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当自己家孩子有明显优势的时候那种开心的感觉比赚几个臭钱多多了。当不如别的孩子时也一样,一边给自己孩子找找借口一边想办法报个班啥的。

这绝对人之常情。

然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从了解自己孩子开始。我儿天生记忆力前百分之十运动能力后百分之十,放到所有的奇奇怪怪学习班里都是学的最快的那个。对比学的慢或者学不进去的孩子自然有优势,老师也喜欢他也有自信。放到什么足球篮球或者其他训练班里没一会就去旁边坐著看了,跟不上啊你让他怎么办?

所以在学习班里我对他的要求是你完成训练班的内容才能去上学习的班,现在上英语数学课成了强化物跟乐高漫画书效果一样,这不挺好么巩固长板再补补短板。

焦虑的话就太情绪化了,没必要。咱们这代人的孩子饿不著也冻不著,别光想著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能跨阶层光大门庭啥的,有那雄心壮志自己上,自己不爱动弹就稍微佛点迟钝点,对自己对孩子都好。


以前会,自从我认识一个两岁多会乘法的小娃娃后,完全不焦虑了,也不会去比了。天才那么多,比得过来吗


会,所以不会对比。

如果你是你家小孩,会拿自家父母和别人家的父母对比吗?

有时间焦虑孩子,不如逼逼自己,比如给娃在一二线城市整套房,大概率比他多一门业务爱好/特长强吧。


谢邀!

会,焦虑往往不是因为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发育差什么,而是作为新手妈妈担心会不会因为自己的盲区而耽误了宝宝的成长。

孩子刚出生那会儿,不自觉的会跟其他孩子比较,主要是因为好奇。

每个月去做儿保,有很多同月龄的孩子,大家都会互相了解对方孩子的身高啊,体重啥的,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比较纬度。

那时我知道了每个孩子发育情况不一样,有高矮,有胖瘦都很正常,并没有因此感到焦虑,直到孩子七个半月去早教中心上体验课时,我第一次因为跟其他孩子的比较而焦虑了。

下图是当时上早教课的情景,孩子自由探索为主,老师和家长在旁边观察,不到必须的时候不干预孩子的探索。

小翊是里面月龄最小的,七个半月,其他孩子比他大但也不超过一岁半。刚开始大家都围著中间的玩具玩耍,小翊也很兴奋,不停的拨弄他看到的玩具。可是不一会儿,其他孩子都动起来了,爬的爬,走的走,到他们想去的地方探索去了。只剩下小翊还在中间,当他发现远处一个他感兴趣的玩具,试图去抓,可是身体却一直往后退(当时他还不会向前爬,只会后退),他看著目标玩具离他越来越远,著急的向我求助。在家我们会「帮助」他,把他带到他想去的地方,或者把他想要的东西拿过来。

可当时的课程环节不允许我们再这样去帮助他,其他孩子还在专心探索的时候,小翊却因为不能自由移动自己的身体而遭遇了挫败感,哭闹起来,向我求安慰。

在他旁边的一个女宝宝,只比他大半个月但是也已经会爬半个月了,虽然爬的很慢很慢,但她那那个去到她想要去的地方。她妈妈说她会爬了就能自由探索,自己学习,不会太依赖大人,她是很早就在家训练她爬,而且还在家训练宝宝数豆子,锻炼手指精细运动。

早教中心自由探索环节

当时我就焦虑起来了,焦虑的并不是我家宝宝比这个女宝宝发育差什么的,而是作为新手妈妈的我似乎还有很多不知道,更不知道会不会因为我的盲区而耽误了宝宝的成长。

小翊二十多天就能抬头接近90度了,还能从趴著翻回躺著,所以一开始我不担心他的发育。他三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一边带他一边忙著写硕士论文,几个月熬更夜战,没日没夜,纯母乳喂养,体能直线下降。我想是那个时候开始耽误了小翊的成长,这是我真正焦虑的源头

小翊24天的时候

回想起,他在六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有想爬的迹象,手膝并用的前后晃,试图把自己往前移哦,可作为妈妈的我看到他这样只是觉得他太可爱了,而没有有的放矢的给他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训练。

小翊在六个月的时候试图向前爬小翊妈妈的视频 · 37 播放

焦虑和自责的驱动下,在终于顺利通过硕士学位答辩后,我放下了手上所有自己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到「育儿事业「中,不想再耽误或者错过孩子的成长。

给小翊布置了适合学习爬行的家庭环境和玩具,包括

  • 重新购置了更适合学爬的爬爬垫,之前用的是买婴儿车送的爬爬垫,摩擦力不够
  • 购置了游戏围栏,一开始不打算买的,因为有育儿专家认为游戏围栏会限制孩子的探索,但为了学爬练习的安全还是买了,等他学会了爬以后再给他打开。
  • 购买了摇滚摇摆鹅等学爬诱导玩具。
  • 抽出半天时间陪小翊在家活动,以前是除了吃奶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带他出去了。
  • 学习学爬训练,小翊已经会后退爬了,只需训练他的腿部力量,在他试图够前面的东西时,给他的双腿给点阻力就行了

当完成以上的准备工作后,不到三天时间,小翊就不再往后「爬」了,虽然只能往前一两步,我却想这可能是游戏围栏的局限,还有玩具不够吸引他。

我知道他最喜欢的是听浴室里的水声,还有厨房里的做饭声音。所以有一天当外婆在厨房里洗菜的时候,我把小翊的游戏围栏给打开了。

然后,然后就是「奇迹发生的时候了」,小翊毫不犹豫的爬出了游戏围栏并径直往厨房爬去。爬几步没力气了就自己做起来休息一下,然后继续,中间也没向我求助,我默默的拿起手机在他屁股后面跟拍,直到他爬到厨房,那一刻我真的忍不住想哭。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刚学会了爬就能扶站,没过多久就能扶著家具走,在刚满10个月就能自己走几步了,一岁之前就已经走得很好了。他可能也一度变成了其他家长焦虑的源头。但孩子走路早晚并没有好坏之分,走得早或晚不一定是能力问题,跟性格和意愿有关罢了。如果孩子好奇心重,喜欢探索,又勇敢,走路意愿强,家长就有责任给孩子创造适合的学步条件,帮助他安全顺利的学步。

除了显而易见的大运动,小翊在其他方面发育也还不错,这多亏我我疯狂的看育儿书,早教书以及给他创造适合的成长环境,现在已经没有那么焦虑了。我慢慢开始整理,在自己的专栏里分享自己的育儿学习笔记跟宝们共勉。

育儿路上不孤单,育儿路上更不焦虑


会焦虑

然后大脑会得到【我好像有点焦虑】这个信号

然后开始思考焦虑的具体原因;

例如:看到比自己家孩子小一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写字;

咨询身边从事幼儿教育的朋友这个问题,得到一个建议,小朋友还是大班开始学习写字,因为孩子的小手在不能顺利正确拿笔的时候去学习写字,并不是一件很理想的事情,他也许会一直延续错误的拿笔姿势,或者对学习产生反感的心理;所以得到一个小班学习写字与年龄不是特别相符的建议;

如果因为我自己的焦虑而去强迫孩子学写字,这样是不对的。

所以我取消了这个焦虑

再例如:孩子体重比同龄偏瘦

遇到同龄的小朋友基本上都比自己的孩子重一点,去参考了中国孩子身体体重标准,发现还是确实是有点偏瘦,开始规划孩子的饮食,比如逼迫他吃自己不爱吃的青菜,强制完成每天的吃饭标准;每天带他出去疯玩疯跑,规律作息时间等等;

这个对比我可以得出孩子确实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会积极改善

举的这两个例子是想说,对比是可以的,通过对比才能发现问题,理智的去解决问题;焦虑可以产生,情绪的产生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但是我们要积极理智的对待并解决;

孩子有一些问题可能发现不足,但是由于经济,时间,自身限制无法去修改、纠正、满足,从而导致一些焦虑,这些焦虑只能自己慢慢消化,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即使作为成年人都不能完美;

我爱我的孩子,他的出生带给我之前从未体验的幸福感,归属感;即使他学东西慢一点,性格怯弱一点,但是我依然很爱他,并感激他,因为他的到来也教会我很多东西。

当他在路边摘一朵小花说,妈妈送给你一朵小花的时候;什么焦虑不焦虑的,压根不存在;

当我焦虑的时候,我就想起孩子送的那朵小花;

所以当你焦虑的时候想想那朵小花,然后积极的,理智的去面对焦虑,并解决掉。

孩子在慢慢成长,我们也一样在或快或慢的成长;


比娃娃?焦虑?只要自己的孩子、工作、老公、脸蛋、身材、钱…不如身边的人,都会产生负面情绪吧?有的是嫉妒、有的是愤恨、还有焦虑…那些觉得不公平的或者自以为努力追赶过的劣势会产生嫉妒和愤恨,而那些自以为拚命努力却「失败不是因为自己」的情况才会产生焦虑吧?而且比较对象一定是身边的人。

生活中的比较不可避免,而且无处不在。作为家长,不去比较不太可能,而且也不合适。你能做的只是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把这些负面情绪转化成别的东西,可以投入到寻找解决办法中去,可以转换思想平复情绪,尽量去避免焦虑。更要注意别让你的情绪去影响孩子。

这些东西说的简单,做起来可是难上加难了。而且解决方式还因人而异,可以借鉴,却不一定合适。谁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各家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至于如何去做,见仁见智吧。


https://m.xiaobu121.com/wx/course/listen/5173?share_user=xiaobudsc9dqmsg85623 (二维码自动识别)

https://m.xiaobu121.com/wx/course/listen/5173?share_user=xiaobudsc9dqmsg85623 (二维码自动识别)


会。所以不要和别人家孩子做比较。


这年头,满眼睛看到的,满耳朵听到的都是:「别人的父母,别人的老公,别人的妻子,别人的孩子……」

「你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

这句话,成了很多父母的口头禅。

一、为什么会比较

1、父母对孩子缺乏全面认知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成长方式,有独特的性格,有独特的兴趣爱好,有独特的想法。

但是在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全面的认知,往往只盯著自己孩子的缺点,然后和其他孩子的优点去比较。

其实父母也都是不经意间做的比较,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并不是真的觉得自己孩子有多糟糕,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向别人学习好的地方,变得更优秀。

2、父母对孩子缺乏陪伴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可以依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孩子一同来描绘人生蓝图。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用心呵护孩子,但同时又怀有美好的愿景,希望孩子仅凭自己微薄之力,就能把这幅人生蓝图描绘得无比壮美。

孩子做不到,家长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孩子身上:「都怪你……你看看某某某……」

3、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

如果你是家长,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站在舞台上表演,还是坐在台下鼓掌?

几乎台下的观众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台上的那个演员。

问题是,站在舞台上的毕竟是少数人,更多的都是在台下看看表演鼓鼓掌。

无论台上和台下,他们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乐趣。

不要苛求自己的孩子,拿别人的长处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挖苦打击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有让孩子自然成长的心态,不管他是闪亮登场,还是在台下鼓掌,都会是顺利成长、人格健全的人。

二、比较的结果

作为家长,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的,怕是凤毛麟角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对比,只有伤害。

这种比较,起点就是不公平。比较的结果,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心理阴影呢?

1. 给自己贴上「不优秀」的标签。孩子在脑海里默认「别人家孩子拥有的才是优秀」,所以自己不优秀。这个标签即使长大后也很难撕掉。在这个标签影响下,孩子的才华很容易被埋没,逐渐变成平庸的人。

2.自卑不自信。人的一生都有追求别人「认可」的强烈需求,父母不认可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很容易让孩子自卑,做起事来自信心不够。

3. 孩子感受不到爱。得不到爱的孩子容易对生活失去兴趣,失去好奇心,失去成长和探索的原动力,很容易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性格被扭曲。

所以,身为家长,还是尽量减少比较吧。

因为:别人的孩子再好,终究还是别人的;自己的孩子再差,也是亲生的。

告诉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以前的自己跟现在的自己比。

三、放下比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比较,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板与别人孩子的的优势去比,这样的比较公平、客观吗?父母需反思。

不可否认,家长的本意是好的,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向优秀看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否也向「别人家的家长」看齐呢?

父母有时候需换位思考:如果换作你自己,总是被你的领导跟其他的同事比较,毫不留情当著很多人说你不如谁谁谁能干,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虽然说有时候可以变压力为动力,可是过重的压力往往会压垮一个人,更别说是个成长中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积极暗示效应」: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就是我们的想法呈现出来的。

简单地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我们想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如果家长坚定不移地认为:我的孩子就是好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对自己说:我相信孩子,他会越来越好的!一段时间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真的是越来越优秀!

身为家长,放下比较,放下「自相残杀」,利用心理学「积极暗示效应」,陪伴孩子快乐成长吧!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不怎么比,怕自己太骄傲。娃爹没我淡定,经常不小心吹嘘,我总是提醒他要低调。


美国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自己关于育儿焦虑症的观点:「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

目前我只有一个孩子,我也没能免俗,这题的答案是:我会。

看到孩子和同龄的一起玩,有时候孩子们各个方面的能力差别是很明显的。

比如经常和我闺女一起玩的一个女孩子,我闺女说话很清晰流利,她很难说超过3个字以上的。原因大概是她奶奶带她比较多,而奶奶带她的时候,经常就是跟别人聊天,让孩子在旁边玩;而我带闺女比较多,我经常和她聊天,陪她看绘本,做游戏。

但是,相比之下,那个小女孩的社交能力非常好,能跟好多小朋友一起玩,不怕人,不害羞;而我闺女,一开始出去,都是超级安静的那种观察者,慢慢熟了之后才会开始玩。

我就会焦虑,以后闺女会不会有社交恐惧症什么的,以后上幼儿园了不表达自己需求怎么办。

但是这种想法和焦虑,只是在我的心理,我不会当著孩子面说什么。然后我会想,我该怎么办?

接下来,我就会有意识的教她一些社交技巧,比如,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可以问问:「我们交换玩具,玩一下,可以吗?」

如果有时候她做的很好,我就会肯定她一下。

看到孩子不足的地方,我想尽量帮助她,至于结果如何,不能强求。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客体,要多看到孩子们的优点。

所以我认为,焦虑并不是一件坏事,就看家长怎么处理。

做自己能做的,然后,顺应孩子的自然规律,让她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首先。对比是绝对不正确的,我老婆的闺蜜是个学霸,英语满级的那种,身份老师,外交,公务员,可以说考试也很厉害,公务员,教师,基本一考都是第一名,随便跳槽的那种,人家对于小孩的教育跟我老婆对于小孩的教育哪里会一样的,同样大小,她家小孩已经可以跟外国人对答如流了,我小孩讲普通话还讲不清楚 ,你说这怎么比,不是给自己找气受?


从古至今对比是必然的。不过尽可能还是自己做到让孩子有个全面健康的发展,不要攀比。既然非要比那就比个结果吧。比比最后他们的骨灰盒哪个更好,墓地哪个更贵。人生那么多美好的,不去学著享受与学习,天天比来比去勾心斗角的有意思嘛


应该会


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全方位不如别人的孩子也不存在的。但是作为家长,展示的都是自己孩子优越的一面,你成天看别的孩子的长处,再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不焦虑才怪。

所谓田忌赛马,就是如此。


才不会,因为我压根不跟其他小孩比。

因为我就是从小被用来对比的那个小孩,永远有比我更好的小孩,没完没了。

后来上初中,第一次班主任对我说,不要跟别人比,自己和自己比有进步就可以了。然后报学校,她不是说希望我们考到理想学校,是希望考到你想学校。

豁然开朗。

她的淡定真的对我现在影响也很大……


从做家长的角度肯定会焦虑,但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就不会了,因为学校里的牛娃太多了,根本焦虑不过来。


会,我的焦虑就是这么来的,而且昨晚刚和朋友们一起焦虑了一番。

坐标算是三线吧,生了孩子以后加了好多群,宝妈群、读书教育交流、语言学习的。

平时在小区的宝妈群大家分享的都是家长里短,各种拼多多砍价和小广告,小区里玩的也就是门口小卖店做个摇摇车,滑梯游乐场,看起来大家都一样的陪著孩子玩,感觉在教育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异。

但是其他学习交流群就不一样了,群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各地的父母。来自大城市的,城市自身带的各种社会资源就比小城市丰富,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多的教育资源,甚至蒙氏理论的幼儿园价格都有优势,北京蒙氏幼儿园一个月三千,但我们这个三线一个月要五千,对比北京的收入和三线城市的收入,还有两千的价格差,虽然当老母亲的心向往之,但囊中羞涩。

昨天是加了一个西语学习的群,虽然还没给宝宝做好英语启蒙,但是当妈的仍然希望不要错过孩子的语言黄金期。

中英法西,别人家的宝宝已经能说四种语言了。不到两岁的宝宝中英交流没有一点障碍。再看看自己家的娃,除了记得从小教的BUS,其他都不记得,甚至现在抵触我讲英文绘本,我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差距这么大呢,我能不焦虑么?

是的,怪老母亲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教育输入,没有坚持给孩子读英文绘本,或者是没有找到给孩子学双语或者三语的方式方法。教育,尤其是语言,在于坚持和练习,老母亲又打了一针鸡血,赶紧下单了点读笔和各种书。

焦虑是真的焦虑。还有学区房的焦虑。


这个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的,想想如果孩子拿你跟其他的父母比较你会怎么想,换位思考吧!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不会,

第一我从小到大就是一个学渣

第二真的要比的话我也没有别人家长优秀啊

要说焦虑的话也有,最近看到有些小朋友英语好棒啊,焦虑,然后找了个app学英语了,辞汇量1000+,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然后平常尽量用英语跟小朋友对话,有望在三年后能跟小朋友进行日常对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