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現狀如何?怎麼改變?


謝邀。我希望能儘快讓鄉村,偏遠地區的初等教育水平趕上來,而不是城鄉二元化,教育資源都向部分地區,部分名校傾斜。我希望減少教師無謂的工作量,讓老師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中,而不是浪費在大量不知所謂的檢查,評比,考核,製造各種假材料。我希望提高教師的待遇,讓教師成為一份有尊嚴的工作。建立淘汰機制,讓教師成為優秀人才願意從事的一份工作,把不合格,不稱職的人踢出教師隊伍。

我希望,建立各種特殊教育學校,讓殘疾人,不適合普通教育的孩子都能接收適合他們的教育,至少成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人,有一項養活自己的技能,而不是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學校和家長,讓社會矛盾不斷激化。

我有很多希望,可是,我看不到希望……

中國教育我個人認為是目前為止最合適於中國國情的教育,改變也要依據現有的形態。

我只提出批評,對這個系統的弊端做出評價,但是總體而言利大於弊。

首先是對於職業教育,可以說簡直就是不如不教育。

職業學院簡直就是痞子和混混的天堂,就是浪費時間,拿到一個完全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學歷,讓一群人有理由去在學校里社交,並且做出更大的壞事。打架,吸毒,抽煙,濫交,無所事事。雖然沒有任何人直說,但是技校是一個大染缸,讓那些學習不好的人,徹底變成一個混蛋,他們一開始也許只是學習不好,但在技校會徹底變成一個壞人,簡直就像監獄一樣。

技校應該指引學習能力較差的人去做相對簡單的職業,比如麵包師,這種不需要太多文學或者數學基礎就可以做的工作,應該像興趣班一樣,培養他們去做蛋糕。1,設法緩解社會對他們歧視與壓力,很大一定程度上,中專生是被社會重壓壓得覺得自己毫無意義而自暴自棄的,只有在打架的混混圈子裡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樣的教育毫無任何意義,只是花錢建了一個地方,把一些學習能力不好的普通人扭曲成一個自暴自棄的人。2,增加他們的自信,增加他們對於勞動的激情。有些像毛主席勞動最萬歲一樣,讓農民有了自尊心。鼓勵他們去為社會風險,出自己的一份力。與上一條的區別是,上一條是外界的,這裡是內里的。3,與高等教育為了成為管理層相同,應該培養他們成為合格的被管理層,不應該教一些快手的話。

其次, 高等教育,可以說三本教育是一坨屎。完全就是在浪費時間,但還不像中專會毀掉一個人。

希望能讓老師投更多精力吧,沒有啥建議,畢竟就國情而言,集中培養優秀人才,有利於國家發展,確實不值得在三本投入太多錢。

大概放寬私立大學的建校資質,減少限制,這樣就會有很多很有錢的私人,為了自己的家族,或者其他聘請一些專家,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增加經營數量,減少出國人數。畢竟我們篩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資源不足,而不是智商不足,既然人家有能力自給自足資源,那滿口窮酸的人,就是神經病了。

比喻:有免費的午餐在發放,有人搶到了很開心,看了看後面在排隊的人,有一部分沒搶到的自己去下館子,結果被拿到免費午餐的人見到,就說有本事靠自己搶啊,自己買算什麼本事;我們希望人人都能吃飽為目的,而不是讓人們根據某一固定標準挨餓。

最後,中學外語教育,我建議提供多門語言選修,而不單一限制為英文,畢竟高考有九門外語,也更合適於北外之類的大學,並且根據高中的實際情況,決定聘請多少語言的老師。

而且北外應該接受非英語外語成績,高考每門外語應該有統一標準,不應該這麼天上一腳地上一腳。難度差別這麼大。


教育現狀就是把教育做成競技,無論什麼理由都有失教育的本來意義,如何改變?從觀念開始,從思考教育該如何為人類的進步提供幫助開始,只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競技教育的違和,才有可能改變,才有可能出現我們真正所需要的教育


謝邀

教育本著輸入社會人才,輸送合格的納稅公民為目的之一,當然學生的心思從小到大追求重點學校,追求名校,甚至出國,目的為何,用比較沾邊的話說就是 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底層目標是中層甚至是上層,中層到上層。(這些人都是比較上進的),張弓效應的表現。但是馬太效應是無情的,即使在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贏家通吃,富人有的還要再多給他們,窮人很窮還要剝脫他們,教育上也不例外,可以看看名流孩子都是上什麼幼兒園,人家孩子小學的英語,鋼琴,等等達到了幾級。

有人就說這種教育其實就是劃分階級的工具(你現在還密切聯繫的小學輟學同學還有幾個呢?)

以此為背景的教育,導致被教育者心浮氣躁,利欲熏心,急功近利,以技能教育為主,自我教育也是功利性,為了改變命運呀,考證,拿證書,獲獎,等等。

那麼如何改變,如何調整?

如果多了解一下90後甚至00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話(因為這一批人條件和之前的人,不同,觀念也不同,父母吃苦,也不想哭孩子,爺爺奶奶更甚),這批人屬於過渡期,或者已經過渡來的人,這樣他們不再擔心生存,不再那麼急著結婚,等等。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第一,在研究生,博士生的人數,擴招數逐漸增加的情況下,大學本科甚至高中都可以逐漸把重心放在通識教育上,而不是技能教育,因為將來靠技能生存的問題可以逐漸不用擔心。大學和高中發展的目標的調整,可以帶動初中小學的變化,那個時候,小學生上補習班背著兩書包作業的情況就會少很多了。

第二,第一個如果可以實現,國家可以從國企等入手,就業時,學歷門檻微微抬高的同時,把多餘的錢放在通識教育部分上,當然我們的偉大國家如果真的有心的話,沒必要事事爭第一,處處搞科研,有些東西花錢多不說,創造不了幾個崗位,養了一籮筐划水的人。

第三,分校模式,合併模式。弱校變成強校的分校,或者學校聯盟之類的,師資,硬體共享,逐漸的,主要是師資和硬體共享,家長也會改變觀念(這個可以搜一下,央視的教育紀錄片,正道)

目前看來,高校擴招是為了提高高學歷的人,提高教育水平,但是大部分學校跟不上溜,因為提高教育水平,首先就要改變教育者的觀念,或者提高老師的水平,老師還是原來的老師,反倒是老師納悶了,怎麼學生質量越來越差了。

蔡元培先生的話還是沒有過時的,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們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人去應用的,……教育是要個性與群性平均發達的。

蔡元培曾幾何時認為,育之於社會,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領,所謂「教育指導社會,而非隨逐社會也」;二在服務,「就是學校里養成一種人才,將來進社會做事」,或者「就是學生或教育一方面講學問,一方面效力社會」。

根本上是教育與未來出路(社會)的關係。


想要改變中國教育現狀就要摸清中國教育的問題。

我覺得目前中國的教育關鍵問題是過於追求文憑,而不是文化,社會也更加認同文憑而非文化。我所說的文憑是廣義的,指的是教育體系的認證,比如考試成績就是文憑,而知識本身就是文化;考入某某大學,取得某某頭銜,就是文憑,用實際知識解決問題就是文化。

現在我們問別人家小孩學習怎麼樣,一般是問孩子考多少分,而不是問孩子學到了什麼東西。在同一個公司,干同樣的事情,本科學歷的有時幹得比研究生博士還好,但本科畢業生收入卻遠不如博士。

文憑教育的優點是能夠快速將人分類,某某是本科,某某是專科,某某是小學文憑。但文憑教育的致命缺點是高起點,低終點。高起點是開始就給你一個認證,目標,對起步的人來說有時是非常困難的;低終點,是指高水平的你根本沒法認證,而從小在認證的環境中長大的人,沒有認證後就缺乏目標。譬如搞科研,文憑也就讀到博士,但這個文憑並不能保證你就能搞好科研。

文憑教育另一個缺點就是一般只能生產標準件,天才都是非標準的,所以很難找到發展空間。在古代霍去病十幾歲就將兵建功,封冠軍侯。而現在我們說天才也不過是說其十幾歲就被某某大學破格錄取。在現在的教育里,很難想像會有霍去病這樣的天才產生。但能改變世界的往往都是天才,沒有愛因斯坦,很難想像現代科技是否能發展得如此好。

過度強化文憑教育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極大地排斥了自學成才的人。你學習了真正本事,但我並不認可,我就不會給你機會表現。沒有機會,沒有人能夠取得大家都認可的成功。

認識了這些,就知道如何改變中國教育現狀了:從文憑教育轉向文化教育。你有文化,有沒有認可,都沒關係,我們更看重的是你實際能力。

文化教育的優點是低起點,高終點。只要你開始學習,你就在進步了,而即使你獲得諾貝爾獎你也不能停止,因為真理無窮無盡。實行文化教育,天才就會有自己發展的空間,不會再被各種學歷認證束縛。實行文化教育非傳統的方式取得的能力也沒關係,我們看中的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你取得能力的方式。實行文化教育,就不再有學區房以及戶籍的限制,因為你得到知識的方式並不必須在學校,你可以自行選擇合適的方式,沒有這一層束縛,長期下來戶籍也將不是問題。

當然實行文化教育的缺點是,因為沒有認證我們一下很難分辨這人水平如何。但仔細想想文憑,教育難道我們就能分辨一個人的水平嗎?我們只能知道這人到底取得了哪些文憑和認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