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公元536年12月,贝利撒留收复罗马


对于六世纪的罗马,义大利是一个边疆省份。


君士坦丁不光有罗马还有整个高卢和西班牙,为啥要迁都拜占庭?


总的而言,皇帝不去罗马是帝国后期的传统。四帝时代特里尔、米兰、西米乌姆和尼科米底亚或者新罗马才是皇帝常在的地方,罗马城反而更多是象征意义,戴克里先当皇帝二十年时间只去过罗马一次,君一去过三次。瓦伦提尼安和瓦伦斯时代,西部皇帝要么在特里尔要么在米兰,甚至霍诺留斯和斯提利科5cen初到罗马城时候罗马还为此举行了庆典庆祝皇帝驾临。

帝国后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现实防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战略角度看帝国后期敌人一个是莱茵河边上阿勒曼尼人、法兰克人等在内的日耳曼蛮子,多瑙河附近的哥特蛮子,两河以东萨珊波斯。罗马4cen时候东西疆域超过4000公里,南北2000公里,考虑到迪奥法内斯从埃及到安条克走官道都走了3个半月,因此实际上帝国疆域远比地图上要大不少。

帝国后期军费开支能占到国家收入三分之二,皇帝必要时候需要带兵出征,而远在南方的罗马距离前线太远,对付蛮子上未免力不从心,所以选择比罗马更靠北的特里尔和拉文纳、米兰更能适合国防需要。

帝国在前期是个比较松散的国家,但在后期集权程度有所上升。249年国家高级官职不过250人到AD400就已经扩张到6000人。元老和议员地位下降,甚至早在帝国前期除非涉及元老院需要给国家缴纳多少小钱钱否则皇帝几乎不会就国家大事同元老院协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不允许一个城市独占皇帝的恩宠。这点可以参考406年秋天不列颠的叛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希望皇帝能让不列颠感受到浩荡皇恩呐(迫真)。所以当君士坦丁三世沉迷在高卢和君士坦提乌斯对线,丢了初心,完蛋也就是个时间问题了。

然后我们带入查士丁尼本人。战略上皇帝倾向于在西部打仗,在东部稳定,坚决不搞两线作战。但是倒霉就倒霉在波斯人才不管你搞啥,永久和平条约就是个废纸,532年签了没到九年就过期,双方再度开战。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学老祖宗搞共治,不然战略重心只能放在东边。萨珊波斯从诞生到灭亡都没让罗马省过心,沙普尔一世和罗马打仗二十年,罗马皇帝战死两个被俘一个,沙普尔二世时候尤里安搭上自己老命,连带著下一位约为安刚上台就不得不割地求和,让皇家御用文人徳密斯修斯尴尬的演讲都不知道怎么演讲。所以查士丁尼在拉文纳设了个总督负责义大利事务,自己依然留在新罗马,表示帝国战略方向依然会放在东部地区,保证东部这些老爷们在叙利亚埃及巴勒斯坦的地完好无损。

更现实的原因其实在于瘟疫。查士丁尼巅峰时代有差不多60万军队,瘟疫炸开蔓延,到6cen后期军队只剩下十三万,所以皇帝只能把有限的军队放在性价比更高的地方。权衡利害,东部是战略重心,经济中心,人口更多,方便贸易,西部除了个被糟蹋的乱七八糟的义大利和半死不活的北非还能有啥。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北非的情况。4cen北非是当之无愧的帝国西部经济支柱,迦太基人口破十万仅次于两罗马,一年给义大利运送超过50万吨粮食。所以439年汪达尔人在北非开战拿下最富裕的几个部分后东西罗连忙招呼了超过1100条战船急吼吼的想收回来,而最终失去这块地后,北非被汪达尔占据的部分自然不用说,而剩下的区区之地,根据445年瓦伦提尼安三世的法律,税收降低到原本的八分之一,帝国一年损失超过10万索里达金币,相当于养活1万骑兵的费用。

虽说查士丁尼总算拿下这里,但是今时不同往日,5cen前期和6cen前期虽说只差了一个世纪,但是区别却大了去了。这个区别就是气候。

冰河时代后世界进入全新世,全新世前期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生存,后期气候有所变动,而在大约BC200-150这段时间是地中海世界的气候最优期,是最适合农业耕作和文明发展的时期。而在6cen罗马处于晚古小冰期,气候异常降水减少是常态,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查士丁尼时代的异常气候情况,40s甚至有一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白昼的时候。放在北非,昔日的黎波里塔尼亚南方某个依靠贸易发展起来的国家(名字忘记了,PS:经评论区提醒是加拉曼特)在这时候因为干旱缺水走向灭亡,所以不要对这时期这个昔日帝国粮仓有什么高期待值。


随便说说吧。

首先分家前东地中海地区才是帝国最精华的部分,而分家时东西罗地位平等,东罗地位可能还略高些。君士坦丁堡——正式名称应该是「新罗马」——和罗马平起平坐,没必要自贬身份赖人家的首都。

其次从君士坦丁时代开始,帝国东西部的行政中心就变成了君士坦丁堡和米兰。东西罗分家是395年,西罗402年就迁都到拉文纳了。就算查士丁尼真不要脸跑到义大利去也只能是选择拉文纳,事实上在东罗统治义大利的期间拉文纳一直是统治中心。

然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动荡,罗马城基本荒废,愿意舍弃东方富饶的生活跑到义大利去筚路蓝缕重新创业这也太不查士丁尼了。

最后一个并不是很重要的原因,东罗对于义大利的统治并不稳固,天子守国门的下场通常就是君王死社稷。


贴点东西,屡试不爽

「听啊,这个傻子教皇不知道圣君士坦丁把帝国的权柄、元老院和所有的罗马德性都迁到(君士坦丁堡)这里了吗?罗马城里除了一堆渔佬,贩夫,抓雀人,私生子,庶民和奴隶之类的粗鄙贱民之外什么也没留下。」

——《尼基弗鲁斯二世回信约翰十二世》


谢邀。 @Ms.R @Jane 都解释了查士丁王朝罗马城早已不再适合做罗马帝国首都。

即使我们不管这一切,假设查士丁尼大帝执意不顾帝国的国情而要还都罗马,看看他有没有这样做的可能。

与很多人所想的不同,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罗马帝国对义大利的掌控远远没有那么稳定。光是罗马城就在帝国和蛮族的战争中五次易主。

第一次是贝利撒留在公元536年12月收复罗马(罗马易主*1),这是查士丁尼征服的一次巨大(政治上的)胜利,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记载罗马市民高呼「凯撒的陵墓不会再被蛮子的铁蹄践踏」。

然而当时罗马帝国根本没法保障罗马城的安全。蛮子国王维提格斯很快(537年2月)帅军反攻罗马,在战斗中一度包围并差点俘虏贝利撒留(然而贝利撒留硬生生扛了回去并迫使蛮族撤退)。贝利撒留在得到查士丁尼大帝的援军后,分兵去攻击拉文纳(哥特王国的首都,当时义大利中部的政治中心),使得维提格斯不得不回援并在中途被贝利撒留埋伏,反攻罗马失败。中间帝国收复一度米兰,然而却无兵力防守,导致蛮族重新攻陷米兰后屠杀了3万居民。公元540年,拉文纳被收复。

此时义大利战争远未结束,但查士丁尼大帝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给贝利撒留足够的支持。新的哥特国王托提拉利用了波斯在东方的入侵罗马帝国的劣势,抓住机会反扑罗马,最终在546年占领罗马(罗马易主*2)。随后又被贝利撒留夺了回来(罗马易主*3)。公元548年,托提拉又来围攻罗马,并在550年再度攻占因连年战乱已经残破不堪的罗马城(罗马易主*4)。

随后倍受查士丁尼大帝信任的宦官将军纳尔西斯指挥罗马军队在公元552年击败托提拉,再度收复罗马城(罗马易主*5)。

如你所见,即使查士丁尼大帝不顾一切真的要还都罗马,也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一下环境。

为什么朱元璋打下了中原不还都长安?

不是不想,是长安已经承载不了作为首都/京师的地位了。

从前的罗马,南有突尼西亚这个粮仓的粮食供应,北边还有阿尔卑斯山的天然防御可抗日耳曼蛮子的入侵,端的是前面搞扩张后方玩经济,文武两开花,拳打蛮子的同时后方依然能保持高速的发展。

然而后来随著气温变化,突尼西亚一带的粮食产量开始降低,北方蛮族几次兵锋指向亚平宁,罗马逐渐变得动荡不安。

动荡不安就要迁徙,大伙儿往四面一看,发现东方更加富饶,埃及和安纳托利亚地区一个产粮食一个产牲畜,北有巴尔干山脉防御,进可攻退可守,好,就决定是你了。

君士坦丁大帝时期,罗马帝国经济的主要重心就已经仄歪到了东地中海。罗马城就像经历过黄巢之乱的长安城一样,就剩下个空架子了。

然而这个空架子也没维持多久,匈人来了,哥特人来了,汪达尔人来了。第一位掠夺走了西罗马剩下的家底子,第二位将伊比利亚与亚平宁分而食之,第三位彻底毁去了罗马的粮仓,任你斗兽场屹立不倒,吃不上饭饿死你完事。

贝利撒留收复的罗马早已不是昔日辉煌的世界明珠,它破败不堪,像是被一群怪物践踏蹂躏过,华贵的紫袍成为破衣烂衫,大理石筑就的建筑倒塌荒废。

这里住的也并不是罗马公民了,而是哥特人的后裔、忘却了罗马荣耀的拉丁人。

湾湾被殖民了半个世纪就变成现在这样,西罗马沦陷了将近一百年。一百年可以改变太多太多了。

这座城早已没有价值,只剩下罗马两个字代表它曾经的辉煌与尊严。

贝利撒留可能也是这样想的,这不是他想像中的罗马。

而同一时期的君堡则成为「万城之女王」,古典罗马文化得到了极好的传承,从色雷斯到叙利亚,从耶路撒冷到埃及,罗马的光辉依旧照亮地中海的东方。

一个是山河破碎的昔日首都,一个是鲜花著锦的现在京畿,查士丁尼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该如何选择。


罗马作为首都的地位早在三世纪就在逐渐下降。

284年第一次分治时,四位皇帝没有一个把首都设在罗马。

到了四世纪以后,义大利乃至帝国西部的中心转到了米兰,在五世纪则是拉文纳。

即使是建立在西罗马废墟上的东哥特王国,也没有以罗马为首都。

旧罗马城里有的,也只剩名胜古迹罢了。(不过教会和元老院还在)

何况在当时的罗马人看来,君士坦丁堡就是罗马。(详见尼基弗鲁斯二世给傻子教皇的信)

如果你是查士丁尼,你是愿意待在富裕繁荣,易守难攻的新罗马,还是愿意回到凋敝破败,空空如也的旧罗马?


因为根本就没必要。

对于当时的帝国,或者自共和国时期、统一帝国时期到希拉克略时代为止的罗马帝国来说,富裕的东部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硬体条件均要远远优于同时期贫穷落后的西部。

此时在优士丁尼大皇帝治下的罗马帝国,绝大部分田亩赋税来自希腊、安纳托利亚半岛和叙利亚,粮食来自北非,兵源也大多来自人口稠密的东部,实际上这也是一百多年前康斯坦丁大皇帝迁都到新罗马的真实原因。

西部不仅贫穷落后,且由于地缘格局恶劣,还时常面临来自各个不同方向、不同部落的日耳曼夷狄的巨大军事压力,是不折不扣的四战之地。事实上,即使是帝国分治后的西部也已经很久不再以罗马作为政治中心了,皇帝绝大部分时间待在靠近前线的米兰或拉文纳,军队也大多驻扎在义大利半岛北部靠近阿尔卑斯山阴的米兰或米兰附近的几个据点,用以随时集结以发动对日耳曼等夷狄的军事行动,或至少用于迟滞其对帝国本土的冲击。

当然,虽说:

  • 这些夷狄对于帝国来说威胁并不大,充其量也就是肌肤之患的水平,本来也不足为惧;
  • 但在东部毗邻的波斯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心腹大患,拥有与当年希腊一样的高势能文明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处理不好完全有可能动摇帝国的根基;
  • 出于能够快速集中兵力、粮食和军费开支等战略资源与波斯死战的考虑,新罗马的地理位置极端重要,以至于需要皇帝本人亲自统领;
  • 贫穷落后的西部入不敷出已经一百多年了,无论是重建罗马城还是恢复经济都需要朝廷调拨大量财政补贴,旷日持久且产出远远低于投入,几乎就是纯粹的烧钱;
  • 西部还需要军队常驻,这对于面临东部波斯巨大的军事压力(且大瘟疫来临之后兵力本就捉襟见肘)的罗马来说根本不现实(无论和平还是战时,扩军备战都非常费钱),且自收复失地运动后期波斯翻脸推翻条约之后东部军事压力骤增,罗马甚至一度陷入两线作战的极其危险的窘境,根本就自顾不暇,再调拨部分兵力去防守西部实在是有心无力。

最后附上万能的尼基弗鲁斯二世皇帝在给教宗约翰十二世的回信,我觉得皇帝本人的观点已经能很好地能解释这个问题了:

「你们都来听听啊,这个沙雕教宗难道不晓得,当年先帝圣康斯坦丁早就把帝国的道统、元老院和朝廷所有的美德都搬到(新罗马)这儿来了吗?旧罗马城里除了一帮子打渔佬、贩夫走卒、抓雀人、私生子、庶民和奴隶之类的粗鄙村夫之外啥都没留下。」


这个问题等同于周平王在局势稳定之后为什么不还都丰镐。罗马早就不是帝国的首都了,西帝国的首都一开始是米兰,后来迁到拉文纳。而掌握了君士坦丁堡,就掌握了连接两个大洲和两片海洋的钥匙,查士丁尼的本钱都在东方,而不是罗马,而且东帝国除了继承了罗马的名号外,包括皇室在内更接近于希腊人。另外,你是愿意呆在一个有三重城墙保护,一天的税金高达两万拜占特金币的城市,还是去一个满是废墟,充斥著易燃易塌且拥挤的岛式公寓,而且随时被蛮族威胁的城市(贝利萨留没有收复山南高卢)


因为东罗的首都就是罗马城,新罗马城,他干吗要迁都?君士坦丁堡的正式名称一直都是新罗马,它就是罗马城。


「罗马的所有荣光都已经随著皇帝去到了新罗马,如今的罗马城除去空有罗马之名,就只剩下渔夫、农奴、娼妓和私生子而已。」


看战史有感,贝利撒留能打下罗马并且守下来本来就是奇迹了,在波河附近本来也有机会一劳永逸解决哥特人问题但是突然被召回给了哥特人机会反扑,后来又派回义大利又是重新收拾烂摊子,这种情况下罗马的作用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即便是能完全巩固义大利的统治设一个西部皇帝,拉文纳也比罗马地位要大,毕竟皇帝的命比土地重要。


在戴克里先的时候,把都城迁回罗马就已经成为没有意义的事情了。罗马帝国在三世纪大危机以后庞大的行省体制早已不堪重负,否则就不用实行四帝共治了。从戴克里先的伊利里亚到君士坦丁的拜占庭,这其实也反映了罗马帝国的税基等统治资本不断东移的事实。随著高卢行省陷落于异族之手,西哥特人占据伊比利亚开始,罗马的西部屏障已不复存在,罗马城早就失去了其最早的位于帝国中央的优势。尽管罗马拥有令人啧啧称奇的道路网,但是依然难以弥补统治基石东移动带来的影响。而罗马城在经过的汪达尔人和东哥特人的「友好访问」后早就是一个笼罩在帝国夕阳余晖之中的空壳,根本无法与在阿提拉劫掠后通过东帝国庞大的基础及时修整过来的君士坦丁堡相比。再加上,直至被召回,贝利撒留都没有完全肃清北面的东哥特人,而亚平宁半岛在波河以南根本无险可守,相较于能够硬抗后来的穆斯林海军的三面环水的君堡的地缘之间毫无优势。哪怕查士丁尼真的再次统一罗马帝国,他的都城也绝不会离开君士坦丁堡。


迁都的风险太高了,更何况还要考虑财政收入,尼卡暴动刚刚结束不久,北边哥特人还虎视眈眈呢

况且君堡这么好的地理优势,1453年的最后一战在绝对劣势下穆罕默德二世都差点输了,如果换做是守卫罗马……不敢想像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也一度收复了西晋的首都洛阳,但是也没有选择还都,其根本原因是统治的根基已经败坏了。从财政上来说再征服运动完全是赔本买卖,贝利萨留的军队为了获得足够的补给不得不在义大利烧杀抢掠,结果搞得和明军占领安南一样,帝国财政支持就能勉强维持,一旦中央政府放弃,驻军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抄掠地方维持,这样搞的天怒人怨显然是无法长久的。大瘟疫给帝国的财政致命打击,最后终结了查士丁尼的新罗马帝国之梦。还有,君士坦丁堡号称万城之女皇,地理位置优渥,坐拥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兵员、东西方及两海贸易之财富还有繁荣的希腊地区,加上经营日久的坚固城墙,而经过多次战乱罗马义大利地区相比之下就是一个贫瘠的地区,除了少许的象征意义毫无价值,君士坦丁堡也是大帝选定的新罗马,根正苗红啊。五代十国时期无论中原王朝怎么变动,除了后唐把首都定在洛阳,其他皆在开封,就是经济现实决定的,宋太祖想迁都洛阳,最终也未能成行。


义大利被战火烧成一片烂地,罗马城更加破败不堪。。。怎么还都。

再者罗马不是政治中心已经有一两百年了


第一是因为罗马传统疆域太大了,罗马形成了双头统治的传统。第二是因为罗马尚不稳固。第三是因为君士坦丁堡的价值高于罗马。第四还要结合当时具体形势看。最后是帝国东西方宗教冲突难以调和

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发现,以罗马一城之力控制整个罗马帝国,费力不讨好。罗马城要维持整个帝国的军事,行政,大型工程等服务。他在寻找一种减少罗马服务职能,有可以有效统治帝国的方式。于是他想到了东西分治。让东罗马分担一部分的统治职能。所以罗马东西分治自戴克里先开始。罗马标志变成了双头鹰。倘若查士丁尼还都罗马,就破坏了这个行政设计。无法对帝国事务做出灵活判断。

罗马时刻处于蛮族威胁之中,罗马广大的疆域还是被蛮族控制。导致了罗马缺乏防御纵深,不适合作为都城。蛮族可以轻易地越过阿尔卑斯山,直驱罗马。君士坦丁堡则经过多年经营,有大水池,高城墙。可谓固若金汤的千年之城。

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地方,地处土耳其海峡,这是一条亚欧大陆出海要道,其战略价值历代沙皇都清楚。更是被欧洲人认为是文明延续之地。西方人对东方印度,中国的富丽堂皇想像,就以君士坦丁堡为蓝本。欧洲转向大航海时代,是在土耳其崛起,隔绝路上航线之后。也就是说,农业才是罗马的根本。君士坦丁堡多是小农,看秦国也知道,依靠小农经济进行耕战,方便收税与征兵。罗马附近则是大庄园,难以从中收税征兵 经济改革还要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旺达人等蛮族洗劫后,罗马城多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此时查士丁尼的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此时正值冰期,君士坦丁堡北部的斯拉夫人和匈奴不断发起进攻。冰期的气候变化又引起相应的瘟疫,拜占庭帝国减员严重。对外战争也耗费了巨大国力。迁都实在是无法承担的财政负担。

东正教区别于天主教的重要一点是教会要听从国王。天主教则认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奥古斯丁为罗马宣称,国王的罗马沦陷了不要紧,我们要通过个人修行到达上帝之城。一个地方说要跟国王,一个地方说要跟教会。哪个地方好控制不言自明。查士丁尼登台不久,即宣布自己是国教东正教的保护者,首要责任就是要根绝一切异端。530年,帝国政府在叙利亚安提阿颁布命令,凡不承认查尔西顿宗教会议的予以放逐,大规模的反抗运动迅速兴起。这就是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就是东正教拜占庭和天主教欧洲的分野。从查士丁尼开始,这文明的冲突难以调和。


谢邀!这个要从以下几点来看。

一、查士丁尼的出身。出身卑微,因为运气当上皇帝,且其主要影响力及根基在东罗马帝国。所以即使收复了罗马,也要考虑迁都罗马对自身王朝的稳固。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于476年灭亡。东罗马表面上欣欣向荣,实际内部正统基督教与否认基督教神性和权威的阿利安派纷争不息,代表元老、大地主的蓝党与代表手工业者、商人的绿党不断发生冲突。查士丁尼就是在帝国岌岌可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483年,查士丁尼出生于南斯拉夫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精力和智慧。他的叔父任禁卫军统领。518年,查士丁尼的叔父被拥立为皇帝,即查士丁尼一世。查士丁尼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协助叔父掌理政务,并且协助叔父查士丁尼一世制订各项国内外的重要政策。527年8月,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查士丁尼继任罗马帝国皇帝。

二、查士丁尼,一生征战,内忧外患,穷兵黩武,独力支撑,无暇迁都,也没有太多财政大兴土木。在军事上,他东征西讨,花了20年的时间打败波斯帝国,击溃汪达尔族,从哥特人手中收复了义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湖;在国内,查士丁尼把注意力集中在反对政府里的腐败作风上,鼓励发展商业、工业,著手大兴土木,建筑城堡、修道院和教堂。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其中的一座。大兴土木及应付战争耗资巨大,导致税收加重,酿成许多地方叛乱,几乎推翻查士丁尼的统治。565年,查士丁尼去世,不久东罗马再度走向衰落。

三、地理位置上看,罗马远离东罗马帝国,而君士坦丁堡却是东罗马帝国统治的中心城堡又经过很多加固,同时罗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战争不断,都城毁坏严重,收复罗马时间太短,不具备做都城的资质。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395年)逝世。临终前,将帝国东西部分与两个儿子继承。[1]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到了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便引入了"拜占廷帝国"这一称呼。

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义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554年,击败法兰克王国,拜占廷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

综上,完全没必要为了所谓的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荣耀而还罗马旧都,切实的政治统治利益和稳固的王朝存在才是皇帝考虑的。稳定压倒一切!实践证明,查士丁尼这个政治强人一死,便压不住了,东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可见查士丁尼的统治也只是强力支撑。


因为查士丁尼不是精罗。


那时候罗马都成底特律了,谁还愿意回去那个贫民窟?

再说了,金角湾的新罗马,众城之女皇,汇聚两海三洲财富,它不香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