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真是個不好的行為嗎?

為何在各種宣傳和大家的固有印象中言必信行必果都是個褒義詞似的?


為了嚴謹起見,B項稍有修改。

---------

言必信,行必果是好的行為,我先肯定一下。

關於許諾的事有四種情況:

A.許下了符合道義的諾言,並踐行之。

B.許下了符合道義的諾言,但反而踐行了不合道義之事。

C.許下了不符合道義的諾言,並踐行之。

D.許下了不符合道義的諾言,然而最終因為守義而不踐行(失信)。

(慎重起見,聲明一下也許還有別的可能細節,但是目前權且討論這四類)

在這個問題上孔孟的觀點,很一致,對這四種情況的道德評價:A&>D&>C&>B

A評價最高這沒啥問題,也是唯一完美解。

D為什麼高於B和C?因為D是守義的行為,這比守信更重要。D發生的情況往往是因為承諾時未能獲得完整的信息,或進行全盤考慮,因此許下了實際違背原則的諾言。舉例說:我答應為朋友借錢,但是後來發現朋友要用這錢去賭博或者放高利貸。這時候孔孟的選擇是,寧可不守信,也要守義。

C為什麼高於B?因為C沒有做到守義,但是做到守信了,這也算是美德,但不是原則上的美德。比較好的例子參見《史記 遊俠列傳》。現實的例子就像是黑社會的義氣之類。司馬遷的評論最合適:

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B為什麼評價最低?因為不但沒有守信,也沒有做到符合義的原則。兩失之所以最差。

所以朱子在《四書或問》中分析說,當諾不義時,守之則失義,不守則失信,故不能兩全。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朱子的答案是:做承諾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不可以把自己陷入兩難之中。唯一正確的解法是:通盤考量,做出符合道義的承諾,並努力踐行它。


這兩句話中關鍵的解釋在於小人和大人。何謂小人?和現代漢語中的小人並不同義,孔子所謂小人乃器小之人,格局見識不足以達到士或君子的境界,也稱細人。並無貶義,至少是個中性詞。何謂大人?《易.繫辭》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達到這一境界才稱得上是大人,即真我之人,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


信,是儒家思想中的至德五常之一,除了信,還有仁、義、禮、智。不是簡單地遵循它就可以了,而是有一個條件:生。天地之大德曰生。

單講這個「信」字,通常情況下,守信是好事,這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基礎。而非常規的情況下,比如,你被逼迫、被利用的情況下,你答應的事是有違「生」的事,傷天害理的事,這種答應是權變,但這種事卻不可以做,否則就失了「智」。

在《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韋生與一女子約定在橋下見面。時間過了女子也沒有來,大水來了,而韋生為了守信,抱橋柱被淹死。這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愚蠢一面,這就是非常規情況,因為這種守信已經傷生,不僅損了自己的生命,與之相約那女子如果知道,也怕是會內疚不已。

任何的好的德行,都只為養生。不能只流於表面,認死理,凡事過尤不及,變通同樣很重要。


"言必信,行必果"只是個形式,如果面對不義之事,還奉行這樣的準則,那就是孟子所說的"執中無權,猶執一"了。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讀論語,還是要搭配前後文看,才不會斷章取義。這裡的言必信,行必果。

這篇文章講得很清楚。

『以擊石聲「硜硜然」喻之。如此表現,縱使其所為於事或有實際貢獻,但其居心不純,則與小人類同,故只屬次等。』?i¥j¤???′b?j¨¥¤£¥2"H |?¤£¥2aG?

paper.wenweipo.com圖標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人間事務一直在變遷發展之中,如果沒有通權達變的能力,言行都可能陷入困境,甚至為了守信而傷害道義。』哲學講座 「大人」的風範 ◆傅佩榮?

www.cdd.org.tw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