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只是思考,谈不上钻研,作为一种兴趣而已。与此类似的问题还有『如何看待向同学科普不受待见』等等。如果要说得糙一点,应该就是当小孩子了解了一些与自己年龄不相符(超出或偏幼稚)的东西时,为什么我们(长辈,同龄人)就不能从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呢?又该如何尊重呢?小孩子顺应自然成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作为一种兴趣发展。没有影响正常生活。

地球是圆的,走得太快反而会在超过大部队半圈后被误认为是落后了小半圈。但小孩没有向别人得瑟,不懂装懂。只是一个人思考一下挺开心的。

(之后的看不看不重要,写的是我提这个问题的原因)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小孩,没有向别人「传教」不懂装懂,也没有因为想这些而影响我的正常生活。但,还是有不少的长辈或同龄人说我浪费时间,尽想些没用的。且不论有用无用,我没有找你们讨论,你们自己来研究我在想什么,偷窥了还来阻止并且附加程度不一的批评,我能理解别人对我会有不认可的情绪,但我不理解为什么偏要我承认我对这方面感兴趣之后,再来一次打压。有孩子对绘画感兴趣,有的对声乐感兴趣,有的对游戏感兴趣,我就不能以思考哲学以及其它门类为一种兴趣吗?断断续续的打压从小学开始。三年级我发现了句神奇的话「我说的话是假话,你是猪。」想出这句话,是因为那阵我们流行「你是猪才怪呢」的问答游戏。仔细读几遍就会发现有些自相矛盾??若『我说的话是假话』是真的,则『我说的话是假话』这句话说的『是假的』这个意思是真的,那么跟假设不符,不可能存在。接著我发现类似的话可以造出很多,只要是『xx都是错的/假的/不好的/否定的词』其中这句话是属于xx描述的范围之内的就会发生这种诡异的事情……当时是件大发现啊!我怀疑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真的了,但它确实被我造出来了啊!如果特指人之类的,那这人到底存不存在啊!脑壳痛…………三年级的小学生陷入了迷茫………………于是翻书(我家里书多且杂,几万册是绝对有了)然后该看的不该看的全看了咳咳咳(别想歪了啊喂!)

再后来上初中接触了集合,发现,,这不就是罗素悖论吗(●—●)顿时……(我以前还挺激动的以为这是个大发现,结果罗素你…………)

扯远了,接著就是到了现在。家长的态度是这样的……惊喜——担忧——阻止——适当引导不管曾经因为这些事发生了什么不愉快,最后还是感谢我的家长。我的好几本有点学术性质的书籍都是从家长的书堆里翻到的《超越分析哲学》《理想国》等等等。小学因为文言文太晦涩了,所以导致对西方哲学了解的多一些,现在我提出想了解一下周易,爸爸亲自帮我去选了两本书,感谢他。补一句,之前有近一个月我一直在纠结一个相关的问题,导致生活几乎无法运转,但还是跳出来了,我并不觉得这近一个月浪费了。


1.哲学在此时的中国是不受社会主流待见的,之所以特别指中国是因为此时的中国,一方面由于信仰流失自然流向金钱社会,进而关乎生产力的自然科学压倒人文社科成为社会主流,而作为与生产最脱节的哲学就成了边缘。另一方面,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哲学,被简易和修正而成的课堂马哲成为了知识分子对于哲学的普遍印象,哲学在宣传上就处于不利的位置。因此绝大多数父母是不会让孩子选择哲学这条道路的。

但是在外国哲学就很受待见吗?不是的,在任何国家,作为与生产力远离的学问,都不可能受主流家庭接受,不过国外发达国家会比中国对哲学的态度好很多。

————————

2.除了脱离生产限制了家境贫穷的人以外,哲学本身的特质更是决定了哲学是下限最高的学科之一。哲学,用一个现代网路词语来做一个近义解释,细思即恐。人们闲著没事干的时候去思考实用经验中难以捉摸的部分,就能够发现与经验使用不相同甚至悖逆的东西,用以解释这些的专著或者思考就构成了哲学或者哲学史。

那么,哲学思考就如同大海捞针一样费神,并且不是人们习惯的,因此哲学是容易出现误解和遗忘。那样,人们容易陷入牛角尖,甚至长时间无法走出一个问题,这也是一种危险。

所以学习哲学最好不要一个人,并且比起其他学科应该部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哲学是必须完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生可以学习部分经典物理学做出一些发明,但学生不应只学部分哲学大师的内容而去解释问题。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么说一是因为哲学的知识是发展的,二是因为哲学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传承性,缺乏与前人的思想交流,就会在无限的牛角尖中自闭,少有所得。而且读哲学框架应当在内容之前,意思是应该按顺序浏览一遍哲学史概要内容,再去理解原著深层意思。因为人可以只读明史而不见秦汉,却绝对不能罔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去读康德,因为那样即使读了也几乎没有理解。所以,应当先阅读教材比如《西方哲学简史》,再去看原著内容。尽管很多时候看教材反而比原著更难理解,但先有整体框架,明白一些概念在历史上不同的指称或指代,才能在读原著中获益更大,甚至是从0到1的质变。

————————

3.那么,如果不从事哲学专业研究,仅仅在以其他为主的情况下,进行哲学学习好吗?

是好的。其实无论对于中学生还是本科生甚至硕士生而言,你所学的绝大多数知识因为与日常习惯无关而被慢慢遗忘,但这些知识实际上早就内化到人的潜意识中,形成素养,特别地在你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即使是重新遇到被遗忘的知识,对于别人而言要新学习的东西,对你而言只是回忆和联系,这要有价值的多。学习不是把知识在大脑中储存才叫学习,很多时候储存只是一个过程,即使你忘记了,但它早就对你进行了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贵族明明只从事一个行业,却要学习四艺、六艺,而今天的孩子明明不会从事音乐行业却要学习各种乐器。

所以哲学学习是对其他生活也很有价值,因为哲学素养很有意义。因此北京已经出现了专门教授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博雅知识的学习机构,这也是当今哲学学习者的就业之路了。

————————

4.哲学的认知受限于年龄,这是因为年龄较小一方面生理未成熟,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基础知识支撑哲学思考,例如哲学基本的平台,历史、社会、政治、道德、宗教、文学,因此学习哲学没有必要和他人对比,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年龄而感到困惑和不安,这是必然的道路。

————————

5.哲学学习必然会面对两个世界的冲突,哲学世界和世俗世界很难相通,但其他学科其实也是这样,哲学的文字至少是可读文字,数学符号那对普通人而言就是天书了。只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同龄人之间没有大学那样可见的专业鸿沟,所以学习哲学就很像异类。但是人天然会追求外在的肯定,所以学会把学术和生活分开很重要,用生活的话语去对待生活和世俗,用学术的话语去对待学术和纯粹,学习哲学绝对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一定要把社交放在第一位,甚至高于学习本身,因为人是社会动物,赖以生存的情绪来自社交,而且所有的知识也来自于社会。


如今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哲学,就是智慧的学问,喜爱追寻和探索的人必然会拥抱哲学。

当今世界科学发达,优生优育,早教,营养学心理学,书籍电视手机信息量巨大,五岁的孩子接触的信息比以往十几岁的孩子都多。这一切,促使现在的孩子比二十年前的孩子要早慧许多。

既然早慧,当然就会更早开始思考哲理,这很正常,不必担心什么。只不过身体的发育跟不上心智的成长,让你的亲戚们觉得怪异;然而,你,是你自己的,你完全不必为了让亲戚们安心而放慢自己成长的脚步。

你是幸运的。你的父亲能包容你,帮助你,让你的成长更顺畅更安全,这真是太好了。我就没你幸运,我也很小就思考哲学,但是野蛮生长,最后长得像丛野草。

建议你学习以下几门学科,可以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

逻辑学。概率与统计。博弈论。

这三个学科都是工具,关键是要用好。熟练运用的话,在面对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可以迅速建立模型,结合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自己利用手头工具搜索的少量数据,推算事件的真实性,推算各方立场,撒谎的可能,等等。熟练了以后,这种推算是瞬间完成的。

也不要轻视普通课程的学习,语数外理,都是很基础的知识,基础好才能攀到更高。

祝愿你能更快更好的成长。


先说观点:开始思考是好事,说明你已经开始有独立的灵魂了。但小孩子的话,这种思考请适量,并务必辅之以系统的知识学习

古人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方面过多的思考很容易产生出「看,我和他们不一样」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会反作用于自身,让自己沾沾自喜,以此作为一种循环。这种循环又可能导致自己沉迷其中难以跳出去,长时间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里反而会拖延你真正自我提升的步伐。

通常来讲,说一个孩子年龄小不成熟(当然很多大人也未必就真正的成熟)指的是因为时间这个单位不够大,导致小孩子的积累不够,这个积累,并不单单包括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包括因为年纪的增长而自然带来的生活经历。后者是你目前较难改变的东西,而前者却是你可以主动,并且有效率地增加的东西。学习是基础,如果你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而放弃学习,打个比方就好像你对于世界认知的函数F只有X、Y、Z三个变数 也许你最终产生的集合从{X、Y、Z}变成了{X、Y、Z、XY、XZ、YZ、XX、YY、ZZ}但通过学习,你可以将你的变数从X、Y、Z变成 A、B、C......X、Y、Z,这时候在进行思考,集合是不是变的更大啦(^_^)

再补充一点,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去看那些看上去名字狂拽酷炫但实际上晦涩难懂的书,除了去和别人炫耀我看过《XXX》来满足那微不足道的虚荣心之外,真的意义不大。且不说理论是否靠谱,效率足够低下这一点就足够PASS掉了。可以先看看一些相关的基础概念,然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没有地基和框架的摩天大厦不过是风一吹就会倒的散沙。所谓地基,就是知识,积累越多,底盘越厚,就越牢靠;所谓框架,就是逻辑,逻辑越紧密,整体就越坚固。 而所谓的摩天大厦,则是你对世界的认知,这样你在面对大风(他人的言论、思想,现实的冲击)时,才不会轻易地被冲垮(洗脑),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灵魂立于世间。


咳,岂止是哲学啊,在中国大部分家长看来,孩子的一切「与提高学习成绩无关」的爱好都是得不到任何尊重的,甚至是应该杜绝的。

嗯,别说爱好了,早恋这个词该听说过吧,其实国外根本就没有早恋这个说法,十三四岁本来就是性意识觉醒的年龄啊。连人性都可以为学习成绩让道,更何况爱好呢。

另外,不是「应该就是当小孩子了解了一些与自己年龄不相符(超出或偏幼稚)的东西时,为什么我们(长辈,同龄人)就不能从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呢?又该如何尊重呢?」中国大部分家长从根本意识上就不认为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不仅仅是在兴趣爱好方面,你只是现在才发现而已,长大了在就业结婚生子每一个关键节点,你都会发现这种不平等的观念几乎根深蒂固。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贯穿于中国每个阶层,贯穿于教育从始至终。对你而言你的苦恼是哲学爱好得不到大人的尊重,对其他孩子而言,可能是早恋被强迫拆散,可能是游戏被强行电击治疗,可能是文艺天赋被强行压制,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不平等的观念。

不是他们不知道你的才华,只是他们认为你的才华没有用。

那么作为子女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自由是需要自己争取的,想要改变大人的想法,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你自己有了自由的资本,才能自由地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

要么你能证明你的才华或者对哲学的爱好能养活自己,或者取得世俗认可的成就。

要么你有其他本事养活自己,然后就可以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其次,别恨他们。

你是第一次当孩子,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可能做的不那么好,无非是你想说服他们改变,或者他们妄图改变你,其实你们谁都改变不了对方,既然改变不了,就接受吧。换一些轻松的话题,把关系搞好,然后坚定自己的信念,朝理想的目标前进。

最后能成就我们的其实只有我们自己,外界因素只是少部分影响而已。

如果真的喜欢,谁能阻止你呢?

如果真的喜欢,又何必在意别人是否理解你呢?

理解是世界上最难的两个字,不要妄图任何人能理解你。

只是以后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不会犯一样的错误,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挺好的啊。

提醒一点:想不通的问题,不用太纠结,放一放,答案一定是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不要急,早晚会遇到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