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流感疫苗搶打特別踴躍,但隨著韓國傳出多人施打疫苗後死亡,國內也有男子出現罕見急性神經炎、尚未脫離險境,不禁令人擔心,施打疫苗真的安全嗎?施打前後又該注意哪些事?

公費流感疫苗10月5日開打,衛福部儲備603萬劑,截至10月25日,已施打超過415萬劑,相較去年開打21天共接種330萬劑,今年比去年高出85萬劑;也因為搶打太踴躍,疾管署日前宣佈暫緩開放50~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施打,一度引發民怨。

不過,韓國至今已傳出48人在施打流感疫苗後死亡,雖然當局目前認定死因和疫苗之間應該沒有關係,且未暫停接種計畫,仍引起外界疑慮;且因其中有個案是施打法國賽諾菲生產的疫苗,新加坡已宣佈預防性暫停施打該藥廠的疫苗。

流感疫苗,不良反應,副作用

(今年流感疫苗不良反應通報件數51件,其中賽諾菲的疫苗有12例。圖片來源:疾管署提供)

國內部分,截至10月23日,流感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累計51例,其中12例屬於嚴重不良反應,包含心肌炎、蜂窩組織炎、休克、呼吸困難等,39例是非嚴重不良反應,多為頭暈、頭痛等。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並表示,和去年同期累計48例相比,今年不良反應到目前為止沒有異常增加,還在預期之內;雖然臺灣也有向賽諾菲採購流感疫苗,但和韓國是不同批號,現階段不會暫停接種計畫。國人施打賽諾菲的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則有12例。

然而,臺中近日傳出51歲男子沒有慢性病及家族病史,今年首次接種疫苗,卻在10天後出現頭暈、嘔吐、四肢無力、手腳發麻及呼吸急促等症狀,診斷為急性神經炎「GBS格林巴利症候羣」,院方初步排除細菌、病毒感染,可能與施打流感疫苗有關,疫苗仍在化驗當中。

多數副作用1週內消失 少數嚴重不良反應超過10天才出現

為防新冠肺炎在秋冬捲土重來,今年政府和醫界不斷呼籲民眾施打流感疫苗,以減少臨牀症狀診斷的困難。但隨著國內外接連傳出流感疫苗不良反應,疫苗安全性再度引發關注。

根據疾管署網頁指出,接種流感疫苗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人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例如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2天內自然恢復。

嚴重的副作用,像是立即型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等(臨牀表現包括呼吸困難、聲音沙啞、氣喘、眼睛或嘴脣腫脹、頭昏、心跳加速等),發生機率非常低,如果不幸發生,通常於接種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就會出現症狀。

還有其他曾被零星報告過的不良事件,包括神經系統症狀和血液系統症狀。前者像是臂神經叢炎、顏面神經麻痺、熱痙攣、腦脊髓炎、以對稱性神經麻痺為表現的格林巴利(Guillain-Barré)症候羣等;後者則如暫時性血小板低下,臨牀表現包括皮膚出現紫斑或出血點、出血時不易止血等。

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進一步說明,流感疫苗的副作用主要分成2種形式:

●  抗體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免疫反應:包括常見的類感冒和類似過敏的症狀,如疲倦、噁心、喉嚨不適、鼻塞、流鼻水,以及局部紅腫、全身起紅疹等,都是在形成抗體的過程中誘發的免疫反應。這些副作用通常比較輕微,在疫苗注射後1~2天出現,約持續3~7天又會自行消失。

●  抗體已形成,在體內產生交互反應:以急性神經炎「格林巴利症候羣」來說,雖然注射疫苗後在體內產生抗體,但抗體也將自體神經視為外來物攻擊,造成發炎。由於抗體必須在疫苗施打後2~14週才會產生抗體,因此這種型態的副作用通常在疫苗打完後近2週纔出現延遲性副作用。

不過,柳朋馳指出,延遲性反應導致追查病因較困難。若是細菌感染,可以透過細菌培養和檢驗病人是否有抗體反應得知;但如果是病毒感染,很難透過病毒培養揪出特定病毒,因此只能藉由醫師問診,詢問2週前或幾週前有沒有相關症狀去追查病因,卻難有客觀數據完全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首次施打疫苗、未告知身體狀況 恐增加疫苗不良反應數

柳朋馳分析,今年民眾對流感疫苗反應相對比較恐慌,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少人是第一次接種流感疫苗,這些人可能本身對疫苗的信任感較低,或者本身體質對於藥物或疫苗的反應比較明顯,因此施打後可能放大不良反應,也可能真的產生不良反應。

其次,今年疫苗搶打情況特別明顯,很多人可能擔心搶不到疫苗,施打前未如實告知醫護人員自己的身體狀況,例如感冒、有特殊慢性病或用藥,如果醫護人員也沒有再做理學檢查、確認診斷就施打,就有可能增加不良反應事件。

對於韓國的情形,柳朋馳則認為,死亡個案較多是施打該國國產疫苗,需先釐清製程是否有問題,也要確認死因是否確實和疫苗有關,又或者這些人本身就有其他疾病,而且韓國的新冠疫情還未完全獲得控制,也要考慮是否有無症狀感染者施打疫苗後產生交叉反應。

「他們(韓國)未知的事情太多,疫苗可能還是有一些相關影響性,但施打流感疫苗造成48人死亡,還是有點存疑,畢竟季節性流感疫苗已經行之有年,製程上應該不會有太大改變。」柳朋馳說。

2種情況 建議暫緩施打流感疫苗

儘管流感疫苗不良反應可能影響民眾施打意願,醫師建議,站在預防醫學的立場,還是鼓勵民眾接種疫苗,目前國內不良反應事件和往年相較沒有特別多,而且大部分副作用都可以控制、緩解,仍應以羣體效益為主要考量。

為減少不良反應出現,柳朋馳醫師也建議,若有以下情況,應由醫師評估再考慮是否接種疫苗:

● 急性感染期:例如正在感冒,或一早起來覺得喉嚨不太舒服、疼痛、咳嗽、流鼻水或腸胃炎,應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為一般過敏反應或小感冒。

如果醫師評斷可能是病毒性或細菌性感染,有時會建議暫緩施打疫苗,觀察幾天後症狀是否更明顯,因為有些人1、2天後發燒,假設在這之前打疫苗,便難以判斷是疾病進展還是疫苗不良反應。因此,若已經有發燒,更不建議民眾為了打流感疫苗而喫退燒藥、隱瞞病情

● 特殊慢性病、使用特定藥物:例如正在接受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的癌症病患,身體比較虛弱或免疫系統正處在被誘發的過程,建議完成療程或療程結束後觀察1~2週,再評估是否接種疫苗。

還有像是自體免疫造成的腎炎洗腎患者,可能服用免疫抑制劑或特殊藥物,或者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最好都先告知醫護人員,再評估是否接種疫苗。否則洗腎患者本身免疫系統較弱,洗腎完容易疲累,這時再打疫苗,可能加重疲累、不適感,增加不良反應通報。

柳朋馳強調,這些特殊慢性病患都是免疫力較差、風險較高的族羣,也是建議施打流感疫苗的人,只不過若在接受特定治療,最好還是先告知醫師。此外,接種疫苗後可以觀察1~2天後是否出現過敏反應、1週內是否自行消失,如果症狀持續沒有改善,甚至超過10天後纔出現,就要立刻就醫。

延伸閱讀:

從不感冒、發燒的人其實虛爆了? 中醫師告訴你原因

若咳嗽超過3週...就不只是單純的感冒!一張圖揪出久咳不癒的原因

兩度染肺炎 胡瓜憶:咳到肺快掉出來,吸不到氣,覺得好像快活不下去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