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流感疫苗抢打特别踊跃,但随著韩国传出多人施打疫苗后死亡,国内也有男子出现罕见急性神经炎、尚未脱离险境,不禁令人担心,施打疫苗真的安全吗?施打前后又该注意哪些事?

公费流感疫苗10月5日开打,卫福部储备603万剂,截至10月25日,已施打超过415万剂,相较去年开打21天共接种330万剂,今年比去年高出85万剂;也因为抢打太踊跃,疾管署日前宣布暂缓开放50~64岁无高风险慢性病成人施打,一度引发民怨。

不过,韩国至今已传出48人在施打流感疫苗后死亡,虽然当局目前认定死因和疫苗之间应该没有关系,且未暂停接种计划,仍引起外界疑虑;且因其中有个案是施打法国赛诺菲生产的疫苗,新加坡已宣布预防性暂停施打该药厂的疫苗。

流感疫苗,不良反应,副作用

(今年流感疫苗不良反应通报件数51件,其中赛诺菲的疫苗有12例。图片来源:疾管署提供)

国内部分,截至10月23日,流感疫苗不良反应通报累计51例,其中12例属于严重不良反应,包含心肌炎、蜂窝组织炎、休克、呼吸困难等,39例是非严重不良反应,多为头晕、头痛等。

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并表示,和去年同期累计48例相比,今年不良反应到目前为止没有异常增加,还在预期之内;虽然台湾也有向赛诺菲采购流感疫苗,但和韩国是不同批号,现阶段不会暂停接种计划。国人施打赛诺菲的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则有12例。

然而,台中近日传出51岁男子没有慢性病及家族病史,今年首次接种疫苗,却在10天后出现头晕、呕吐、四肢无力、手脚发麻及呼吸急促等症状,诊断为急性神经炎「GBS格林巴利症候群」,院方初步排除细菌、病毒感染,可能与施打流感疫苗有关,疫苗仍在化验当中。

多数副作用1周内消失 少数严重不良反应超过10天才出现

为防新冠肺炎在秋冬卷土重来,今年政府和医界不断呼吁民众施打流感疫苗,以减少临床症状诊断的困难。但随著国内外接连传出流感疫苗不良反应,疫苗安全性再度引发关注。

根据疾管署网页指出,接种流感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少数人会有全身性的轻微反应,例如发烧、头痛、肌肉酸痛、恶心、皮肤搔痒、荨麻疹或红疹等,一般会在发生后1~2天内自然恢复。

严重的副作用,像是立即型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声音沙哑、气喘、眼睛或嘴唇肿胀、头昏、心跳加速等),发生机率非常低,如果不幸发生,通常于接种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就会出现症状。

还有其他曾被零星报告过的不良事件,包括神经系统症状和血液系统症状。前者像是臂神经丛炎、颜面神经麻痺、热痉挛、脑脊髓炎、以对称性神经麻痺为表现的格林巴利(Guillain-Barré)症候群等;后者则如暂时性血小板低下,临床表现包括皮肤出现紫斑或出血点、出血时不易止血等。

新光医院家医科医师柳朋驰进一步说明,流感疫苗的副作用主要分成2种形式:

●  抗体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免疫反应:包括常见的类感冒和类似过敏的症状,如疲倦、恶心、喉咙不适、鼻塞、流鼻水,以及局部红肿、全身起红疹等,都是在形成抗体的过程中诱发的免疫反应。这些副作用通常比较轻微,在疫苗注射后1~2天出现,约持续3~7天又会自行消失。

●  抗体已形成,在体内产生交互反应:以急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症候群」来说,虽然注射疫苗后在体内产生抗体,但抗体也将自体神经视为外来物攻击,造成发炎。由于抗体必须在疫苗施打后2~14周才会产生抗体,因此这种型态的副作用通常在疫苗打完后近2周才出现延迟性副作用。

不过,柳朋驰指出,延迟性反应导致追查病因较困难。若是细菌感染,可以透过细菌培养和检验病人是否有抗体反应得知;但如果是病毒感染,很难透过病毒培养揪出特定病毒,因此只能借由医师问诊,询问2周前或几周前有没有相关症状去追查病因,却难有客观数据完全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首次施打疫苗、未告知身体状况 恐增加疫苗不良反应数

柳朋驰分析,今年民众对流感疫苗反应相对比较恐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少人是第一次接种流感疫苗,这些人可能本身对疫苗的信任感较低,或者本身体质对于药物或疫苗的反应比较明显,因此施打后可能放大不良反应,也可能真的产生不良反应。

其次,今年疫苗抢打情况特别明显,很多人可能担心抢不到疫苗,施打前未如实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身体状况,例如感冒、有特殊慢性病或用药,如果医护人员也没有再做理学检查、确认诊断就施打,就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事件。

对于韩国的情形,柳朋驰则认为,死亡个案较多是施打该国国产疫苗,需先厘清制程是否有问题,也要确认死因是否确实和疫苗有关,又或者这些人本身就有其他疾病,而且韩国的新冠疫情还未完全获得控制,也要考虑是否有无症状感染者施打疫苗后产生交叉反应。

「他们(韩国)未知的事情太多,疫苗可能还是有一些相关影响性,但施打流感疫苗造成48人死亡,还是有点存疑,毕竟季节性流感疫苗已经行之有年,制程上应该不会有太大改变。」柳朋驰说。

2种情况 建议暂缓施打流感疫苗

尽管流感疫苗不良反应可能影响民众施打意愿,医师建议,站在预防医学的立场,还是鼓励民众接种疫苗,目前国内不良反应事件和往年相较没有特别多,而且大部分副作用都可以控制、缓解,仍应以群体效益为主要考量。

为减少不良反应出现,柳朋驰医师也建议,若有以下情况,应由医师评估再考虑是否接种疫苗:

● 急性感染期:例如正在感冒,或一早起来觉得喉咙不太舒服、疼痛、咳嗽、流鼻水或肠胃炎,应告知医师,由医师评估是否为一般过敏反应或小感冒。

如果医师评断可能是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有时会建议暂缓施打疫苗,观察几天后症状是否更明显,因为有些人1、2天后发烧,假设在这之前打疫苗,便难以判断是疾病进展还是疫苗不良反应。因此,若已经有发烧,更不建议民众为了打流感疫苗而吃退烧药、隐瞒病情

● 特殊慢性病、使用特定药物:例如正在接受化疗、放射线治疗、标靶治疗或免疫治疗的癌症病患,身体比较虚弱或免疫系统正处在被诱发的过程,建议完成疗程或疗程结束后观察1~2周,再评估是否接种疫苗。

还有像是自体免疫造成的肾炎洗肾患者,可能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特殊药物,或者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最好都先告知医护人员,再评估是否接种疫苗。否则洗肾患者本身免疫系统较弱,洗肾完容易疲累,这时再打疫苗,可能加重疲累、不适感,增加不良反应通报。

柳朋驰强调,这些特殊慢性病患都是免疫力较差、风险较高的族群,也是建议施打流感疫苗的人,只不过若在接受特定治疗,最好还是先告知医师。此外,接种疫苗后可以观察1~2天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1周内是否自行消失,如果症状持续没有改善,甚至超过10天后才出现,就要立刻就医。

延伸阅读:

从不感冒、发烧的人其实虚爆了? 中医师告诉你原因

若咳嗽超过3周...就不只是单纯的感冒!一张图揪出久咳不愈的原因

两度染肺炎 胡瓜忆:咳到肺快掉出来,吸不到气,觉得好像快活不下去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