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他们俩都是读书多,有才华的人应该相互理解啊


上面是我一开始的叙述。可能一些网友对我的问题有点误会。

张兆和在《从文家书》中所写:「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张兆和不理解沈从文哪方面?文学创作?人生理想?张兆和不理解沈从文是因为感情不睦吗?

原问题为「为什么张兆和不理解沈从文」,误解的网友太多了,现二次更正问题。


你想让张兆和怎么理解?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不缺名声和教养的大家闺秀,张兆和本来应该拥有更好的未来和前程,她也可以和一个与自己三观相同,家世相等的男人度过本该快乐安宁的一生。沈从文他一个农村出身的,写几本书就觉得自己能娶大家闺秀。他本身作为张兆和的老师,却一点师德都没有。他拚命给张兆和写情书,把他喜欢张兆和的事情公诸于众。张兆和已经不知道拒绝他多少次了,他跟听不懂一样不要脸的拚命写情书。这种事也许大众看起来很浪漫,可是张兆和一点也不觉得浪漫,这种事情已经可以定义为骚扰了。他给张兆和写的情书里这么说的「我不只爱你的相貌,我更爱你的身体。」这种程度报警都不过分吧,张兆和跑到校长室跟胡适哭诉,胡适却说什么「他固执的爱著你,我劝你接受他」。张兆和很生气的说「那我也是固执的不爱著他。」这种程度下,有点脸的人都该滚了吧?沈从文真的跟没有脸皮一样死死缠住张兆和。张兆和是刨他家祖坟了吗?他们最后的结合绝对没有爱情。任谁都不会爱上一个对自己性骚扰的人。张兆和肯定是被逼急了,而且沈从文的情书写的是真好,所以他们结婚了。

但是他们的结合很有问题。因为他们俩从来没有接触过。张兆和在不接受沈从文的过程中一直是通过情书来了解沈从文的,而沈从文所谓的对张兆和一见钟情不过钟情的是脸。他们俩从一开始就没了解过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事实是,张兆和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沈从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所以张兆和日常关心的是一家人如何吃饱穿暖,关心的是柴米油盐。而沈从文的日常是写一些不咸不淡的词句,关心的是风花雪月。这样的两个人要如何生活?沈从文自己根本承担不了家里的日常开销,他自己根本赚不了多少钱,他还喜欢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浪费钱,他自己开心了,一家子人的生计就成了问题。他后来开始觉得张兆和跟想像中不一样。张兆和当然可以风花雪月,她想写文章可以随手就来,毕竟人家文学世家,她的文学修养一点都不比沈从文低。但她不能,因为沈从文没办法给她优越的生活让她当大少奶奶十指不沾阳春水。她每天想著如何养一大家子人,而沈从文干了什么?对于一个从吃穿不愁的大家小姐变成一个为他生儿育女的贤妻良母,自认张兆和做到了应该做的事。他却在张兆和怀孕的时候出轨?你让张兆和理解他的什么?理解他出轨是因为自己不能陪他风花雪月吗?还是理解他得到了女神就把人家当垃圾吗?无论怎么说,就单论孕期出轨,沈从文就不配让张兆和原谅。


???

张兆和读书多,就必须包容这个渣男?

理解他婚内出轨和高青子腻腻歪歪?

顾城妻包容出轨在先并带小三回家同居的顾城的下场就是被他砍死。

高青子在这里必须有姓名,就算没有高青子,沈从文身边也会其他人。


唉,这事儿遇到了我的专业,我写写。

沈从文给张兆和写的情书,最著名的几句是」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沈从文跟自己的朋友通信还写过这样的话:」我在此爱上了一个并不体面的学生,好象是为了别人的聪明,我把一切做人的常态的秩序全毁了。但所望,就只是这年青聪明女人多懂我一点。可是凡到这些事情上时,我照例是窘倒了。(……)只是看近处的近处,因此一个黑脸不甚美观的身体,也使我苦恼,从摇荡中看出自己可怜。「

这是沈从文1930年4月写给王际真的信中片段。不信的亲们可以自己去查《沈从文全集》。他不止一次管张兆和叫」黑凤「、」黑脸新妇「,信中的这个」黑脸「是谁,我想不必再说。

放现在,要是姑娘们知道男朋友一边给自己写那些情书,一边跟哥们这么形容自己,会怎么想呢?

沈从文面对张兆和,心态是非常典型的凤凰男心态(没有看不起凤凰男的意思,请不要杠,杠就是你说得对)。他一边觉得张兆和美丽健康想要追求她,一边在这个富家大小姐面前感到自卑,对著好朋友极力贬损她。

他的确有追求张兆和可歌可泣流传成」佳话「的各种事迹,但也有像信中所写的,不那么美,不那么可爱的话语。他对张兆和这种复杂的心态,这才是他们相处的基调。

他们俩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一个湘西农村一个上海都市),原生家庭完全不同(这个就不说了吧),成长经历也完全不同(一个当士兵出身,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资源)。沈从文少年时期混迹于军队,天天琢磨著吃狗肉抽烟给长官跑腿等问题,唯一有点文化的就是写旧体诗。他来了北京投稿开始投不中吃不饱饭差点饿死,后来没上过大学而当了大学老师。这个经历跟张兆和比,实在是没什么可比性。

沈从文从小是什么环境长大的?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小时候街上两人械斗拿刀互砍,路人妈妈也只是对自己的孩子说,站远一点,不要砍到你。他从小看街头打架斗殴出人命,两个村子火并割耳朵串一串,死刑犯的头给割下来挂在城门上。他如果能理解张兆和,这才是咄咄怪事吧。

沈从文在文坛上名声大噪,一大部分是因为他所描写的、美化过也妖魔化过后的湘西。不知道是不是自卑心理作祟,他一辈子标榜湘西那种野蛮的、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方式,而认为城市是有毒的。这种认识,我想何止是张兆和,大部分人都很难理解他吧。

沈从文和张兆和在青岛住的时候写过一系列小说,题主可以去查看一下,尤其是《八骏图》。虽然小说不等于作家的生活,但《八骏图》带有他很多的自传色彩,文中的」八骏「写的就是他在青岛教书时候的同事(这是有材料支持的),文中主角的人设也跟他自己当时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而且,虽然小说不等于真事,但能看出作家的人生态度。他在小说中流露出来的对待婚姻的态度,我是不觉得有几个姑娘会甘之如饴地接受。

因此,他和张兆和的婚姻,是一段一开始就有巨大裂痕的婚姻。他和张兆和,几乎就是」你我本无缘分,全凭我死缠烂打「。张兆和开始不理解他,简直是理所当然。

那她什么时候理解沈从文了呢?是她编完沈从文全集以后。那时候沈从文都死了,是是非非尘埃落定,他这辈子写过的所有文字她几乎都看过了。这时候的」理解「,是终于明白了沈从文为什么成为了沈从文,他这辈子的追求究竟都是些什么。

不过理解归理解,他们的爱情也就那么回事,没有那么多的美,而有很多很多丑陋和意难平。沈从文一辈子都将他遇见的女性来回比较并写在小说中,当然,这也是民国时期男性文人们的通病。


应该是张兆和安慰了自己,放过了自己

还是抛开作品谈人品,因为你们总喜欢把人品跟才华分开来说

张兆和优不优秀?优秀,追求者众多,自己也有才华,受过高等教育家里也有钱,是合肥四小姐,放在今天算顶级白富美,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有钱人家的小姐也未必能够因为才华学识在历史上有一席之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的眼界注定了她只能是极少数的白富美

再看沈从文,半路出家做了文人(他并不是从小就聪明的初现端倪,是长大以后才开始学习),有钱吗?没有,有名吗?有一点,有才华嘛?反正当初文人都是一起玩的,不管有没有他们说有就是有了,所以放到现在,他算是靠自己赢得了名声(注意没有利)的,出身并不高的人

他比张兆和老,外表不谈……你们说说这是怎么个般配法?

我不说他对张兆和的骚扰,有答主针对这个问题说过了,单单说你,如果有个人成天对你说喜欢你,想得到你,得不到就去死,屡教不改,屡禁不止,你怕不怕?因为这个骚扰被美化了,在正当好的年纪爱上正当好的人……所以他们就是般配的?

年纪不相当,出身不相当,我实在想不到他们般配的理由,然后,他们结婚了

张兆和本分的跟他结婚生子过日子,因为没有钱,所以她脱掉了华服,换上了普通的衣服(就是没有以前好看了),沈从文怎么说的?沈从文居然要求她换上以前的装扮……张兆和知道家里条件不好,由奢入俭,换上粗布,你一个从来没钱的人居然要求她换回去,你给钱了?还是给她安稳的,不为柴米油盐发愁的生活了?那个时候就是男主外女主内,沈从文养她是应该的,这个时候就不要跟我说男女平等了

再然后呢?沈从文出轨了,出轨了以后张兆和不再让他碰,再后来沈从文死了,张兆和作为合法的遗孀为他整理遗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们来看看,回顾他们的一生,能看到什么

张兆和,作为一个白富美,被周围人逼劝,半推半就,嫁给了一个有名无利的老男人,这个老男人除了喜欢她,有才华(不等于前途光明),别的没了,最后这个老男人变心出轨,还嫌弃这个白富美换了衣服变丑了……糟心吗?有谁敢说张兆和这一辈子是幸福快乐,婚姻美满的?

沈从文呢?作为凭一己之力跨越阶层(不用在地里刨食),死缠烂打娶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一个顶级白富美,然后因为白富美脱下华服他觉得不好看了,又觉得这个白富美不喜欢他,就去出了轨,找了别的精神寄托……这一辈子,也算圆满了吧?求仁得仁

所以张兆和这一辈子有多少时间是称心如意的我不敢说,可是如果她最后不跟自己和解,她是一定没办法原谅沈从文的,这句话,与其是说给别人听,不如是说给自己听的,我这一辈子,因为这个人,变成了这样,怪他也无济于事,不如说因为我不懂他,最后他离了心,把错误归在自己的身上,不然真的没有办法原谅这个得到了又不珍惜的人呢……

意难平,何所释?

聊以自慰罢了


换到现代,沈从文就是一凤凰男,而且还是被拒绝了死缠烂打在女生宿舍楼下点蜡烛弹吉他表白借群众舆论压力逼迫女方同意的凤凰男。

而婚后,沈就是只顾自己风花雪月伤春悲秋不顾家庭责任的男人。

有什么好理解的。更何况他还婚后出轨。

就是一不接地气满腔文艺凤凰男对高出自己两三个阶层女性的迷恋。

所以,每次见到文人骚客热衷于引用沈从文那句走过多少多少桥却只遇见一个你(大意)以表明自己见识广阔却钟情不改就觉得其无知并反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