候,比如说我没有学习过精神分析的这样一部分,如果你的督导师发现在你这个个案,或者在你身上,精神分析理论的缺乏,让你受困于某个个案或者某一类型的个案的时候呢,你的督导师就教会你,或许给你更多的在精神分析方面的一些指导啊,甚至给你讲述一些知识和理论,让你在这部分有非常大的提高,从而突破自己。这是第一个身份,我们把他叫做教师的身份。

第二,督导师的咨询师角色。

其实大家都可能会发现,很多时候咨询本身会引发我们咨询师的内在的深层次体验,就像我经常在我的课上跟同学们分享的,我认为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同时共情也会涉及到我们内心最深处,那个最柔软,或者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有些时候,有些咨询个案的那些事情会触碰到我们,让我们很难受,很压抑,甚至很痛苦,原来咨询本身触碰到了我们的个人,或者是我们过去未解决的事件。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咨询效能的,就会大打折扣,你会受困于咨询当中,甚至和你的来访者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当这个时候来临,我们就知道你需要你自己的咨询师了。在督导过程中,督导师可以试著与你一起分享你的这个咨询的经验,然后探索到可能影响到咨询过程的个人议题。这时督导师就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咨询师的角色。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督导师对受督导者的治疗性干预和心理咨询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只是为了促进受督导者对来访者的咨询效果,而不是全面深入的对受督导者的个人议题进行处理。如果咨询师想要全面深入持续的处理个人议题,则需要选择一个个人咨询师。

第三,督导师的顾问角色。

因为咨询师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咨询师在遇到困惑的时候,督导师可以给你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分享或者给你稍稍指点一下。

比如由于我们长期受著CBT的训练或者人本主义训练,那么可能我们对这个来访者的童年经验地把握或者成长史的把握,可能就没有那么好,那这个时候我们的督导师可能会给我一个小小的建议:或许你可以去读一读这方面的书,或许可以听一听某个人的理论。这个时候就变成了顾问的角色,督导师会给你一个比较好的有机会的一个分享。

让你在这个过程看到其实你的咨询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特别是当我们的咨询陷入困境的时候,就是原来那条路走不通了,怎么办呢?那或许就可以通过督导师的这样一个顾问的角色,给你些方向,让你看到其实咨询有很多的不同的路径。你可以从别的路径试一试,或许会有海阔天空的感觉。

发布于 2020-03-25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唱歌的石头唱歌的石头精神科医生/音乐人/心理咨询师

有固定督导师是一个咨询师是否正规的标志吗?我不这么认为。咨询师需要督导,但督导这个功能,可以由不同的人,甚至通过一些日常的活动与交流来完成。合格的咨询师有相对独立完善的自我,最信任的是自己,需要具备独立处理情绪与垃圾的能力,也不会特别崇拜某位大师,打上别人的印记。毕竟,心理学是与时俱进的,需要后人不断去颠覆创新,而心理咨询,更是与自身特点,时代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流派。再说,那些开山祖师们,又找谁做督导呢?


有固定督导师是一个咨询师是否正规的标志吗?我不这么认为。咨询师需要督导,但督导这个功能,可以由不同的人,甚至通过一些日常的活动与交流来完成。合格的咨询师有相对独立完善的自我,最信任的是自己,需要具备独立处理情绪与垃圾的能力,也不会特别崇拜某位大师,打上别人的印记。毕竟,心理学是与时俱进的,需要后人不断去颠覆创新,而心理咨询,更是与自身特点,时代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流派。再说,那些开山祖师们,又找谁做督导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