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學歷史所知,分封制拉攏了政治聯繫,維護社會秩序,但也毀了周。


我們就姑且忽略「周朝延續800載」這個問題的槽點,來聊聊西周和商在政治結構和國家形態商的不同,這些不同來源於哪裡,又最終導向了什麼樣的結果。

晁福林先生在其重要著作《先秦社會形態研究》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我國夏商周時代的氏族不僅沒有被炸毀而成為廢墟,相反,這些氏族以頑強的生命力成為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裏的普遍社會形態。……[1]

換句話說,中國原始國家(夏商周)的發展不是建立在氏族解體的基礎上的,而是在氏族組織之上另外構建的一套政治原則和組織,這套被稱為「國家」的範式反而強化了氏族本身的存在。而在這樣的原始國家出現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氏族的歷史,不理解這一點我們是無法對殷商和西周的政治發展深刻理解的。

我們不妨來看看,商和周在政治組織結構上的不同之處。

在說到商的時候,很多對考古學有興趣的朋友都會想到,殷商如何如何迷信,如何如何殘暴,如何如何無道。

但是當我們把目光轉向殷墟遺址厚厚的甲骨卜辭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商王並不像一個威嚴的君王,有時候甚至像個老太太,整天嘮嘮叨叨關心別人非常可愛。

比如讓中衰的殷商中興,大殺四方,打遍天下的武丁大帝有一個曾經的宿敵——沚戛,在他們劍拔弩張的時候,畫風是這樣的:

呼戉往弋沚。(《合集》4283)

丙子卜,永,貞王登人三千呼……(截戛)。(《合集》,6990)

你看,武丁招呼3000人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去伐沚戛,感覺是商王朝的大帝吧?

但是到了武丁晚年,畫風就這樣了:

貞戛往來其有禍?(《合集》,914)

沚戛骨凡有疾?(《合集》,13891)[2]

你看,沚戛不僅和武丁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武丁還會占卜是不是沚戛要倒黴了?是不是沚戛會生病啥的。簡直就像社團學姐一樣,有事沒事都要給你算個塔羅。

實際上這並不是特例,在甲骨文卜辭中有不少方國和商的關係都是打打停停,打的時候烏泱烏泱的,和的時候還能派貞人跟商王一起玩龜殼。

紂王: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因為這是一個氏族組成的上古國家,氏族在上古大地上星羅棋佈,每個氏族有自己的傳統、自己的組織架構、自己的動員體系。商不過就是若干氏族中較為強大的已知——下七垣文化的成湯在杞縣鹿臺崗和有莘等東夷部族會盟之後,組成商夷聯軍平推了二里頭霸權,建立了商。

這並不是說商不強大,而是哪怕是強大的商也無法對所有氏族進行整合,讓這些氏族成為國家的組成部分,只能通過結盟、籠絡等手段,讓這些氏族臣服於商王並負一定的義務。

所以你看,不管是盛大的商早期還是神祕的商晚期,商代的有效統治範圍(王畿)都離不開河北南部、太行山東麓、河南中西部地區,為啥?因為這些都是「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成湯真真正正從夏人手裡打過來的區域,而商晚期的擴張也只有到和東夷撕破臉之後才開始。

在我這個回答裏有一些相關內容:

古人說斬草除根,為什麼在夏商周這麼早的時候,出現了湯放桀,給前朝貴族分封這樣的看似現代文明的做法??

www.zhihu.com圖標

所以實際上,商是作為一個盟主的概念存在的,通過祭祀、聯姻和貿易來將這個聯盟維持下去。

舉個例子,周人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3]」,但是在殷商時代這個原則可能並不絕對,例如在殷人祭祀中出現了對伊尹、黃尹(可能是保衡)盛大的祭祀記錄,而周原出土的周人的甲骨卜辭中則有對成湯的祭祀。

所以說,殷商的強大輝煌不可否認,但是殷商對於當時天下的統治強度實在是值得商榷。

那麼,這個問題和我們的周朝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看到,武王伐紂之後,除了消滅帝辛和其近臣的勢力之外,並沒有對東國的地緣關係造成巨大的改變,因為相對於「大邑商」來說,「小邦周」的力量沒有獲得優勢,甚至從一定程度上說,周聯軍消滅帝辛是在殷商上層貴族默許下進行的,殷商貴族只是想要通過武王的兵戈消滅掉討厭的帝辛罷了: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殷商王朝的滅亡??

www.zhihu.com圖標

在消滅帝辛之後,在東部殷商故地沒有落腳點的武王一方面營造新的成周洛邑(這件事還沒開始做武王就去世了),一方面又在東部殷商故地設立了管蔡霍三監監視商遺民。

但是形勢比人強,在武王去世之後,三監之亂爆發,周人上層貴族、殷商遺民和東部諸侯聯合作亂差點顛覆了新生的周王朝,好在周公旦、召公奭、師尚父等一干猛人武德充沛,將三監之亂鎮壓下去。

實際上長期以來,我們對三監之亂的歷史影響力是估計不足的,為啥呢?

通過三監之亂,過去曾經不臣服於周的殷商遺民和東部諸侯被一鍋端了,這些區域的地緣關係被徹底改變,換句話說,在武力交量之後,周王對這些區域就有了統治的合法性,不必再向商王那樣仰人鼻息,也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纔可能存在西周早中期建立的更加強大的國家統治力的可能。

換句話說,過去商王老是要想「我要怎麼讓我的寶寶開心呢」,現在周天子想的就是「你讓我不開心我就乾死你」

在三監之亂後,為了防止舊氏族捲土重來,周公旦將商人氏族拆散,分封給周貴族子弟,「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後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我祖宗)、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4]」到未被統治的區域開疆拓土,建立新的墾殖區域,將舊氏族和其地域、姻盟甚至傳統割裂,保證舊氏族不再對統治構成威脅;

在舊氏族被封給諸侯之後,原本固定的氏族內部關係被隔開,周人諸侯+殷人貴族的統治模式開始在各地開花發芽,顯而易見,周人諸侯和殷人貴族並不存在宗法上的統屬關係,於是更加符合這個統治模式的「君臣關係」開始出現,官僚化進程開啟。

官僚化進程是個好東西,讓國家的管理不再依賴獨立於國家的氏族,轉向了依賴國家體系的官僚系統,官僚系統即插即用,簡直鵝妹子嚶。當然,這個進程在西周也只是走了幾小步,最終還要留待春秋戰國的大踏步發展。但是沒有這個開始,是不能接受的。

當然,這樣的政治改革並不是在周公旦一代就畢其功於一役的,而是在整個西周都在進行。到了西周中期,早期的職官系統已經建立起來,模式化的冊命儀式已經頻繁地出現在青銅器銘文中,乃至到了西周晚期,這種君臣式的政治模式也滲透進入了家族之中,成為春秋時期家族官僚化的前奏曲:

徐成:小品:一件青銅簋銘文反應的西周政治結構?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簡單總結一下:

西周早期的「三監之亂」引發的封建諸侯政治進程,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夏商以來氏族分割天下的政治格局,迫使政治實體的實質由氏族轉向封建官僚,最終西周有效地避免了夏商對與國控制力不足、疲於奔命最終亡國的命運,卻最終由那些在封建官僚政治進程中走得更遠的小兄弟埋葬。

參考

  1. ^《先秦社會形態研究》,晁福林著
  2. ^《《殷本紀》補訂與商史人物徵》,韓江蘇、江林昌著
  3. ^《左傳》,僖公十年
  4. ^《左傳》,定公四年


西周二百年主要是靠眾卿拱衛,指揮東國諸侯東徵西討。東周初期二王並立,周平王雖然經歷了父親幽王和叔叔攜王的迫害,前半生較為坎坷,甚至差點成為叛逆,但靠著周幽王嫡子的身份,具有巨大的合法性,最終得到了諸侯的擁戴,使得他成為周朝再度統一的象徵。周平王活的比較長,在位五十一年,他在位期間實現了西周向東周的過渡,給了周王室重建的緩衝。此後東周王朝的地盤主要受制於鄭國。周桓王與鄭莊公鬧僵了之後,實際上是雙輸局面,周朝中央系統進一步紊亂,而鄭國也沒有因此而強大。周王室與鄭國在整個春秋時期都保持半死不活狀態。而鄭國在外交上頗為機敏,在大國之間周旋,不但保住了鄭國的獨立性,而且客觀上也保護了周王室被大國直接衝擊。進入戰國,鄭國最終被韓國所滅,周王室面臨新的危機。這時候周王室的實權已經落入新周公家族的手裡,開始向小型諸侯國轉變,但由於內部紛爭,最終演化成西周國和東周國。兩周國夾在韓魏之間,導致韓魏領土呈現交錯的啞鈴狀,這對於韓魏兩國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但為什麼這種格局能基本貫穿整個戰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兩周政權一方面培養殺手,一方面鼓勵縱橫家遊說。靠著權謀勉強維持兩周政權的獨立性。隨著秦國的強大,韓魏聯手也不是對手,兩周政權的庇護逐漸消失,這才迎來了他們歷史的終點。


弱到他家都懶得捏死你就能延續到800年啊。

世界範圍內還有更長的呢


「一切好的回答都是顛覆問題的回答」

周朝的「朝」與實行秦制的後世朝代有著本質的不同。周為「封建」,秦為「專制」。前者是高度分權的,各地方(方國)擁有幾乎完全的自治權力,只是名義上接受一個中央之國的節制。

周時,很少出現真正的滅國行為。在攻伐一國之後,往往立其子嗣或他人統領其地,國主可換但國仍存。最好的例子就是滅商之後仍立紂王之子,即使其反叛再度滅商,仍令微子為宋,承商祀。宋就是商,商就是宋。

為何如此?一個根本原因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文化積累和社會組織度不足以支撐超廣域的直接統治能力。所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只能是高度授權的,名義上的統屬關係。既然不能直接統治,當出現矛盾,只能通過征伐解決問題。如果不想付諸於成本高昂的軍事行動,便只能保持一定的距離,聽之任之。因此,描述上古「中央王朝」強弱的一個標準術語就是「諸侯不朝」。

當出現諸侯不朝這種現象的時候,「朝」就不成其為「朝」了。是國還是朝,是由諸侯決定的,不是天子。

說回來所謂的「周朝」延續八百年,其實是「周國」延續八百年,如果考慮到晚商甲骨文中已經存在周方,那麼周國延續還不只八百年,而是超過一千年!

真正的「周朝」實際上只有西周時期的約277年(前1046-前770)。如清華簡系年中所說:

周幽王取妻於西申,……,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

明確寫道幽王之死「周乃亡」;而且有趣的是,後文也明確指出「諸侯焉始不朝於周」,印證了地方諸侯對中央政權的承認纔是「朝」之權威存在的關鍵。

那麼,平王東遷之後的東周又是什麼樣一個存在呢?起碼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對周還保持一定的尊重,包括三家分晉也要從周王那裡取得名義上的認可,除了楚之外,諸侯國還是不敢稱王的,表面上還是遵循了周的五等爵制。

這裡有兩個可比的例子,一是唐中期安史之亂之後的中央與各地節度使的關係,其次是近鄰日本的幕府時代天皇與幕府將軍以及各地大名的關係。東周天子的實際地位則介於兩者之間,實控範圍與實力不及晚唐天子,但強於純屬禮儀宗教性存在的日本天皇。

因此不能認為東周還能夠跟歷史時期的任何一個中央王朝相提並論,此時的周朝至少可以說名存實亡,稱為「東周時代」比較合適,與西周合稱「周代」也可,指代一個歷史時期而已。

那麼東周為什麼還能存在五百多年?前面提到,在秦製成熟之前漫長的封建時代,從二里頭前1750年至秦始皇滅六國前221約1500多年的時間裡,滅國都是比較罕見的現象。儘管春秋戰國時期東周已經衰弱到進一步分裂為東西周,僅有一城之地,周邊的強鄰也感覺沒有滅之的必要,晚至楚率先滅陳國、蔡國行縣制,實際管理陳、蔡的仍然是其國君的後代親屬家族。直到秦始皇時期郡縣流官制度成熟,方纔滅掉東周。

因此,周延續八百年也好,一千年也好,背後的一個根本原因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封建時代」到中央集權時代就經歷了這麼漫長的演化和變遷,與東周時期那些諸侯國如何勾心鬥角、保王還是倒王實則沒有什麼關係。

以上


前面靠中央武力最強,後面打崩了,東周客觀上靠的是鄭國和後來三晉的保護而存在。但有一點不得不佩服,周王室生育能力是真強,歷史上很多家族不等被人滅,自己就先絕嗣了。這和東周王室成員沒有仗打有一定關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