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学历史所知,分封制拉拢了政治联系,维护社会秩序,但也毁了周。


我们就姑且忽略「周朝延续800载」这个问题的槽点,来聊聊西周和商在政治结构和国家形态商的不同,这些不同来源于哪里,又最终导向了什么样的结果。

晁福林先生在其重要著作《先秦社会形态研究》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我国夏商周时代的氏族不仅没有被炸毁而成为废墟,相反,这些氏族以顽强的生命力成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的普遍社会形态。……[1]

换句话说,中国原始国家(夏商周)的发展不是建立在氏族解体的基础上的,而是在氏族组织之上另外构建的一套政治原则和组织,这套被称为「国家」的范式反而强化了氏族本身的存在。而在这样的原始国家出现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氏族的历史,不理解这一点我们是无法对殷商和西周的政治发展深刻理解的。

我们不妨来看看,商和周在政治组织结构上的不同之处。

在说到商的时候,很多对考古学有兴趣的朋友都会想到,殷商如何如何迷信,如何如何残暴,如何如何无道。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殷墟遗址厚厚的甲骨卜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商王并不像一个威严的君王,有时候甚至像个老太太,整天唠唠叨叨关心别人非常可爱。

比如让中衰的殷商中兴,大杀四方,打遍天下的武丁大帝有一个曾经的宿敌——沚戛,在他们剑拔弩张的时候,画风是这样的:

呼戉往弋沚。(《合集》4283)

丙子卜,永,贞王登人三千呼……(截戛)。(《合集》,6990)

你看,武丁招呼3000人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去伐沚戛,感觉是商王朝的大帝吧?

但是到了武丁晚年,画风就这样了:

贞戛往来其有祸?(《合集》,914)

沚戛骨凡有疾?(《合集》,13891)[2]

你看,沚戛不仅和武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武丁还会占卜是不是沚戛要倒霉了?是不是沚戛会生病啥的。简直就像社团学姐一样,有事没事都要给你算个塔罗。

实际上这并不是特例,在甲骨文卜辞中有不少方国和商的关系都是打打停停,打的时候乌泱乌泱的,和的时候还能派贞人跟商王一起玩龟壳。

纣王: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因为这是一个氏族组成的上古国家,氏族在上古大地上星罗棋布,每个氏族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组织架构、自己的动员体系。商不过就是若干氏族中较为强大的已知——下七垣文化的成汤在杞县鹿台岗和有莘等东夷部族会盟之后,组成商夷联军平推了二里头霸权,建立了商。

这并不是说商不强大,而是哪怕是强大的商也无法对所有氏族进行整合,让这些氏族成为国家的组成部分,只能通过结盟、笼络等手段,让这些氏族臣服于商王并负一定的义务。

所以你看,不管是盛大的商早期还是神秘的商晚期,商代的有效统治范围(王畿)都离不开河北南部、太行山东麓、河南中西部地区,为啥?因为这些都是「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成汤真真正正从夏人手里打过来的区域,而商晚期的扩张也只有到和东夷撕破脸之后才开始。

在我这个回答里有一些相关内容:

古人说斩草除根,为什么在夏商周这么早的时候,出现了汤放桀,给前朝贵族分封这样的看似现代文明的做法??

www.zhihu.com图标

所以实际上,商是作为一个盟主的概念存在的,通过祭祀、联姻和贸易来将这个联盟维持下去。

举个例子,周人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3]」,但是在殷商时代这个原则可能并不绝对,例如在殷人祭祀中出现了对伊尹、黄尹(可能是保衡)盛大的祭祀记录,而周原出土的周人的甲骨卜辞中则有对成汤的祭祀。

所以说,殷商的强大辉煌不可否认,但是殷商对于当时天下的统治强度实在是值得商榷。

那么,这个问题和我们的周朝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看到,武王伐纣之后,除了消灭帝辛和其近臣的势力之外,并没有对东国的地缘关系造成巨大的改变,因为相对于「大邑商」来说,「小邦周」的力量没有获得优势,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说,周联军消灭帝辛是在殷商上层贵族默许下进行的,殷商贵族只是想要通过武王的兵戈消灭掉讨厌的帝辛罢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殷商王朝的灭亡??

www.zhihu.com图标

在消灭帝辛之后,在东部殷商故地没有落脚点的武王一方面营造新的成周洛邑(这件事还没开始做武王就去世了),一方面又在东部殷商故地设立了管蔡霍三监监视商遗民。

但是形势比人强,在武王去世之后,三监之乱爆发,周人上层贵族、殷商遗民和东部诸侯联合作乱差点颠覆了新生的周王朝,好在周公旦、召公奭、师尚父等一干猛人武德充沛,将三监之乱镇压下去。

实际上长期以来,我们对三监之乱的历史影响力是估计不足的,为啥呢?

通过三监之乱,过去曾经不臣服于周的殷商遗民和东部诸侯被一锅端了,这些区域的地缘关系被彻底改变,换句话说,在武力交量之后,周王对这些区域就有了统治的合法性,不必再向商王那样仰人鼻息,也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才可能存在西周早中期建立的更加强大的国家统治力的可能。

换句话说,过去商王老是要想「我要怎么让我的宝宝开心呢」,现在周天子想的就是「你让我不开心我就干死你」

在三监之乱后,为了防止旧氏族卷土重来,周公旦将商人氏族拆散,分封给周贵族子弟,「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我祖宗)、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4]」到未被统治的区域开疆拓土,建立新的垦殖区域,将旧氏族和其地域、姻盟甚至传统割裂,保证旧氏族不再对统治构成威胁;

在旧氏族被封给诸侯之后,原本固定的氏族内部关系被隔开,周人诸侯+殷人贵族的统治模式开始在各地开花发芽,显而易见,周人诸侯和殷人贵族并不存在宗法上的统属关系,于是更加符合这个统治模式的「君臣关系」开始出现,官僚化进程开启。

官僚化进程是个好东西,让国家的管理不再依赖独立于国家的氏族,转向了依赖国家体系的官僚系统,官僚系统即插即用,简直鹅妹子嘤。当然,这个进程在西周也只是走了几小步,最终还要留待春秋战国的大踏步发展。但是没有这个开始,是不能接受的。

当然,这样的政治改革并不是在周公旦一代就毕其功于一役的,而是在整个西周都在进行。到了西周中期,早期的职官系统已经建立起来,模式化的册命仪式已经频繁地出现在青铜器铭文中,乃至到了西周晚期,这种君臣式的政治模式也渗透进入了家族之中,成为春秋时期家族官僚化的前奏曲:

徐成:小品:一件青铜簋铭文反应的西周政治结构?

zhuanlan.zhihu.com图标

简单总结一下:

西周早期的「三监之乱」引发的封建诸侯政治进程,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夏商以来氏族分割天下的政治格局,迫使政治实体的实质由氏族转向封建官僚,最终西周有效地避免了夏商对与国控制力不足、疲于奔命最终亡国的命运,却最终由那些在封建官僚政治进程中走得更远的小兄弟埋葬。

参考

  1. ^《先秦社会形态研究》,晁福林著
  2. ^《《殷本纪》补订与商史人物征》,韩江苏、江林昌著
  3. ^《左传》,僖公十年
  4. ^《左传》,定公四年


西周二百年主要是靠众卿拱卫,指挥东国诸侯东征西讨。东周初期二王并立,周平王虽然经历了父亲幽王和叔叔携王的迫害,前半生较为坎坷,甚至差点成为叛逆,但靠著周幽王嫡子的身份,具有巨大的合法性,最终得到了诸侯的拥戴,使得他成为周朝再度统一的象征。周平王活的比较长,在位五十一年,他在位期间实现了西周向东周的过渡,给了周王室重建的缓冲。此后东周王朝的地盘主要受制于郑国。周桓王与郑庄公闹僵了之后,实际上是双输局面,周朝中央系统进一步紊乱,而郑国也没有因此而强大。周王室与郑国在整个春秋时期都保持半死不活状态。而郑国在外交上颇为机敏,在大国之间周旋,不但保住了郑国的独立性,而且客观上也保护了周王室被大国直接冲击。进入战国,郑国最终被韩国所灭,周王室面临新的危机。这时候周王室的实权已经落入新周公家族的手里,开始向小型诸侯国转变,但由于内部纷争,最终演化成西周国和东周国。两周国夹在韩魏之间,导致韩魏领土呈现交错的哑铃状,这对于韩魏两国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但为什么这种格局能基本贯穿整个战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两周政权一方面培养杀手,一方面鼓励纵横家游说。靠著权谋勉强维持两周政权的独立性。随著秦国的强大,韩魏联手也不是对手,两周政权的庇护逐渐消失,这才迎来了他们历史的终点。


弱到他家都懒得捏死你就能延续到800年啊。

世界范围内还有更长的呢


「一切好的回答都是颠覆问题的回答」

周朝的「朝」与实行秦制的后世朝代有著本质的不同。周为「封建」,秦为「专制」。前者是高度分权的,各地方(方国)拥有几乎完全的自治权力,只是名义上接受一个中央之国的节制。

周时,很少出现真正的灭国行为。在攻伐一国之后,往往立其子嗣或他人统领其地,国主可换但国仍存。最好的例子就是灭商之后仍立纣王之子,即使其反叛再度灭商,仍令微子为宋,承商祀。宋就是商,商就是宋。

为何如此?一个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文化积累和社会组织度不足以支撑超广域的直接统治能力。所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只能是高度授权的,名义上的统属关系。既然不能直接统治,当出现矛盾,只能通过征伐解决问题。如果不想付诸于成本高昂的军事行动,便只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听之任之。因此,描述上古「中央王朝」强弱的一个标准术语就是「诸侯不朝」。

当出现诸侯不朝这种现象的时候,「朝」就不成其为「朝」了。是国还是朝,是由诸侯决定的,不是天子。

说回来所谓的「周朝」延续八百年,其实是「周国」延续八百年,如果考虑到晚商甲骨文中已经存在周方,那么周国延续还不只八百年,而是超过一千年!

真正的「周朝」实际上只有西周时期的约277年(前1046-前770)。如清华简系年中所说: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明确写道幽王之死「周乃亡」;而且有趣的是,后文也明确指出「诸侯焉始不朝于周」,印证了地方诸侯对中央政权的承认才是「朝」之权威存在的关键。

那么,平王东迁之后的东周又是什么样一个存在呢?起码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还保持一定的尊重,包括三家分晋也要从周王那里取得名义上的认可,除了楚之外,诸侯国还是不敢称王的,表面上还是遵循了周的五等爵制。

这里有两个可比的例子,一是唐中期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央与各地节度使的关系,其次是近邻日本的幕府时代天皇与幕府将军以及各地大名的关系。东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则介于两者之间,实控范围与实力不及晚唐天子,但强于纯属礼仪宗教性存在的日本天皇。

因此不能认为东周还能够跟历史时期的任何一个中央王朝相提并论,此时的周朝至少可以说名存实亡,称为「东周时代」比较合适,与西周合称「周代」也可,指代一个历史时期而已。

那么东周为什么还能存在五百多年?前面提到,在秦制成熟之前漫长的封建时代,从二里头前1750年至秦始皇灭六国前221约1500多年的时间里,灭国都是比较罕见的现象。尽管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已经衰弱到进一步分裂为东西周,仅有一城之地,周边的强邻也感觉没有灭之的必要,晚至楚率先灭陈国、蔡国行县制,实际管理陈、蔡的仍然是其国君的后代亲属家族。直到秦始皇时期郡县流官制度成熟,方才灭掉东周。

因此,周延续八百年也好,一千年也好,背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封建时代」到中央集权时代就经历了这么漫长的演化和变迁,与东周时期那些诸侯国如何勾心斗角、保王还是倒王实则没有什么关系。

以上


前面靠中央武力最强,后面打崩了,东周客观上靠的是郑国和后来三晋的保护而存在。但有一点不得不佩服,周王室生育能力是真强,历史上很多家族不等被人灭,自己就先绝嗣了。这和东周王室成员没有仗打有一定关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