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素質教育的好壞和金錢投入的多少,沒有必然的關係,而是和教育者的素質以及學生的狀態有必然的關係。比如,買不起鋼琴,不能買電子琴嗎?買不起電子琴,不能買二胡嗎?買不起二胡,不能買口琴或豎笛嗎?農村學校不能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搞一些種植、養殖以及農民畫、剪紙、地方戲進校園的項目嗎?總歸不過都是素質教育,都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綜合素質,而且性價比也不差。


謝邀。素質教育不是用金錢砸出來的,應試教育才需要砸錢。

任何需要砸錢的素質教育在本質上都是應試教育——不是應對公立私立學校的入門考試,就是應對某一個階層圈層的進門考試。不信?我們就分別說說:

身體素質教育。最健康有效的身體鍛煉其實是慢跑,最主要的投入成本其實是一雙輕便跑鞋;但是如果你想當特招生,想混進某一個上層圈子,這顯然是毫無意義的,所以你需要學很傷關節的網球,容易摔傷的輪滑,無聊到爆的高爾夫……某種程度,現在所謂的身體素質教育不過是看你能拿多少錢買到哪種門票而已。

心理素質教育。最好的心理素質教育,其實來源於家庭關懷,最主要的投入成本是爸爸媽媽多陪陪;但是你想要孩子脫穎而出,你就需要報各種演講班,口才班,讓孩子無比閃耀的孤獨著。

國民素質教育。最好的國民素質教育,其實是讓孩子懂得集體合作的重要性,需要的僅僅是同學之間平等友愛,師生之間教學相長;但是為了「素質」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你可能需要……

技能素質教育。好吧,我們現在只需要本科生了……


你的提議很好啊。我也覺得素質教育不用錢咂,應該用心去做,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就可以。比如畫畫,不一定非要去什麼江南小鎮,我們周邊的公園就可以。我上周帶孩子去公園,就有很多孩子在繪畫班的帶領下,去公園畫畫。這個本身是父母可以順便做到的啊。但是父母上了一周班了,也想休息放鬆,所以把孩子託管給專業的機構代勞,於是就需要付出金錢。

工業化生產的好處是單個產品快速便宜得被製造出來。因此我覺得現在的砸錢教育更像是工業化生產的孩子,並不是素質教育。但是,我昨天看到一個說法,我覺得挺有啟發。作為家長繁忙勞累的家庭里的孩子,必然要承受家長情緒管理的不善,這是出身帶來的痛苦,你只能接納。昨天我女兒過兒童節,我有點嫌棄她事兒多,就說「你過兒童節,別人就必須陪你兒童節嗎?」她馬上反駁到「你來好事,全家就都得陪你來好事嗎?」她說的是我經期會情緒很不好,影響了一家人的心情。

有幾個孩子能這樣反駁父母,他父母會反思呢。大部分會覺得自己作為家長的尊嚴受到挑戰,忿而開始教育孩子吧。我老公就說,你看你孩子都說這種話了!你教育得真好。這樣諷刺我。

我也經常看到別人在外面打罵孩子,孩子能有什麼尊嚴啊。我們的孩子享受什麼那些砸錢的教育真的是出於什麼需求來源,家長們有的根本無從考慮,你去就完了唄。你看我花了這麼多錢,我就是這麼愛你。你還不想去,不好好學,你將來怎麼做一個成功的人啊!這就是家長的邏輯,這就是素質教育的環,在裡面繞是出不來的。

那天我和孩子在路上說,其實現在的家長都是把孩子作為一個領導者在培養的,本質上就覺得自己的孩子一定會是精英,在用上限培養孩子。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不能接受自己是世界的底色,可能會是和被領導者,可能會是群眾演員。到時候,孩子很難有自洽的邏輯:你是按照最厲害的武器設計的我,現在我變成社會人,卻要按照螺絲釘的規則去融入社會,運行起來的痛苦可想而知。

回到話題上來,教育,首先是來自孩子的好奇,來自對孩子的需求的滿足,而本身並不是工具。


素質教育並非用錢砸出來的教育,素質教育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最近看了很多關於教育創新、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在文章的評論下面總會看見這樣的評論——「因為他們有錢」。然而仔細想想,真的僅僅是因為他們有錢嗎?難道沒錢就不能選擇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嗎?

回過頭來想想,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是為了讓孩子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路上增加一點贏的可能性,從而實現普世意義上的成功,還是為了培養一個內心豐盈、積極行動的獨立個體?對於很多人而言,答案都是前者,所以就有了「他們給孩子素質教育是因為他們有錢」這樣的回答。但當我們從教育焦慮的陷阱中跳脫出來時,冷靜地思考我們的教育模式,才發現後者才是終極要義。

我的一位大學老師曾經和我聊天時說,我讓孩子從小學習鋼琴,並不是為了培養他做一位鋼琴家,而是在為他打開一個情緒的出口。當他憂鬱沮喪抑或憤怒的時候,可以選擇坐下來,用彈琴的方式消解這種負面情緒。

孩子小時候的這種習慣培養,也是對性格的鍛造。在他練琴練到想放棄的時候,適當地推他一把,陪他度過最艱難的瓶頸期和倦怠期。久而久之,在後來的學習生活中受阻時,也自然地想要試一次、再試一次。所以,孩子幼年的教育最重要的影響其實是對性格的塑造,而在其之後的一生中,性格則是決定其人生走向的主要因素。

回到主題。

素質教育的好壞和金錢投入的多少,並沒有太大的必然關係。

有人培養孩子學鋼琴,也有人培養孩子學口琴,同樣是藝術熏陶,同樣是塑造性格;

有人送孩子學網球,也有人陪孩子練長跑,同樣是強身健體,同樣是磨練意志。

有人送孩子到英美澳參加夏令營,也有人在家通過一塊電子屏幕連接世界,

同樣是開闊眼界,同樣是認識社會。

所以,別再用一句「他們有錢」為自己找借口了。

可汗學院、慕課、知乎甚至B站,我們擁有成千上萬的優質免費資源,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也遠不止一條。


題主的提議很好,既給農村素質教育指明了出路,又封鎖了農村孩子的前途,進一步固化階級。

資產階級的未來就需要題主這樣的人。

其實目前對於什麼是素質教育沒有明確的定義,學鋼琴、搞競賽、學畫畫、搞體育等等,這些暫時和成績沒關係,又對未來有好處的東西都可以認為是素質教育。所以題主覺得讓農村孩子搞搞種地也是素質教育,畢竟種地也算一種職業,除了累和收入低沒有別的毛病。

然而農村孩子為啥拚命讀書?就是為了以後不種地啊!

所謂素質教育本身就是有錢人為了減小高考競爭給孩子未來做的投資,流行的素質教育裡面要麼是能給高考加分的,要麼是學的好了未來可以從事某項高薪職業的。

學好了種地能幹啥?這在現代社會完全是一種「低賤」的技能,不是我看不起農民,我家也在農村,有3畝多地。種地低賤的概念就是身為農民的父母長輩一遍遍的灌輸給我們的,為的就是能讓我們好好讀書,將來不再種地。

如果農村地區學校開種地這門課的話,農民會第一個把學校砸了,這是真正的不務正業。


不是素質教育只能用錢砸出來,而是在現有條件下,進行可區分、有標準、少漏洞的素質教育,只有砸錢一條路。

先說你的因地制宜問題。養殖和種植這兩個,如何給一群孩子評判他們養殖和種植能力的高低?畢竟這不是紙上考試,天氣、土壤、種子、肥料、農藥等等都會影響收成,如果規劃一塊地給他們考試,時間長不說,耗費的資源也是受不了的。

而你說的二胡,剪紙等等…也依然是課外的東西,簡單點說就是一樣要燒錢,不然人家掙錢的手藝憑什麼教給你?和鋼琴這些沒有太大的區別,別以為從鋼琴變二胡,就不用交錢。


素質教育是啥?

我認為是因材施教的個性化針對教育。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啥?

是為了在未來孩子成長生活過程中可以更好的獲取社會資源。

就因為這兩點就註定了這不可能是大幫哄的事,因為就算全面都會鋼琴那麼那玩意也就不值錢也就不能稱之為素質教育了。

就算不花錢靠父母教育自己教育,但能滿足這兩點教育的父母在當今社會也不會是弄不到錢的主


不止素質教育,應試教育也是一樣的。

說個奧數吧,以前點招的奧數只有一個班,上課講課速度很快,五年級的時候,周六下午三節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講等差等比數列,完全聽不懂,老師感慨說這個是高二的內容。

然後我的同學們很多都是上課不會,下節課再來就明白了,也有上課能跟上老師進度的。

怎麼辦到?

除了一部分是天資聰穎,大部分還是要靠家長。

有辦法的家長再找一個奧數班給講這節課的內容,甚至再找第三個家教來一對一教學。

更有辦法的家長,問清楚下節課要講什麼,提前預習。

這是最省錢的奧數。

至於你說的可替代性,這個認可不在於你我,在於領導,話語權的問題。


任何機構化的教育都是要用錢砸的,全民教育更是要一個花錢機器,以前的農業國家可是不敢搞全民教育的。

花多少錢可以決定教育水平,就看國家想要什麼樣的人力資源市場,或者想要什麼樣的社會整體素質了。地區經濟發展後,對人才的需求也會變化,這是地區經濟發展規律。素質教育是教育的理想目標,隨著經濟發展,自然會向更高更理想的教育目標發展,這是必然的事,就算學校不管,家長隨著自己經濟能力的提升也會希望自己孩子更有能力,而不是僅僅只會考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