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讨厌这本洗脑神书,也跟父母说过这都是封建糟粕。可是没想到我妈妈趁我不在的时候老是偷偷教我孩子背。反复说了根本不听我的。我特别伤心,不想自己孩子受到毒害。可是也不能完全不让我妈妈见宝宝吧?应该怎么办呢?她简直是见缝插针的教他背。


没事

孩子看不懂的

我小学倒背如流

我也不懂啥意思,也不敢问


妈妈偷偷教孩子背弟子规……

那你可以光明正大地带著孩子看人权宣言啊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你无法让孩子永远接触不到封建糟粕思想

但是你可以让他接触到各种观点,形成自己的想法


一、先说说《弟子规》

华夏文化五千年,训蒙名篇类繁多,无论是《声律启蒙》还是《笠翁对韵》,无论是《增广贤文》还是《龙文鞭影》,都是对仗工整、辞优句美的优秀传统文化,可是为什么很多幼儿园和小学偏偏要求学生背诵《弟子规》,甚至还设计了配套的诗文操?这点我特别不理解,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弟子规》三字成句,比较符合幼童的诵背能力?又或者是因为书中还是有一些正面指导意义的内容存在。

比如:

身 有 伤, 贻 亲 忧。

如果我们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父母会特别忧心。诚然如斯,每个人的生命都无比宝贵,注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负责。

再比如:

衣 贵 洁, 不 贵 华 ,上 循 分, 下 称 家

穿衣服贵在整洁,不在于品牌,穿衣打扮符合家境,量力而为。

又比如:

对 饮 食 ,勿 拣 择, 食 适 可, 勿 过 则

吃饭这件事,别挑,别矫情,胡吃海喝不可取。

类似的「古代小学生行为规则指导」内容还有很多,坦白讲,很多都是比较有道理的。

尽管《弟子规》中不乏一些有指导意义的句子,但这并不能掩盖其模式化教养的本质。如果你是一个将《弟子规》奉为圭臬的家长,那八成也有控制型家长的倾向,这样很容易传递给儿童一种与低自尊有关的无能感。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价值观导向,让孩童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忽视了「我」对自己的认知,《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里曾提到:

自我意识的情感在儿童与成就相关的行为和道德行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成人鼓励这些情感的情境在各种文化中是不同的。作者还在书中提到:在北美的文化体系中,孩童更专注于自己的成就和自豪感,而亚洲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孩童被指导要多去关注自己是否符合文化标准:只关注个人成功,会引起尴尬和自责,而没有关心父母、老师和上级,就会因不合乎文化标准,引发强烈的羞愧(AkimotoSanbonmatsu,1999;Lewis,1992)

《弟子规》在无形中传递出类似的亚洲集体主义文化评价标准,请看:

德有伤,贻亲羞

品德败坏,会令父母蒙羞。潜意识里告诉我们,为了不成为父母的羞耻,我们得时刻保持高尚的品德。保持高尚品德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但这应该是源于一种自我内心的诉求,而不是因由外界的评价。父母的评价和面子,不应该是衡量自我价值的准则。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希望孩子能拥有真正的「内在驱动力」,对不对?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弟子规认为,有孝心的人,只要提起过世的父母就会难过哭泣。感怀父母的精神是正确的,我也非常支持,但是不能道德绑架,哪怕没有痛哭流泪,对父母的爱与追思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真正的悲伤,往往是隐而不发的,没有谁不爱自己的父母,但是,逝者已矣,生者坚强,比起日日哀鸣,咱们的父母不是更希望我们快乐如意地活著么?

二、背诵与理解,并非同步发生

先不论《弟子规》传递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是否符合时下,对于幼童来说,背诵和理解,不一定是同步发生的。

哪怕是幼年的孩子,也有自己的记忆策略,他们会更倾向于「复述」这种方式,来进行碎片化记忆。很多白话文语句都未必能理解透彻,言简意赅的古文理解起来就更难了,外婆领孩子背诵《弟子规》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背诵诗句,没有做过多的释意,其实孩子能理解的内容也很有限。

这时候背诵,可以当做孩子发掘自己的记忆策略之用,让他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特有的记忆渠道和模式,说白了就是在练习背诵技巧呢,所以也就谈不上毒害一说,我从这个角度讲,希望能缓解一下答主的焦虑。

三、坦然沟通,诚恳协商

答主的妈妈帮忙带娃的时候还教古典文化,这说明外婆是讲究科学育儿的人,这个年龄的老人,能有这样的觉悟,咱们首先得给她一个大大的赞。至于教授的内容,老人选择的不符合你的要求,那你就大胆提出来嘛,自己的妈妈,有什么事不能好好沟通呢,何况你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身体和心理)成长,有了共同的目的,那就总归是好沟通的。

买上一本你更喜欢的训蒙读物,拿给外婆,告诉外婆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背,一定要加别人家这几个字,老人很吃这一套的。这个别人,最好是外婆很信任很喜欢的亲戚邻居,或者你们生活里的某个大神,总之激发老人的竞争意识,让她觉得「不背我们就吃亏啦!!!」。

或者,你直接说孩子幼儿园老师或者教育部不允许背诵《弟子规》,态度要真诚并且深感遗憾,至于你们当地的教育局是否要求背诵,自己去了解下,如果真的是学校规定必背篇目,那这招就不管用了,我们这里教育局是没有规定必须要背的,但是学校有配套的诗文操,不过还是那句话,孩子即便背了,也未必真的记得住,未必真能理解得了,而且,家长可以结合时代特点,给予一些更合适的解释。

四、自编教材,精挑细选

在给老人准备你喜欢的传统文化读本的时候,可以选择字体大一些的读本,我比较喜欢骈句类的韵文,产假结束复工后,曾授意我妈读《笠翁对韵》给孩子听,那时候我担心孩子姥姥年纪大看不清字,就从网上下载了全文,设置好大大的字体,再列印装帧,老太太看著舒坦,读著也舒心,更容易配合。

此外,我担心一些古诗的内容过于悲观,或者孩子太小不能理解其深意,我就自编了一些古诗书,配上我的手绘,老人带孩子的时候拿著方便,孩子看著妈妈的手绘也会更有亲切感:


长文已写好,主要是为了批《弟子规》这本书。

业火血路:《弟子规》伪国学何时休?

zhuanlan.zhihu.com图标

2019年8月7日,于七夕修改。

刚去逐字逐句的读了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我现在可以明明白白的说

弟子规,就是垃圾。

不过,我也明白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追捧它。

因为这些追捧它的人,一辈子没读过什么好东西。或者说的严谨些,读过但没有细思过。当然,还有一些是知道这是垃圾,还把垃圾当宝的。

读弟子规,字字句句我只看到两个字。

顺从

顺从父母,顺从上级,顺从一切他人要求你顺从的人或者物。父母一定是对的,老师一定是对的,上级一定是对的。请问谁说父母一定是对的?谁说老师一定是对的?谁说上级一定是对的?

头上发易断,心中辫难除。

这就是我对那些追捧,传颂弟子规的人的看法。

光看讨论学习,弟子规是师之言便不可改,告诉你有余力则学文,但三字经告诉你,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你,人不时时刻刻学习,便和畜生没有什么区别。而论语,则告诉你,知道知识还不够,你还要温故而知新,你还要知识与行动合而为一。

论做人,弟子规告诉你要这样要那样,基本就是小学生守则或者中学生守则级别的,参杂一些日常行为规范。但三字经说的是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光明正大无愧人前,恩泽后世。三字经其实内里还有「礼」这个隐含条件在内。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光,明,正,大,四个字,够大部分人琢磨一辈子了。

三字经还有一段话,我觉得可以放在这里,给你们做阅读练习题用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个人建议,让你父母教孩子三字经或者千字文。

一次性解决问题。

因为一般人根本解不了三字经千字文,孩子学这两本书必然会有疑问,问他奶奶回答不了,问你能回答,日子久了,他奶奶自然就没有话语权了。

我家里的藏书,最低等级的

是一套

中草药图鉴大全。

再高一级的是类似于如何阅读一本书,富爸爸穷爸爸这种。

再高的,是乌合之众,宽容,幼学琼林这种

再高者,国富论,资本论等

再高者,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西方的很少

此处删一段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段话被举报了zzmg

为人父母,天生就是孩子的擎天白玉柱,撑不起来一片天,就别生。


再更新一下。我不是说孩子从小不要受良好的影响,而是我认为不止是孩子,一个人他的一生受外界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理论。

古代官员哪个不是熟读圣贤书,而真正为国为民占多大比例呢?

而且你认为你的一句话给或者你父母的一句话给你带来的巨大影响。那么你是否忽略了前因后果,每天生长环境给你带来的影响呢?话语仅仅是点题而已。

所以你们也不要急于举例子反驳我,因为你们举的例子只是一个瞬间,当你把整个情景自己回放一遍就不攻自破了。

______

更新一下,我的回答的基础是人类是智慧生物,他会根据自己的经历而积累的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三观。为什么古人都信奉糟粕思想,难倒仅仅是看书吗?不是,是由国家由上至下树立起来的,书本仅仅是总结传承。更多的是当时的全社会对糟粕思想的认同导致的局面。

而目前来看,大家普遍对糟粕思想的认同度就不高。不论是教育,网路媒体宣扬的都是新思想。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小时候背的书而思想从一而终。那他无法融入社会,无法根据环境来改变自己。

其实,我更愿意出现小时候读的书能影响一个人一生并不受外界改变的现象多多出现。因为那样只要从现在开始,小孩都看正确的书,社会从这一刻就立竿见影的变好了,那样多好。

不过现实就如同问题一样,一方面妈妈希望孩子从小能受到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孩子却从小就看到妈妈和姥姥奶奶的矛盾冲突。他会如何选择呢?告诫他要做好事的人却日复一日做些与书本相反的事情。他最终成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还是比较认同言传身教。光看光说光背没有实际例子来得有用。

__________

原答案:

其实根本就没啥毒害的。

真正对孩子产生影响的还是周围环境对他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家庭成员处理事情的方法会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

家庭成员对事情的处理方法等于现场教学,比你教他枯燥不易懂的文章效果显著得多。

所以不管被啥我认为都无所谓,就是锻炼个记忆力。没必要上纲上线,闹家庭矛盾。


嘿嘿,这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我本科中文,研究生学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所以吧,《弟子规》我到底让不让我儿子背,还是比较纠结的。

按照理说,《弟子规》是讲「规矩」的,我作为学了道德哲学的「书呆子」,按道理说是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让孩子背些内容的。

但我为什么又犹豫不让娃背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不美

不美的诗词,多少有一些情绪存在其中,就算体验不到美感,但体验到「人本的情绪」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弟子规》里没有美感,也没有人性中的情绪。

但是,这事其实对我来说不难解决,因为我儿子在幼儿园学背《弟子规》。

既然幼儿园帮我教我觉得有些纠结的东西,那就好办了,在家里我就不让他背那个了呗。

在家里,我让娃背《千字文》《声律启蒙》;

七岁开始背我摘抄的部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之中我感觉他那么大的情感和思想能够有所体验和触动的部分内容。

这不就OK了?

本来我是想现在教娃背《小儿垂钓》的,就是那个——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也很好玩的一首小诗嘛~结果争取我爹的意见,我爹这个从小逼我背不少诗词的老头儿,竟然说:「你让他背这个太早了吧」……「太早了吧」……「早了吧」…………

呃,不是您在我小学的时候让我背《琵琶行》的教育思想了?

伤心了,带娃编小儿歌玩去了……


隔代育儿的问题很常见。

而隔代育儿出现的问题不仅仅在于题主描述的这个。

前段时间,朋友叮叮来找我抱怨,每次下班回家,为孩子准备好营养丰富的饭菜。结果孩子总是吃上几口就说饱了,她知道一定是婆婆又偷偷给孩子买零食了。

她和婆婆强调过很多次,不要给孩子买零食,但老人嘴上答应了,背地里却根本不听。

最让她崩溃的是,最近孩子还开始撒谎了,明明垃圾桶里还留著零食的包装袋,孩子却说:「妈妈,我今天没有吃零食。」

跟婆婆多次沟通都没什么效果,老人依然自顾自地坚持自己的方式,孩子因此养成了很多坏习惯。

叮叮心里打著小算盘,婆婆不好沟通,那换自己亲妈总可以吧?

没想到,姥姥带娃也是各种让人不满意,母女两人在带娃理念上简直天差地别。特别是姥姥坚持的一些「独家经验」,她明确指出是陋习,比如:

尿不湿不透气要把尿;

用奶水洗脸宝宝皮肤好;

要用布带捆住双腿,以后不长罗圈腿......

为了严格把控带娃质量,叮叮特意制定了一系列带娃攻略,让姥姥按照她的科学方法好好喂养。

最终她对我长叹一声:「跟老人育儿理念不同,真是太愁人了。家里全乱套了!」

一、冲突的根源,在于家庭没有明确的第一责任人

在老人带孩子的家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叮叮这样的冲突,比如:

妈妈不让孩子乱吃东西,但老人惯著孩子吃零食;

妈妈希望孩子先写作业,但老人允许孩子看电视;

妈妈认为孩子犯错要罚,但老人纵容孩子无理取闹等。

其实,这些冲突的背后,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你的家中没有明确的第一责任人。

面对叮叮的烦恼,我告诉她:你们家里只能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就是明确的第一责任人。这个人是直接对孩子所有的发展问题负责的。否则如果大人的观念产生分歧,孩子就会不知如何是好。

比如:

「妈妈说了不让吃糖,可是奶奶总给我吃,到底糖能吃还是不能吃?」

「爸爸说被人欺负了,就要还手。可是妈妈说,打人的小朋友不好,我到底该怎么办?」

叮叮听得点头如捣蒜,马上虚心求教:「那我该怎么做呢?你教我几招呗?」

二、小tips巧妙化解育儿冲突

1、明确第一责任人,统一话语权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要解决核心矛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第一责任人。

教育专家兰海老师在《放学后》节目中也明确指出:隔代育儿里,最重要的就是统一话语权,明确第一责任人。而且这个责任人要相对稳定,不能经常换人。

第一责任人最好由妈妈来担任,因为无论对孩子的心理发育还是家庭关系来说,妈妈都再合适不过了。其次是爸爸,家里的其他成员都只是在帮助你们。

在孩子成长的最初几年,应尽量让孩子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并且有比较固定的抚养人照看,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稳定的环境和责任人,会让孩子有安全感,是孩子将来建立自尊、自信、敢于与人交往的基础。

其实每个人的教育方法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只要遵循一个原则:家里只能有一个权威的声音。这样很多育儿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啦。

2、小事不必苛求,大事温柔坚持

首先呢,我们要有一个认识,就是不必万事都去追求完美。有时做出适当的退让,会让隔代教养的矛盾减少一大半。

比如,老人饭后立即给孩子吃了水果而不是隔了半小时以上,你不让孩子吃糖果而老人真的就笑眯眯地从兜里摸出一颗,此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有时对完美的苛求,不仅会伤害家庭中本就敏感的关系,更会伤害孩子的成长。

当然同时我们也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在重要的抚养问题上,还是以妈妈的意见为主,妈妈和爸爸是孩子主要照料、教养的责任人。

所以当关键育儿问题上出现分歧的时候,妈妈还是应该温柔坚持自己的原则,比如1岁内孩子要不要加盐的问题。

温柔坚持自己的立场,也可以将一些情绪风暴化解于无形之中。

3、靠谱的娃爸很重要!

在婆婆帮忙带娃的家庭中,爸爸所起的调解作用非常大。「婆媳关系」再加上「育儿冲突」,很容易让家里硝烟四起。

这个时候爸爸千万不能做「和稀泥的」和「甩手掌柜」,而是要坚定地站在妈妈一边。

一方面因为妈妈是孩子的主要抚养人,对孩子的抚养拥有「话事权」,另一方面通常妈妈会主动学习更科学、更与时俱进的育儿知识。

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很多爸爸都不会正确处理婆媳矛盾。比如叮叮家,每次她跟婆婆产生分歧的时候,老公都会说:「再不对也是我妈,你让多让著点。」

然而,这句话从来就没有一次管用过。当他第一次说这句话时,叮叮忍了,然后发生矛盾他还是这句话,就已经超越了叮叮的忍耐极限。她觉得特别委屈,不仅婆媳关系没有得到缓解,夫妻关系也因此受到影响。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奶爸中的模范,我们小区的乐乐爸。

他在百忙之中用心研究各种育儿方法,还懂得手足口、发烧、轮状等疾病在家护理的诀窍。通常他会和妻子商量孩子的养育问题,形成统一意见以后,由他传达给全家(主要是婆婆)。

我问:「你们带孩子,你妈妈跟太太会吵吗?」

他说:「不吵,我家我说了算。我说方法,她们执行就好,一般我老婆坚决执行,我妈虽然纠结也会妥协。」

「那你不是很辛苦?」

「干啥不辛苦啊?累点对孩子好也值得。我一放手,我妈和媳妇肯定吵架,孩子也委屈,更头疼。」

叮叮听了这个故事,不禁感慨道:「靠谱的爸爸太重要了!要是当时老公能有这个觉悟,我跟婆婆也不至于为孩子的问题吵到头疼了。」

我安慰她说:其实你换个角度想啊,不管你妈妈还是婆婆,有人帮你带孩子,就已经很幸福了。好多妈妈都是自己带娃呢,那才是叫天天不应!

三、有一种幸福叫老人带孩子

1、妈妈的自由是老人给的

前几天叮叮妈老家有事,叮叮爽快地让她回去多住些日子,休息一下。

没过多久,她就开始跟我哀叹,一个人带娃简直度日如年!

早晨想睡个懒觉,谁知娃精神特好,一睁眼就翻爬滚打,怕掉下床她只好起来陪玩;

想做个辅食,离开半步娃就哭著找她,就连中午自己想吃口饭,也只能抱著娃泡了碗速食面;

午睡娃又开始闹觉,明明已经合上眼,可就是哇哇哭喊不停歇,只好放进婴儿车里摇......

即使老公一回来就积极带娃,可她已经累得腰酸背疼,困得不行了。

孩子睡著了,叮叮以为可以喘一口气,回头却看到家里一片狼藉等待收拾。

原来姥姥一个人带娃度过的是这样的时光,她做家务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可从来没听见姥姥抱怨过一句,她总笑著说:「你们赚钱辛苦的,我除了带好娃也没啥大用。」

那姥姥的辛苦呢?

叮叮心一酸,落泪了。

她总是觉得,自己出了月子就开始练产后瑜伽、迅速恢复身材,比别的妈妈都精神焕发,是件特别自豪的事。原来她没熬过的夜,没受过带娃的苦和累,都是姥姥一个人在默默地支撑。

作家苏心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姥姥就是那个替她负重的人。

2、老人帮你不是义务,是出于爱

之前看过一个「超人奶奶」的新闻,让人特别感慨。

64岁的郭阿姨一年到头三地跑:寒暑假在杭州带孙子,九十月份回山东割玉米、种小麦,其余时间在江苏带外孙。

一年都没个休息,但她乐在其中,她说:「哪里需要去哪里,虽然辛苦,但能帮衬孩子就值得。」

多么朴素的话语,只是因为我愿意。

老人帮忙带孩子看似很平常,但他们的付出却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只好放弃工作,扔掉梦想,「困于」家庭。

3、老人带娃是孩子温馨的童年回忆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在奶奶家或姥姥家度过的快乐童年。记得小时候,姥姥带我和表姐弟摘西红柿、种韭菜,去河沟里网鱼,还有吃榆钱饭,槐花饭,野菜团子……那些美味和经历一直刻印在我记忆里,每当想起,内心都觉得温暖和美好。

从小跟著姥姥长大的倪萍,在姥姥90多岁去世后,写下了《姥姥语录》。虽然姥姥不识几个大字,但在倪萍心里,她就是自己的人生导师。「靠山山倒,靠人人老;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每当生活中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儿,都是姥姥这些平实又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著她,让她豁然开朗,踏实又富足。

十年就是一代。在隔代育儿中,老一辈和孙辈之间隔了至少五十年。要求相差如此多代的老人按照最新兴科学的方法照料孙辈,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做晚辈的应该更多沟通、理解和体谅。

兰海老师曾说过:隔代教育的美好来自于人生体验的相互交融,晚饭后,灯光下,儿孙围绕,听老人家讲他们的故事。这才是隔代教育最温暖的部分。


你想多了。

你的孩子不会因为学了几个月的钢琴就能变朗朗。

也不会因为学了几个月篮球就变姚明。

也不会因为学了几个月的数学就变陈景润。

也不会因为看了三言二拍红楼梦金瓶梅就变色狼。

也不会因为背了几首唐诗宋词就变李白杜甫。

所以,也不会因为背了一篇弟子规就怎么怎么样了。

不要太焦虑,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要以为老鼠生的儿能变老虎。


你让我想起了孩子1岁第一次发烧,我们都吓坏了,婆婆要给她脑门贴退热贴退烧,我不让,非得强调贴脑门不管用,要贴后脖子,大腿根!(婆婆是农村不识字老太太 ,我是学医药的)后来发现还是贴了,我就特别生气,还当面提出了,还和老公吵了架。(我就是觉得婆婆不信任我,老公也不站我这边)现在孩子1岁半,我想起这件事,觉得自己完全没必要!老人觉得这样好,且对孩子没有伤害,我不就是损失了一贴退热贴的几块钱而已嘛……

题主太焦虑了!

弟子规是糟粕,我们都知道,但他也没有教人作恶。

孩子能让想好好教育的老人带是福气(虽然你可能觉得教弟子规不是好教育,但是老人本心是想孩子学好)。这比给孩子看快手 火山小视频的老人强多了。

孩子还小,他的三观不是背一本书形成的,大多来自家长的言传身教。所以,多陪陪孩子,帮他见识更广博的世界才是重要。至于背了本弟子规,背就背吧。


《弟子规》三观挺正的啊,虽然有一些事情不合时宜了,我觉得日常生活没有这些规矩小朋友自然不会去做,里面很多道理浅显易懂,也都是正确道理,儒家君子修行一辈子也就修个温良恭俭让,不至于成为毒害吧...

1、入则孝一章应该是封建糟粕比较多的,要求对父母态度恭敬,晨昏定省,不过这些规矩我觉得日常生活没要求孩子并不会学,孩子学的还是态度,这里教导的对父母的态度还是正确的,爱惜身体,孝敬父母,而且也不是愚孝,里面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句说父母有错,孩子也不是愚孝的,要劝谏,但是要注意态度与方式。后面说父母生病与丧事子女的态度,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我觉得文字比较夸张一些,但是一是这只是一种态度,不是教条,二是小朋友还小,以后真到父母疾病死亡时他已经长大了,自然有自己的判断了。当然态度上,我觉得大家肯定是希望孩子好好照顾病重的自己,为自己的死亡伤心的.....

2、出则弟这一章节,几乎就没有糟粕了。有些经验还特别有意义,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教导孩子不要太看重财物,不要争一时话语之快。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叫长辈上级别直接叫名字,见面要打招呼,这些规矩,如果家里不是大富大贵之辈,还真是有用的....

3、第三章「谨」,简直超好好吗,言语简单的教孩子一些基本道理。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早睡早起,注意卫生。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勤俭节约,严于律己。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注意仪态。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行事谨慎。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行事光明磊落。

4、此后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几个章节,如果真能被洗脑,真的做到,题主绝对是家门有幸。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贤思齐。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重视德行。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亲贤人远小人。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用心读书。后面这几部分跟前面一样,文字简短,所以肯定是要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操作性的指引。

所以我觉得整篇《弟子规》看来,如果真能被洗脑,洗出来的也是一个尊敬父母师长,友爱兄弟同学,重义轻财,行事端正,修德修文之人,实在到不了毒害的地步。


我家宝宝刚上一年级,学校要求人手一本《弟子规》,作为每天的阅读课程,每天必须背会一小段,我一开始也有些担心,但直到有一次宝宝怒怼了我,我就彻底放心了。

我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宝宝在玩,

我说:「宝宝,给爸爸把水杯拿过来。」

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说:「父母命,行勿懒。」

宝宝:「你都那么胖了,也不运动运动,你 才是懒。」

经过这件事,我就彻底放心了,她只是把背《弟子规》当成一个任务而已,真正影响她行为模式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啊。

————————————————————————

更新一下,宝宝对背诵《弟子规》这件事的态度,让我更加放心,她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了。这张图说明一切,哈哈。

宝宝有些字,老是念错,然后她就想了个办法,把容易错的字,用熟悉的,读音一样的字来替换。「见」替代的是「渐」,「醒」替换的是「省」。用这个办法以后,就不会念错了。还很得意的向我炫耀这个办法好,唉,我是该夸她呢,还是该揍她呢?


上次买道德经人家送了一本小书弟子规,以前没读过,不过我我看的时候觉得还不错,有些东西确实值得学习,现在好多人好高骛远,非高逼格如&《易经》不学,其实没必要,人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

《弟子规》中有些行为规则还是不错的,这里捡一些易懂没有歧义的说说:

出必告,反必面。

是说出门告诉一声,回来也要会个面,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样做是为了安全,出门告诉父母去哪了(此处未必是父母,也可以是亲朋等等),为的是万一出事该去哪里寻找,回来也说一声就有始有终,父母也不必担心了。

事虽小,勿擅为。

事情虽然小,但是最好不要独断,尤其是年纪小判断能力差,所以和父母商量还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对待别人的父母兄弟,要像对待自己父母兄弟一样恭敬,这样会给别人就一边的印象。

衣贵洁,不贵华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别人问是谁,报姓名即可,最好别用"是我呀""猜猜我是谁",很可能被当做骗子。

算了,不写了,怎么看弟子规写的都算是合情合理的语句,怎么在高赞那里成了垃圾了,唉,莫非有什么偏见?

应了里边一句

任己见,昧理真。


建议题主先看看孩子都学了哪几句,避免出现以下对话:

孩子:妈妈妈妈,我今天学了几句《弟子规》

题主:孩子你可千万不要背啊,那全是糟粕啊。

孩子:可我觉著有些有道理啊。

题主:千万不要信,那些糟粕会给你洗脑,让你变成小奴隶的。

孩子:妈妈,我今天学的是「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题主:我不听我不听,都是糟粕。你千万别背,别信,一信就被洗脑变小奴隶了。

孩子:好吧,妈妈。我记著了。

孩子:我刚刚去完厕所,记得《弟子规》里说便溺后要洗手。我怕一洗手就被《弟子规》洗脑变小奴才,就没洗,手上残留液体只好先刮你茶杯里了…表扬我!

————————分割线—————————

弟子规里有糟粕,但绝不是通篇糟粕。这两年被赶著骂,看起来是因为教人愚孝尝药,其实更多的是因为挡住了资本的坑和消费主义的井吧。

连小朋友都知道「衣贵洁,不贵华」「食适可,勿过则」,商家们还怎么忽悠孩子他妈每逢佳节买买买?连小朋友都知道「饮酒醉,最为丑",老板们还怎么忽悠孩子他爸为事业搞酒文化喝喝喝?连小朋友们都知道「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公众号们还怎么拿"富人思维"「穷人劣根」去劝年轻人认同阶层固化,坚信「穷亲老友皆祸害,不如专心当韭菜」。


这个问题怎么看怎么像「你觉得你妈在毒害你小孩」......

别说弟子规了,三字经、千字文、出师表、劝学、唐诗30首(我想写300首,但没背那么多)我都会背,而且从小背到大,难不成我就化身封建社会的卫道士了吗?

这种提问就是「上纲上线」习惯了,不把小事搞成大事,把简单事搞成复杂事就体现不出自己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老师罚站孩子,孩子自尊会受伤,会产生心理阴影;

奶奶多喂几块肉给孩子,会导致孩子各项指标不正常,会造成机体损伤,胖了还会被同龄人嘲笑,产生心理阴影;

爸爸忙晚上不能按时回家给孩子讲枕边故事,会导致孩子从小缺乏父爱,产生心理阴影;

孩子捣乱被打两下,属于父母教育方式粗暴,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妈妈偷教孩子背弟子规,会毒害孩子的思想,产生心理阴影.....

对比你的境界,社会文明程度还是太过落后,成长之路必然是一堆心理阴影等著孩子,所以本著对孩子心理健康负责的精神,在没成功改造社会的前提下,一定要憋住不生。

如果非要生也可以,请务必从第一声啼哭开始就进行科学养殖。

哭声声调高了不行,内脏会产生高频共振,造成孩子心理阴影。

哭声声调低了也不行,说明孩子胆小怯懦,以后在社会竞争中容易产生心理阴影;

不哭也不行,不会抒发情感,憋著会造成心理阴影(以下简称「有阴影」);

说话早了不行,言多必失,有阴影

说话晚了不行,太过内向,有阴影

走路早了不行,骨骼发育不好,有阴影

走路晚了不行,不适应地球引力,有阴影

......

成长过程还尤其要注意隔绝各类亲戚、朋友、保姆,父母、老师、小朋友。不然...

亲戚来抱,交叉感染

父母来教,思想落后

保姆来带,农民思维

老师教育,伤害自尊

朋友交际,相互比较

国际交流,容易跑偏

特别是其他小朋友和家长务必要做绝对隔离:

熊孩子,欺负我,有阴影

怂孩子,不友爱,有阴影

学习好,我自卑,有阴影

学习不好,易学坏,有阴影

除此以外你还必须谨记「十不能」:

国内奶粉不能喝,农村保姆不能请,贫亲穷友不能交,爷爷给钱不能要,奶奶做饭不能吃,衣服薄厚都不能穿,老师不能骂,父母不能打,补习不能上,学习不能差。

难道世界上就没个「完人」能教孩子了吗?有啊!您呀!

所以,建议您一定要时刻为孩子站好岗、把好门!

耳朵一定要堵好,眼睛一定要遮严,嘴巴务必封起来,鼻子最好加个塞...

非你的怀抱不进,非你的观点不学,非你的理论不听,非你的命令不执行,不然太容易学些糟粕,变成人渣。

坐等二十年后您再来提问「我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为何他一事无成还恨我?」

您孩子估计也会恐慌「发现我妈妈偷偷教孩子西方哲学怎么办?」


我以前只背过三字经,特地去看了一下弟子规,除了孝悌那一部分有几句有点过分,其他的都是做人基本的礼貌啊。父母做错了事情和颜悦色的规劝,兄弟之间要礼让,不要直呼长辈名字,早上漱口刷牙,要珍惜时间之类的,我看的是百度出来的那本弟子规,可能和初版有什么区别,但是,那本书那句话封建迷信糟粕了,指出来纠正一下我的三观?


8月8日补充,

看了评论区,没想到争议很大。但我又可以认为没有争议。

批评者聚集在《弟子规》是糟粕,要为它定性。而我只讨论了,在不能烧掉这本书的情况下,该怎么去用它,乃至反驳对它的不合理应用。

我想,我与多数批评者其实并无冲突。

引用答案中的一句话「家庭教育中,重要的是操作,而非理念。」

———————————————————————————

补充一下,有人说我举的四句是最恶心的,还是那句话,文本的解释权才是关键。你可以这样和孩子解释:

父母呼,应勿缓——宝宝,爸爸妈妈叫你的时候,你要及时答应,让爸爸妈妈知道你在哪里,让爸爸妈妈知道你听到我们的声音了。反过来,你叫爸爸妈妈的时候,爸爸妈妈不答应你,不回答你,你会著急吗?拓展开去,如果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叫了你,你该怎么办呢?是的,你也应该及时答应,然后转过去看著老师、同学,听听他们想和你说什么。

父母教,须敬听——小明,爸爸妈妈在教育你,和你讲道理的时候,请站直,眼睛看著爸爸妈妈,好好听,不许插嘴。认真请清楚爸爸妈妈在说什么。如果你觉得爸爸妈妈说的不对,那么可以等我们说完后你再说。如果连我们说什么,你都不知道,那你怎么能明白我们的意思?同样,在你为自己辩解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认真听,不打断你的。在学校里,如果老师和你讲道理,你也要认真记下来,觉得不对的,可以回家告诉爸爸妈妈。但你如果没有认真听的话,你就没办法告诉我们,老师说了什么。你明白了吗?

———————————————————————————

1、家庭教育中,谁更多陪伴孩子,谁就对他更有影响力。

2、背《弟子规》不是问题,谁掌握文本的解释权才是关键。有空可以多和孩子交谈、解释。

顺便说一下,《弟子规》并非都是糟粕,甚至大部分都值得让孩子学习。随便举例四句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这放到如今的家庭教育中也是建立家庭规则,培养孩子生活习惯、倾听和注意能力的金句。只是要有人为孩子讲,并帮助他去做到而已。

3、家庭教育不是理念或者理论,而是脚踏实地的操作。相信您能实践自己的想法。


你自己跟父母沟通不畅,三观不合,貌合神离,关《弟子规》何事?

如果你跟你母亲关系融洽,这种小问题就是说一句话的事儿。但你自己非要跟老妈较劲,非要跟她斗争,非要把她喜欢的东西视为糟粕,非要鄙视她,嫌弃她,你怎么能指望你母亲尊重你的意见?

最可悲的是你跟你母亲还把孩子当做了发泄情绪的工具,试图掌控孩子,把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分别灌输给孩子。在孩子身上见输赢。说实话,《弟子规》那点儿糟粕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完全没有你们两代人用矛盾价值观折磨孩子的影响大。而你也不过是拿孩子当借口,说白了就是想跟母亲较劲。可是你跟母亲较劲又有什么用?你纠集一帮人把你亲妈口诛笔伐一顿,她纠集一帮老人家再把你口诛笔伐一顿,最后分出输赢又怎么样,你赢了又怎么样,这个家还是个家吗?

我这个人交朋友往往看别人怎么看问题,凡是总要分个是非对错,总要定个输赢的人,强调对立的,我大都敬而远之。凡是能从不同事物看出共性,强调共性,强调统一的,我都愿意结交。

古往今来的道德规范并没有那么大的出入,在这个时代,谁要是觉得背一本《弟子规》就能发挥多大作用(无论正负),那问题不在《弟子规》而在你自己!孩子从来不会从这些教条里真正学到什么,他们只会从你身上学会如何鄙视自己的母亲。


今天看了许多回答,才看出原来有些人不是讲道理是秀优越感,是来矫情的。你不喜欢可以不教,既然都把弟子规定性了,别人再说什么也没用。张口垃圾闭口垃圾,还看不起人家落魄秀才,一群跟风黑,真把牙牙学语的小孩当神童了。

其他经典是很好,那就学呗,弟子规不让教不就完了。这个问题就很没意思,就很矫情

原答案

小学时候校长主打国学教育,每天课间都会放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甚至道德经,楼梯台阶和墙壁贴的都是这些东西。弟子规每天听每天看,大家耳濡目染几乎都会背,也没见荼毒哪个了。

最主要还是小学生囫囵吞枣背下去,其实根本不理解,自然也体会不到内涵。我是初中才明白弟子规讲的到底是个什么,但那会已经可以自己判断对错了,所以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里面也有教小孩孝顺、规矩的,挺好的呀,启蒙书不就讲个温良恭俭让嘛

不合时宜的东西自然要剔除,可以跟他认真分析讲解,没必要如临大敌。不是很懂这种事有什么好紧张的,心大可放宽些


稍稍更新下,评论关闭了,不想再做无谓的探讨了。

本身就是打发时间才写的,不明白为什么国人动不动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这个要舍,那个该扔。这么个全扔法,以后也不知道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到底还剩啥。

时代一直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很多东西过时了,再正常不过。但是不代表过时了就要整体扔了吧?修改过时的,保留有益的难道不好么?要么是批判,不批判就是洗白。这两极分化的队伍,我都不站。

说到底,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看书,是领了什么任务?还是为了鉴别这本书的好坏?最后贴上好或者坏的标签?今天我朋友跟我讲,存在即是合理。好的东西,我们要学,那不好的东西,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了当我们言行的一面镜子。检视我们自身有没有说过做过同样的恶言恶行。

孩子学好不在一本书,学坏自然也不因一本书。最基本的是非善恶如果都无法分辨,看再多经典名著,你也只是个会移动的图书存储器罢了。

至此,不再更新。感谢!

*******************

突然就刷到这个题目。

然后一堆评论深恶痛绝的抨击。

首先我没觉得弟子规怎么就该烧该封了啊,里边有一些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团结兄弟的内容,我觉得说的挺对的啊。

确实有些部分,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奴性引导也好,洗脑鼓吹也好,毕竟在以前那个时代,这些没有错啊。即使是在今天,孝顺,友爱,尊敬,大方得体,这些依然也不过时吧,这个东西,在于做父母的怎么去理解和引导吧?

另外我觉得很多东西没有绝对的对错,不该一巴掌就拍死了。凡事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见解。换作是我,孩子遇到《弟子规》,我肯定教,我还要把每句意思讲给他听,让他自己知道哪些内容放在今天依然可取,哪些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引导主流。

现在我们都讲释放个性,讲究自我。孩子懂什么,孩子确实不懂,但是做父母的可以教,可以引导。

中国的家庭,有很多禁忌话题。比如性,比如早恋,家长第一反应就是拍死,和谐,不许出现,也不教,孩子也不知道。但是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他会在其他途径接触到这个从来闻所未闻的事情,那个时候就是充满好奇和探索欲了。幸运的,可以遇到正确的引导,不幸的,失足泥潭也不是稀罕事。《弟子规》也一样。

我的爸爸是个无神论者,没什么信仰,农业对口,一辈子只信共产党。他特别爱看书,不管什么类型,他都去接触,比如圣经,比如手相八十八问,还有外国文学《静静的顿河》各种各样的类型书籍等等等等。我爸常说,书没有错,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键在于你怎么理解。

孩子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而不是代你观察许可范围内的合同工。凡事他都应该有知道和了解的权利,感受以及见解,而不是把你筛选后的世界展现给ta,把你的理解强加于他。父母只是守护者,不是主宰。

不好意思,啰里八嗦说的很远说了很多,你们能懂意思就好。

ps:另外,有不同意见可以留言讨论,但是请你文明点。身著戾气的键盘侠,我不负责纠正你的三观,你高兴就好。


我看了其他回答,都在扯什么《弟子规》封建糟粕,这是《弟子规》的问题吗!!咱们先把《弟子规》合上,放一边,可以吗?

我们来聊两句其他的,我就问你一句话:孩子是你自己带,还是你妈帮你带?

要是你自己带孩子,我就不信你妈还能偷偷教孩子,怎么个「偷偷」法儿,她「偷偷」得了吗???!!!孩子你自个儿带,别人别说「偷偷教」,你不想让别人看到,别人也看不到你孩子啊!

来来来,你妈帮你带孩子,既然是你妈帮忙带孩子,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她难不成会想著把孩子教成坏人?还是说你妈把你教的有问题?你要说把你教的不好,咱没话说。既然把你教的不好,你就能教好孩子?

这么说吧,你自己带孩子,你怎么教,都行!

你要是交给老人带孩子,老人教孩子读什么书,你就少哔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