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差矣,人类并不是没有进化出鳃,而是把它退化掉了。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都是鱼类,只是后来一部分登陆了,就把鳃退化掉了。人在胚胎18~20天时期的头部器官实际上是分在两侧的,像鱼一样,也有腮裂,只是后来凋亡了。兔唇就是两侧愈合不完全的结果。

总的来说,人作为陆生生物,要鳃没什么用,就退化掉了。假设有一天地球变成了水球,且人类这一支没有完全灭绝的话,人类进化的后代也是有可能出现鳃的。

——————————(打一半懒得打了的分割线)

评论别吵架,大家说的一个事,个人思路不一样罢了,何必斤斤计较

要是我说错了欢迎大家私信/评论来骂我,我不是专家,很有可能说的有问题。学业繁忙回复慢见谅。


那我一辈子不下几次水,留个鳃是为了每天花几小时来清洁它?

可是我每天都很忙啊,哪里有两个小时?

为了锯木头,我们进化出了电锯一样牙齿,我现在每天刷牙要半小时。

为了电焊,我们有一个10米长的电容器尾巴,每天我洗这个尾巴需要1小时。

为了疏通马桶,我们进化出了.....

不说了..和媳妇在吃饭呢....

但是我不是木工也不是焊工的,我平白受了那么多苦.............


部分人持有的耳瘘管遗传缺陷就是人类海洋祖先鳃裂的退化痕迹,腮的结构导致其一旦离开水体就会迅速失去水分,而肺的保水性能就好的很,肺其实就是把鳃套进了一个袋子里,而不是像之前的鳃那样通过滤来获取氧气,这也是为什么两栖动物难以离开水源半步的原因,它们尽管拥有两栖能力,同样也受了这种能力反过来所要付出的代价的限制。


陆生环境远比水生环境复杂,登陆是一种进化!而进化的过程中,无用器官需要退化或者转化为其他有用功能!人类作为完全陆生动物,保留鳃反而不合适!有兴趣查查胎儿的发育过程,那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我们不在水里呼吸,用不著。就「废退」了。


因为没有必要呀。为什么老鹰不再进化两条腿,这样就有四条腿,两只翅膀,不更好吗。

进化只会往更适合环境的方向进化,乱进化只会被环境淘汰。


首先进化是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发生的,也可以通俗的说成适者生存,当人类开始在陆地上生活时,更多的是朝著适应陆地生活的方向去进化,而并没有因为缺少「鳃」这一器官生存不下去


其实,我们的最早的祖先都是生活在水中,但我在这里就简单说一下,地球早期环境是十分恶劣多变的,水中的氧气含量是在一直变化的,因为其中各种原因(有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我不细说了),我们的祖先选择上岸生存,那时我们的祖先进化出了肺(类似物,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之为肺,whatever,反正我们的祖先还是长得像鱼的生物),然后它们就有登陆的资本了,当然,在很久之后又有回到水里生活的"祖先",但中间有一段历史空白期,化石基本没有留存下来的,导致最终我们最近的(也就是跟我们最为接近的生物,不论是身体结构,还是生理形态)祖先突然出现,不知道是从哪分支出来的,他们已经没有鳃了(准确来讲是不能用了,机能完全退化)。

我讲的非常非常简略,因为生物起源到现在不是这简单几句话能说清的,本人较懒,在此简单回答一下,谢谢。


鲸鱼在海里也是用肺呼吸,怎么没长出腮。


并不是我们没进化出鳃,而是我们仅在某一阶段拥有鳃。

生物是起源于海洋的,而得以摆脱水环境成功登陆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肺是要比鳃更高级的,一方面是体现在肺可以从空气中汲取氧气,一方面,肺对于氧气的利用效率要远高于鳃。

脊索动物门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下分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从两栖纲开始进化出较为原始的肺,但仍需借助皮肤辅助呼吸。而从爬行纲开始,随著羊膜卵,肺,角质化皮肤等的出现得以使生物彻底摆脱水环境。

所以从鳃到肺,其实是个巨大的进步。

此处划重点,脊索动物门三大特点:在个体发育的全部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换句话说,人类也是有鳃裂的!只不过是在胚胎期而已,长于咽的两侧,随后就愈合了。

或者其实也可以用生物发生律的角度来解读,即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单而快速的重演。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是鱼纲,而人类所属的哺乳纲是高于鱼纲的,人类拥有鳃裂的胚胎期刚好对应了鱼纲的特点。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生物是不会反向进化的,可能会根据环境的不同有了某种特化,但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出来的玩意哪能说没就没???历史的倒车可千万开不得。举个例子,鲸,鲸的鳍和鱼鳍的构造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一般的海洋馆会有鲸的骨架,可以去看一下他的鳍,跟哺乳动物一样属于五指型附肢。同理尽管作为哺乳动物,鲸也沿用肺呼吸而非鳃。

所以就算若干年后海平面上涨,地球变成了个大水球,人类可能会延长憋气时间,运动器官发生一定的特化(参考鲸,海豹海狮海象一类的),但肯定不可能改用鳃呼吸。而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还能不能继续再叫人类,这我就不知道了,这应该算是哲学问题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