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部分人都有慈爱之心,人类,动物爱子女,天性!父母给予子女的爱,子女能报答十分之一就很不错了。所以要提倡孝道。但是总有个别例外,不爱子女的也有那么一部分,但他天性凉薄自私,对他提倡慈道等于对牛弹琴,而且这一类人偏偏喜欢以孝道来约束要求子女,他不对子女付出,偏要求子女付出者,便是这类自私之人!


题主肯定冤枉儒家了。

讲修身、讲成为君子,可以说就是慈道。因为培养仁义。

问题不在这,问题在于:

假如卑幼违背孝道,可以斩首(吕安不孝,求救于嵇康,结果两人都被处死)可以凌迟(明朝郑鄤,据说他对母不孝)

假如尊长违背慈道,这……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么诗意的话,请有表情朗诵十遍。

大舜的父母和哥哥谋杀他多次,大舜当了天子,以德报怨,不仅没复仇,反而分封他们,一起共享荣华富贵……敲黑板!这是何等伟大的人格?《孟子》必考。

假如尊长违背慈道,而你有反逆之心,那么,「君亲无将,将而诛焉」,你,死定了。

所以说,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等级制,而是「公平的权责对等」啥啥啥的,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天真无邪,特别可爱。


西方讲民主,也没见过没金主全靠自己选上的啊


怎么没有。那么多育儿文章宝妈公众号?


但凡是这个社会所提倡的,必然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并且是缺乏的。

如果说「慈」是上对下,那么「孝」显然就是下对上,在自然界中,「上对下」是生命的本能,而「下对上」却不是。

动物本能地关爱自己的后代,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障后代的生存,这其实是自然界的常态,是个体为了保证自己的遗传物质得以流传下去而做出来的本能反应,是物种得以繁衍下去的保障,而人类最特殊的一点是:会标榜这种出于本能的爱护,并且还能自我感动。

显然,「慈」这种人与动物共同拥有的生命本能是用不著社会来提倡的,如果说这世上只有一件事是天经地义的,那么这件事一定是爱护并养育自己的孩子。当然,极个别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构成社会普遍现象,还不足以动用社会资源来解决。假如你家小区门口拉著横幅:爱你的孩子是你的天职,像不像在说不吃饭你就会饿死一样无聊?

「孝」就不一样了,它不是自然界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的存在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不是人类种群的繁衍持续。也就是说,人类「孝」的观念是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那么一个以「孝」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必然要不断提倡「孝」来维持这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以中国传统社会为例,为了维护「孝」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埋儿奉母」这种泯灭人性的行为居然都要拿出来做榜样,显然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意味儿了,那么古代人的「孝」有多「枉」似乎也可见一斑了。

中国人向来有一种厚古薄今的观念,例如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人要比现代人更「孝」,我在此不辨对错,只讲一点,「孝」也是建立在经济条件之上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其实这也只是自我安慰了,反倒是「原迹贫家无孝子」一句道出了实情。

那么,我的结论也就有了,「慈」是人的本能,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是极少数,用不著动用社会力量来提倡,「孝」不是人的本能,但却是社会稳定的需要,而当「孝」的程度还没有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时候,当然就要通过社会力量来提倡了,想让「孝」不需要被提倡,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也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一个体现。


别扯那么多有的没的。

最简单的道理看掌握话语权的人和受到利益的人是否一致就可以了。

人类也不外此,欧美家庭,大抵以幼者弱者为本位,便是最合于这生物学的真理的办法。便在中国,只要心思纯白,未曾经过「圣人之徒」作践的人,也都自然而然的能发现这一种天性。例如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纲」。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种子。有人做了乐府,说是「劝孝」,大意是什么「儿子上学堂,母亲在家磨杏仁,预备回来给他喝,你还不孝么」之类,自以为「拚命卫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穷人的豆浆,在爱情上价值同等,而其价值却正在父母当时并无求报的心思;否则变成买卖行为,虽然喝了杏酪,也不异「人乳喂猪」,无非要猪肉肥美,在人伦道德上,丝毫没有价值了。

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


因为慈道已经包括进佛法中的大慈大悲中了。人们都知道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所以也没必要再去另搞一套 。


虽然现代人普遍受过教育,但是很多人因果关系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好,不知道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的道理。当子女不喜欢自己 不听自己话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你不孝,而不去思考为什么。就好比在社会交朋友 或者跟客户打交道,如果对方不喜欢你 不想买你东西,不去思考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到位,而是想凭什么不喜欢我 凭什么不买我东西,必须喜欢我 必须买我东西。亲子之间互动也是人际相处,必须遵循其原则。


人之根本都没有 谈其他还有用吗?


中国古代是祖先崇拜信仰,辈分靠后的要尊敬辈分靠前的人。

在古人的概念中,你的父母赋予了你的生命和身体,还 把你辛辛苦苦养大,所以你应该报答父母。而不是你的父母来报答你。


儒家就在说「父慈子孝」。老子也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

不过的确论述父慈的确不多,根本原因是:

孝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品德,而慈是人的天性。

但凡正常的人类,自己的孩子出生之后,自然就会产生慈心。

而孩子出生并不会自然产生孝心,需要不断教育才能产生孝心。


因为这个世界是父母掌握话语权


我觉得如果真的要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那就要慈和晓一起宣传,并且由于先有慈后有孝,对慈的要求要更多一点。这个世界的法则就是自作自受,给与子女慈爱的父母当然能收获子女的孝,对子女虐待和漠视的父母,想要收获子女的关爱,也是做梦。—致原生家庭长大的那些孩子。


自古以来讲得就是「父慈子孝」,「父慈」在先,「子孝」在后。

但是从来是「父不慈者」少,「子不孝者」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孝道居多。

但是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宗法家国」体制逐渐被全新的社会结构所取代,儒家所强调的「父慈子孝」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同时,现代中国的家庭观念处于动荡变革,新旧思想相互吸收,又泾渭分明。

所以对于身处不同的地区、年龄阶层中的群体而言,对于「慈孝」的理解有著非常大的分歧,所以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出现。

总而言之,人各有位,当父母的朋友需要时时自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新时代环境所要求的「慈」;当子女的朋友也需要时时自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新时代环境所要求的「孝」。


这就像一个国家,君王对民众的剥削是希望不分裂希望长久的,父子也是一样的,不论父亲怎样对子不好,总是希望不分开的。于是昭孝,昭忠。因为下面一旦要反,就是不想要这国这家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