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當自己家孩子有明顯優勢的時候那種開心的感覺比賺幾個臭錢多多了。當不如別的孩子時也一樣,一邊給自己孩子找找藉口一邊想辦法報個班啥的。

這絕對人之常情。

然而健康的心理狀態應該是從瞭解自己孩子開始。我兒天生記憶力前百分之十運動能力後百分之十,放到所有的奇奇怪怪學習班裡都是學的最快的那個。對比學的慢或者學不進去的孩子自然有優勢,老師也喜歡他也有自信。放到什麼足球籃球或者其他訓練班裡沒一會就去旁邊坐著看了,跟不上啊你讓他怎麼辦?

所以在學習班裡我對他的要求是你完成訓練班的內容才能去上學習的班,現在上英語數學課成了強化物跟樂高漫畫書效果一樣,這不挺好麼鞏固長板再補補短板。

焦慮的話就太情緒化了,沒必要。咱們這代人的孩子餓不著也凍不著,別光想著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能跨階層光大門庭啥的,有那雄心壯志自己上,自己不愛動彈就稍微佛點遲鈍點,對自己對孩子都好。


以前會,自從我認識一個兩歲多會乘法的小娃娃後,完全不焦慮了,也不會去比了。天才那麼多,比得過來嗎


會,所以不會對比。

如果你是你家小孩,會拿自家父母和別人家的父母對比嗎?

有時間焦慮孩子,不如逼逼自己,比如給娃在一二線城市整套房,大概率比他多一門業務愛好/特長強吧。


謝邀!

會,焦慮往往不是因為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發育差什麼,而是作為新手媽媽擔心會不會因為自己的盲區而耽誤了寶寶的成長。

孩子剛出生那會兒,不自覺的會跟其他孩子比較,主要是因為好奇。

每個月去做兒保,有很多同月齡的孩子,大家都會互相瞭解對方孩子的身高啊,體重啥的,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比較緯度。

那時我知道了每個孩子發育情況不一樣,有高矮,有胖瘦都很正常,並沒有因此感到焦慮,直到孩子七個半月去早教中心上體驗課時,我第一次因為跟其他孩子的比較而焦慮了。

下圖是當時上早教課的情景,孩子自由探索為主,老師和家長在旁邊觀察,不到必須的時候不幹預孩子的探索。

小翊是裡面月齡最小的,七個半月,其他孩子比他大但也不超過一歲半。剛開始大家都圍著中間的玩具玩耍,小翊也很興奮,不停的撥弄他看到的玩具。可是不一會兒,其他孩子都動起來了,爬的爬,走的走,到他們想去的地方探索去了。只剩下小翊還在中間,當他發現遠處一個他感興趣的玩具,試圖去抓,可是身體卻一直往後退(當時他還不會向前爬,只會後退),他看著目標玩具離他越來越遠,著急的向我求助。在家我們會「幫助」他,把他帶到他想去的地方,或者把他想要的東西拿過來。

可當時的課程環節不允許我們再這樣去幫助他,其他孩子還在專心探索的時候,小翊卻因為不能自由移動自己的身體而遭遇了挫敗感,哭鬧起來,向我求安慰。

在他旁邊的一個女寶寶,只比他大半個月但是也已經會爬半個月了,雖然爬的很慢很慢,但她那那個去到她想要去的地方。她媽媽說她會爬了就能自由探索,自己學習,不會太依賴大人,她是很早就在家訓練她爬,而且還在家訓練寶寶數豆子,鍛煉手指精細運動。

早教中心自由探索環節

當時我就焦慮起來了,焦慮的並不是我家寶寶比這個女寶寶發育差什麼的,而是作為新手媽媽的我似乎還有很多不知道,更不知道會不會因為我的盲區而耽誤了寶寶的成長。

小翊二十多天就能抬頭接近90度了,還能從趴著翻回躺著,所以一開始我不擔心他的發育。他三個月的時候就開始一邊帶他一邊忙著寫碩士論文,幾個月熬更夜戰,沒日沒夜,純母乳餵養,體能直線下降。我想是那個時候開始耽誤了小翊的成長,這是我真正焦慮的源頭

小翊24天的時候

回想起,他在六個月的時候就已經有想爬的跡象,手膝並用的前後晃,試圖把自己往前移哦,可作為媽媽的我看到他這樣只是覺得他太可愛了,而沒有有的放矢的給他正確的引導和幫助訓練。

小翊在六個月的時候試圖向前爬小翊媽媽的視頻 · 37 播放

焦慮和自責的驅動下,在終於順利通過碩士學位答辯後,我放下了手上所有自己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到「育兒事業「中,不想再耽誤或者錯過孩子的成長。

給小翊佈置了適合學習爬行的家庭環境和玩具,包括

  • 重新購置了更適合學爬的爬爬墊,之前用的是買嬰兒車送的爬爬墊,摩擦力不夠
  • 購置了遊戲圍欄,一開始不打算買的,因為有育兒專家認為遊戲圍欄會限制孩子的探索,但為了學爬練習的安全還是買了,等他學會了爬以後再給他打開。
  • 購買了搖滾搖擺鵝等學爬誘導玩具。
  • 抽出半天時間陪小翊在家活動,以前是除了喫奶睡覺,大部分時間都帶他出去了。
  • 學習學爬訓練,小翊已經會後退爬了,只需訓練他的腿部力量,在他試圖夠前面的東西時,給他的雙腿給點阻力就行了

當完成以上的準備工作後,不到三天時間,小翊就不再往後「爬」了,雖然只能往前一兩步,我卻想這可能是遊戲圍欄的侷限,還有玩具不夠吸引他。

我知道他最喜歡的是聽浴室裏的水聲,還有廚房裡的做飯聲音。所以有一天當外婆在廚房裡洗菜的時候,我把小翊的遊戲圍欄給打開了。

然後,然後就是「奇蹟發生的時候了」,小翊毫不猶豫的爬出了遊戲圍欄並徑直往廚房爬去。爬幾步沒力氣了就自己做起來休息一下,然後繼續,中間也沒向我求助,我默默的拿起手機在他屁股後面跟拍,直到他爬到廚房,那一刻我真的忍不住想哭。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剛學會了爬就能扶站,沒過多久就能扶著傢具走,在剛滿10個月就能自己走幾步了,一歲之前就已經走得很好了。他可能也一度變成了其他家長焦慮的源頭。但孩子走路早晚並沒有好壞之分,走得早或晚不一定是能力問題,跟性格和意願有關罷了。如果孩子好奇心重,喜歡探索,又勇敢,走路意願強,家長就有責任給孩子創造適合的學步條件,幫助他安全順利的學步。

除了顯而易見的大運動,小翊在其他方面發育也還不錯,這多虧我我瘋狂的看育兒書,早教書以及給他創造適合的成長環境,現在已經沒有那麼焦慮了。我慢慢開始整理,在自己的專欄裏分享自己的育兒學習筆記跟寶們共勉。

育兒路上不孤單,育兒路上更不焦慮


會焦慮

然後大腦會得到【我好像有點焦慮】這個信號

然後開始思考焦慮的具體原因;

例如:看到比自己家孩子小一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學寫字;

諮詢身邊從事幼兒教育的朋友這個問題,得到一個建議,小朋友還是大班開始學習寫字,因為孩子的小手在不能順利正確拿筆的時候去學習寫字,並不是一件很理想的事情,他也許會一直延續錯誤的拿筆姿勢,或者對學習產生反感的心理;所以得到一個小班學習寫字與年齡不是特別相符的建議;

如果因為我自己的焦慮而去強迫孩子學寫字,這樣是不對的。

所以我取消了這個焦慮

再例如:孩子體重比同齡偏瘦

遇到同齡的小朋友基本上都比自己的孩子重一點,去參考了中國孩子身體體重標準,發現還是確實是有點偏瘦,開始規劃孩子的飲食,比如逼迫他喫自己不愛喫的青菜,強制完成每天的喫飯標準;每天帶他出去瘋玩瘋跑,規律作息時間等等;

這個對比我可以得出孩子確實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會積極改善

舉的這兩個例子是想說,對比是可以的,通過對比才能發現問題,理智的去解決問題;焦慮可以產生,情緒的產生是我們不能控制的,但是我們要積極理智的對待並解決;

孩子有一些問題可能發現不足,但是由於經濟,時間,自身限制無法去修改、糾正、滿足,從而導致一些焦慮,這些焦慮只能自己慢慢消化,這個世界不是完美的;即使作為成年人都不能完美;

我愛我的孩子,他的出生帶給我之前從未體驗的幸福感,歸屬感;即使他學東西慢一點,性格怯弱一點,但是我依然很愛他,並感激他,因為他的到來也教會我很多東西。

當他在路邊摘一朵小花說,媽媽送給你一朵小花的時候;什麼焦慮不焦慮的,壓根不存在;

當我焦慮的時候,我就想起孩子送的那朵小花;

所以當你焦慮的時候想想那朵小花,然後積極的,理智的去面對焦慮,並解決掉。

孩子在慢慢成長,我們也一樣在或快或慢的成長;


比娃娃?焦慮?只要自己的孩子、工作、老公、臉蛋、身材、錢…不如身邊的人,都會產生負面情緒吧?有的是嫉妒、有的是憤恨、還有焦慮…那些覺得不公平的或者自以為努力追趕過的劣勢會產生嫉妒和憤恨,而那些自以為拚命努力卻「失敗不是因為自己」的情況才會產生焦慮吧?而且比較對象一定是身邊的人。

生活中的比較不可避免,而且無處不在。作為家長,不去比較不太可能,而且也不合適。你能做的只是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把這些負面情緒轉化成別的東西,可以投入到尋找解決辦法中去,可以轉換思想平復情緒,盡量去避免焦慮。更要注意別讓你的情緒去影響孩子。

這些東西說的簡單,做起來可是難上加難了。而且解決方式還因人而異,可以借鑒,卻不一定合適。誰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所以我覺得各家的教育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至於如何去做,見仁見智吧。


https://m.xiaobu121.com/wx/course/listen/5173?share_user=xiaobudsc9dqmsg85623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s://m.xiaobu121.com/wx/course/listen/5173?share_user=xiaobudsc9dqmsg8562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會。所以不要和別人家孩子做比較。


這年頭,滿眼睛看到的,滿耳朵聽到的都是:「別人的父母,別人的老公,別人的妻子,別人的孩子……」

「你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

這句話,成了很多父母的口頭禪。

一、為什麼會比較

1、父母對孩子缺乏全面認知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特的成長方式,有獨特的性格,有獨特的興趣愛好,有獨特的想法。

但是在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缺乏全面的認知,往往只盯著自己孩子的缺點,然後和其他孩子的優點去比較。

其實父母也都是不經意間做的比較,是一種下意識行為,並不是真的覺得自己孩子有多糟糕,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向別人學習好的地方,變得更優秀。

2、父母對孩子缺乏陪伴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可以依據孩子的興趣特長,和孩子一同來描繪人生藍圖。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不願意或者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用心呵護孩子,但同時又懷有美好的願景,希望孩子僅憑自己微薄之力,就能把這幅人生藍圖描繪得無比壯美。

孩子做不到,家長就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在孩子身上:「都怪你……你看看某某某……」

3、父母對孩子期望太高

如果你是家長,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站在舞臺上表演,還是坐在臺下鼓掌?

幾乎臺下的觀眾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臺上的那個演員。

問題是,站在舞臺上的畢竟是少數人,更多的都是在臺下看看錶演鼓鼓掌。

無論臺上和臺下,他們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樂趣。

不要苛求自己的孩子,拿別人的長處比較自己孩子的短處,挖苦打擊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有讓孩子自然成長的心態,不管他是閃亮登場,還是在臺下鼓掌,都會是順利成長、人格健全的人。

二、比較的結果

作為家長,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的,怕是鳳毛麟角吧!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了對比,只有傷害。

這種比較,起點就是不公平。比較的結果,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心理陰影呢?

1. 給自己貼上「不優秀」的標籤。孩子在腦海里默認「別人家孩子擁有的纔是優秀」,所以自己不優秀。這個標籤即使長大後也很難撕掉。在這個標籤影響下,孩子的才華很容易被埋沒,逐漸變成平庸的人。

2.自卑不自信。人的一生都有追求別人「認可」的強烈需求,父母不認可孩子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很容易讓孩子自卑,做起事來自信心不夠。

3. 孩子感受不到愛。得不到愛的孩子容易對生活失去興趣,失去好奇心,失去成長和探索的原動力,很容易出現行為偏差,甚至性格被扭曲。

所以,身為家長,還是盡量減少比較吧。

因為:別人的孩子再好,終究還是別人的;自己的孩子再差,也是親生的。

告訴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比較是自己跟自己比,以前的自己跟現在的自己比。

三、放下比較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當然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較,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板與別人孩子的的優勢去比,這樣的比較公平、客觀嗎?父母需反思。

不可否認,家長的本意是好的,是為了激勵自己的孩子,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向優秀看齊。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是否也向「別人家的家長」看齊呢?

父母有時候需換位思考:如果換作你自己,總是被你的領導跟其他的同事比較,毫不留情當著很多人說你不如誰誰誰能幹,你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雖然說有時候可以變壓力為動力,可是過重的壓力往往會壓垮一個人,更別說是個成長中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積極暗示效應」:我們現在擁有的生活,就是我們的想法呈現出來的。

簡單地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

我們想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如果家長堅定不移地認為:我的孩子就是好的!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對自己說:我相信孩子,他會越來越好的!一段時間之後,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真的是越來越優秀!

身為家長,放下比較,放下「自相殘殺」,利用心理學「積極暗示效應」,陪伴孩子快樂成長吧!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不怎麼比,怕自己太驕傲。娃爹沒我淡定,經常不小心吹噓,我總是提醒他要低調。


美國臨牀醫學家戴維.安德雷格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自己關於育兒焦慮症的觀點:「育兒焦慮的高發羣體存在於只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

目前我只有一個孩子,我也沒能免俗,這題的答案是:我會。

看到孩子和同齡的一起玩,有時候孩子們各個方面的能力差別是很明顯的。

比如經常和我閨女一起玩的一個女孩子,我閨女說話很清晰流利,她很難說超過3個字以上的。原因大概是她奶奶帶她比較多,而奶奶帶她的時候,經常就是跟別人聊天,讓孩子在旁邊玩;而我帶閨女比較多,我經常和她聊天,陪她看繪本,做遊戲。

但是,相比之下,那個小女孩的社交能力非常好,能跟好多小朋友一起玩,不怕人,不害羞;而我閨女,一開始出去,都是超級安靜的那種觀察者,慢慢熟了之後才會開始玩。

我就會焦慮,以後閨女會不會有社交恐懼症什麼的,以後上幼兒園了不表達自己需求怎麼辦。

但是這種想法和焦慮,只是在我的心理,我不會當著孩子面說什麼。然後我會想,我該怎麼辦?

接下來,我就會有意識的教她一些社交技巧,比如,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可以問問:「我們交換玩具,玩一下,可以嗎?」

如果有時候她做的很好,我就會肯定她一下。

看到孩子不足的地方,我想盡量幫助她,至於結果如何,不能強求。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客體,要多看到孩子們的優點。

所以我認為,焦慮並不是一件壞事,就看家長怎麼處理。

做自己能做的,然後,順應孩子的自然規律,讓她成長為自己的樣子。


首先。對比是絕對不正確的,我老婆的閨蜜是個學霸,英語滿級的那種,身份老師,外交,公務員,可以說考試也很厲害,公務員,教師,基本一考都是第一名,隨便跳槽的那種,人家對於小孩的教育跟我老婆對於小孩的教育哪裡會一樣的,同樣大小,她家小孩已經可以跟外國人對答如流了,我小孩講普通話還講不清楚 ,你說這怎麼比,不是給自己找氣受?


從古至今對比是必然的。不過儘可能還是自己做到讓孩子有個全面健康的發展,不要攀比。既然非要比那就比個結果吧。比比最後他們的骨灰盒哪個更好,墓地哪個更貴。人生那麼多美好的,不去學著享受與學習,天天比來比去勾心鬥角的有意思嘛


應該會


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全方位不如別人的孩子也不存在的。但是作為家長,展示的都是自己孩子優越的一面,你成天看別的孩子的長處,再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比,不焦慮纔怪。

所謂田忌賽馬,就是如此。


纔不會,因為我壓根不跟其他小孩比。

因為我就是從小被用來對比的那個小孩,永遠有比我更好的小孩,沒完沒了。

後來上初中,第一次班主任對我說,不要跟別人比,自己和自己比有進步就可以了。然後報學校,她不是說希望我們考到理想學校,是希望考到你想學校。

豁然開朗。

她的淡定真的對我現在影響也很大……


從做家長的角度肯定會焦慮,但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就不會了,因為學校裏的牛娃太多了,根本焦慮不過來。


會,我的焦慮就是這麼來的,而且昨晚剛和朋友們一起焦慮了一番。

坐標算是三線吧,生了孩子以後加了好多羣,寶媽羣、讀書教育交流、語言學習的。

平時在小區的寶媽羣大家分享的都是家長裏短,各種拼多多砍價和小廣告,小區裏玩的也就是門口小賣店做個搖搖車,滑梯遊樂場,看起來大家都一樣的陪著孩子玩,感覺在教育方面並沒有太大差異。

但是其他學習交流羣就不一樣了,羣裏有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是全球各地的父母。來自大城市的,城市自身帶的各種社會資源就比小城市豐富,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和更多的教育資源,甚至蒙氏理論的幼兒園價格都有優勢,北京蒙氏幼兒園一個月三千,但我們這個三線一個月要五千,對比北京的收入和三線城市的收入,還有兩千的價格差,雖然當老母親的心嚮往之,但囊中羞澀。

昨天是加了一個西語學習的羣,雖然還沒給寶寶做好英語啟蒙,但是當媽的仍然希望不要錯過孩子的語言黃金期。

中英法西,別人家的寶寶已經能說四種語言了。不到兩歲的寶寶中英交流沒有一點障礙。再看看自己家的娃,除了記得從小教的BUS,其他都不記得,甚至現在抵觸我講英文繪本,我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差距這麼大呢,我能不焦慮麼?

是的,怪老母親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教育輸入,沒有堅持給孩子讀英文繪本,或者是沒有找到給孩子學雙語或者三語的方式方法。教育,尤其是語言,在於堅持和練習,老母親又打了一針雞血,趕緊下單了點讀筆和各種書。

焦慮是真的焦慮。還有學區房的焦慮。


這個每個人多少都會有的,想想如果孩子拿你跟其他的父母比較你會怎麼想,換位思考吧!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


不會,

第一我從小到大就是一個學渣

第二真的要比的話我也沒有別人家長優秀啊

要說焦慮的話也有,最近看到有些小朋友英語好棒啊,焦慮,然後找了個app學英語了,辭彙量1000+,每天堅持半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然後平常盡量用英語跟小朋友對話,有望在三年後能跟小朋友進行日常對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