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感兴趣又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事情。


让他去破坏

为什么他会产生毁灭的倾向?

因为他几乎从来没有被看见过。他的诉求几乎从来都没有及时且恰到好处的被呼应

我说了,向外伸展的触角不被看见与重视,这时生的力量就会转变成死的能量

到这里会有两个分支:一是攻击外部,二是自我攻击

爱是深深的看见与接纳,这是生的力量,是创造力,代表光明

恨是不被看见与接纳的生命力,这是死的能量,是破坏与毁灭力,代表黑暗

你能看见他人,就能看见自己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中有这样一小段故事:

一个三岁的孩子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光明与黑暗本就是一体,区别仅仅在于是否被看见、被接纳

就像《浮士德》里说的:「黑暗孕育了光明,光明却背离黑暗,诅咒黑暗」

他试图毁灭与破坏,这也是向外传递的信息,也是他伸展的触角。也很有可能是他「生」的意愿的最后一丝希望

如果我们继续选择视而不见,用我们认为「正确」的去「改造」他这个你认为「不正确」的

极大概率是悲剧收场。也恭喜,我们又成功毁掉了一个人或一个生命

「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把人们带向了人间地狱」——荷尔德林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

打破固有的认知,先让自我走出死循环,跳出二元对立。用接纳的态度与他一同面对黑暗。例如共同讨论破坏的方式,怎么样才能破坏的既「过瘾」又有「创意」呢?也可以讨论自杀的方式,怎么样尽量减少他死去的痛苦呢?

在这样的互动中,你选择深深的看见他的诉求,这时爱就会出现。毁灭的能量就会转变为生的力量。这个过程也会加深你们之间的关系。即便他还是会对周围有所敌意,对你也会毫无保留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影视作品中,即使无恶不作的人也能有一个人能让他放下屠刀甚至表露温情,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接纳的力量使他们互相被看见、被需要。以至于最后只能通过这样的「小人物」去寻求突破,因为只有通过「爱」才能建立连接,从而找到弱点

这就又涉及到了一个问题:明明他有良知,为什么还是会去破坏与毁灭?

因为环境。我们在社会中生存,不可能只跟某一特定的人接触

所以,如果希望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真正「好」起来,心理学必须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让「爱」成为我们的普世价值去代代相传

「爱」就像疫苗。如果周围的人都有,你有没有都没有关系。如果周围的人都没有,那么你一定要有,这样才能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保护自己。不论发生什么,你都能走好自己的路

有人说,心理学好枯燥呀,那些理论一看就头大。这就对了,我看著也头大。很少有头不大的。不需要系统的学习,又不是搞科研。只要肯跳出自己的对立面,明白「看见」与「接纳」的力量,就非常非常足够了,这其实也是核心中的核心

愿我们都能与爱同在吧


让他活著。

这本来就是本能,可能还有生活经历的部分影响。又不完全是坏事,对看心理医生和让他吃药这两件事要保持谨慎态度,这类人很容易药物成瘾,例如我吃个甘草片都能上瘾。有些时候他自己对自己的精神折磨也会让他觉得快乐。

别总去想改变一个人,这不是做计算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

看到了另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好好生活吧兄弟。


先懂他,再因势利导


了解他的过去和痛点,才能更好的帮助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