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絕大部分人印象里的「素質教育」實際上應該對應的是「特長點招」或者「特長加分」

比如馬術項目,你要想練,最少要于謙這個等級的家庭才玩得起。。。這種也不可能普及化。。。

而比較具象的「素質教育」或者叫做「綜合素質考評模式」,其實很多時候也會變成另類的「應試教育」。

比如英國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裡面就有包括:社區勞動、藝術創作、運動愛好、社會實踐等項目,一般每項的滿分是5分或者10分,有比較清晰明確的評判標準。

結果就是學生不得不去「刷成績」,最後跟「多開了幾門課」沒啥區別。比如體育項目「在某項體育活動中獲獎」,那有不少人花錢去坐冷板凳,總體來說,學生也未必輕鬆,甚至可以說更忙更亂。

「公平」和「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教育改革或者說教育設計這塊的最重要考量因素,如何科學地制定考試方案和內容這塊,還是有很多專業人員在研究的,真正有一天「素質教育」到來的時候,也不會是大家現在認識或者想到的模式。


提這種問題的,都是不想真正學習的。要麼只想學怎麼不考試,要麼只想學怎麼考試,其他的都不想學


不必糾結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二者之間的區別,都是細枝末節問題,意義不大。

越是接近教育本質的越是好的教育,越是偏離教育本質的越是差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內涵,相較於應試教育,一定是更接近教育本質的。

好的教育,意味著對各個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消耗高素質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優質的資源向來是稀缺的,分布不均是註定的。

可以肯定的是,農村地區的孩子勝出的幾率會更小,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靳齊龍:深陷泥潭的農村教育?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這兩個名稱根本不準確,就像白種人/黑種人一樣不準確。

應試教育只看分數的原因是分數篩選的效率實在太tm高了,而不是為了培養考試機器。

素質教育就更奇怪了,為什麼要叫它素質教育我都不知道。

各種教育方式的最終贏家一定是目的性最強的,消耗資源最多的那一個。

素質教育目的性不夠強,應試教育消耗資源不夠多。這倆都不行。


很簡單一個問題,素質教育如何考核?

有統一的標準,那麼相應的考試與應試就和現在沒有區別,無非就是花費更多的精力,時間以及金錢。

沒有統一的標準,就意味著權錢交易。

素質教育在當前形勢下無非就是花很多錢或花更多錢。

這對一般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就不言而喻了。


來,請先回答我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首先要明確一點,教育是一個非常非常花錢的事情。即便是中國這樣被吐槽的情況,每年的教育花費都接近GDP的4%了,4萬多億;你猜國防費用是多少?1萬多億,1.X%,就這個水平,航母、盾艦、核潛、5代機、高超音速導彈就已經和下餃子一樣。對教育有多花錢有個基本概念了吧?

教育的回報可能很高,但實際如果把人當作「人力資源」來看待,有時候回報不一定高,取決於當時社會是否可以提供那麼多適合這些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合適的崗位。所以就需要對需要培養的人群做分層處理,以保證更高的投入投入到更聰明的更有希望的學生上。

結構化測試獲得分數無疑是最快捷最方便的評價手段。

所以中考、高考的核心就是「選拔」,實際上就是確定教育資源分配。1分決定了你去雙一流還是普通本科。

而當前我們的社會主義殘餘制度還保持著諸如「清華學費1年5000塊;西華學費1年也是5000塊」的情況。說實話,就清華教授們,隨便抓1個出來社會上講1節課,5000塊?怕不是搞笑。

但現行制度下,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雖然已經越來越少了)還是有機會爭取到5000塊錢聽一年清華教授講課的可能性的。

現在槽點都在:

1.結構化的測試,除了學生本身對知識點的理解外,考試本身還有很多技巧可以學習和利用。也就是應試技巧;典型如「衡水字體」,統一要求學生使用接近印刷體的字體書寫答案,乾淨清晰以減輕閱卷老師的閱讀壓力,可以比較容易獲得印象分;

2.考綱的限制下,知識點要求範圍是一致的,專業考試選手可以通過海量的刷題來加強解題速度,這時候考試的結果是誰的記憶力更強而非創造性解題技巧或者思維。題海戰術是非常蠢但有效的高分戰術;

3.由於1-2的存在,為了完成「選拔」(資源限制,每年雙一流大概招生比例約1.4%?一流學科大概4%?本科率40%?數據記不清了,大致是這個範圍)。考試的題目難度就越來越深和偏。

鑒於以上情況,學校所有的教育目標都是圍繞「應試」講究的是「升學率」。

至於「素質教育」我看了很多書和文章都沒搞明白是個什麼東西,可能確實是水平不夠。

比較接近一點的說法是「興趣教育」,發掘興趣,圍繞興趣提升,讓「興趣」成為「職業」。來了,發現興趣的首要是要了解各種興趣,比如我兒子,現在在幼兒園,誰tm知道他什麼興趣?那就都試試唄,音樂、舞蹈、跆拳道、書法、圍棋、羽毛球……但凡幼兒園開班,他有興趣,都去試一下。就是這個成本有點高隨便一個興趣班,半學期千把塊1個班,多來幾個班,一學期干進去萬把塊。

接著我們假設,假設我家小朋友愛上了羽毛球這個興趣,並且決定朝著專業運動員方向發展,(大眾運動對不對?看起來很省錢的樣子)。參加專業訓練課程,大概1節課100多;高檔碳素羽毛球1000左右每把;拉線一次80(這看運氣,一般1-2月要換一次線,運氣不好爆線那就是立馬要換)專業毛球鞋500/雙(半年干廢一雙算節省了吧?);羽毛球大概80塊錢1打(一般夠2場雙打比賽使用),其他裝備就都先湊合了,你覺得一個羽毛球愛好者從小學開始訓練到進入省隊,能幹進去多少錢?

拿當前高考最接近素質教育的幾個路徑來說:

  1. 5大奧賽,國家級獎項一般都是保送,或者自主招生降分錄取;去問問培訓班多少錢的培訓費用;
  2. 之前的自主招生「個人論文發表/個人專利……」,有專業的公司代筆搞這個的,收費嘛……。今年這招生政策調整,這行已經快沒了;
  3. 藝術生:嘿嘿,琴棋書畫攝影都行,9個術科隨便選。人均花費5w;
  4. 體育特長生:你當窮文富武是說說?

其實我也一直很希望「素質教育」的,就是沒錢去支持。我有個丹麥的朋友,是個程序員,天生熱愛編程,他家老爺子60+了,還在自學編程搞社區智能機器人大賽。問題是丹麥700萬人就有16所大學在全球前500的樣子。你猜我們的大學/人均比?別說全球前500了,滿打滿算才2700多所高校服務14億人。

素質教育,難以定義、以及量化測評,評價。如果以此來作為教育資源分配依據。不用想,普通學生不是機率更小,是根本沒有機會。

之前的自主招生政策失敗已經是個明證了。有錢有權的人家各種搞論文搞專利搞競賽。普通人家連門道都摸不到,別說有錢沒錢去搞這些東西了。

新高考後,有一種特殊的錄取途徑,綜合素質評價,一般是高考成績70%、校考成績20%、綜合素質10%。綜合素質就是在校期間各種活動表現、社會實踐這類的。由於之前沒有定標準,所以家長們瘋狂的讓孩子參加各種比賽、活動,以積累這個資歷。既累死孩子又花銀子如流水。


金字塔頂端的人不需要這麼多啊?你為什麼認為頂層那麼想讓低層起來呢?


國內的素質教育基本等同於貴族教育了

其中一項就是社交禮儀,坐姿,穿著,談吐舉止,接人待物,如何用餐等等

感謝國家吧,應試教育最起碼讓你有能力和富人的孩子坐在同一間教室學習


先搞懂啥叫素質教育,啥叫應試教育!它們有區別嗎?


謝邀。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你的疑問有所幫助。

海之角的小白:我們為什麼要支持應試教育??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