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差矣,人類並不是沒有進化出鰓,而是把它退化掉了。所有脊椎動物的祖先,都是魚類,只是後來一部分登陸了,就把鰓退化掉了。人在胚胎18~20天時期的頭部器官實際上是分在兩側的,像魚一樣,也有腮裂,只是後來凋亡了。兔脣就是兩側癒合不完全的結果。

總的來說,人作為陸生生物,要鰓沒什麼用,就退化掉了。假設有一天地球變成了水球,且人類這一支沒有完全滅絕的話,人類進化的後代也是有可能出現鰓的。

——————————(打一半懶得打了的分割線)

評論別吵架,大家說的一個事,個人思路不一樣罷了,何必斤斤計較

要是我說錯了歡迎大傢俬信/評論來罵我,我不是專家,很有可能說的有問題。學業繁忙回復慢見諒。


那我一輩子不下幾次水,留個鰓是為了每天花幾小時來清潔它?

可是我每天都很忙啊,哪裡有兩個小時?

為了鋸木頭,我們進化出了電鋸一樣牙齒,我現在每天刷牙要半小時。

為了電焊,我們有一個10米長的電容器尾巴,每天我洗這個尾巴需要1小時。

為了疏通馬桶,我們進化出了.....

不說了..和媳婦在喫飯呢....

但是我不是木工也不是焊工的,我平白受了那麼多苦.............


部分人持有的耳瘺管遺傳缺陷就是人類海洋祖先鰓裂的退化痕跡,腮的結構導致其一旦離開水體就會迅速失去水分,而肺的保水性能就好的很,肺其實就是把鰓套進了一個袋子裏,而不是像之前的鰓那樣通過濾來獲取氧氣,這也是為什麼兩棲動物難以離開水源半步的原因,它們儘管擁有兩棲能力,同樣也受了這種能力反過來所要付出的代價的限制。


陸生環境遠比水生環境複雜,登陸是一種進化!而進化的過程中,無用器官需要退化或者轉化為其他有用功能!人類作為完全陸生動物,保留鰓反而不合適!有興趣查查胎兒的發育過程,那是人類進化史的縮影!


我們不在水裡呼吸,用不著。就「廢退」了。


因為沒有必要呀。為什麼老鷹不再進化兩條腿,這樣就有四條腿,兩隻翅膀,不更好嗎。

進化只會往更適合環境的方向進化,亂進化只會被環境淘汰。


首先進化是在適應環境的基礎上發生的,也可以通俗的說成適者生存,當人類開始在陸地上生活時,更多的是朝著適應陸地生活的方向去進化,而並沒有因為缺少「鰓」這一器官生存不下去


其實,我們的最早的祖先都是生活在水中,但我在這裡就簡單說一下,地球早期環境是十分惡劣多變的,水中的氧氣含量是在一直變化的,因為其中各種原因(有環境因素,有生物因素,我不細說了),我們的祖先選擇上岸生存,那時我們的祖先進化出了肺(類似物,嚴格來說並不能稱之為肺,whatever,反正我們的祖先還是長得像魚的生物),然後它們就有登陸的資本了,當然,在很久之後又有回到水裡生活的"祖先",但中間有一段歷史空白期,化石基本沒有留存下來的,導致最終我們最近的(也就是跟我們最為接近的生物,不論是身體結構,還是生理形態)祖先突然出現,不知道是從哪分支出來的,他們已經沒有鰓了(準確來講是不能用了,機能完全退化)。

我講的非常非常簡略,因為生物起源到現在不是這簡單幾句話能說清的,本人較懶,在此簡單回答一下,謝謝。


鯨魚在海里也是用肺呼吸,怎麼沒長出腮。


並不是我們沒進化出鰓,而是我們僅在某一階段擁有鰓。

生物是起源於海洋的,而得以擺脫水環境成功登陸是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特徵。肺是要比鰓更高級的,一方面是體現在肺可以從空氣中汲取氧氣,一方面,肺對於氧氣的利用效率要遠高於鰓。

脊索動物門包括尾索動物,頭索動物,和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下分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從兩棲綱開始進化出較為原始的肺,但仍需藉助皮膚輔助呼吸。而從爬行綱開始,隨著羊膜卵,肺,角質化皮膚等的出現得以使生物徹底擺脫水環境。

所以從鰓到肺,其實是個巨大的進步。

此處劃重點,脊索動物門三大特點:在個體發育的全部或某一時期具有脊索,背神經管和鰓裂。換句話說,人類也是有鰓裂的!只不過是在胚胎期而已,長於咽的兩側,隨後就癒合了。

或者其實也可以用生物發生律的角度來解讀,即個體發育是系統發育簡單而快速的重演。脊椎動物中最低等的是魚綱,而人類所屬的哺乳綱是高於魚綱的,人類擁有鰓裂的胚胎期剛好對應了魚綱的特點。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生物是不會反向進化的,可能會根據環境的不同有了某種特化,但花了幾百萬年進化出來的玩意哪能說沒就沒???歷史的倒車可千萬開不得。舉個例子,鯨,鯨的鰭和魚鰭的構造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一般的海洋館會有鯨的骨架,可以去看一下他的鰭,跟哺乳動物一樣屬於五指型附肢。同理儘管作為哺乳動物,鯨也沿用肺呼吸而非鰓。

所以就算若干年後海平面上漲,地球變成了個大水球,人類可能會延長憋氣時間,運動器官發生一定的特化(參考鯨,海豹海獅海象一類的),但肯定不可能改用鰓呼吸。而到了那個時候,人類還能不能繼續再叫人類,這我就不知道了,這應該算是哲學問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