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部分人都有慈愛之心,人類,動物愛子女,天性!父母給予子女的愛,子女能報答十分之一就很不錯了。所以要提倡孝道。但是總有個別例外,不愛子女的也有那麼一部分,但他天性涼薄自私,對他提倡慈道等於對牛彈琴,而且這一類人偏偏喜歡以孝道來約束要求子女,他不對子女付出,偏要求子女付出者,便是這類自私之人!


題主肯定冤枉儒家了。

講修身、講成為君子,可以說就是慈道。因為培養仁義。

問題不在這,問題在於:

假如卑幼違背孝道,可以斬首(呂安不孝,求救於嵇康,結果兩人都被處死)可以凌遲(明朝鄭鄤,據說他對母不孝)

假如尊長違背慈道,這……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麼詩意的話,請有表情朗誦十遍。

大舜的父母和哥哥謀殺他多次,大舜當了天子,以德報怨,不僅沒復仇,反而分封他們,一起共享榮華富貴……敲黑板!這是何等偉大的人格?《孟子》必考。

假如尊長違背慈道,而你有反逆之心,那麼,「君親無將,將而誅焉」,你,死定了。

所以說,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等級制,而是「公平的權責對等」啥啥啥的,都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天真無邪,特別可愛。


西方講民主,也沒見過沒金主全靠自己選上的啊


怎麼沒有。那麼多育兒文章寶媽公眾號?


但凡是這個社會所提倡的,必然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並且是缺乏的。

如果說「慈」是上對下,那麼「孝」顯然就是下對上,在自然界中,「上對下」是生命的本能,而「下對上」卻不是。

動物本能地關愛自己的後代,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障後代的生存,這其實是自然界的常態,是個體為了保證自己的遺傳物質得以流傳下去而做出來的本能反應,是物種得以繁衍下去的保障,而人類最特殊的一點是:會標榜這種出於本能的愛護,並且還能自我感動。

顯然,「慈」這種人與動物共同擁有的生命本能是用不著社會來提倡的,如果說這世上只有一件事是天經地義的,那麼這件事一定是愛護並養育自己的孩子。當然,極個別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但這並不構成社會普遍現象,還不足以動用社會資源來解決。假如你家小區門口拉著橫幅:愛你的孩子是你的天職,像不像在說不吃飯你就會餓死一樣無聊?

「孝」就不一樣了,它不是自然界的產物,而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它的存在目的是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穩定發展,而不是人類種群的繁衍持續。也就是說,人類「孝」的觀念是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作用的結果,那麼一個以「孝」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社會必然要不斷提倡「孝」來維持這個社會的穩定發展。

以中國傳統社會為例,為了維護「孝」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埋兒奉母」這種泯滅人性的行為居然都要拿出來做榜樣,顯然有「矯枉必須過正」的意味兒了,那麼古代人的「孝」有多「枉」似乎也可見一斑了。

中國人向來有一種厚古薄今的觀念,例如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古代人要比現代人更「孝」,我在此不辨對錯,只講一點,「孝」也是建立在經濟條件之上的,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其實這也只是自我安慰了,反倒是「原跡貧家無孝子」一句道出了實情。

那麼,我的結論也就有了,「慈」是人的本能,不愛自己子女的父母是極少數,用不著動用社會力量來提倡,「孝」不是人的本能,但卻是社會穩定的需要,而當「孝」的程度還沒有達到社會所需要的時候,當然就要通過社會力量來提倡了,想讓「孝」不需要被提倡,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社會財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這也是「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一個體現。


別扯那麼多有的沒的。

最簡單的道理看掌握話語權的人和受到利益的人是否一致就可以了。

人類也不外此,歐美家庭,大抵以幼者弱者為本位,便是最合於這生物學的真理的辦法。便在中國,只要心思純白,未曾經過「聖人之徒」作踐的人,也都自然而然的能發現這一種天性。例如一個村婦哺乳嬰兒的時候,決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個農夫娶妻的時候,也決不以為將要放債。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愛,願他生存;更進一步的,便還要願他比自己更好,就是進化。這離絕了交換關係利害關係的愛,便是人倫的索子,便是所謂「綱」。倘如舊說,抹煞了「愛」,一味說「恩」,又因此責望報償,那便不但敗壞了父子間的道德,而且也大反於做父母的實際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種子。有人做了樂府,說是「勸孝」,大意是什麼「兒子上學堂,母親在家磨杏仁,預備回來給他喝,你還不孝么」之類,自以為「拚命衛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窮人的豆漿,在愛情上價值同等,而其價值卻正在父母當時並無求報的心思;否則變成買賣行為,雖然喝了杏酪,也不異「人乳餵豬」,無非要豬肉肥美,在人倫道德上,絲毫沒有價值了。

所以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


因為慈道已經包括進佛法中的大慈大悲中了。人們都知道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也沒必要再去另搞一套 。


雖然現代人普遍受過教育,但是很多人因果關係邏輯思維能力並不好,不知道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的道理。當子女不喜歡自己 不聽自己話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你不孝,而不去思考為什麼。就好比在社會交朋友 或者跟客戶打交道,如果對方不喜歡你 不想買你東西,不去思考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到位,而是想憑什麼不喜歡我 憑什麼不買我東西,必須喜歡我 必須買我東西。親子之間互動也是人際相處,必須遵循其原則。


人之根本都沒有 談其他還有用嗎?


中國古代是祖先崇拜信仰,輩分靠後的要尊敬輩分靠前的人。

在古人的概念中,你的父母賦予了你的生命和身體,還 把你辛辛苦苦養大,所以你應該報答父母。而不是你的父母來報答你。


儒家就在說「父慈子孝」。老子也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一曰儉,一曰不敢為天下先。」

不過的確論述父慈的確不多,根本原因是:

孝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品德,而慈是人的天性。

但凡正常的人類,自己的孩子出生之後,自然就會產生慈心。

而孩子出生並不會自然產生孝心,需要不斷教育才能產生孝心。


因為這個世界是父母掌握話語權


我覺得如果真的要構建和諧家庭和社會,那就要慈和曉一起宣傳,並且由於先有慈後有孝,對慈的要求要更多一點。這個世界的法則就是自作自受,給與子女慈愛的父母當然能收穫子女的孝,對子女虐待和漠視的父母,想要收穫子女的關愛,也是做夢。—致原生家庭長大的那些孩子。


自古以來講得就是「父慈子孝」,「父慈」在先,「子孝」在後。

但是從來是「父不慈者」少,「子不孝者」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強調孝道居多。

但是到了中國近現代社會,「宗法家國」體制逐漸被全新的社會結構所取代,儒家所強調的「父慈子孝」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同時,現代中國的家庭觀念處於動蕩變革,新舊思想相互吸收,又涇渭分明。

所以對於身處不同的地區、年齡階層中的群體而言,對於「慈孝」的理解有著非常大的分歧,所以導致了上述問題的出現。

總而言之,人各有位,當父母的朋友需要時時自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新時代環境所要求的「慈」;當子女的朋友也需要時時自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新時代環境所要求的「孝」。


這就像一個國家,君王對民眾的剝削是希望不分裂希望長久的,父子也是一樣的,不論父親怎樣對子不好,總是希望不分開的。於是昭孝,昭忠。因為下面一旦要反,就是不想要這國這家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