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个角度看,这份报告的调查方式有一定问题,所得的结果可能有偏差。

1、调查问卷发放方式是在银行营业部柜台

央行的这个调查已经连续进行多年,每年10月中下旬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问题是发放方式是在银行营业部柜台针对客户调查,各地均有相关报道,如江苏常州、广西贺州的报道。

调查营业部的客户至少有两个偏差,一是客户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富裕的群体,二是目前营业部办理的都是相对大额的存取款业务。自然筛选出来的样本家庭资产相对较高。

试想,正常的调查不应该是对更广泛的社会群体,采取入户或者电话问询调查吗?可为什么央行没有这么做呢?调查是需要成本的呀,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按央行这个样本3万个,人均调查费用30元,估计要个100万了,直接摊派给各商业银行,可能都不需要钱。

2、与已有第三方报告数据有较大的差异,户均净资产是第三方报告的2倍

广发银行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2019》[1]显示2017年中国家庭户均净资产为142万,年均增长7.6%。该调查采用的是入户和电话问询调查。

而到了央行2019年的报告,家庭户均净资产直接飙升到289万。短短两年,增加了1倍。

虽然有房价上涨的原因加持,但这个飙升也是令人惊讶的。

3、调查按省份人口数量权重分配,让全国范围内均值更无意义。

在中国城市房价严重分化、房产价值占家庭资产比例高达75%的情况下,全国户均净资产已经毫无意义,分省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从其户均总资产看,基本就是全国各地区的房价均值排名。

分省样本数据量

各省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

当然报告说了那么多,最为有用的结论还是,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资产已经与房地产深度捆绑,房价是不能降的,那是和全国老百姓过不去。

参考

  1. ^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2019发布(完整版) https://www.sohu.com/a/290560433_339308


找到了原文,发表于《中国金融》2020年第9期,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央行报告: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317.9万元

央行报告的第一段,调查对象的说明

文章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样本量,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家庭数为401934196户,城市家庭128660933户,镇家庭78528240户,合计207189173户,抽样3万余,占比0.014%。虽然不知道统计司对于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的置信度,但是统计对象的内容包括总资产这种差异非常大的的数据,这种离散程度很高的数据标准差一定不小,如果是一般抽样调查,置信度取95%,样本量这么低说明抽样误差设置的很高,这样得出来的数据可靠性应该有限。

央行报告,「值得注意的问题」部分第二点

中金报告,样本量覆盖全国1%的人口

还有个疑点,统计范围虽然包括了无房无车的家庭(假定不存在先买车后买房的),但是106户的数量显然与实际生活种城镇居民数量中无房家庭数量不符。2018年的中金报告中,中国无房城镇家庭占比约为20%,而统计司的占比只有0.35%,抽样数据与报告内容相距甚远,证明前文提到的数据可靠性有限。

统计是科学不是艺术,不应该有美化的痕迹


一线城市这是要逼走年轻人的节奏啊!

一方面是到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得掏光家里几代人的积蓄付首付,另一方面却有那么多家庭有两套以上房产,一个家庭真的需要两套房吗?过几天就搬一次家去另一套房住住?而且房子是和医疗及教育资源挂钩的,一个家庭两套房却只需要和一套房挂钩的教育及医疗资源,这是稀缺资源却如此浪费。这不合理!!!


那么多人分析的头头是道~不看数据分析吗。最高的百分之十占据将近百分之五十的资产~你们把前端10%去掉 再平均一下,再把前端20%去掉 再平均一下,数据我觉得挺准的~


一方面显示中国人资产还是以房产为主。房价虽然不像过去几年成倍增长,但是保值没问题,至少不用担心像某些理财产品突然爆雷。

如果哪一天政策放开了,也不排除房产还会出现小阳台。因为无论是从国民投资偏好还是地方政府财政来看,房产都有需求,只不过宏观暂时压著。

大政策不放开,房子最多保值。如果想得到超额收益,还得承担一定风险。风险也是相对的,有风险就有溢价,只要方法得当,高风险也可变为低风险。

投资理财要跟著政策走。自2012年开始,P2P给许多人提供了可观收益,可是从前年开始,国家对P2P收的越来越紧(我也写过文章明确提示过),如果不注意政策,最后就成了接盘侠了。

那么接下来老百姓的钱往哪里去?房市不开放,那就要挪一点去金融资产里,而且是要符合政策导向的,例如最近总被强调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和股市里的长线价值投资。

不过想要改变人们的投资习惯,从旱涝保收的房产转向不保本息的金融资产,任重而道远。不过大方向是对的,早点主动改变的人会比后面被动追随的人获得超额收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