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小有接触,所以自然过渡,我在听古典的时候,就像其他人在听流行是一样的,直接就能听出来感情。

其实因为古典和声更丰富,所以对于和声更敏感的人来说,真的很好懂,感情也能更加细分。

比如区分忧伤和悲痛,愉悦和欣喜若狂


蟹妖

对我而言,从入坑古典到听到感情大概过了一年。

从一开始听古典精选集,到慢慢地喜欢上那些hifi名盘(我玩hifi的),如魔鬼的颤音、红杉仔、沙汉姆,然后再到喜欢上莫扎特的小夜曲,海顿的圆号协奏曲等等,以上都是旋律性非常强的,而我听古典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听旋律和音响效果(捂脸

我觉得最大的转折点是我开始听钢琴吧。偶然一个机会接触到了肖邦的夜曲,然后就疯狂迷上了钢琴,从一开始反复对比鲁宾斯坦,阿什肯纳齐,阿劳,霍洛维茨,巴伦博伊姆,深入体会不同钢琴家诠释的意境和感情,才开始有了共鸣。然后肖一贝三贝五等等都开始听了 也慢慢体会到了里面蕴含的感情,最触动的还是里赫特的拉二,第一遍听第一乐章开头就热泪盈眶了(是的我真的落泪了),因为蕴含的情感太深厚了,让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另外一个契机是我非常好学(不要脸一波。。),刚入坑古典时我就买了很多音乐书,如李欧梵的音乐札记、村上春树和小泽征尔等等,墙裂推荐李欧梵的书!!对于乐曲和版本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就是看了书才入坑马二的,然后对马勒的交响曲一发不可收拾(捂脸)

听我放了这么多屁,总之还是一句,需要有时间的积淀和深入的体会,浮于表面地听音乐是无法深入体会情感和共鸣的。


最开始是听恶灵附身里面的Clair de Lune才慢慢接触古典,大概是听肖邦的几首夜曲很惊艳,再然后就是叙事曲,圆舞曲,李斯特的部分作品,然后贝多芬的奏鸣曲,勃拉姆斯和海顿的少数作品,巴赫和莫扎特的变奏曲,到现在协奏曲听的比较多,比较喜欢拉赫,老柴和普罗科耶夫。个人认为古典不是外人眼中高雅艺术,而是作曲家个人情感的宣泄,比流行音乐拥有更深厚磅礴的力量。


个人的看法和感受

任何音乐都能感受…,只不过古典音乐是表达比较细腻的音乐

这也是所谓的「音乐感受力」的其中一个方面吧。

其实,人一出生就具备了这种能力,这是所有生灵共同具备的,振奋心灵的特质。可能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慢慢磨灭了自己的灵性、敏感性吧

感情细腻的人一般更容易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有这个能力吧;或者说天生能感受音乐情感、天生会用音乐表达的人更容易有。


自问自答,以前初听古典。感觉很美。可就是没有情感上的共鸣。

听著听著。

过了很长时间重新再听一遍的时候,当音符响跳动,那种和音乐共鸣的情感根本挡不住。在心底油然而生。一瞬间,悲伤,无奈,悲愤喷涌而下。

以后再听古典,往往都是情感上最让我触动


听《江南春色》像吸毒一样,无脑循环,然后就get到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