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麼想是因為什麼什麼家都是我們後來分的,不是當時產生的。

當時基本上就是自己說啥就是啥,就跟名片隨便印是一個道理。

在後世分的時候我們一般將信奉權責對等思想,相信道德在社會中可以對人產生約束作用的被稱為儒家。

將信奉一切權力歸於君主,君主權利至高無上,相信嚴酷法令足以使統治穩定的人稱為為法家。

但是實際情況是絕大多數思想都是混用的,只是因為李斯的思想偏向於後者,又在秦朝當官,所以人們一般習慣認為他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老師是什麼樣的人,學生就一定一模一樣嗎?

其實沒必要在乎是哪個學派,跟誰學了什麼,關鍵看李斯做哪些事情。他在秦國的那一波操作,看不到任何儒家的影子。


這些思想最開始產生的時候是不分流派的

所謂的墨家,法家,陰陽家,儒家,道家,名家都是秦之後,到了漢朝時候那些學者為了研究方便,根據不同的人所提出的主張,給他們做了一個分類

所以被劃分到儒家的荀卿教出了被分到法家的韓非,雖然他們是師生關係,但是他們的學說主張差別很大

就像一個數學教授教出來的學生,最後可能會去研究經濟學。一個生物學博士也會跑去說脫口秀。

所以,他上學時選的專業跟他最後選擇的發展道路沒有必然的關係。


這是,以分來看合,還是以合來看分的問題。

一個人是數學家就不能是文學家了嗎?一個人會做飯就不能做其他工作了嗎?

如果把幾家拆開來看,那一個人可以被分裂成無數個,這人不是精神分裂嗎?

但如果站在道的角度,只是不同情況做不同事而已。

所以古時候說我們不過是讀書人,做的是「學問」。而不是某個學科或某派某家。

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何必把自己框在太過狹隘的視野里,真心不值得。


初,一切自然,依道而行;

中,智巧生,詐偽起,偏離自然,需以教化導人入道,謂之儒。

後,有朽木不可雕者,故法生,以強令之從。不從,則刑之殺之。

故曰,道生儒,儒生法是也。


因為儒家總是全盤肯定,不敢否認祖師爺。

全盤肯定,必然導致迷信。

迷信,必然導致教條。

教條,必然導致專制。

專制,必然踐踏良知。

自此,仁愛盡喪,只剩下禮記中扭曲的三綱五常,以及維護三綱五常的嚴刑峻法。這就是為什麼儒家的老師教出了法家的學生。


李斯之所以被稱為法家學者,是因為李斯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在李斯以前的早期法家主要分為三派。

第一派是齊法家。

齊國有一個學術組織叫稷下學宮,而稷下學宮的法家思想更加重視對於法的定義以及法的重要作用的論述,體現出了法家溫和的一面。

第二派是晉法家。

最重要的兩個代表是慎到和申不害,他們重視了君主的權勢與權術,體現出了極其血腥與鎮壓的一面,提出了法家的「勢」與「術」的思想。

第三批是秦法家。

以商鞅為代表,體現出了一股面對現實世界積極改革的法家潮流,承認歷史進化,主張創造條件改革使國家強大,是法家積極進取的一面。

而韓非子所做的,正是集大成。

韓非子一方面吸收齊法家關於法的重要性的論述,又將「法」與晉法家的「術」、「勢」相統一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論,還吸收了秦法家的歷史進化論和創造條件積極改革的一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可以說到韓非子這裡才完成整合走上了最高峰,所以說韓非子是法家,是集大成者,這是一個非常合適的評價。

最後說一下各學派相互學習相互共存的例子。

1,韓非子吸收了道家思想,特別是《解老》、《喻老》花了很大的篇幅自己去詮釋了《老子》中很多重要的命題。

特別是韓非子的「道理之分」,韓非子承認「道」是萬物的本源,這是明顯吸收了老子的道的思想,但是韓非子更重視表現事物自身特殊性的理,這是韓非子對老子的揚棄。

2,前面說到的稷下學宮是齊國的官方建立的,但是不只有齊法家,儒家代表荀子就做過稷下學宮的祭酒(校長)。並且稷下學宮還存在大量道家學者,這些學者的成就也被保留下來。

稷下學宮是一個自由的思想辯駁的地方,《管子》作為稷下學宮的學術成就,是稷下學宮的學者託名管仲所做,其中有四篇就是專門的道家思想,被稱為管子四篇,代表的是稷下道家的思想。稷下道家最後對於道的認識和老莊學派以及黃老學派出現了很大的分歧。

3,儒家在後期也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在前些年出土的郭店楚簡中就有一篇文章叫《性自命出》就體現了孔子之後戰國時代的儒家吸收道家本體論思想的體現。


筆者最近一直在研究荀子,把荀子的著作反覆研究了一下,下面就說一下自己的感悟吧。

其實,荀子雖然自稱為儒家的,尊孔子為聖人。他的學說核心是儒家,裡面夾雜了不少當時各種學說的精華。有人說他是先秦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個人感覺這個不為過。其實,他的學說有很多實用價值的,這實用價值的部分,放在政治上,真是要依靠法家去實踐的。

其實,無論是李斯也好,韓非子也好,他們雖然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們的學說和踐行的標準很多都有荀子的蹤影的。比如,荀子的勸學,就是李斯後來的倉鼠論的理論基礎。荀子的修身,也是韓非子和李斯踐行的標準。


弟子與老師的想法不同,還是比較常見的。

李斯的法家思想,是在秦國做官時表現出來的。當時秦國是法家思想佔主導。從李斯後來的為人看,不論他內心是否真正信仰法家思想,他都會以法家面目示人。因為儒家在秦國不是主流,否則他是做不了大官的。

當然,所謂法家儒家,是後人的劃分。在當時,各學派的區別,主要表現為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政策主張。

這正如商鞅。當初他三見秦孝公的時候,就分別談了帝道、王道、霸道。當「霸道」對上了秦孝公的路子,商鞅就在秦國推行後來我們稱之為「法家」的政策了。


打個比方,比如小明要學習書法,找了一位老師老王,這老王老師呢,是著名的楷書大家,他從如何拿毛筆開始教導小明,如何沾墨、如何掭筆、如何寫一撇一捺,乃至自己所有的楷書技藝都教給了小明。

但小明寫著寫著,卻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喜歡楷書,反而是更喜歡行書多一些,而且也更有天賦,於是開始自己鑽研行書,經過小明的不懈努力,雖然最後在楷書上毫無建樹,但卻寫書了很多傳世級的行書作品。

那你說,小明究竟是一位行書大師呢,還是僅僅因為他老師是楷書大師,所以他也是楷書大師?

一個道理。

說李斯是儒家弟子,是因為李斯的老師荀子是儒家人物。

而說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是因為李斯後來的主要思想、政治主張,以及他的主要成就,全部在法家方面。


還有一個人也是儒家子弟,墨子。他因不滿儒家的主張自立門戶成立了墨家。


想到一個人,達芬奇是畫家。又不全是。

多面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