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言和诉说的旷野」?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想表达什么?


旷野,旅人以及清晨的鼓声

半轮太阳就这样目送著他——我的目光

消失在路的另一头

从希腊人的兽头觞到日耳曼人的羊角杯

都曾盛满了日暮林间的光。我竟在偷窥土地的故事

我熟知磨损的手杖,我熟知旷野干渴的裸露

我熟知砖砾里被太阳照的最明亮的那个角落

秃鹫和乌鸦饿食遍地与集市中人流变得湿润

他们不知道我为何而来

但当我清晨在旷野中行走时

我却能看见那些溪水中浸泡的种子,夏天的树影一下子便笼罩了我

我的喘息就是河谷中春天万人开耕破土的喘息

城邦前勇士持盾最后的留恋。

我希望他们紧握著块状茎般的幸福。

同时我也紧握住自己的一生。恍若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样

若是执鼓者敲击著太阳,并说:「你该疲倦了。」

那时我就松开了那手掌

在一生的最后清晨里,目送著半轮太阳消失在路的这一头。

——2.25


去了解一下海子的平生,会懂的。


我死于语言和诉说的旷野

是的,这些我全都听见了。虽然草原神秘异常

秋天,美丽处女是竖起风暴的花纹

虽说一个断臂的人不能用手却可以用牙齿和嘴唇 打开我的诗集——那是在大火中那就是星是——他是你们的哥哥。诗人高喊带火者,上山来!

牵著骆驼

的鬼魂出现在黄昏星我是多么爱你不爱那些鬼魂1988.5

「语言」是工具,「诉说」是使用这工具的过程。这首《星》意义上是传递了一种对于诗歌表达过程的辩证统合关系,同时抒发对这关系的情感。

第一句还是从海子所擅长的「死亡」起笔,这海子诗中频繁出现的死亡,在我的理解,是一种用于制造极致的情感冲击的手法;正因为死亡对于那一代气功和迷信的中国人而言是陌生而不吉利的,所以这个词语才成为了诗歌的宠儿。「全部听见」——「听见」的客体是言语,表面上看来似乎达到了情感的完美,但是「是的」却用强调反向加深了转折的预感,隐含「却没有碰到」的语义(那么对象就是下文所提「星」了),此句同时也与下文「草原」构成转折(草原的象征义下面会讲)。总述下面的「断臂人用牙齿打开诗集」「爱星星不爱鬼魂」的意象,无不昭示著对于表达的强烈执著欲望与选择性,「断臂」意象的出现来自海子诗中司空见惯的暴力感。「星星」(诗人所追求的鲜活表达)从火中而来,被赋予「你们哥哥」的身份。这个「你们」指涉到哪里?跨过诗人的话,我们看到:是腐朽的表达,是所谓「牵著骆驼的鬼魂」,只在「黄昏」出现。最后,「爱」与「不爱」的对照更是直截体现了情感与价值的选择倾向。而诗中突兀插入并过渡「星星」和「鬼魂」的,呼唤这「火」的诗人角色则更成为了这「表达者」的象征,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所有动作的主体及其叙述者。而从这些意象组成的意境来分析,整个世界的新鲜表达,「星星」聚集在天上,是如瞿唐滟滪堆般不能够触碰的意象,体现其遥远。而作为其(鲜活表达缺乏)结果,作者又通过开头的一连串意象(「神秘」「处女」)表达下面的大地处于「未开垦」的状态,这对于诗人来说本该是一大幸事(因为可以引发漂亮的,「花纹」「风暴」的造物);但是海子把这「未开垦」的性质又导向「旷野」的表征(与下文「草原」同质),指明自己(也即,「写诗的诗人与诗中的诗人」的统合)所面对的是一片表达的荒野,进而增添了无尽绝望的消极意味(这种自然生发的消极也正是海子的特别之处,身处都市也犹在草原的悲怆;使用「旷野」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则是便于和下一句的「草原」同质化,使意境在时间上连续)。因此,这首诗的整个感情,应当是「我生也有涯,表达也无涯」的颓败感。

我曾经有一个写在诗里面的理论——「只因出现了诗才断定是过于执著」(审杨《海子》,早年未发表的作品)。那时候激烈地批判海子,因为觉得他把「诗」这个意象本身写到诗里面去有种套娃的感受,破坏了文本的纯粹性。但是如果他就是想在诗中表达诗歌理论呢?于是我重新走向书架,翻阅那本花了我四十二块钱的《海子的诗》,感觉要解释,这种说法还挺符合其情怀的。有关于与海子平生的关系,我认为目前诗歌分析界的写作背景决定论过了头,也抑或是海子本人的故事日渐小资情调消费化的表现。于是在这里给出有关《星》的分析,权作参考。


《星》

我死于语言和诉说的旷野

是的,这些我全都听见了。虽然

草原神秘异常

秋天,美丽处女是竖起风暴的花纹

虽说一个断臂的人

不能用手

却可以用牙齿

和嘴唇 打开我的诗集——

那是在大火中

那就是星

是——他是你们的哥哥。

诗人高喊

带火者,上山来!

牵著骆驼

的鬼魂

出现在黄昏

我是多么爱你

不爱那些鬼魂

1988.5

一一《海子诗全集》

我死于言语和诉说的旷野……孤独又孤立。比魔鬼更狠毒的是这世间流言蜚语,众口铄金……知识分子的口,文人学士的笔皆可撒豆成兵。而人类的悲剧总是不断的重复又重复,太现实魔幻主义了。

你来人间一趟

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愿你和我,都能活得光明坦荡,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在前一个回答这哪里读到了全诗。谢谢先

我死于言语和述说的旷野。

这句,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意思。显然,狂野是修饰言语与述说的。所以句子本意是我死于言语和述说。我写了我说了,后来我死了。略等于,我的生命在一直述说一直在写著。

旷野这个词,除了空旷之外。还有一个近似于无人区的意味。所以加上这个修饰。大概可以理解为我一生的语言是孤独的无耳有闻,当然不是那么绝对。

我写了很多,可是知道的人却很少。后面的无臂者以口来读,也证明了这种读者稀少的遗憾。

无臂者无鬼魂成为一个对此之时,还隐藏著另外一个对此,有臂者,正常的人。这里海子表达了某种绝望,也许只有鬼魂来这语言之野地,不过断臂者要好于鬼魂,不过海子希望的是有臂来他的语言之地。

说了什么?说了自己无人能理解的哀伤吧。这就是这句的原因。

然后本不该如此评论海子。不过海子的旷野确实是非人类的旷野。海子的一生没有具体历史事件的支撑,而是纯然于自我之境地。也许他最后期的诗有所变化?我不知道,如果他活三年两年,见证某个时刻,是否可以帮助他从他自己之旷野走出,由尔思考更真的迫切………这些话,不必深究了,毕竟是限行车道


人文精神沦落的现实逼迫这些诗人选择了超现实的自我幻化诗学观,而这种诗学观也成了吞噬这些诗人生命的巨大精神黑洞。

顾城,海子,戈麦,骆一禾都是如此

汉语写作的困境,对于世界的意义始终保有形而上的关注,

海子的行为是危险的,所以最终会死于诗歌,死于语言写作


很明显的寂寞、孤独和求之不得


一个精神上的外国人,一个模仿一个外国诗人死法的精神上的外国人,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如果你不信,可以搜一下他临死带的书,有圣经之类西方书籍,没有一本是中华经典……人要自杀之前所携带的,一定是他最爱的……


因为它觉得这样说言之意尽了。

渴者求水,然,水大溺其中无以自拔。

「歌言志诗咏言」,欲歌欲诗者,譬如渴者。歌之诗之者,犹渴者求诸水也。水大不解渴者,其溺也。

由此推而广之,任何表达,无论其形式是言是行,亦复如是。成瘾之欲也。


他的诗没有离开过生死。

25岁,对于以生命为养分的诗人,刚刚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