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天子地位不足以維持井田制√

首先你要先了解什麼是「井田制」,我們對「井田制」最經典的瞭解來自於《孟子》: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1]

在孟子的敘述裏,井田制是一個極其規整、極其理想化的土地制度,土地被均勻地畫為九塊,中間一塊為公田,其餘八塊為私田,農人耕種完公田之後種植屬於自己的私田。《詩經》有云: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2]

農人唱到:「雨滋潤我們的公田,再順帶捎上我的私田吧。」看起來井田制確實是真實存在的。於是很多人就將井田制和土地公有制聯繫起來了,認為井田制是一種國家公有的土地制度。

實際上這是一種偏於片面,建立在後世對前代不切實際的想像之上的看法。

按照上古時代的生產力和國家治理能力,國家既沒有長期的制度積累,也缺乏檔案、簡牘之類的管理工具,更沒有訓練有素的官僚集團,對全國的土地進行管理和確權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件事情到現在都在做。)

於是,井田制中土地所有權到底是什麼面貌呢?

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農民戶人己受田,其家眾男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比。……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3]

根據漢書的記載,井田制的中所謂的「私田」並不是分發給個體家庭永久擁有的「私有土地」,而是分發給符合條件的個體家庭使用的土地,在二十歲之後發放,在六十歲之後歸還。也就是說,土地的所有權不屬於個人,而屬於分發土地的組織,也就是村社。

村社是自然形成的互助組織,在上古時代,村社一般是由血緣家族組成的。家庭之間以血緣紐帶連接,實行一種內部自治、內部互助的聚落。在這樣的村社中,雖然家庭之間有地位高低,但是村社的土地歸整個家族所有,家族族長對土地進行分配,分到土地的家族成員再負擔家族的義務。

這樣的土地所有制度是自然形成的,擁有長久的生命力。所以我們看到在西周賞賜土地的銘文中,天子作為天下的擁有者,向他人賞賜土地的同時,還要賞賜這片土地上的農人,這說明天子所謂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並不是天子對具體土地的直接所有,而是對於村社的所有權,具體的土地還是隸屬於村社。

這方面我舉幾個例子。

這樣的土地所有制在西周和春秋都還有遺留,例如大克鼎中:

克。昔餘既令女。出內朕命。今餘唯申就乃令……易女田於渒。易女井?訇。田於峻。與厥臣妾。易女田於?。易女田於匽[4]

天子賜這位名叫克的貴族多處田地,包括「厥臣妾」也就是這些田地處的農人家庭。在大克鼎銘文中這幾處田邑較為分散,克很難自己組織人去耕種,這裡周王下賜的應該只是讓克享受這幾處田邑的產出,而進行耕種的仍然只是田邑上一直居住著、耕耘著的農人,以及他們的村社。

在春秋時代,這樣的事情仍然延續著:

王至自鄭,以陽樊賜晉文公。陽人不服,晉侯圍之。倉葛呼曰:「王以晉君為能德,故勞之以陽樊,陽樊懷我王德,是以未從於晉。謂君其何德之布以懷柔之,使無有遠志?今將大泯其宗祊而蔑殺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夫三軍之所尋,將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於是乎致武。此羸者陽也,未狎君政,故未承命。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徵,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師!君之武震,無乃玩而頓乎?臣聞之曰:『武不可覿,文不可匿。覿武無烈,匿文不昭。』陽不承獲甸而祇以覿武,臣是以懼。不然,其敢自愛也?且夫陽豈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晉侯聞之,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陽民。[5]

周王將陽樊賜予晉文公,而陽樊的居民則不服,甚至與晉文公兵戈相向。顯然,周天子本意是將陽樊的城邑、土地和依附於其上的村社,這裡陽樊的居民不願意從命隨晉,以至於晉文公最後不得不將陽樊居民遷出。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周天子將陽樊賜予晉文公,但是並不能保證這次賞賜的執行效果。晉文公如果不是擁有強大的實力,也不能保證自己能夠真的獲得陽樊。假設陽樊真的有不服晉文公的實力,那麼顯然這次賞賜是無法成行的。

換句話說,基於以上認識(即:天子只對村社擁有所有權,不對村社內部土地擁有所有權),我們不難發現,周天子是否擁有支配土地的權力,其本質在於天子是否有強大的實力保證自己對村社的所有權,如果失去這個前提,那麼天子將失去對村社的掌控,最終導致對土地失去簡介的控制權。

在西周晚期,周天子對土地失去掌控的事情時有發生:

隹卅又二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周康宮遟大室。鬲比以攸衛牧告於王曰。女覓我田。牧弗能許鬲比。王令省史南以即虢旅。虢旅廼事攸衛牧誓曰。我弗具付鬲比。其且射分田邑。[6]

周天子賜予鬲比的田原本屬於牧,而牧拒不執行周天子的轉賜要求,周天子只能求助於牧的上司虢公,虢公命令牧執行周天子的命令。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周天子這種建立在村社所有基礎上的土地所有權的動搖。

所以說,周天子的實力下降造成了周天子對村社控制力的下降,而井田這種原始的土地所有制形態,也在春秋戰國以降的中國國家體制形成過程中逐漸被擁有足夠控制力的國家機器所瓦解。

參考

  1. ^《孟子·滕文公上》
  2. ^《詩經·小雅·大田》
  3. ^《漢書·食貨志》
  4. ^大克鼎,《殷周金文集成》,2836
  5. ^《國語·周語》
  6. ^鬲比鼎,2818,殷周金文集成


社會發展導致舊有田制的崩裂是周天子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基本上中學階段普遍認同這一說法,當然,學界還有爭議,在此按下不表,只談為什麼井田制瓦解會使天子受到衝擊。

首先我們要了解,井田製為什麼會瓦解:

所謂井田,田分九塊,中間為公田,其餘為私田,先耕公田,物產歸貴族所有,然後耕私田,物產歸己。顯然這是一種人口綁定的生產模式,對人的掌控實際上大於對田畝的掌控,這就導致了一個情況:大規模的荒地事實存在而沒有開荒,人與人的隸屬關係制約了開荒的進程。於是該怎麼辦?還怎麼辦,開荒唄,那麼問題來了:新開出來田算私田公田?算公田?那民不得利沒人開荒。算私田?民盡佔其利貴族不答應。所以該如何?無論公田私田,新開出來的地一律按畝數收稅。

這在魯國就叫「初稅畝」(初稅畝,非禮也,谷出不過藉,以豐財也——左傳)

在齊國叫「相地而衰徵——國語·齊語」

在秦國叫「初租禾——史記·六國年表」

在晉國則是「知氏制田,以九十步為畹,以百八十步為畛,其制田狹,其置士多,伍稅之——吳問」

接下來回答這種地產產權變動為何會使周天子衰微:

試問:井田制和初稅畝,哪種生產關係得利多?顯然是初稅畝這一類多。因為井田制先耕公田,後耕私田的形式會使得勞動人民的勞動積極性降低,而自己開荒開出來的地就算自己的,公家只是抽成,所以顯然後一種無論對貴族還是勞動者來說都更有吸引力。所以對於封建大領主來說,你攤子能鋪多大,獲利就有多大,換言之:誰先讓井田制崩壞,誰承認井田制的崩壞,誰就可以強。

某種程度上講,春秋時代所能稱霸的國君,無不是先從崩壞舊制度開始的。但是這麼多國君當中,周天子是個例外,因為名義上他是整個天下的主人,主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就必須維護自己所制定的規則。所以很不幸,周天子是絕不能推翻井田制的,於是隻能在春秋戰國時代枯守自己搖搖欲墜的王座,以先祖的榮光粉飾早已破敗不堪的國家公器,沉淪於舊時代的陰影當中。


牛耕、鐵制農具被大力推廣,大家開墾私田幹得更帶勁了。這樣一來,給天子產糧的公田全荒了。

歷史的路不好走,周王朝走著走著,嘎嘣一聲,裂成了兩段——春秋和戰國。

諸侯開始忙著打仗,沒閑工夫搭理老百姓,老百姓一瞅,改變的機會來了。

當然,主要是經濟生活的改變——


春秋戰國的經濟大變革。


想搞懂那時候的經濟,得從這三個行業入手:

種地是貢獻 GDP 的熱門行業,那咱們就從農業說起。


一、收糧新招

周朝原先採用井田制,農民要種公田和私田。後來更多的人願意開墾私田,再加上牛耕、鐵制農具被大力推廣,大家幹得更帶勁了。

這樣一來,給天子產糧的公田全荒了。


周天子雖然不太關心種地,但關心自己的喫喝。可問題是井田制明擺著已經不好使了,再加上週天子說話更不好使。

所以諸侯強硬起來了,怎麼種地收糧都有了自己的打算。

1. 能者多交制


作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國,齊國引領了種地改革的潮流。


管理這個項目的,是齊國 CEO 管仲。

管仲的方案是這樣的:既然大家不想種公田,那就把公田分下去,和私田一樣,承包給個人。

收穫的時候,大家自己留一些,交給領導一些。

原本是為瞭解決領導的喫喝問題,結果跑偏變成了一次稅收改革。

稅收是一個國家運轉的動力,不然哪有錢養軍人保家衛國,造橋修路奔小康……


種地的姿勢變了,所以以後收稅的方式也得變:


原先是收勞役地租,不管你種多少,只繳公田裡的糧;


現在是收實物地租,不管你種多少,都得繳指定的量。

但這樣又產生了一個問題,種地人的水平差距太大。

如果他倆交等量的糧食,交少了,國家喫虧;交多了,活兒差的喫虧。


怎麼辦呢?


管仲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

啥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收稅時要拉開差距:

產糧多的多交,

產糧少的少交。

這下農民幹活的積極性高了,可土地還是國家的,不屬於自己,就像在養隔壁鄰居家的孩子,總缺點親切感。


2. 土地私人制


魯國最後加了一把力,讓人地之間充滿親切感。


魯國董事長魯宣公,想出了一個辦法。

到底國家是自己的,就是要比別人豪橫,魯宣公大手一揮,直接宣佈:


土地歸個人所有!

也就是說以後不再分公田、私田,誰種的就歸誰,還給「房產證」,成了土地私有制。

當然魯宣公也不會白便宜老百姓。國家要從每塊地上,按收成收取糧食,這就是土地稅。

而這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開徵的土地稅,就叫初稅畝。

雖然土地私有制誕生了,但井田制的終結還要等到那個善「變」的男人出現。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經濟篇

陳磊·半小時漫畫團隊 等

讀客文化出版社

¥49.90 會員免費


這個說法不成立,沒有必然聯繫。


分封諸侯國後 你的小弟是你的小弟,但是你小弟的小弟不是你小弟,你無權干涉。

其次,別的諸侯能聽你的 不代表諸侯們的孫子能聽你孫子的 。。。


"井田"是上頭分給你的耕地,但是要注意,這地只是讓你耕種而已,土地所有權在周天子那裡。周天子分地給諸侯,諸侯分地給大夫,一層一層地分,一層一層的幫著種,生產的糧食也是留夠自己的,剩下的一層一層上繳,即所謂"四封之內,莫非王土;食土之茅,莫非王臣。"

控制諸侯國除了血緣和威信以外,就靠井田制。

當時土地制度是「王有制」。法律上土地都屬於周天子,不得買賣交易。田就這麼多,都是老大的,老大封多給你,你就種多少,自己留多少,上繳多少,都事先說好。但隨著技術進步,給周天子種田以外,有能力開墾新的田地了。新開墾的田地歸誰?這就是撼動井田制的炸彈。新開墾的田被當作禮物由諸侯分封給貴族和將軍,分封權不在壟斷於周天子,中央威信蕩然無存。新開墾的田地也不可避免的被交易了,土地開始在新興的地主階級手中集中。

好好種田就能富足,也能有自由身,這對奴隸的吸引力巨大。奴隸制的財政體系崩潰了。因為所有人都不種公田了。都開始參與遊離於體制外的私田生產。於是春秋戰國曆次變法都在承認私田合法性,建立封建的財政體系。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井田制崩潰的原因。

你肯定很好奇,為什麼之前的生產力水平不提高,到了春秋戰國提高了。

因為鐵器被發明瞭!在此之前,中國人都是用銅器、木器種田,沒有鐵器剛硬。

再者,牛耕也被普遍推廣了。


權力的核心來自於賦權。

誰給的你權力?

領導的權力來自於下屬,而不是上級。

天子的權力來自於羣臣。

你說話有人遵照執行,你的權力就有了。

對遵照執行的人給予正反饋。不遵照執行的給予負反饋。你的權力就鞏固了。

周天子烽火戲諸侯,並不在於戲了諸侯。

而在於沒有正反饋。

你把大家叫來,哪怕沒啥事,你至少要好喫好喝招待大家,表揚大家勤王的積極性,論功行賞。

為逗老婆開心幹傻事不是關鍵,惹得大家不開心纔是關鍵。

大家執行很好,可沒有正反饋,大家的執行力就大打折扣了。

執行力很好,如果有負反饋,那鬼聽你的。

你指揮不動下屬,權力就沒有了!

光獎尊卑,不講執行力和獎懲。

哪個領導能幹的長久。

周天子能給下屬的,無非爵位和土地人口。

爵位是職位和麪子,土地和人口是薪酬和待遇。

如果爵位可以自封,土地和人口可以自己爭取搶奪。

領導幹嘛要聽你的。

獎不了,就來看懲。

不用說六國,隨便鄭蔡之類的,你周都拿他沒辦法。搞出周鄭交換人質的鬧劇。誰還會怕你?

所以,跟井田制有啥關係?

井田制破壞了,無非是

天子的田應該比諸侯多的,可是諸侯的田和人口越來越多了。

本來天子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應該比諸侯強大的。

可是諸侯們越來越強大了。

諸侯們越來越強大,自然很難聽從天子的號令。

天子的權力來自於諸侯們的賦權。

周天子的話沒人聽了,天子想獎勵了手裡沒有土地和人口,想懲罰又沒有軍隊和財力。

索性,混混日子好了!混到退休,期間各類下屬出任ceo出來主持工作好了。直到下一任秦總來洗牌重組。

秦的執行力一流,可是對於執行結果,正反饋和負反饋的過於極端。正所謂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

執行透徹,陞官進爵。普通軍工爵制度,人頭換土地爵位,清清楚楚。

嚴刑峻法,隨便遲到失期就是死罪。聚眾聊聊天就可能棄市。

搞到最後就成了全社會,既得利益者與利益受損者的大pk。

而受害者眾,受益者寡。

危矣!

好的領導,要讓下屬辦事,讓下屬去執行。執行力有了,權力的源泉就有了。執行的好就賞,但要循序漸進。執行的不好,要罰,但要寬嚴適度。


周朝剛建立時,實行的是井田制,名義上田地都屬於周天子所有,周天子把天下良田分給諸侯,並定期收穫來自諸侯的朝貢,當時良田不多,人口也少,井田制運轉比較正常。

但後來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特別鐵制工具的進步,農業生產率有了提高,人口爆發增長,又變得人多地少,人們開始產生了開荒的需求。地方諸侯對百姓開荒是非常支持的,反正只要把蛋糕做大,稅能夠收得上來,土地屬於誰都沒關係,這就導致了井田制的慢慢瓦解,說白了是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經濟實力的改變導致了政治地位的改變,當時絕大部分經濟發展增量都歸了地方諸侯,諸侯們的經濟實力增長很快,但周天子的經濟實力卻沒有什麼變化,諸侯們看周天子的態度慢慢就有了改變。諸侯們門庭若市、財大氣粗,周天子門口羅雀、冷鍋冷竈,天下逐漸開始「禮崩樂壞」。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井田制真的存在嗎?還是儒家構想的一種制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