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這兩個人物的姓氏,是周人為了標榜自己的天命附會出來的,所以不排除他們本不是這兩個姓。瞎扯一下,感覺黃帝姓狼炎帝姓牛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不知道有沒有商人或更早的文獻?可惜,殷墟的甲骨坑大概率是周人銷戶文獻的證據,怕文獻估計都被周人銷毀殆盡了。


1.西周(甚至春秋時代)以前的文獻裏,無論傳世還是出土,就沒有「黃帝」」的概念。《國語》是戰國時的書。司馬遷讀過《國語》,但《史記》中只說黃帝姓公孫,不說姓姬。可見直到西漢,並不存在黃帝姓姬的共識。如果周朝已經大力傳黃帝姓姬,那這宣傳也太失敗了。(而且《國語》只說黃帝部族興盛於姬水,而並未說黃帝姓姬。直接說黃帝姓姬的文字,現存最早的是西晉皇甫謐,已經是經歷過東漢以降玄幻小說家們陶冶之後了)

2.周人故意讓皇帝姓姬,炎帝姓姜?不存在的,《尚書》中比較可信的那些《誥》裏,滿滿的父輩祖先崇拜的味道,但從來不提黃帝、炎帝。偽造一個從來不提的祖先姓氏幹嘛?

3.如果周人認為有黃帝,並讓黃帝姓姬,那麼,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不外乎是說自己是這個偉大祖先的後代吧。然而,事實是周人追溯祖先,以後稷為起點,試看周人史詩和頌詩,無論《雅》、《頌》均是如此。「皇皇后帝,皇祖后稷。」而且一般公認后稷是堯舜時代的臣子。由此可見,周人們壓根就沒有把祖先再向上追溯並加以美化的野心。

4.周朝故意銷毀殷商文獻。這個陰謀論很難成立。《尚書?多士》中周公告誡殷商人說:「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這「冊」、「典」就是殷商文獻,比僅僅用於占卜的甲骨還要重要。周若想消滅殷商文獻,何必又對他們強調這些文獻的存在?

5.周朝想否定商朝功業嗎?不存在的。對商朝的賢君,周向來是讚譽有加。《尚書?多士》:「自成湯至於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澤。」《尚書?無逸》:「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其在高宗,……不敢荒寧,嘉靖殷邦。……」

6.商朝微子啟及後人,帶著部分商民,封於宋國。宋在周之諸侯中,地位相當高。被周朝以客禮待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宋,先代之後也,於周為客。」到春秋時代,宋人還以「商」自稱。宋保留著對殷商先祖的祭祀。《商頌》裏那些歌頌殷商先祖英明、殷商盛時強大的詩文,不但被保留,而且被編入《詩經》。「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周若要貶低殷商,為何不把這些刪去?

7.黃帝的傳說,第一次被炒起來,是在戰國時期。但還沒被當成華夏始祖。也就跟葛天氏、少典氏、大庭氏……之類並稱。各家說黃帝,也用自己的意思加以改造。如兵家就強調黃帝的征伐、道家就讓黃帝跟廣成子學修道。寓言而已,當不得真。

8.在一些戰國傳說裏,黃帝半神半人。在秦漢祭祀中,黃帝也只是和青帝、白帝、赤帝……並列。到漢武帝時代,因為方士的渲染,讓武帝有了想把自己跟黃帝並提的想法。「黃帝且戰且學仙」云云,黃帝的地位才陡然升高成為至尊。司馬遷寫本紀始於黃帝,也是這個時代風氣下的產物。至於西周,壓根不認為有黃帝這麼個始祖,又何來偽造黃帝姓姬等一系列複雜的操作?

9.殷周用甲骨占卜,有一種信仰是占卜完的甲骨,若不燒掉或埋起來,會不靈甚至帶來不祥。周朝甲骨也是這麼處理,並非故意把商代甲骨埋起來以「銷毀其文獻」。《史記?龜策列傳》:「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殷商人並不覺得甲骨有長期保存的價值。周朝何必故意銷毀殷商人自己都「棄去之」的東西?

10.關於「天命」。周人並不認為天命源於血統,而是認為源於」有德」。夏失德,商湯有德,那麼湯自然是天命所歸,可以革夏之命。商紂失德,周文武有德,所以周革殷命。這纔是周的套路。他們無需向遠古虛構個祖先血統證明自己的「天命」。

綜上,題中這一套陰謀論的想像,從各方面考察,都難以成立。研究上古史需要一點想像力,但不能一切出於腦補,特別是陰謀論的腦補。


周代早期及以前沒有黃帝。

有可能當時黃帝地位不高,不值一提,或者乾脆還不存在。

周朝文獻提到最多、神格最高的,是大禹。


沒有。

首先,現今傳世的歷史文獻以《春秋》為最早,如果不侷限於歷史,通常認為《書》更早,但今天傳世的《書》真假參半,並沒有涉及到姓氏的文章。

其次,「黃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的說法出自《國語·晉語四》,這也是所有西漢及之前的文獻中唯一一處把黃帝同姬姓聯繫起來的記載。

最後,並沒有可以確定為周代以前的傳世文獻,據說《山海經》可上溯到夏商,《書》的《商書》部分可能出自商代,但尚無實證。

黃帝所在的那個時代,並不一定有姓的概念,我們所熟知的上古姓的起源是有跡可循的,而且都有各自的傳說,集中在距今4000年至4500年之間,晚於炎黃時期。

如,姬姓對應的是周棄(《詩經》),姒姓對應的是禹,姜姓呂氏對應的是大嶽(《國語》),祁姓對應的是堯,媯姓對應的是舜,子姓對應的是閼伯(《左傳》),己、董、彭、禿、雲(妘)、曹、斟、羋,對應的是祝融(《國語》),姚姓對應的是三身(《山海經》)。

關於炎帝與姜姓的關係,《左傳》有明確的說法,《左傳·哀公九年》:「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說的是,姜姓是炎帝的後裔,而不是說炎帝也是姜姓。

事實上,一個上古首領同姓應該是一對多的關係,如前面提及的那個祝融,他的後裔出現八個姓,如《山海經》記載仡姓氐羌為伯夷父之後,自然也是炎帝後裔,那麼,炎帝後裔就不僅有姜姓。

我們不能以現在的姓氏傳承方式來假想上古。現在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姓氏來倒推出他父親的姓氏(隨母姓除外),所以「于謙的爸爸王老爺子」就成了段子。在春秋時期,通過一個人的「氏」並不一定能確定他父親的「氏」,如士蒍是士氏,而他的父親隰叔卻是杜氏,周代施行的是外婚制,所以他們還有一個共有的姓,即祁姓,但在早期的內婚制時期,這個「姓」也是會分化的。


沒有

所有的我們能看到的記載,都是後世的人弄出來的。

所以,[考古學]纔有價值。


《國語》裡面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古本《竹書紀年》認為黃帝是軒轅氏,沒有說黃帝姬姓。不過,遠古時代的氏可能不止一種說法,比如黃帝居有熊也稱有熊氏,還有說他是公孫氏,說他居姬水稱姬姓也是可能的。我們今天不能肯定黃帝為姬姓,也不能否定這個說法。

《竹書紀年》把周人祖先後稷追溯到帝嚳高辛氏及帝堯陶唐氏時代,此書說姜嫄生后稷名棄,夏少康時「 后稷之後不窋失官,至是而復。」「后稷之孫曰公劉」,公劉是周人祖先無疑。

汲冡書《竹書紀年》「起自黃帝,終於魏之今王」。「魏之今王」大多認為是指魏襄王(?―公元前296年)。此書雖然截止於戰國,但不能認為戰國時纔有黃帝的說法。魏國作為老牌姬姓諸侯國,既然開篇即寫黃帝,說明周人是承認有黃帝的。從下面附文可見,魏國史官沒必要編造這麼多內容。雖然《竹書紀年》散佚,但據稱這些文字都是後人輯錄的,說它是大段大段偽造的也沒道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不僅適用於周朝也適用於商朝。相信周人沒必要給自己編造一個祖先,說神化祖先倒是可能的。在黃帝時期,還有一些古帝也很有影響,如《莊子·胠篋》記載: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 、伯皇氏 、中央氏 、慄陸氏 、驪畜氏 、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可見,軒轅氏或神農氏只是其中之一,我們今天認為炎黃很牛,是受到周文化三千年的影響,說我們都是華夏族、炎黃子孫,反而是近代人的一廂情願。

附上《古本竹書紀年》:

黃帝軒轅氏

  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於壽丘。弱而能言,龍顏,有聖德,劾百神朝而使之。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聖德光被,羣瑞畢臻。有屈軼之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二十年,景雲見,以雲紀官。

  有景雲之瑞,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赤方中有兩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黃色,以天清明時見於攝提,名曰景星。帝黃服齋於宮中,坐於玄扈、洛水之上。有鳳凰集,不食生蟲,不履生草,或止帝之東園,或巢於阿閣,或鳴於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囿,神鳥來儀。有大螻如羊,大螾如虹。帝以土氣勝,遂以土德王。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庚申,天霧,三日三夜,晝昏。帝問天老、力牧、容成曰:「於公何如?」天老曰:「臣聞之,國安,其主好文,則鳳凰居之。國亂,其主好武,則鳳凰去之。今鳳凰翔於東郊而樂之,其鳴音中夷則,與天相副。以是觀之,天有嚴教以賜帝,帝勿犯也。」召史卜之,龜燋。史曰:「臣不能佔也,其問之聖人。」帝曰:「已問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龜不違聖智,故燋。」霧既除,遊於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得圖書焉。《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接萬神於明庭,今塞門谷口是也。

  五十九年,貫胸氏來賓,長股氏來賓。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產帝乾荒。一百年,地裂。帝陟。

帝王之崩皆曰陟,《書》稱「新陟王」,謂新崩也。帝以土德王,應地裂而陟。葬,羣臣有左徹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廟饗之,諸侯大夫歲時朝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