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诗「最是人间留不住」两句,我觉得似乎反过来更好。因为直接说「最是」一句,稍显突兀,其后跟「朱颜」一句只是说明上句,并不见奇;不如由现象「朱颜」一句推结论「最是」,更为伤感。

以上看法恐多有谬误,希望指正。


简单来说,这是一首词,词有词谱,必须依谱填词。这两句话是不同的句式,不可以颠倒。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 , ⊙○◎●○○▲

另外, 先抛出观点,再用意象比喻说明,如此倒叙才是诗家语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最是人间留不住,恰似「朱颜辞镜花辞树」,先制造悬念,再解释,使用形象化的语言结尾,留有余味,朱颜辞镜以后为怎样?花辞树以后会怎样?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附:《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作者:王国维 (清)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是一首蝶恋花,蝶恋花是词牌名。以下是蝶恋花的格律。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括弧里写韵的地方是需要押韵的。中代表这个地方既能用平声也可以用仄声。

如果两句颠倒了就出律了。


他并不是由朱颜辞镜花辞树推出的「最是人间留不住。」而是先有了最是人间留不住的感慨,朱颜辞镜花辞树只是个小例子,可以补充说明结论,但不能推出结论。如果把它放在前面,就容易给人朱颜辞镜花辞树去证明最是人间留不住的错觉,就会显得很单薄。而把朱颜辞镜花辞树放在后句,就有一种丰富与落归之感,由假大空落到了实处,更增感慨。


一方面是制造一种猜谜感,使读者先有一定的思考倾向,然后看到下句满足心理预期的同时感到震动。

另一方面,将景物放在最后,意境具体形象,更容易创造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


第一,词的格律要求

第二,第一句直抒感慨,能直接将情感推向读者。第二句解释说明,进一步引导读者体会你的情感。先感受强度,再品味深度,更有共鸣感。


这是一首什么词,久别重逢,有相逢之喜, 有久别之痛。

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写久别的苦楚,下阙写相逢之喜但这个喜呢,只有一缕,时节又是春暮。

词上下两阙要收尾,怎么收,一个最是人间留不住,收不住。

两人春暮孤夜灯下,发出的感慨,也是上下阙的总结。如同下面的对话:你说这世间最留不住的是什么?两人不语,眼里看到的是镜子中老去,不再年轻的容颜,还有窗外,灯火阑珊处依稀可见的落花。

总一句朱颜辞镜花辞树,完美收尾,头尾兼顾。


因为这样一颠倒,成了平铺直叙,毫无悬念,毫无余味。


如果顺序变成 :

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

那么这句话就是平铺直叙,没有一点悬念,少了几分韵味。

我觉得不如改成 :

朱颜辞镜花辞树,正是人间留不住。」


按照《蝶恋花》词牌的格律韵调。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个不需要分析,看看上下文就好,看不出来就是看得少了,背个几百首下来会好点。另外,王国维的还不算清词里的上品,读点公认的好的。可能人间词话名字比较讨巧,现代人,文青嘛,你懂的。


参考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最后两句也是如此,按照白话口头方式,应该这么说:云雾太浓厚了,不知师父去了哪里,但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这是唐诗,尤其注重文字凝炼和意境。

你试著倒过来读: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

直叙的方式很容易破坏原有的意境,当然其中还关乎诗句本身平仄的问题。


这是文章(不仅诗)架构(起承转合)中,很简单的「转」与「合」,

简单的我都懒得细说。


钱老说过一句话「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著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相对的来说就是你留不住的都是那些美好的事物。这两句说的最是留不住的并不是朱颜和花的本体,只是中代指。这首词的背景是作者久别归来与妻子重逢,王妻原本就体弱,重逢后愈发觉得妻子身体虚弱,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朱颜和花,都是指的自己的妻子。所以作者是感慨妻子才说了一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感慨完再加上一句表面意义上的解释,这也是诗词常用的手法,含蓄。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简单啊,作者是 王国维。哪个诗人,没有任性的时候。想如何写,就如何写。


看了一下下面的回答,只有一个老哥和我的想法契合....

前一句中的「朱颜辞镜」和「花辞树」,可以看做两个事件,或者说两个动作。如果说你把这句诗反过来,理解起来就是——

这「两个事件」,「最是人间留不住」/这「两个动作」,「最是人间留不住」

品一下,是不是不对味了。

原句为「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后面一句是配合前面的一句,两个「辞」都对应的是前一句的「留不住」,留不住什么呢,不可能说是「镜」和「树」,只能是发起「辞」这个动作的「朱颜」和「花」了,所以这两句上下是合一的。

往下说就要说到结构上面去了,就先说这些。

哦,谢邀。/OK


整首词的精心安排就被你这一换打乱了。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一般词的最后一句都是点睛之笔,收束全词,余韵悠长。整首词两条线交织并行:人事和花事。人是主角,花是场景。人聚散,花开落。你该注意到,从开始作者在写人事的同时,就一直把「花」放在显眼的位置。

整首词六十个字,前五十三个,人管人的事,花管花的事,顶多是一个主角与场景的关系。

最后七个字,总结规律,统一现象,直接升华,直接结题、点题。把主旨「咔」——戳到心里,眼泪一下子就迸出来了。

朱颜辞镜花辞树。

以景作结乃词家之语。

你自己先填几首蝶恋花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附上一张图,理工科思维是危险的。


自问自答的标准答案

应该是的。


和白居易的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的感觉有点像


因为真正留不住的不是红颜易老,花开花谢。爱恨离别,王国维未说的情感类的才是他最想留住而留不住的。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词人只是类比两个留不住的常态,真正留不住的有点类似「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以语言诉说的凄苦与无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