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天子地位不足以维持井田制√

首先你要先了解什么是「井田制」,我们对「井田制」最经典的了解来自于《孟子》: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1]

在孟子的叙述里,井田制是一个极其规整、极其理想化的土地制度,土地被均匀地画为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其余八块为私田,农人耕种完公田之后种植属于自己的私田。《诗经》有云: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2]

农人唱到:「雨滋润我们的公田,再顺带捎上我的私田吧。」看起来井田制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于是很多人就将井田制和土地公有制联系起来了,认为井田制是一种国家公有的土地制度。

实际上这是一种偏于片面,建立在后世对前代不切实际的想像之上的看法。

按照上古时代的生产力和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既没有长期的制度积累,也缺乏档案、简牍之类的管理工具,更没有训练有素的官僚集团,对全国的土地进行管理和确权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件事情到现在都在做。)

于是,井田制中土地所有权到底是什么面貌呢?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3]

根据汉书的记载,井田制的中所谓的「私田」并不是分发给个体家庭永久拥有的「私有土地」,而是分发给符合条件的个体家庭使用的土地,在二十岁之后发放,在六十岁之后归还。也就是说,土地的所有权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分发土地的组织,也就是村社。

村社是自然形成的互助组织,在上古时代,村社一般是由血缘家族组成的。家庭之间以血缘纽带连接,实行一种内部自治、内部互助的聚落。在这样的村社中,虽然家庭之间有地位高低,但是村社的土地归整个家族所有,家族族长对土地进行分配,分到土地的家族成员再负担家族的义务。

这样的土地所有制度是自然形成的,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我们看到在西周赏赐土地的铭文中,天子作为天下的拥有者,向他人赏赐土地的同时,还要赏赐这片土地上的农人,这说明天子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并不是天子对具体土地的直接所有,而是对于村社的所有权,具体的土地还是隶属于村社。

这方面我举几个例子。

这样的土地所有制在西周和春秋都还有遗留,例如大克鼎中:

克。昔余既令女。出内朕命。今余唯申就乃令……易女田于渒。易女井?訇。田于峻。与厥臣妾。易女田于?。易女田于匽[4]

天子赐这位名叫克的贵族多处田地,包括「厥臣妾」也就是这些田地处的农人家庭。在大克鼎铭文中这几处田邑较为分散,克很难自己组织人去耕种,这里周王下赐的应该只是让克享受这几处田邑的产出,而进行耕种的仍然只是田邑上一直居住著、耕耘著的农人,以及他们的村社。

在春秋时代,这样的事情仍然延续著:

王至自郑,以阳樊赐晋文公。阳人不服,晋侯围之。仓葛呼曰:「王以晋君为能德,故劳之以阳樊,阳樊怀我王德,是以未从于晋。谓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使无有远志?今将大泯其宗祊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此羸者阳也,未狎君政,故未承命。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征,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师!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臣闻之曰:『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觌武无烈,匿文不昭。』阳不承获甸而祇以觌武,臣是以惧。不然,其敢自爱也?且夫阳岂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晋侯闻之,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阳民。[5]

周王将阳樊赐予晋文公,而阳樊的居民则不服,甚至与晋文公兵戈相向。显然,周天子本意是将阳樊的城邑、土地和依附于其上的村社,这里阳樊的居民不愿意从命随晋,以至于晋文公最后不得不将阳樊居民迁出。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周天子将阳樊赐予晋文公,但是并不能保证这次赏赐的执行效果。晋文公如果不是拥有强大的实力,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够真的获得阳樊。假设阳樊真的有不服晋文公的实力,那么显然这次赏赐是无法成行的。

换句话说,基于以上认识(即:天子只对村社拥有所有权,不对村社内部土地拥有所有权),我们不难发现,周天子是否拥有支配土地的权力,其本质在于天子是否有强大的实力保证自己对村社的所有权,如果失去这个前提,那么天子将失去对村社的掌控,最终导致对土地失去简介的控制权。

在西周晚期,周天子对土地失去掌控的事情时有发生:

隹卅又二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周康宫遟大室。鬲比以攸卫牧告于王曰。女觅我田。牧弗能许鬲比。王令省史南以即虢旅。虢旅廼事攸卫牧誓曰。我弗具付鬲比。其且射分田邑。[6]

周天子赐予鬲比的田原本属于牧,而牧拒不执行周天子的转赐要求,周天子只能求助于牧的上司虢公,虢公命令牧执行周天子的命令。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天子这种建立在村社所有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的动摇。

所以说,周天子的实力下降造成了周天子对村社控制力的下降,而井田这种原始的土地所有制形态,也在春秋战国以降的中国国家体制形成过程中逐渐被拥有足够控制力的国家机器所瓦解。

参考

  1. ^《孟子·滕文公上》
  2. ^《诗经·小雅·大田》
  3. ^《汉书·食货志》
  4. ^大克鼎,《殷周金文集成》,2836
  5. ^《国语·周语》
  6. ^鬲比鼎,2818,殷周金文集成


社会发展导致旧有田制的崩裂是周天子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基本上中学阶段普遍认同这一说法,当然,学界还有争议,在此按下不表,只谈为什么井田制瓦解会使天子受到冲击。

首先我们要了解,井田制为什么会瓦解:

所谓井田,田分九块,中间为公田,其余为私田,先耕公田,物产归贵族所有,然后耕私田,物产归己。显然这是一种人口绑定的生产模式,对人的掌控实际上大于对田亩的掌控,这就导致了一个情况:大规模的荒地事实存在而没有开荒,人与人的隶属关系制约了开荒的进程。于是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开荒呗,那么问题来了:新开出来田算私田公田?算公田?那民不得利没人开荒。算私田?民尽占其利贵族不答应。所以该如何?无论公田私田,新开出来的地一律按亩数收税。

这在鲁国就叫「初税亩」(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左传)

在齐国叫「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

在秦国叫「初租禾——史记·六国年表」

在晋国则是「知氏制田,以九十步为畹,以百八十步为畛,其制田狭,其置士多,伍税之——吴问」

接下来回答这种地产产权变动为何会使周天子衰微:

试问:井田制和初税亩,哪种生产关系得利多?显然是初税亩这一类多。因为井田制先耕公田,后耕私田的形式会使得劳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降低,而自己开荒开出来的地就算自己的,公家只是抽成,所以显然后一种无论对贵族还是劳动者来说都更有吸引力。所以对于封建大领主来说,你摊子能铺多大,获利就有多大,换言之:谁先让井田制崩坏,谁承认井田制的崩坏,谁就可以强。

某种程度上讲,春秋时代所能称霸的国君,无不是先从崩坏旧制度开始的。但是这么多国君当中,周天子是个例外,因为名义上他是整个天下的主人,主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维护自己所制定的规则。所以很不幸,周天子是绝不能推翻井田制的,于是只能在春秋战国时代枯守自己摇摇欲坠的王座,以先祖的荣光粉饰早已破败不堪的国家公器,沉沦于旧时代的阴影当中。


牛耕、铁制农具被大力推广,大家开垦私田干得更带劲了。这样一来,给天子产粮的公田全荒了。

历史的路不好走,周王朝走著走著,嘎嘣一声,裂成了两段——春秋和战国。

诸侯开始忙著打仗,没闲工夫搭理老百姓,老百姓一瞅,改变的机会来了。

当然,主要是经济生活的改变——


春秋战国的经济大变革。


想搞懂那时候的经济,得从这三个行业入手:

种地是贡献 GDP 的热门行业,那咱们就从农业说起。


一、收粮新招

周朝原先采用井田制,农民要种公田和私田。后来更多的人愿意开垦私田,再加上牛耕、铁制农具被大力推广,大家干得更带劲了。

这样一来,给天子产粮的公田全荒了。


周天子虽然不太关心种地,但关心自己的吃喝。可问题是井田制明摆著已经不好使了,再加上周天子说话更不好使。

所以诸侯强硬起来了,怎么种地收粮都有了自己的打算。

1. 能者多交制


作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国,齐国引领了种地改革的潮流。


管理这个项目的,是齐国 CEO 管仲。

管仲的方案是这样的:既然大家不想种公田,那就把公田分下去,和私田一样,承包给个人。

收获的时候,大家自己留一些,交给领导一些。

原本是为了解决领导的吃喝问题,结果跑偏变成了一次税收改革。

税收是一个国家运转的动力,不然哪有钱养军人保家卫国,造桥修路奔小康……


种地的姿势变了,所以以后收税的方式也得变:


原先是收劳役地租,不管你种多少,只缴公田里的粮;


现在是收实物地租,不管你种多少,都得缴指定的量。

但这样又产生了一个问题,种地人的水平差距太大。

如果他俩交等量的粮食,交少了,国家吃亏;交多了,活儿差的吃亏。


怎么办呢?


管仲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啥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收税时要拉开差距:

产粮多的多交,

产粮少的少交。

这下农民干活的积极性高了,可土地还是国家的,不属于自己,就像在养隔壁邻居家的孩子,总缺点亲切感。


2. 土地私人制


鲁国最后加了一把力,让人地之间充满亲切感。


鲁国董事长鲁宣公,想出了一个办法。

到底国家是自己的,就是要比别人豪横,鲁宣公大手一挥,直接宣布:


土地归个人所有!

也就是说以后不再分公田、私田,谁种的就归谁,还给「房产证」,成了土地私有制。

当然鲁宣公也不会白便宜老百姓。国家要从每块地上,按收成收取粮食,这就是土地税。

而这个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征的土地税,就叫初税亩。

虽然土地私有制诞生了,但井田制的终结还要等到那个善「变」的男人出现。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经济篇

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 等

读客文化出版社

¥49.90 会员免费


这个说法不成立,没有必然联系。


分封诸侯国后 你的小弟是你的小弟,但是你小弟的小弟不是你小弟,你无权干涉。

其次,别的诸侯能听你的 不代表诸侯们的孙子能听你孙子的 。。。


"井田"是上头分给你的耕地,但是要注意,这地只是让你耕种而已,土地所有权在周天子那里。周天子分地给诸侯,诸侯分地给大夫,一层一层地分,一层一层的帮著种,生产的粮食也是留够自己的,剩下的一层一层上缴,即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茅,莫非王臣。"

控制诸侯国除了血缘和威信以外,就靠井田制。

当时土地制度是「王有制」。法律上土地都属于周天子,不得买卖交易。田就这么多,都是老大的,老大封多给你,你就种多少,自己留多少,上缴多少,都事先说好。但随著技术进步,给周天子种田以外,有能力开垦新的田地了。新开垦的田地归谁?这就是撼动井田制的炸弹。新开垦的田被当作礼物由诸侯分封给贵族和将军,分封权不在垄断于周天子,中央威信荡然无存。新开垦的田地也不可避免的被交易了,土地开始在新兴的地主阶级手中集中。

好好种田就能富足,也能有自由身,这对奴隶的吸引力巨大。奴隶制的财政体系崩溃了。因为所有人都不种公田了。都开始参与游离于体制外的私田生产。于是春秋战国历次变法都在承认私田合法性,建立封建的财政体系。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井田制崩溃的原因。

你肯定很好奇,为什么之前的生产力水平不提高,到了春秋战国提高了。

因为铁器被发明了!在此之前,中国人都是用铜器、木器种田,没有铁器刚硬。

再者,牛耕也被普遍推广了。


权力的核心来自于赋权。

谁给的你权力?

领导的权力来自于下属,而不是上级。

天子的权力来自于群臣。

你说话有人遵照执行,你的权力就有了。

对遵照执行的人给予正反馈。不遵照执行的给予负反馈。你的权力就巩固了。

周天子烽火戏诸侯,并不在於戏了诸侯。

而在于没有正反馈。

你把大家叫来,哪怕没啥事,你至少要好吃好喝招待大家,表扬大家勤王的积极性,论功行赏。

为逗老婆开心干傻事不是关键,惹得大家不开心才是关键。

大家执行很好,可没有正反馈,大家的执行力就大打折扣了。

执行力很好,如果有负反馈,那鬼听你的。

你指挥不动下属,权力就没有了!

光奖尊卑,不讲执行力和奖惩。

哪个领导能干的长久。

周天子能给下属的,无非爵位和土地人口。

爵位是职位和面子,土地和人口是薪酬和待遇。

如果爵位可以自封,土地和人口可以自己争取抢夺。

领导干嘛要听你的。

奖不了,就来看惩。

不用说六国,随便郑蔡之类的,你周都拿他没办法。搞出周郑交换人质的闹剧。谁还会怕你?

所以,跟井田制有啥关系?

井田制破坏了,无非是

天子的田应该比诸侯多的,可是诸侯的田和人口越来越多了。

本来天子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应该比诸侯强大的。

可是诸侯们越来越强大了。

诸侯们越来越强大,自然很难听从天子的号令。

天子的权力来自于诸侯们的赋权。

周天子的话没人听了,天子想奖励了手里没有土地和人口,想惩罚又没有军队和财力。

索性,混混日子好了!混到退休,期间各类下属出任ceo出来主持工作好了。直到下一任秦总来洗牌重组。

秦的执行力一流,可是对于执行结果,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过于极端。正所谓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

执行透彻,升官进爵。普通军工爵制度,人头换土地爵位,清清楚楚。

严刑峻法,随便迟到失期就是死罪。聚众聊聊天就可能弃市。

搞到最后就成了全社会,既得利益者与利益受损者的大pk。

而受害者众,受益者寡。

危矣!

好的领导,要让下属办事,让下属去执行。执行力有了,权力的源泉就有了。执行的好就赏,但要循序渐进。执行的不好,要罚,但要宽严适度。


周朝刚建立时,实行的是井田制,名义上田地都属于周天子所有,周天子把天下良田分给诸侯,并定期收获来自诸侯的朝贡,当时良田不多,人口也少,井田制运转比较正常。

但后来随著生产技术的发展,特别铁制工具的进步,农业生产率有了提高,人口爆发增长,又变得人多地少,人们开始产生了开荒的需求。地方诸侯对百姓开荒是非常支持的,反正只要把蛋糕做大,税能够收得上来,土地属于谁都没关系,这就导致了井田制的慢慢瓦解,说白了是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实力的改变导致了政治地位的改变,当时绝大部分经济发展增量都归了地方诸侯,诸侯们的经济实力增长很快,但周天子的经济实力却没有什么变化,诸侯们看周天子的态度慢慢就有了改变。诸侯们门庭若市、财大气粗,周天子门口罗雀、冷锅冷灶,天下逐渐开始「礼崩乐坏」。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井田制真的存在吗?还是儒家构想的一种制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