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作为评估师,在测评中心评测评过员工和领导者的能力,撰写相应的评测报告,结合个人经验分享如何评价公司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

在分享评价能力之前,先要澄清能力测评只是下面三步骤的第二步。

  • 步骤一 测评标准建立:建立岗位的能力模型,包括岗位的关键能力要项、能力要项的权重设置、能力要项所包含的能力子要素、分有效性层级描述的能力行为指标
  • 步骤二 信息收集和能力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收集被测人在具体事件中的行为表现等相关信息;基于既定的岗位能力模型和收集的被测人行为表现相关信息,对其能力有效性作出评价
  • 步骤三 评价结果应用:对于被评价员工,促进对自身能力状况和发展潜力的了解,明确了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获得职业发展建议;对于公司,提高关键岗位选聘效率,提升网路整体业绩和管理有效性

问题是「如何评价公司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所以下面集中于详细解释第二步。

能力测评是收集被测人在处理具体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方法(可以理解为其展现出来的能力水平),然后将其与既定的岗位的能力标准要求(通常称为岗位的能力模型)相比较,从而评价候选人的能力有效性

测评方法和工具包含多种,一般把结构化面试和工作情境模拟,作为主要工具对被测人的能力有效性作出评价;工作成就记录和人格测试工具作为辅助和补充工具。下面逐一解释:

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是了解被测人在「过去」、「真实」事件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具体指根据某个人在过去某时、某个特定场合下做某件事的所作所为来判断他今后可能的行为。它遵循的是「行为一致性原则」区别于情景面试。(假如。。。你会。。。)

结构化面试有标准化的结构,对每个人使用相同的问题,由受过训练的面试者进行,基于明确的、对工作成功至关重要的行为,涉及真实而非假设的情境,减少对被评者工作经验的误解;避免受主观影响你对被评者的评价

另外一类重要测评工具是工作情境模拟。具体是观察被测人在「现场」、「模拟」案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工作情景模拟又可以细分为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设置一系列尖锐的冲突,并提供给被测人相关材料,要求被测评人进入规定角色,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通过与他人进行互动来解决问题。 ,即兴的去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角色扮演具有:

  • 模拟性:因为情景的设计源自实际工作样本中的典型案例,是在目标岗位上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利于观察被测评人在工作中的真实表现。
  • 灵活性:不同的角色要求和情境所测试出的能力素质是不同的,可以根据测评的要求将测评情境进行灵活的组合。同时,被测评人的表现也是灵活的,他们不会被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充分发挥。
  • 适用性:角色扮演用于评价多种技能。通常一对一进行,被测者会被给定一组信息和指导,以及准备的时间。然后将被要求扮演给定的角色。评估人一般寻找给定情境所需的,满足他们需求的结果。一些评估人寻找的素质包括:被测者问题解决能力,如何建立亲和力,对情境/问题的理解,当然,还有被测者的沟通技能。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用书面的形式阐述某案例的情境条件,要求受测人根据指定的社会角色进行一系列分析及决策的测验方法。

在案例分析这种形式的测试活动中,会先让测评对象阅读一些材料或案例,了解某个组织或个人所面临的问题,然后要求他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每个案例均是一个独立的实际决策问题,它们通常具有非确定性决策问题的性质,每个案例的分析和判断都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使测评对象无法依据固定不变的程序来解决,只能依靠其本身的知识经验,通过周密的分析给出合理的选择。

案例分析中的实例源自于实际工作,案例阐述的情景条件和分析要求与实际的工作角色十分接近,能够判断出测评对象在实际工作情境中的表现。

工作成就记录

工作成就记录是用以描述过去工作经历、教育背景以及相关经验的机会。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描述先前工作经历和教育背景信息;描述具体的工作成就。

工作成就记录有标准化的结构,对被评人整体工作和教育状况有基本的了解。

人格测试工具

人格测试工具是了解被测人与行为表现相关的性格特征。它包括一系列的测量,帮助测验使用者考察应答者或受测者回答问卷的方式,

人格测试是指个体对自身智力的把握或信任程度,并非测量个体真正的智力。主要测量工作方式和情绪智力商数。可以衍生工作方式的测试,包括领导风格、从属风格、团队角色、影响风格和职业兴趣。

评价公司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可以是上面方法的一种,几种组合,或者全部。测评的方法越多,结果就越精确,但是所需的时间、精力、成本也越多。

需根据公司和员工的实际情形选择评价结果精确和成本的平衡点,进而形成合适的测评方案。

祝一切顺利!


我一般分为五种,初步了解的话会分为三种。

第一种 了解了必定会被淘汰的那种。

第二种 满足大多数职业能力的那种。(实习)

第三种 基本上满足了职责能力的那种。(骨干)

第四种 人才,在职业上能展现自己创造价值的人。(我定义为1)

第五种 这是一种完全能展现自己能力的人,也是能让别人展现自己能力的人。(我称之为+的人)

我曾经和一个客户聊到过一个话题!

「小陈,你说科学家为什么要去验证1+1=2?」

「咸吃萝卜淡操心?」

我当时翻了个白眼

「因为生活中很多事情不等于2,我妈第一次叮嘱我,暖心。第二次,体贴。第三次,烦。加起来就是母亲」

「加的越多约不对等,加的越多越少啊!」

我摇摇头说

「不是边际成本递减!你公司的员工,哪个开除以后都没有办法找回来了?」

客户很疑惑

「是你,你把人才聚集到你身边。只因为你是那个+」

「而那些人才就是1」

客户笑笑说

「那些基层呢」

我再次翻了个白眼

「墨水,白纸,不是我们抒写的吗?」

「有些特质是天生的,但是他有了,你就可以培养。毕竟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可以替自己买单!」

客户笑呵呵的说

「总会是晚了点,也差了点。」


由于行业不同、组织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对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的评价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那么,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如何来进行量化考核呢?或者有什么好的办法?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这个,客观按劳动力市场行情,主观按个人喜好厌恶。怎么评,看入职岗位要求。


可以从很多方面考虑吧。首先是员工大学的所学专业,一般来说,每个岗位都有它独特的专业要求。

另外呢,还可以看他以往的工作经验,当然如果是应届毕业生,最重要的是看他的专业能力。

再者,通过面试,和员工面对面交谈也可以知道他的能力怎样。

最后便是实习,通过一两个月的工作实践,才能够真正看出他的业务能力。


专业说比较麻烦,简单说:就是你给他一项的工作他完成了,你在给他一项工作,他又完成了,而且还比较满意。


看与领导匹配度


首先得先抽离出岗位胜任能力,很多公司发展过快,对于岗位划分不清晰,造成了一人多职或者一岗多人的现象,这样就不太能客观的评价员工是否能胜任。举个例子,我所熟悉的两个部门是同一个领导,对于他所领导的员工工作的安排以自己的个人需求为主,员工每天很忙,但所做的工作不是本岗位主要职责,如果从岗位职责来评价,就不太能评价出是否胜任该岗位。所以先定义岗位胜任能力很重要,定义清晰后,以工作结果与设定标准相比较,看是否能够符合要求。


看你的实际情况需要,岗位(什么岗位配什么人才)-标准(丑话在先,自己评估一下几斤几两)-维度-业绩,能力,价值观,不过最好还是做事为人的标准多一些;差距-就是给一个梯度和缓冲器,说白了就是渐进式的拔高,循序渐进的进步-让被试也能看到自己的可能,从而从不可能到可能,也就是职涯规划一定要懂和参与其中;还有公司的制度体系,培训,晋升,绩效,薪酬体系等都有关系-内部孵化也可以-看公司的实际情况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