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六国不重视人才,所以很多人才都跑到了秦国,秦国六世的相国基本上都是从山东各国来的。一般来说,在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的选取上都会优先本土人才,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秦国培养的人才特别是文官很少,为什么秦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比山东六国差呢?(本人不是学历史的,而且发现网上对这方面的看法几乎没有,所以有这个疑问)


不知道是不是聊《大秦帝国》「孟西白」的「老秦人」剧情。

如果是的话,以下内容当我没说。

1,

在秦献公一朝以前,秦廷的大庶长权力极大,客观上促成了后世秦伯扶持自身」嫡系部队」的政治诉求;

2,

秦献公一朝开始,秦廷尝试以多种手段从本土势力中集中权力。

秦献公在魏廷的支持下上位,然后立即就把国都迁到了秦魏边境,这一点应与谋求外援有更多关系。有观点认为秦廷当时迁都栎阳是为了抵抗魏国,这种观点最起码是不全面的。

补充一点,是年秦献公在40岁左右,秦孝公出生是在此之后——秦孝公的母亲最有可能是个什么身份看个人理解。

在秦献公一朝中,秦廷以士卒相伍松动本地势力的根本,以行为市压缩本土势力的经济来源,以置县打破本土势力的政治结构,为秦孝公一朝的变革活动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秦献公末期,秦军大败魏国,一度攻到了魏都的附近,周天子为秦伯授予伯长,外来派的威望由此水涨船高。

顺便讲个笑话: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是弱国,弱得快亡国了。

3,

秦孝公一朝时,秦廷进一步引进外国士人。

在之后的变法中,秦廷进一步压缩本土势力的空间,以限制民商和求学进一步压制本土势力的经济、知识,仅留有军功这一条出路——不过,秦将之位在这一阶段已经出现了外籍士人垄断的趋势。

4,

至秦惠文王一朝,秦廷又垄断了铸币权——注意,秦国的主要青铜来源是魏国——本土势力的空间已经被压缩殆尽。

有关秦惠文王一朝的外籍势力,需要注意一点:

此前被秦国占领的外国领土上的士人也被视为外籍士人,比如,秦国自秦献公末期就占领少梁,但少梁人司马错依旧视为「客卿错」。

另外,秦公子也开始利用母系外籍力量进行政治活动,樗里疾在这段时期「挟韩而议」,一度成为了秦廷魏籍势力以为最具竞争力的政治势力。

5,

在秦昭襄王时期,由于魏冉一派并未获取楚廷的大力支持,楚系外戚开始尝试使用秦国的本土士人,最具代表的莫过于白起。

有说法称,白起为白公胜的子嗣,不过即使此说成立的话,该家族也在春秋末期扎根于雍一带,很难被视为外籍势力。

当然,白起在秦廷当中依旧是异类,秦廷上层整体依旧以外籍士人为主。

6,

秦始皇继位以后,秦廷重用了出自河西的王翦一系。该家族与王稽、王龁、王绾等人是什么关系不清楚,总之当时秦廷有相当一批王氏重臣。

王翦一系在《琅琊王氏》的族谱被记作魏国重臣王错的后裔。「王」这一氏在先秦大概率源自晋国。河西原为晋地,在秦厉共公时期被秦国夺取了一段时期,后边吴起夺回,之后在秦惠文王时期才又被秦国最终夺取。结合以上信息来看,王翦一系似乎在秦廷以秦人自居或晋人自居都说得通。

另补充一点:

李信并非秦国本土士人,他的血脉出自赵国重臣李兑。

除此之外,秦廷还有齐国的蒙氏,韩国的冯氏,另有两位位高权重的楚公子,还有后来居上的李斯父子。

整体上依旧以外籍为主。

7,

总之,重用外籍士人是秦廷自战国中期以来集权的重要手段。秦廷自秦献公一朝出现的这一倾向,是受制于特定政治压力下的特殊政治惯性。

相比于三晋、齐田氏、宋戴氏这类卿大夫的「家」,也相比于楚国这一春秋时期就使用集权政治的诸侯国,秦廷的集权经验确实要薄弱一些,有一些手段削弱本土势力就必不可少了。再加上宗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本身不太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人才的竞争力比较有限,想要有所作为还是要从中原引进人才。所以,重用外籍士人基本上是秦廷的唯一选择。

顺便再讲个笑话:「楚国分治而亡」。

所谓「楚国分治」,是因为吴起说了一句楚国的封君太重,然后被《大秦帝国》剧情加工为楚国「分治」。

那么,楚国的封君有多重呢?

楚肃王坐稳了以后,楚廷一口气宰了70家,阳城君听说楚王要办他夹著尾巴就跑了,私兵啥事不管,最后只有墨者为封君守城——相比于秦国商鞅变法以后封君在封地说造反就造反,楚国的封君就是这么个「重」法。

当然,按照《大秦帝国》史学界的逻辑:

因为秦国统一天下,所以秦国一定是集权,所以楚国一定不是集权,所以楚国一定是分权。

持这一逻辑的朋友当我没说。


对这个问题有疑惑源自把大国和出人才也就是把大国和文明这两项绑定起来了。

从地缘政治学上讲,大国兴起于文明与野蛮的交汇处。

但是高级文明体系却不产生于这样的地方。高级文明体系产生于两个不同的异质文明交汇处。最经典的就是犹太教(犹太-基督教)。不产生于古埃及、也不产生于古巴比伦,而是产生于这两者之间的以色列。

人类文明早期,大部分都是野蛮之地,文明是由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传递的。当早期的野蛮之地被文明复盖后,成为新的文明地区,然后再将文明传递给下一个野蛮的区域。

人类早期文明和技术是从地中海往全世界传递的,距离中国最近的对等文明是古印度文明和波斯文明。这两个文明与中国交流时最近的通道也是经过中亚草原-河西走廊。所以中国的早期文明中心是在关中、河南(中原)这一块。由这里往其他地区辐射。山东六国在西周刚建立时也是野蛮之地。后面变成文明之地,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用周礼覆盖的结果。

当山东地区变成文明之地后,这里虽然因为没有地理障碍无法成为稳定的大国,但是这里不再有未开化的野蛮地区,并且人口众多,文明就可以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而秦国邻近的河西走廊、蜀中都是没有什么文明的地方,在当时都是属于野蛮之地。这样的土地吞并了可以为秦国带来领土,带来兵员,但是唯独带不来一个贵族知识阶层候补队伍,最起码短期内是这样。而在没有其他地区文明输入的情况下,进行文明碰撞,这里是无法发展出比山东六国更高的文明的。

古人写文章时有这样一个词「未闻也」,人对社会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所处环境之上的,没有见过的东西是想像不出来的。这就是多神教败阵给一神教的原因之一,一个是靠著自己的想像建构出的神的世界,一个是完全不描述神的世界,神没有任何具体形象看不见摸不著。


据《史记·三家注》记载,秦穆公在世时,在一场与群臣共欢的宴会上,对众人说:「生共此乐,死共此哀!」奄息、仲行和针虎三人当场就表示愿意殉葬。这就是著名的「秦穆杀三良」的故事。「三良」,既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是当时秦国的三位贤臣,为秦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秦穆公死时,除三良外,还有170个活人殉葬。作为秦国的肱骨大臣,这样的损失当然会令国家大受损伤。

秦国的人殉制度肇始于秦武公时期,原文是这么说的: 「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除了秦武公的六十六人,还有一开始提到的秦穆公的一百七十七人,以及秦景公的一百八十六人等等,其数量都远超其余诸国。根据《左传》所载,晋景公仅仅殉葬一人,楚灵王仅仅殉葬两人,这与秦国的规模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最关键的还是陪葬的不仅仅是奴隶和姬妾,还有一定数量的贵族,包括那些「三良」之类贤能的贵族。很多有才能的贤能贵族都能百年难遇甚至需要国外引进,而秦国就那么把自己的肱骨大臣拿来做一次性消费,多死几个君主可能就陪葬了一大批贤臣。秦国就算有几个贤能的贵族人才怎么禁得起这么的消耗?

但是可能也就是这样,秦国的贵族力量不至于太强大,不像晋国有六卿,鲁国有三恒,齐国有国氏、高氏、田氏等望族,楚国也有屈氏(屈原)、伍氏(伍子胥)、项氏(项羽)等十八氏……

而最终晋国的赵魏韩三家分晋,齐国有田氏代齐,楚国的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而吴起变法也以失败告终。

秦国政局相对的比较太平,可能就是因为殉葬制度造成了本土贵族的相对衰落,所以大量客卿得以进入秦国为官,政治上没有强大的本土贵族的激烈反抗,使得变法相对的阻力很小,起码比起山东六国来阻力很小。最终才有了改革比较彻底的商鞅变法和未来秦国的强盛。


燕国:谢谢谢谢谢谢,要是我有辣么发达就好啦!

预警:以下答案存在部分乳燕内容

1.秦国本土不是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白起,樗里疾etc. ,樗里疾还被称为「智囊」。就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看,秦国本土的人才培养条件没那么不堪,它的基本盘关中就是原西周基本盘,并非穷乡僻壤或蛮荒之地。即使战国初期和魏国比起来秦国确实较弱,它本身的综合实力在诸侯里也绝对算强国,更不至于连燕国都比不过——秦国在战七里就没垫过底。不存在什么「秦献公时期的秦国积贫积弱,秦孝公为了挽救快要亡国的局面,发布求贤令招揽山东六国人才」的逻辑链。至于后来外籍官员能在秦廷占主导,与秦廷本身制度选择有关,和自然条件关系不大。

2.「山东六国」?其实主要是三晋和齐,尤其是魏国。请不要把燕国也带上谢谢~。燕国比秦国更远离中原腹地,自然环境更严酷,人口密度低,人才培养条件比秦国还差。且燕昭王的黄金台表明,燕国振兴的关键人才大多还是从齐和三晋引进的。

关于其他五国的人才培养条件:韩魏在中原人口稠密交通发达的地区,齐国人口也稠密而且有稷下Top University(雾),确实更容易出人才。楚赵需要分地区看,有人口稠密的城市,但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更多,而且以当时的技术条件看,农业开发潜力都很低:楚国江南地区当时还是难以开发的瘴气之地, 「丈夫早夭」;由于地形海陆原因,同纬度下的赵国北部比燕国还冷。

3.外籍人才在秦国本土根基浅,相对不易对王权构成威胁,而且不同外籍人才之间的相互制衡构成均势局面,有助于维持朝廷稳定性。

希望这个答案能帮到你~


根本原因是百家学说的发源地不在秦国,导致培养人才的师资力量不在秦国,即便是秦国学子想求学,也得去他国拜师,路途遥远艰辛,导致开销甚大,寻常人家根本负担不起。

这点很容易证明,其他没有百家发源的国家人才培养方面也很差,天下人才的来源基本都是出自诞生了诸子百家的国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