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卿的家史也沒有一部流傳下來?


李斯請求焚書說的很清楚: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中感嘆六國史料的殘缺: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

這是說,東周時期私學興起,故諸子百家之書流傳很廣,難以焚盡,但周王室及諸侯國的史籍保存集中,副本有限,一旦銷毀基本意味著失傳。不過也並非所有史料都沒有流傳下來,除了《尚書》《春秋》等具有官史來源的文獻,比較重要的還有《世本》一書記載了古帝王和貴族的世系,這些世系篇幅不大,還可以藉助口頭傳播,故也能在秦火之後保存下來。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羣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據上,不是周朝及諸侯六國沒有史書留下,而是被秦火燒掉了。能留下的,除了秦國自己記錄的史書,就是醫學、星相之書。後世的《竹書紀年》、清華楚簡《系年》等等,都是出土文物,然後由當時人翻譯編校而來。至於《尚書》《左傳》《穀梁傳》《公羊傳》等等,都是漢儒們憑記憶重新默寫出來的。


誰說沒有?

《左氏春秋》不就是一部以魯國為主視角的春秋時期歷史書嗎?其內容翔實可考,大概率是出自魯國史官之手。

這本書依靠著被儒家分子吸納進自身話語體系而得以保全。

《竹書紀年》則是出自魏國史官之手,可惜已經散失不全。

另外,《史記》中對先秦各國的記述,也不可能是毫無出處的,作者必定是根據從古代流傳的史料記載再加改寫的,只不過今天這些史料大多數失傳了而已。


秦始皇陵裏埋了一套各國史書,只是沒人敢挖。


哈哈……題主沒文化。


先秦的有《春秋》、《竹書紀年》。可能是先秦的有《左傳》、《國語》。


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顯然春秋時周王室就有《詩》。春秋以來王室衰微,周不如侯。在文化方面,各諸侯國文化也逐漸繁盛,書籍藏品也逐步豐富,不遜色於周。以《詩》為例,其根源亦來至周,「公卿至於列士獻詩」,孔子編輯之《詩經》,其最終根源還是來自周。

至於先秦流傳下來的史書書籍並不多,也就《春秋》(或《左傳》)、《國語》、《逸周書》,前兩種是魯國人編纂整理流傳下來,《逸周書》是否諸侯國流傳下來的還不好說。但做為講究制禮作樂的周公旦後人的魯封國,以及孔子及其門派,對中華古文化的傳承還是起到一定的傳承作用。

《竹書紀年》是晉代發掘出土魏王墓的出土資料的殘缺不全的史書的一個遺存,被發掘有其偶然性。

其實,諸侯國流傳下的史書也不多。出現周沒有史書流傳下來的現象,主要原因是諸侯乃大,周不如侯,表現在文化方面,則是一些諸侯國文化的繁盛。


周王室由太史(分左史右史)負責修史,周幽王末年鎬京被犬戎燒毀,時任太史只來得及捲走周易及周初部分的史料竹筒,加上自己的記憶的還原,保留一部分周初史料。

特別要說明,《周書》中,《金滕》系偽文。《秦誓》要麼是偽文,要麼是真文混入,真假由秦始皇陵定。

《夏書》《商書》系漢儒偽造。夏代無文字,所謂《夏書》子虛烏有。殷墟無竹簡無土,除了青銅器和甲骨外,根本無商書存在過證據,漢傳《商書》只能是偽造的。而且直到武丁時期才創造出文字,商書造假到商初時期,怎麼能真?

《偽古文尚書》中,《泰誓》上中下合為一文,大體上是真,可能有漢儒篡改的部分。《旅獒》應當是真的。其餘皆假。

唯魯國自魯隱公上任開始,僭越修史,由歷任左史負責,記錄方式按年份實時記錄,格式為「何年,何月何日,何人何地何事」。到孔子死去那年,魯哀公弔唁時被子貢斥罵為昏君然後停止修史。

《竹書紀年》系西晉文人模仿《春秋》以《史記》為基礎材料偽造,全部。

漢晉編造早於周代的偽書,是基於漢初文人捏造的黃帝時期倉頡造字說為前提。

順便一提,《逸周書》系漢文人偽造。


燒了吧


那麼《戰國策》是從何而來的?

我反對秦火燒了前代史料的說法;應該是由於古代狹隘的知識壟斷,這些史料遺存只見於皇家典藏,而後亡於戰亂罷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