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 顺心观心。

菩萨摩诃萨观心 生灭住异相

如是观时作是念。

是心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但识缘相故生。无有根本 无一定法可得。

是心无来无去。无住异可得。

是心非过去未来现在。

是心识缘故 从忆念起。

是心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间。

是心无一生相。

是心无性无定。无有生者 无使生者。起杂业故 说名为心。能识杂缘故 说名为心。念念生灭相续不断故。说名为心。但令众生通达心缘相故。

心中无心相。是心从本已来。不生不起 性常清净。客尘烦恼染故有分别。

心不知心 亦不见心。

何以故。是心空 性自空故。根本无所有故。

是心无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

是心无法 若合若散。

是心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

是心无形 无能见者。心不自见。不知自性。但凡夫颠倒相应。以虚妄缘识相故起。

是心空 无我 无我所。无常 无牢 无坚。无不变异相。

如是思惟。得顺心念处。是人尔时不分别是心是非心。但善知 心无生相。通达是心无生性

何以故。心无决定性亦无决定相

智者通达是心无生无相。尔时如实观心生集没灭相。如是观时。不得心若集相 若灭相。不复分别心灭不灭。而能得心真清净相。

菩萨以是清净心。客尘所不能恼。

何以故。菩萨见知心清净相。亦知众生心清净相。作是念。心垢故 众生垢。心净故 众生净。

如是思惟时。不得心垢相。不得心净相。但知是心常清净相。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 顺心观心。


可以衡量的事物才会陷入关系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学佛首先不可纠缠在概念上,因为不同语境下,概念的核心语义是有差异的。

其次,要看各个概念出处为何,联系上下经文作切中的理解。

最后,应该明白,一切佛法皆为对治凡情妄想,如无无明,则无佛法。

切记切记。


母音老人:?

在未讨论明心见性的内容与如何明心见性之前,首先让我们来把心性的轮廓勾勒一下,以便易于著手分析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

?那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呢?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这里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不详细说它了,请读者自己去研读《成唯识论》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与波,不是两回事。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能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经内称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两者混用,称心为性,称性为心,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至为之混淆惑乱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