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先上结论:伐吴可能会有机会直接灭吴;至于讨伐我大汉,成功率远低于伐吴。我们来引用刘晔和曹丕的几段对话来论证我的观点。

《傅子》: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让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刘晔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假设曹丕攻打我大汉,陛下会直接撤军,而且巴蜀路途遥远,需要翻越秦岭,补给线扯得太长。汉中太守魏延会直接把魏军堵在阳平关外。

而伐吴就占据了天时,当时孙权既不怕我家陛下,又不怕曹丕,怕就怕汉魏联合起来一起揍他。如果出兵伐吴,会让孙权首尾不相顾,而且吴并没有完整的江淮防线,比我大汉容易对付多了。如果吴真的灭亡了,那我大汉可就势孤了。虽然我汉的实力增强了,可是曹魏的实力也在增强,魏得到的是整个扬州,汉得到的是半个荆州,这就是刘晔说的:「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结合实际历史看,曹丕伐吴也不见得会一帆风顺,在中洲朱桓那里吃了一记大亏。


刘晔当时分析过了。

若进攻蜀汉,刘备会因为自身危亡而与孙权媾和。但若进攻东吴,即使孙权想求和,刘备因为盛怒而不会同意,结果是东吴被魏蜀瓜分。


没戏,最多回到关羽失荆州之前的状态。

即东吴收缩,放弃江陵,屯军江夏。

这样这个方向就没问题了。

然后就是防守魏国另一边的部队,不会有啥问题,这事实上还是魏单挑东吴。

而荆州这边,刘备若得了江陵,面对北上襄樊的魏军,他不可能继续东进。这时刘备唯一的选择是与东吴再和谈,共同抗曹。

而若魏军得了江陵,魏军也需要放兵马防止刘备继续东进,若魏国打算继续向东进江夏,江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样事实上还是魏单挑东吴。

这也是曹丕不愿早早入场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可能曹丕在夷陵之战真正的目标就是攻吴。他口头的说法只是为了掩盖他的真实目标。

因为,攻击长江水道的备战周期比较长啊。而且为了迅速扩大战果,还需要集结匈奴和鲜卑的骑兵部队。

夷陵之战,刘备和孙权虽然打的难解难分,但是他们心里都明白,最大的敌人还是在北方,所以刘备留了魏延在汉中,黄权在江北,再者,陆逊一把大火之后,也没趁机来个直捣黄龙,反而立马撤军


直接灭亡还是有难度的,当时的魏国还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跨江或翻山,孙权刘备都不是傻子,留下了预备部队保护首都。

大概率成功的是趁吴蜀主力夷陵胶著时,大军南下江陵攻袭荆州,消灭或迫降夷陵吴军,到时西边刘备疲惫,无力攻城,东边对孙吴形成地理优势,逼迫孙权降服


那时候没厉害的统帅,真心不看好。曹魏只有曹操能带领一军,其他人最多是战将。


当时曹丕也不是没想过,但是老大把老三灭了,老二强大了,岂不是更棘手,哪次战役不是老大和老三联合起来揍老二的,详情请见一战英法对德国(老牌老大联合老三打新兴的老二),而且当时东吴是向曹丕称臣的,人家都称臣了,曹丕的性格也决定,他在这个时候不会打东吴


绝对不会

曹操多少次在外面打仗被人干了腚眼子,看看他怎么做的,回援啊

刘备有魏延守汉中,孙权有天险,不是一场战役能解决的

而去如果曹丕逼的紧,打一半不打了,孙刘会再次联盟,到时候曹丕就偷鸡不成卓把米了


打蜀汉的话只能占小便宜,因为刘备会缩头向孙权求和。

打东吴的话。。。因为曹丕的个人原因,变数太多了。。。我可以分析一下:

1,按照历史,刘晔献计,曹丕不听一一夷陵之战。

2.1,曹丕进攻东吴,孙权向刘备求和,盛怒之下的刘备不同意。孙权转而向曹丕称臣,曹丕心满意足,撤退一一夷陵之战。

2.2,曹丕进攻东吴,孙权向刘备求和,盛怒之下的刘备不同意。孙权转而向曹丕称臣,曹丕继续进攻,东吴元气大伤甚至灭亡。

3,曹丕进攻东吴,孙权向刘备求和,刘备清醒,同意一一伪.赤壁之战。


我觉得肯定会让其中一方元气大伤,不过能不能灭掉,我不置可否

第一因为曹丕不是草包所以决定应该有道理

第二因为曹丕军事水平也就那样,所以也有可能他决策失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