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小有接觸,所以自然過渡,我在聽古典的時候,就像其他人在聽流行是一樣的,直接就能聽出來感情。

其實因為古典和聲更豐富,所以對於和聲更敏感的人來說,真的很好懂,感情也能更加細分。

比如區分憂傷和悲痛,愉悅和欣喜若狂


蟹妖

對我而言,從入坑古典到聽到感情大概過了一年。

從一開始聽古典精選集,到慢慢地喜歡上那些hifi名盤(我玩hifi的),如魔鬼的顫音、紅杉仔、沙漢姆,然後再到喜歡上莫扎特的小夜曲,海頓的圓號協奏曲等等,以上都是旋律性非常強的,而我聽古典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聽旋律和音響效果(捂臉

我覺得最大的轉折點是我開始聽鋼琴吧。偶然一個機會接觸到了肖邦的夜曲,然後就瘋狂迷上了鋼琴,從一開始反覆對比魯賓斯坦,阿什肯納齊,阿勞,霍洛維茨,巴倫博伊姆,深入體會不同鋼琴家詮釋的意境和感情,才開始有了共鳴。然後肖一貝三貝五等等都開始聽了 也慢慢體會到了裡面蘊含的感情,最觸動的還是裏赫特的拉二,第一遍聽第一樂章開頭就熱淚盈眶了(是的我真的落淚了),因為蘊含的情感太深厚了,讓我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另外一個契機是我非常好學(不要臉一波。。),剛入坑古典時我就買了很多音樂書,如李歐梵的音樂札記、村上春樹和小澤徵爾等等,牆裂推薦李歐梵的書!!對於樂曲和版本會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就是看了書才入坑馬二的,然後對馬勒的交響曲一發不可收拾(捂臉)

聽我放了這麼多屁,總之還是一句,需要有時間的積澱和深入的體會,浮於表面地聽音樂是無法深入體會情感和共鳴的。


最開始是聽惡靈附身裡面的Clair de Lune才慢慢接觸古典,大概是聽肖邦的幾首夜曲很驚艷,再然後就是敘事曲,圓舞曲,李斯特的部分作品,然後貝多芬的奏鳴曲,勃拉姆斯和海頓的少數作品,巴赫和莫扎特的變奏曲,到現在協奏曲聽的比較多,比較喜歡拉赫,老柴和普羅科耶夫。個人認為古典不是外人眼中高雅藝術,而是作曲家個人情感的宣洩,比流行音樂擁有更深厚磅礴的力量。


個人的看法和感受

任何音樂都能感受…,只不過古典音樂是表達比較細膩的音樂

這也是所謂的「音樂感受力」的其中一個方面吧。

其實,人一出生就具備了這種能力,這是所有生靈共同具備的,振奮心靈的特質。可能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慢慢磨滅了自己的靈性、敏感性吧

感情細膩的人一般更容易意識到自己本身就有這個能力吧;或者說天生能感受音樂情感、天生會用音樂表達的人更容易有。


自問自答,以前初聽古典。感覺很美。可就是沒有情感上的共鳴。

聽著聽著。

過了很長時間重新再聽一遍的時候,當音符響跳動,那種和音樂共鳴的情感根本擋不住。在心底油然而生。一瞬間,悲傷,無奈,悲憤噴湧而下。

以後再聽古典,往往都是情感上最讓我觸動


聽《江南春色》像吸毒一樣,無腦循環,然後就get到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