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作闲著没事答一波

学过粤语广州话(现在在香港旅游,和人交流不成问题),玩过闽南语泉州话,客语河源话,吴语温州话,官话飞地杭州话,吴语苏州话,吴语上海话,江淮官话南京话,西南官话拉萨话(拉萨的汉语方言),晋语井陉话(有人说是冀鲁官话,我认为是晋语),新湘语长沙话,中原官话洛阳话(玩过的是指会给古诗词注这些方言的发音,了解过一些的就更多了……(有些是正在玩)

没什么感觉,偶尔和爸妈聊一聊,但是他们更关心我的学习(我偏科……)重要的是自己感觉开心啦~

每次新玩一个方言,就感觉自己的小宇宙又拓宽了,就会感慨:原来这个地方的人们是这样的啊~不禁想到那句歌词:江山错落,人间星火,吐纳著千古壮阔~

现在在香港有的时候还是不太敢开口,碰到买东西的时候我母直接上上去飙英语,(我都没有机会 )我母上对于我玩方言毫不在意,她是医学博士,精通英语、法语、日语、世界语,正在学德语和韩语……

……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感兴趣

einfach nur spass……

另,

。。。。。。


不止一种,出生湖南十八线,会上海话,广东话,半生不熟的四川话,东北话(受本科室友影响)。什么感觉?其实父母没什么感觉,因为和父母说话都是家乡话,在我这里也不存在频道混乱的情况。最多就是在听到我电话或谈话中跟人说起时感叹一下,一转眼你都去上海/香港那么久了,都会说当地方言了。儿行千里父母担忧,泪目。

我有什么感觉?我另一个回答里有提过,学习方言是对当地居民的一种尊重,也是表达自己努力融入当地文化的意向,不能说示好,起码是一种让人感觉舒服的行为,也是我个人的兴趣之一。探寻各种方言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与不同方言时间相似的辞汇可以了解历史,风土人情,迁徙,融合等等不一而足。我一向认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中华大同的洪流下,我愿意为留存这样的瑰宝出一份绵薄之力。


很正常啊。你连英语这种外语都会,多会门国内方言在父母眼里也就跟这个差不多吧


母语方言是关中片,也就是狭义的陕西话,其实家里日常都是普通话。

上初中的时候,学会了河南鄢陵话,有一天来了恶趣味装作人贩子骗我妈,她信以为真了,吓得我赶紧改口。(本人业余CV可以变音色)

高中的时候学了泉漳闽南语,时不时飙一句,家长一开始全然听不懂,后来勉强明白了。

再后来学了音韵学,但还是放弃用唐宋拟音出来咋呼了,因为在北方没人听的懂。

后来学了一部分东北话(因为说起来带劲)每次去南方,就有人问我是不是东北人,然后我就开扯:「瓦系胡Gian len。」(我是福建人)

然后对方一脸懵逼黑人问号???

哦你是福建的啊。

有时候去河南,讲起土话也是安能辨我是雄雌。之前一个客户是鄢陵的,我跟他扯淡,他愣是听不出来,还真以为我是老乡,最后我解释了他才咋舌。不过第一次去郑州的时候,老乡是这么评价的:「恁这河南话没啥问题,只要在河南呆个几周就分不出来了。」

去年学了青岛话,以后还会怎么样不知道,随缘吧。不过青岛的民风超级赞,人都特别好。

本人古风圈,试想一个公子音突然给你来一句:「俺是鹤南类。」这种反差萌。

闽南语也刚好可以交流布袋道友hhhh

另外对于关中片,也会一些不同的说法。比如前年去深山宿营,我和两个本地同学,结果到那里后他们说的方言特别古朴,俩同学都听不懂。而我上去漫谈风声,和老头儿有说有笑。

时而还会一小部分晋语,高中的时候有个陕北同学,我就打趣他说:「你牙牙给你寻哈婆姨没?」惹的他直接脸红。(你爷爷给你找到媳妇没)

对了,电视上那个蒙著白头巾唱信天游的阿宝不是陕西人。他是山西人,因为语言文化和陕北一致,同属晋语文化区,所以才出来冒充。关中没有黄土高坡,也不戴白头巾敲腰鼓。

现在在不刻意的学湖南话,目前除了少量辞汇,只能说塑普,比较随缘。

至于为什么能学习这么多方言,其实和天赋没什么关系,论天赋谁也比不过上宣下仲前辈。只是出于兴趣,好玩儿。并且系统学习语言学的话,别人说出来的话在你脑海里是会构建出口腔模型,以及音标符号的。

如果继续装逼扯上外语的话,本人英语极品渣,RAP党和GTAR应该知道我会说什么(偷笑)唯一可以拿出来的是梵语,每次念佛经的时候……

列表:「咒语那段念得好有感觉!」

如果题主是想知道怎么脱离语言环境学习的,那很简单,两种途径。第一你得会语言学,然后下载带IPA的词典学习辞汇和发音。第二就是有影音资料,比如东北话你多看看抖音快手也能模仿个七荤八素(诱拐抖友hhh)

以上两者,外加热爱和本能性的运用。最好加些方言群,多听他们说久而久之就会了。至于一些说听歌学方言纯属放屁扯淡,汉语的声调在歌曲里会随之变化,掌握不了调值就算音节发对了也没用。


谢 @朱莫

父母来自不同的地方,出生在第三地就容易在过年时候学到两边的方言A+B+出生地方言C。在家里没什么感觉,小时候去学校容易把方言里的词带进普通话口语引起误会。比如想说「外公」的时候会说成北方话里的「姥爷」,被同班同学误会成封建家庭;想说「瘸子」会说成武昌话里的「bai(跛)zi(子)」。切换各种方言的时候会用一句常见的话提醒自己某个方言的特定规律:比如河南话的时候就想:「diliuzhu(提著)」,武汉话就「你搞摩丝啊」,上海话是和数学老师学的,满脑子「等边三角形,根号二,作业没带的出去。」

方言之间的音调变化其实本身没什么高低之分,但「来自某个地区的人大概是什么样的」,全国人心里都有个自己画的像。说的方言多了,对旧身份证上的「籍贯」很排斥,小时候不知道怎么才算出身地。现在有时候听父母偶尔和老家的亲戚打电话说方言,已经说不利索了,他们自己的概念也很模糊了。


比如河南话?我为了女朋友恶补噗哈哈哈哈哈

然后自言自语塑料河南话的时候不止爸妈,身边的朋友都说我在说个球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