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謝邀。

浩然之氣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一股氣,這股氣非常接近道家的真氣,孟子先生這裡就是在闡述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很多人理解不了,無非就是從來沒有切身體會過而已。語言描述得再怎麼詳細也不如親身經歷來得直觀明了、生動形象。其實普通人堅持打幾年太極拳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感知到氣的存在,所以不要把浩然之氣當成是一個哲學概念去進行思辨研究,這壓根不是我們華夏文明做學問的路數。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孟子?公孫丑》裡面的這段對話就是在告訴人們如何養出、練出浩然之氣。關鍵詞在於:直養、配義與道、集義。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義、實事求是,正確言行的積累自然會產生正氣,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就是浩然之氣。可以去看看生活中那些盡職為公、樂於助人的人士,他們的氣質就很不一樣,這正是長年行動積累的結果。

華夏文明以修身為本,強調行而知之,真正修身踐行,走到了那一步,自然明白浩然之氣是啥,否則只不過都是推演腦補意淫而已。


浩然之氣,這也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個研究內容。從實踐上來講,浩然之氣應該是人在達到一種狀態之後得到的一種感受,並在這種感受之中提煉一些哲理。難以形容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難以解釋如何得到它,也許只好說這是在量變的積累達到質變後,心靈進入一種相應的狀態所自然感覺的。我們經常講所謂」義「,義是什麼呢?問心無愧而已。要達到真正存粹的美好,頭腦也應該是清、純、簡單的,打下這樣的基礎之後,再漸漸培養起一種獨特的內心的力量。

浩然之氣的狀態,應該就是:全身充滿無限的力量,這是從實踐和內心和與天地同頻所感受到的。知道自己永遠都會做對的事情,永遠不會做錯,永遠不會陷入自相矛盾自我消耗,而能從凡人的思想認知之中解脫出來,就是像神仙一樣的境界了。

PS:研究是指用心體會不同的感覺,用心去觀察在做不同的事,在接觸不同的思想時得到的不同感覺,以及事物背後的內在趨勢。在很多時候,這更是一種唯心的直覺的認識方法,卻比語言邏輯更加有效。


先看孟子的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滕文公下》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盡心上》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再看歷代先賢的理解。

《張子全書?中正》說:「塞乎天地之謂大,大能成性之謂聖,天地同流,陰陽不測之謂神。」

《宋元學案?象山學案》說:「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收得精神在內時,當惻隱即惻隱,當羞惡即羞惡……但以此精神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

元代宋方壺《山坡羊?道情》寫道:「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陋巷簞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張三丰《水石閑談》說:「自古忠貞節烈,殺身成仁之時,便有七返還丹景象。當其一心不動,一志不分,浩然之氣立其中而生其正,任他刀鋸鼎鑊,都視為妖魔試我,毫不動搖,我只收留義氣,聚而不散,凝而至堅。火候至此,則英雄之光氣亘萬年而不滅也。」

明代胡居仁《居業錄?經傳》說:「配義與道之氣,方是浩然之氣,是天地間正氣。」

《傳習錄?門人黃省曾錄》有言:「孟子『集義』工夫,自是養得充滿,並無餒歉,自是縱橫自在,活潑潑地——此便是浩然之氣。」

《呻吟語?應務》說:「當大事,要心神定,心氣足。」

《呻吟語?治道》說:「廟堂之上,以養正氣為先;海宇之內,以養元氣為本。」

顧炎武《亭林先生余集序》說:「文之至者必根於天性,古之人忠孝之實郁於中,磅礴於外,明而為日月,怒而為雷霆,流而為江湖,其氣充乎天地……遂與天地之氣上下同流,亘古而不息。」

王夫之《思問錄?內篇》說:「氣者,理之依也。氣盛則理達。」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鄉黨》有言:「氣清則理晰,氣濁則理隱,氣充則義立,氣餒則義喪。諸能使氣濁而不充者,豈但傷生,而抑以戕性矣。」

清代金纓《格言聯璧?存養》說:「以和氣迎人,則乖沴(lì災害)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氣滅;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格言聯璧?持躬》說:「度量如海涵春育,應接如流水行雲,操存如青天白日,威儀如丹鳳祥麟,言論如敲金戛石,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霧月,氣概如喬嶽泰山。」

馬一浮說:「養氣然後能不動心,氣不養則易暴,暴則動其心而不能自主。故善養氣者,其心寧定,不為外物所擾。靜時定,動時亦定;無事時定,有事時亦定;閑居時定,應大眾時亦定。至動靜、閑忙、勞逸、大小一如時,方見工夫。」(烏以風《問學私記》)

熊十力《十力語要?與陳生》說:「蓄積義理以悅心,使其生活內容日以充實,即神澄而明,氣盛而暢,人格日以莊嚴偉大,窮足以善身,達足以善天下。」


謝邀。

天地有正氣。這個正氣是什麼?!

正氣就是我們通過歷史經驗的總結,對我們這個文明面對各種問題該如何做有一個歷史性的共識。

這個共識對於我們這個文明來說,屬於常識性的、不言自明的、大家共同維護的。比如,武漢危急,我們要八方馳援,該你出力而退縮的,就是不義的;白衣戰士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就是正義的;凱旋之日,十里長亭迎送,就是他們應得的榮耀。

正義,即全體國人所公認的正確的事、正當的事、正道的事。

所以呢,什麼是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就是於家國危難之際,我們中國人為這塊土地、這個文明所激蕩,堅決要做正義的事、死而後已,我,無上光榮!


孟子者,儒教的高人也。天地萬物皆從道來。道自虛無生一氣,此一氣,為太極,為太和一氣,為先天元氣。儒釋道三教對此氣各有稱呼。其中太極,太和一氣,浩然之氣皆為儒教的專門兒稱呼。修鍊者也稱道義之門。儒教人也分為在塵之儒,出塵之儒。也有一套自己的性命雙修功法。所謂的集義生氣。指先天的玄關竅開,浩然之氣現身。然後採取此浩然之氣,沐浴我身了,此稱之為養氣。儒教之養和我們道教多少有些不同。他是在,漁樵耕讀生活的方方面面兒在某種靈感下突然之間,精神十分集中的情況下,玄關竅開生出此浩然之氣。跟道教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道教更注重於修鍊,打坐啊,一人獨處時更易玄關撬開。儒教人更側重於寫詩作文時,突然有所感悟而引起玄關撬開。耕讀之人突然見到某種場景或做某件事,高度集中而而引發,或遇到國家社會集體的大難時需要大義獻身時。總之一句話,儒教人在生活的運用當中,常以此道氣養身呢,隨時能夠,進入練功的狀態。

事實上啊,我們修道之人不僅僅注重在靜態下的玄關竅開,也要注意在動態下的玄關撬開,才能夠早日完成百日築基煉精化氣。所以各家有所長,我們要儒釋道三教合1,要多向儒教人學習。在這一點上,黃真人在樂育堂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啊,有緣人可以參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