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個角度看,這份報告的調查方式有一定問題,所得的結果可能有偏差。

1、調查問捲髮放方式是在銀行營業部櫃檯

央行的這個調查已經連續進行多年,每年10月中下旬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問題是發放方式是在銀行營業部櫃檯針對客戶調查,各地均有相關報道,如江蘇常州、廣西賀州的報道。

調查營業部的客戶至少有兩個偏差,一是客戶在社會中處於相對富裕的羣體,二是目前營業部辦理的都是相對大額的存取款業務。自然篩選出來的樣本家庭資產相對較高。

試想,正常的調查不應該是對更廣泛的社會羣體,採取入戶或者電話問詢調查嗎?可為什麼央行沒有這麼做呢?調查是需要成本的呀,全國範圍內的調查,按央行這個樣本3萬個,人均調查費用30元,估計要個100萬了,直接攤派給各商業銀行,可能都不需要錢。

2、與已有第三方報告數據有較大的差異,戶均凈資產是第三方報告的2倍

廣發銀行與西南財經大學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2019》[1]顯示2017年中國家庭戶均凈資產為142萬,年均增長7.6%。該調查採用的是入戶和電話問詢調查。

而到了央行2019年的報告,家庭戶均凈資產直接飆升到289萬。短短兩年,增加了1倍。

雖然有房價上漲的原因加持,但這個飆升也是令人驚訝的。

3、調查按省份人口數量權重分配,讓全國範圍內均值更無意義。

在中國城市房價嚴重分化、房產價值佔家庭資產比例高達75%的情況下,全國戶均凈資產已經毫無意義,分省數據更能說明問題。從其戶均總資產看,基本就是全國各地區的房價均值排名。

分省樣本數據量

各省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

當然報告說了那麼多,最為有用的結論還是,中國城市居民家庭的資產已經與房地產深度捆綁,房價是不能降的,那是和全國老百姓過不去。

參考

  1. ^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2019發布(完整版) https://www.sohu.com/a/290560433_339308


找到了原文,發表於《中國金融》2020年第9期,作者是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調查課題組。央行報告:中國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317.9萬元

央行報告的第一段,調查對象的說明

文章本身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樣本量,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全國家庭數為401934196戶,城市家庭128660933戶,鎮家庭78528240戶,合計207189173戶,抽樣3萬餘,佔比0.014%。雖然不知道統計司對於統計方法和統計數據的置信度,但是統計對象的內容包括總資產這種差異非常大的的數據,這種離散程度很高的數據標準差一定不小,如果是一般抽樣調查,置信度取95%,樣本量這麼低說明抽樣誤差設置的很高,這樣得出來的數據可靠性應該有限。

央行報告,「值得注意的問題」部分第二點

中金報告,樣本量覆蓋全國1%的人口

還有個疑點,統計範圍雖然包括了無房無車的家庭(假定不存在先買車後買房的),但是106戶的數量顯然與實際生活種城鎮居民數量中無房家庭數量不符。2018年的中金報告中,中國無房城鎮家庭佔比約為20%,而統計司的佔比只有0.35%,抽樣數據與報告內容相距甚遠,證明前文提到的數據可靠性有限。

統計是科學不是藝術,不應該有美化的痕跡


一線城市這是要逼走年輕人的節奏啊!

一方面是到一線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得掏光家裡幾代人的積蓄付首付,另一方面卻有那麼多家庭有兩套以上房產,一個家庭真的需要兩套房嗎?過幾天就搬一次家去另一套房住住?而且房子是和醫療及教育資源掛鉤的,一個家庭兩套房卻只需要和一套房掛鉤的教育及醫療資源,這是稀缺資源卻如此浪費。這不合理!!!


那麼多人分析的頭頭是道~不看數據分析嗎。最高的百分之十佔據將近百分之五十的資產~你們把前端10%去掉 再平均一下,再把前端20%去掉 再平均一下,數據我覺得挺準的~


一方面顯示中國人資產還是以房產為主。房價雖然不像過去幾年成倍增長,但是保值沒問題,至少不用擔心像某些理財產品突然爆雷。

如果哪一天政策放開了,也不排除房產還會出現小陽臺。因為無論是從國民投資偏好還是地方政府財政來看,房產都有需求,只不過宏觀暫時壓著。

大政策不放開,房子最多保值。如果想得到超額收益,還得承擔一定風險。風險也是相對的,有風險就有溢價,只要方法得當,高風險也可變為低風險。

投資理財要跟著政策走。自2012年開始,P2P給許多人提供了可觀收益,可是從前年開始,國家對P2P收的越來越緊(我也寫過文章明確提示過),如果不注意政策,最後就成了接盤俠了。

那麼接下來老百姓的錢往哪裡去?房市不開放,那就要挪一點去金融資產裏,而且是要符合政策導向的,例如最近總被強調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和股市裡的長線價值投資。

不過想要改變人們的投資習慣,從旱澇保收的房產轉向不保本息的金融資產,任重而道遠。不過大方向是對的,早點主動改變的人會比後面被動追隨的人獲得超額收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