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討厭這本洗腦神書,也跟父母說過這都是封建糟粕。可是沒想到我媽媽趁我不在的時候老是偷偷教我孩子背。反覆說了根本不聽我的。我特別傷心,不想自己孩子受到毒害。可是也不能完全不讓我媽媽見寶寶吧?應該怎麼辦呢?她簡直是見縫插針的教他背。


沒事

孩子看不懂的

我小學倒背如流

我也不懂啥意思,也不敢問


媽媽偷偷教孩子背弟子規……

那你可以光明正大地帶著孩子看人權宣言啊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

你無法讓孩子永遠接觸不到封建糟粕思想

但是你可以讓他接觸到各種觀點,形成自己的想法


一、先說說《弟子規》

華夏文化五千年,訓蒙名篇類繁多,無論是《聲律啟蒙》還是《笠翁對韻》,無論是《增廣賢文》還是《龍文鞭影》,都是對仗工整、辭優句美的優秀傳統文化,可是為什麼很多幼兒園和小學偏偏要求學生背誦《弟子規》,甚至還設計了配套的詩文操?這點我特別不理解,仔細想想,可能是因為《弟子規》三字成句,比較符合幼童的誦背能力?又或者是因為書中還是有一些正面指導意義的內容存在。

比如:

身 有 傷, 貽 親 憂。

如果我們不愛護自己的身體,父母會特別憂心。誠然如斯,每個人的生命都無比寶貴,注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父母負責。

再比如:

衣 貴 潔, 不 貴 華 ,上 循 分, 下 稱 家

穿衣服貴在整潔,不在於品牌,穿衣打扮符合家境,量力而為。

又比如:

對 飲 食 ,勿 揀 擇, 食 適 可, 勿 過 則

吃飯這件事,別挑,別矯情,胡吃海喝不可取。

類似的「古代小學生行為規則指導」內容還有很多,坦白講,很多都是比較有道理的。

儘管《弟子規》中不乏一些有指導意義的句子,但這並不能掩蓋其模式化教養的本質。如果你是一個將《弟子規》奉為圭臬的家長,那八成也有控制型家長的傾向,這樣很容易傳遞給兒童一種與低自尊有關的無能感。這是我國傳統的一種價值觀導向,讓孩童更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忽視了「我」對自己的認知,《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里曾提到:

自我意識的情感在兒童與成就相關的行為和道德行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成人鼓勵這些情感的情境在各種文化中是不同的。作者還在書中提到:在北美的文化體系中,孩童更專註於自己的成就和自豪感,而亞洲的集體主義文化中,孩童被指導要多去關注自己是否符合文化標準:只關注個人成功,會引起尷尬和自責,而沒有關心父母、老師和上級,就會因不合乎文化標準,引發強烈的羞愧(AkimotoSanbonmatsu,1999;Lewis,1992)

《弟子規》在無形中傳遞出類似的亞洲集體主義文化評價標準,請看:

德有傷,貽親羞

品德敗壞,會令父母蒙羞。潛意識裡告訴我們,為了不成為父母的羞恥,我們得時刻保持高尚的品德。保持高尚品德這點我是非常認同的,但這應該是源於一種自我內心的訴求,而不是因由外界的評價。父母的評價和面子,不應該是衡量自我價值的準則。在當今社會,我們更希望孩子能擁有真正的「內在驅動力」,對不對?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弟子規認為,有孝心的人,只要提起過世的父母就會難過哭泣。感懷父母的精神是正確的,我也非常支持,但是不能道德綁架,哪怕沒有痛哭流淚,對父母的愛與追思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真正的悲傷,往往是隱而不發的,沒有誰不愛自己的父母,但是,逝者已矣,生者堅強,比起日日哀鳴,咱們的父母不是更希望我們快樂如意地活著么?

二、背誦與理解,並非同步發生

先不論《弟子規》傳遞的理念和思維方式是否符合時下,對於幼童來說,背誦和理解,不一定是同步發生的。

哪怕是幼年的孩子,也有自己的記憶策略,他們會更傾向於「複述」這種方式,來進行碎片化記憶。很多白話文語句都未必能理解透徹,言簡意賅的古文理解起來就更難了,外婆領孩子背誦《弟子規》的時候,如果只是單純背誦詩句,沒有做過多的釋意,其實孩子能理解的內容也很有限。

這時候背誦,可以當做孩子發掘自己的記憶策略之用,讓他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特有的記憶渠道和模式,說白了就是在練習背誦技巧呢,所以也就談不上毒害一說,我從這個角度講,希望能緩解一下答主的焦慮。

三、坦然溝通,誠懇協商

答主的媽媽幫忙帶娃的時候還教古典文化,這說明外婆是講究科學育兒的人,這個年齡的老人,能有這樣的覺悟,咱們首先得給她一個大大的贊。至於教授的內容,老人選擇的不符合你的要求,那你就大膽提出來嘛,自己的媽媽,有什麼事不能好好溝通呢,何況你們的共同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身體和心理)成長,有了共同的目的,那就總歸是好溝通的。

買上一本你更喜歡的訓蒙讀物,拿給外婆,告訴外婆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背,一定要加別人家這幾個字,老人很吃這一套的。這個別人,最好是外婆很信任很喜歡的親戚鄰居,或者你們生活里的某個大神,總之激發老人的競爭意識,讓她覺得「不背我們就吃虧啦!!!」。

或者,你直接說孩子幼兒園老師或者教育部不允許背誦《弟子規》,態度要真誠並且深感遺憾,至於你們當地的教育局是否要求背誦,自己去了解下,如果真的是學校規定必背篇目,那這招就不管用了,我們這裡教育局是沒有規定必須要背的,但是學校有配套的詩文操,不過還是那句話,孩子即便背了,也未必真的記得住,未必真能理解得了,而且,家長可以結合時代特點,給予一些更合適的解釋。

四、自編教材,精挑細選

在給老人準備你喜歡的傳統文化讀本的時候,可以選擇字體大一些的讀本,我比較喜歡駢句類的韻文,產假結束復工後,曾授意我媽讀《笠翁對韻》給孩子聽,那時候我擔心孩子姥姥年紀大看不清字,就從網上下載了全文,設置好大大的字體,再列印裝幀,老太太看著舒坦,讀著也舒心,更容易配合。

此外,我擔心一些古詩的內容過於悲觀,或者孩子太小不能理解其深意,我就自編了一些古詩書,配上我的手繪,老人帶孩子的時候拿著方便,孩子看著媽媽的手繪也會更有親切感:


長文已寫好,主要是為了批《弟子規》這本書。

業火血路:《弟子規》偽國學何時休?

zhuanlan.zhihu.com圖標

2019年8月7日,於七夕修改。

剛去逐字逐句的讀了三字經,千字文,和弟子規。我現在可以明明白白的說

弟子規,就是垃圾。

不過,我也明白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追捧它。

因為這些追捧它的人,一輩子沒讀過什麼好東西。或者說的嚴謹些,讀過但沒有細思過。當然,還有一些是知道這是垃圾,還把垃圾當寶的。

讀弟子規,字字句句我只看到兩個字。

順從

順從父母,順從上級,順從一切他人要求你順從的人或者物。父母一定是對的,老師一定是對的,上級一定是對的。請問誰說父母一定是對的?誰說老師一定是對的?誰說上級一定是對的?

頭上發易斷,心中辮難除。

這就是我對那些追捧,傳頌弟子規的人的看法。

光看討論學習,弟子規是師之言便不可改,告訴你有餘力則學文,但三字經告訴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你,人不時時刻刻學習,便和畜生沒有什麼區別。而論語,則告訴你,知道知識還不夠,你還要溫故而知新,你還要知識與行動合而為一。

論做人,弟子規告訴你要這樣要那樣,基本就是小學生守則或者中學生守則級別的,參雜一些日常行為規範。但三字經說的是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光明正大無愧人前,恩澤後世。三字經其實內里還有「禮」這個隱含條件在內。誰高誰低一目了然。

光,明,正,大,四個字,夠大部分人琢磨一輩子了。

三字經還有一段話,我覺得可以放在這裡,給你們做閱讀練習題用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個人建議,讓你父母教孩子三字經或者千字文。

一次性解決問題。

因為一般人根本解不了三字經千字文,孩子學這兩本書必然會有疑問,問他奶奶回答不了,問你能回答,日子久了,他奶奶自然就沒有話語權了。

我家裡的藏書,最低等級的

是一套

中草藥圖鑑大全。

再高一級的是類似於如何閱讀一本書,富爸爸窮爸爸這種。

再高的,是烏合之眾,寬容,幼學瓊林這種

再高者,國富論,資本論等

再高者,道德經,孫子兵法,論語,西方的很少

此處刪一段話。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段話被舉報了zzmg

為人父母,天生就是孩子的擎天白玉柱,撐不起來一片天,就別生。


再更新一下。我不是說孩子從小不要受良好的影響,而是我認為不止是孩子,一個人他的一生受外界的影響力要遠大於理論。

古代官員哪個不是熟讀聖賢書,而真正為國為民佔多大比例呢?

而且你認為你的一句話給或者你父母的一句話給你帶來的巨大影響。那麼你是否忽略了前因後果,每天生長環境給你帶來的影響呢?話語僅僅是點題而已。

所以你們也不要急於舉例子反駁我,因為你們舉的例子只是一個瞬間,當你把整個情景自己回放一遍就不攻自破了。

______

更新一下,我的回答的基礎是人類是智慧生物,他會根據自己的經歷而積累的經驗不斷修正自己的三觀。為什麼古人都信奉糟粕思想,難倒僅僅是看書嗎?不是,是由國家由上至下樹立起來的,書本僅僅是總結傳承。更多的是當時的全社會對糟粕思想的認同導致的局面。

而目前來看,大家普遍對糟粕思想的認同度就不高。不論是教育,網路媒體宣揚的都是新思想。如果一個人僅僅因為小時候背的書而思想從一而終。那他無法融入社會,無法根據環境來改變自己。

其實,我更願意出現小時候讀的書能影響一個人一生並不受外界改變的現象多多出現。因為那樣只要從現在開始,小孩都看正確的書,社會從這一刻就立竿見影的變好了,那樣多好。

不過現實就如同問題一樣,一方面媽媽希望孩子從小能受到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孩子卻從小就看到媽媽和姥姥奶奶的矛盾衝突。他會如何選擇呢?告誡他要做好事的人卻日復一日做些與書本相反的事情。他最終成長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還是比較認同言傳身教。光看光說光背沒有實際例子來得有用。

__________

原答案:

其實根本就沒啥毒害的。

真正對孩子產生影響的還是周圍環境對他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家庭成員處理事情的方法會潛移默化的教育孩子。

家庭成員對事情的處理方法等於現場教學,比你教他枯燥不易懂的文章效果顯著得多。

所以不管被啥我認為都無所謂,就是鍛煉個記憶力。沒必要上綱上線,鬧家庭矛盾。


嘿嘿,這事還是比較有意思的。

我本科中文,研究生學的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還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所以吧,《弟子規》我到底讓不讓我兒子背,還是比較糾結的。

按照理說,《弟子規》是講「規矩」的,我作為學了道德哲學的「書獃子」,按道理說是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地讓孩子背些內容的。

但我為什麼又猶豫不讓娃背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不美

不美的詩詞,多少有一些情緒存在其中,就算體驗不到美感,但體驗到「人本的情緒」是沒有問題的。

關鍵《弟子規》里沒有美感,也沒有人性中的情緒。

但是,這事其實對我來說不難解決,因為我兒子在幼兒園學背《弟子規》。

既然幼兒園幫我教我覺得有些糾結的東西,那就好辦了,在家裡我就不讓他背那個了唄。

在家裡,我讓娃背《千字文》《聲律啟蒙》;

七歲開始背我摘抄的部分「四書」「五經」「唐詩」「宋詞」之中我感覺他那麼大的情感和思想能夠有所體驗和觸動的部分內容。

這不就OK了?

本來我是想現在教娃背《小兒垂釣》的,就是那個——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也很好玩的一首小詩嘛~結果爭取我爹的意見,我爹這個從小逼我背不少詩詞的老頭兒,竟然說:「你讓他背這個太早了吧」……「太早了吧」……「早了吧」…………

呃,不是您在我小學的時候讓我背《琵琶行》的教育思想了?

傷心了,帶娃編小兒歌玩去了……


隔代育兒的問題很常見。

而隔代育兒出現的問題不僅僅在於題主描述的這個。

前段時間,朋友叮叮來找我抱怨,每次下班回家,為孩子準備好營養豐富的飯菜。結果孩子總是吃上幾口就說飽了,她知道一定是婆婆又偷偷給孩子買零食了。

她和婆婆強調過很多次,不要給孩子買零食,但老人嘴上答應了,背地裡卻根本不聽。

最讓她崩潰的是,最近孩子還開始撒謊了,明明垃圾桶里還留著零食的包裝袋,孩子卻說:「媽媽,我今天沒有吃零食。」

跟婆婆多次溝通都沒什麼效果,老人依然自顧自地堅持自己的方式,孩子因此養成了很多壞習慣。

叮叮心裡打著小算盤,婆婆不好溝通,那換自己親媽總可以吧?

沒想到,姥姥帶娃也是各種讓人不滿意,母女兩人在帶娃理念上簡直天差地別。特別是姥姥堅持的一些「獨家經驗」,她明確指出是陋習,比如:

尿不濕不透氣要把尿;

用奶水洗臉寶寶皮膚好;

要用布帶捆住雙腿,以後不長羅圈腿......

為了嚴格把控帶娃質量,叮叮特意制定了一系列帶娃攻略,讓姥姥按照她的科學方法好好餵養。

最終她對我長嘆一聲:「跟老人育兒理念不同,真是太愁人了。家裡全亂套了!」

一、衝突的根源,在於家庭沒有明確的第一責任人

在老人帶孩子的家庭里,我們經常會看到類似叮叮這樣的衝突,比如:

媽媽不讓孩子亂吃東西,但老人慣著孩子吃零食;

媽媽希望孩子先寫作業,但老人允許孩子看電視;

媽媽認為孩子犯錯要罰,但老人縱容孩子無理取鬧等。

其實,這些衝突的背後,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你的家中沒有明確的第一責任人。

面對叮叮的煩惱,我告訴她:你們家裡只能有一個權威的聲音,就是明確的第一責任人。這個人是直接對孩子所有的發展問題負責的。否則如果大人的觀念產生分歧,孩子就會不知如何是好。

比如:

「媽媽說了不讓吃糖,可是奶奶總給我吃,到底糖能吃還是不能吃?」

「爸爸說被人欺負了,就要還手。可是媽媽說,打人的小朋友不好,我到底該怎麼辦?」

叮叮聽得點頭如搗蒜,馬上虛心求教:「那我該怎麼做呢?你教我幾招唄?」

二、小tips巧妙化解育兒衝突

1、明確第一責任人,統一話語權

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要解決核心矛盾,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明確第一責任人。

教育專家蘭海老師在《放學後》節目中也明確指出:隔代育兒里,最重要的就是統一話語權,明確第一責任人。而且這個責任人要相對穩定,不能經常換人。

第一責任人最好由媽媽來擔任,因為無論對孩子的心理發育還是家庭關係來說,媽媽都再合適不過了。其次是爸爸,家裡的其他成員都只是在幫助你們。

在孩子成長的最初幾年,應盡量讓孩子生活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並且有比較固定的撫養人照看,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穩定的環境和責任人,會讓孩子有安全感,是孩子將來建立自尊、自信、敢於與人交往的基礎。

其實每個人的教育方法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們只要遵循一個原則:家裡只能有一個權威的聲音。這樣很多育兒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啦。

2、小事不必苛求,大事溫柔堅持

首先呢,我們要有一個認識,就是不必萬事都去追求完美。有時做出適當的退讓,會讓隔代教養的矛盾減少一大半。

比如,老人飯後立即給孩子吃了水果而不是隔了半小時以上,你不讓孩子吃糖果而老人真的就笑眯眯地從兜里摸出一顆,此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有時對完美的苛求,不僅會傷害家庭中本就敏感的關係,更會傷害孩子的成長。

當然同時我們也要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在重要的撫養問題上,還是以媽媽的意見為主,媽媽和爸爸是孩子主要照料、教養的責任人。

所以當關鍵育兒問題上出現分歧的時候,媽媽還是應該溫柔堅持自己的原則,比如1歲內孩子要不要加鹽的問題。

溫柔堅持自己的立場,也可以將一些情緒風暴化解於無形之中。

3、靠譜的娃爸很重要!

在婆婆幫忙帶娃的家庭中,爸爸所起的調解作用非常大。「婆媳關係」再加上「育兒衝突」,很容易讓家裡硝煙四起。

這個時候爸爸千萬不能做「和稀泥的」和「甩手掌柜」,而是要堅定地站在媽媽一邊。

一方面因為媽媽是孩子的主要撫養人,對孩子的撫養擁有「話事權」,另一方面通常媽媽會主動學習更科學、更與時俱進的育兒知識。

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很多爸爸都不會正確處理婆媳矛盾。比如叮叮家,每次她跟婆婆產生分歧的時候,老公都會說:「再不對也是我媽,你讓多讓著點。」

然而,這句話從來就沒有一次管用過。當他第一次說這句話時,叮叮忍了,然後發生矛盾他還是這句話,就已經超越了叮叮的忍耐極限。她覺得特別委屈,不僅婆媳關係沒有得到緩解,夫妻關係也因此受到影響。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奶爸中的模範,我們小區的樂樂爸。

他在百忙之中用心研究各種育兒方法,還懂得手足口、發燒、輪狀等疾病在家護理的訣竅。通常他會和妻子商量孩子的養育問題,形成統一意見以後,由他傳達給全家(主要是婆婆)。

我問:「你們帶孩子,你媽媽跟太太會吵嗎?」

他說:「不吵,我家我說了算。我說方法,她們執行就好,一般我老婆堅決執行,我媽雖然糾結也會妥協。」

「那你不是很辛苦?」

「幹啥不辛苦啊?累點對孩子好也值得。我一放手,我媽和媳婦肯定吵架,孩子也委屈,更頭疼。」

叮叮聽了這個故事,不禁感慨道:「靠譜的爸爸太重要了!要是當時老公能有這個覺悟,我跟婆婆也不至於為孩子的問題吵到頭疼了。」

我安慰她說:其實你換個角度想啊,不管你媽媽還是婆婆,有人幫你帶孩子,就已經很幸福了。好多媽媽都是自己帶娃呢,那才是叫天天不應!

三、有一種幸福叫老人帶孩子

1、媽媽的自由是老人給的

前幾天叮叮媽老家有事,叮叮爽快地讓她回去多住些日子,休息一下。

沒過多久,她就開始跟我哀嘆,一個人帶娃簡直度日如年!

早晨想睡個懶覺,誰知娃精神特好,一睜眼就翻爬滾打,怕掉下床她只好起來陪玩;

想做個輔食,離開半步娃就哭著找她,就連中午自己想吃口飯,也只能抱著娃泡了碗速食麵;

午睡娃又開始鬧覺,明明已經合上眼,可就是哇哇哭喊不停歇,只好放進嬰兒車裡搖......

即使老公一回來就積極帶娃,可她已經累得腰酸背疼,困得不行了。

孩子睡著了,叮叮以為可以喘一口氣,回頭卻看到家裡一片狼藉等待收拾。

原來姥姥一個人帶娃度過的是這樣的時光,她做家務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可從來沒聽見姥姥抱怨過一句,她總笑著說:「你們賺錢辛苦的,我除了帶好娃也沒啥大用。」

那姥姥的辛苦呢?

叮叮心一酸,落淚了。

她總是覺得,自己出了月子就開始練產後瑜伽、迅速恢復身材,比別的媽媽都精神煥發,是件特別自豪的事。原來她沒熬過的夜,沒受過帶娃的苦和累,都是姥姥一個人在默默地支撐。

作家蘇心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姥姥就是那個替她負重的人。

2、老人幫你不是義務,是出於愛

之前看過一個「超人奶奶」的新聞,讓人特別感慨。

64歲的郭阿姨一年到頭三地跑:寒暑假在杭州帶孫子,九十月份回山東割玉米、種小麥,其餘時間在江蘇帶外孫。

一年都沒個休息,但她樂在其中,她說:「哪裡需要去哪裡,雖然辛苦,但能幫襯孩子就值得。」

多麼樸素的話語,只是因為我願意。

老人幫忙帶孩子看似很平常,但他們的付出卻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只好放棄工作,扔掉夢想,「困於」家庭。

3、老人帶娃是孩子溫馨的童年回憶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個在奶奶家或姥姥家度過的快樂童年。記得小時候,姥姥帶我和表姐弟摘西紅柿、種韭菜,去河溝里網魚,還有吃榆錢飯,槐花飯,野菜糰子……那些美味和經歷一直刻印在我記憶里,每當想起,內心都覺得溫暖和美好。

從小跟著姥姥長大的倪萍,在姥姥90多歲去世後,寫下了《姥姥語錄》。雖然姥姥不識幾個大字,但在倪萍心裡,她就是自己的人生導師。「靠山山倒,靠人人老;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

每當生活中遇到什麼過不去的坎兒,都是姥姥這些平實又富有哲理的話激勵著她,讓她豁然開朗,踏實又富足。

十年就是一代。在隔代育兒中,老一輩和孫輩之間隔了至少五十年。要求相差如此多代的老人按照最新興科學的方法照料孫輩,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做晚輩的應該更多溝通、理解和體諒。

蘭海老師曾說過:隔代教育的美好來自於人生體驗的相互交融,晚飯後,燈光下,兒孫圍繞,聽老人家講他們的故事。這才是隔代教育最溫暖的部分。


你想多了。

你的孩子不會因為學了幾個月的鋼琴就能變朗朗。

也不會因為學了幾個月籃球就變姚明。

也不會因為學了幾個月的數學就變陳景潤。

也不會因為看了三言二拍紅樓夢金瓶梅就變色狼。

也不會因為背了幾首唐詩宋詞就變李白杜甫。

所以,也不會因為背了一篇弟子規就怎麼怎麼樣了。

不要太焦慮,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要以為老鼠生的兒能變老虎。


你讓我想起了孩子1歲第一次發燒,我們都嚇壞了,婆婆要給她腦門貼退熱貼退燒,我不讓,非得強調貼腦門不管用,要貼後脖子,大腿根!(婆婆是農村不識字老太太 ,我是學醫藥的)後來發現還是貼了,我就特別生氣,還當面提出了,還和老公吵了架。(我就是覺得婆婆不信任我,老公也不站我這邊)現在孩子1歲半,我想起這件事,覺得自己完全沒必要!老人覺得這樣好,且對孩子沒有傷害,我不就是損失了一貼退熱貼的幾塊錢而已嘛……

題主太焦慮了!

弟子規是糟粕,我們都知道,但他也沒有教人作惡。

孩子能讓想好好教育的老人帶是福氣(雖然你可能覺得教弟子規不是好教育,但是老人本心是想孩子學好)。這比給孩子看快手 火山小視頻的老人強多了。

孩子還小,他的三觀不是背一本書形成的,大多來自家長的言傳身教。所以,多陪陪孩子,幫他見識更廣博的世界才是重要。至於背了本弟子規,背就背吧。


《弟子規》三觀挺正的啊,雖然有一些事情不合時宜了,我覺得日常生活沒有這些規矩小朋友自然不會去做,裡面很多道理淺顯易懂,也都是正確道理,儒家君子修行一輩子也就修個溫良恭儉讓,不至於成為毒害吧...

1、入則孝一章應該是封建糟粕比較多的,要求對父母態度恭敬,晨昏定省,不過這些規矩我覺得日常生活沒要求孩子並不會學,孩子學的還是態度,這裡教導的對父母的態度還是正確的,愛惜身體,孝敬父母,而且也不是愚孝,裡面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這句說父母有錯,孩子也不是愚孝的,要勸諫,但是要注意態度與方式。後面說父母生病與喪事子女的態度,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我覺得文字比較誇張一些,但是一是這只是一種態度,不是教條,二是小朋友還小,以後真到父母疾病死亡時他已經長大了,自然有自己的判斷了。當然態度上,我覺得大家肯定是希望孩子好好照顧病重的自己,為自己的死亡傷心的.....

2、出則弟這一章節,幾乎就沒有糟粕了。有些經驗還特別有意義,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教導孩子不要太看重財物,不要爭一時話語之快。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叫長輩上級別直接叫名字,見面要打招呼,這些規矩,如果家裡不是大富大貴之輩,還真是有用的....

3、第三章「謹」,簡直超好好嗎,言語簡單的教孩子一些基本道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早睡早起,注意衛生。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勤儉節約,嚴於律己。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注意儀態。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行事謹慎。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行事光明磊落。

4、此後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幾個章節,如果真能被洗腦,真的做到,題主絕對是家門有幸。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賢思齊。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重視德行。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賢人遠小人。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用心讀書。後面這幾部分跟前面一樣,文字簡短,所以肯定是要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操作性的指引。

所以我覺得整篇《弟子規》看來,如果真能被洗腦,洗出來的也是一個尊敬父母師長,友愛兄弟同學,重義輕財,行事端正,修德修文之人,實在到不了毒害的地步。


我家寶寶剛上一年級,學校要求人手一本《弟子規》,作為每天的閱讀課程,每天必須背會一小段,我一開始也有些擔心,但直到有一次寶寶怒懟了我,我就徹底放心了。

我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寶寶在玩,

我說:「寶寶,給爸爸把水杯拿過來。」

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說:「父母命,行勿懶。」

寶寶:「你都那麼胖了,也不運動運動,你 才是懶。」

經過這件事,我就徹底放心了,她只是把背《弟子規》當成一個任務而已,真正影響她行為模式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啊。

————————————————————————

更新一下,寶寶對背誦《弟子規》這件事的態度,讓我更加放心,她不會受到什麼影響了。這張圖說明一切,哈哈。

寶寶有些字,老是念錯,然後她就想了個辦法,把容易錯的字,用熟悉的,讀音一樣的字來替換。「見」替代的是「漸」,「醒」替換的是「省」。用這個辦法以後,就不會念錯了。還很得意的向我炫耀這個辦法好,唉,我是該誇她呢,還是該揍她呢?


上次買道德經人家送了一本小書弟子規,以前沒讀過,不過我我看的時候覺得還不錯,有些東西確實值得學習,現在好多人好高騖遠,非高逼格如&《易經》不學,其實沒必要,人要踏實一步一個腳印。

《弟子規》中有些行為規則還是不錯的,這裡撿一些易懂沒有歧義的說說:

出必告,反必面。

是說出門告訴一聲,回來也要會個面,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樣做是為了安全,出門告訴父母去哪了(此處未必是父母,也可以是親朋等等),為的是萬一出事該去哪裡尋找,回來也說一聲就有始有終,父母也不必擔心了。

事雖小,勿擅為。

事情雖然小,但是最好不要獨斷,尤其是年紀小判斷能力差,所以和父母商量還是比較正確的選擇。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對待別人的父母兄弟,要像對待自己父母兄弟一樣恭敬,這樣會給別人就一邊的印象。

衣貴潔,不貴華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別人問是誰,報姓名即可,最好別用"是我呀""猜猜我是誰",很可能被當做騙子。

算了,不寫了,怎麼看弟子規寫的都算是合情合理的語句,怎麼在高贊那裡成了垃圾了,唉,莫非有什麼偏見?

應了裡邊一句

任己見,昧理真。


建議題主先看看孩子都學了哪幾句,避免出現以下對話:

孩子:媽媽媽媽,我今天學了幾句《弟子規》

題主:孩子你可千萬不要背啊,那全是糟粕啊。

孩子:可我覺著有些有道理啊。

題主:千萬不要信,那些糟粕會給你洗腦,讓你變成小奴隸的。

孩子:媽媽,我今天學的是「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輒凈手。」

題主:我不聽我不聽,都是糟粕。你千萬別背,別信,一信就被洗腦變小奴隸了。

孩子:好吧,媽媽。我記著了。

孩子:我剛剛去完廁所,記得《弟子規》里說便溺後要洗手。我怕一洗手就被《弟子規》洗腦變小奴才,就沒洗,手上殘留液體只好先刮你茶杯里了…表揚我!

————————分割線—————————

弟子規里有糟粕,但絕不是通篇糟粕。這兩年被趕著罵,看起來是因為教人愚孝嘗葯,其實更多的是因為擋住了資本的坑和消費主義的井吧。

連小朋友都知道「衣貴潔,不貴華」「食適可,勿過則」,商家們還怎麼忽悠孩子他媽每逢佳節買買買?連小朋友都知道「飲酒醉,最為丑",老闆們還怎麼忽悠孩子他爸為事業搞酒文化喝喝喝?連小朋友們都知道「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公眾號們還怎麼拿"富人思維"「窮人劣根」去勸年輕人認同階層固化,堅信「窮親老友皆禍害,不如專心當韭菜」。


這個問題怎麼看怎麼像「你覺得你媽在毒害你小孩」......

別說弟子規了,三字經、千字文、出師表、勸學、唐詩30首(我想寫300首,但沒背那麼多)我都會背,而且從小背到大,難不成我就化身封建社會的衛道士了嗎?

這種提問就是「上綱上線」習慣了,不把小事搞成大事,把簡單事搞成複雜事就體現不出自己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老師罰站孩子,孩子自尊會受傷,會產生心理陰影;

奶奶多喂幾塊肉給孩子,會導致孩子各項指標不正常,會造成機體損傷,胖了還會被同齡人嘲笑,產生心理陰影;

爸爸忙晚上不能按時回家給孩子講枕邊故事,會導致孩子從小缺乏父愛,產生心理陰影;

孩子搗亂被打兩下,屬於父母教育方式粗暴,不僅沒有效果還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媽媽偷教孩子背弟子規,會毒害孩子的思想,產生心理陰影.....

對比你的境界,社會文明程度還是太過落後,成長之路必然是一堆心理陰影等著孩子,所以本著對孩子心理健康負責的精神,在沒成功改造社會的前提下,一定要憋住不生。

如果非要生也可以,請務必從第一聲啼哭開始就進行科學養殖。

哭聲聲調高了不行,內臟會產生高頻共振,造成孩子心理陰影。

哭聲聲調低了也不行,說明孩子膽小怯懦,以後在社會競爭中容易產生心理陰影;

不哭也不行,不會抒發情感,憋著會造成心理陰影(以下簡稱「有陰影」);

說話早了不行,言多必失,有陰影

說話晚了不行,太過內向,有陰影

走路早了不行,骨骼發育不好,有陰影

走路晚了不行,不適應地球引力,有陰影

......

成長過程還尤其要注意隔絕各類親戚、朋友、保姆,父母、老師、小朋友。不然...

親戚來抱,交叉感染

父母來教,思想落後

保姆來帶,農民思維

老師教育,傷害自尊

朋友交際,相互比較

國際交流,容易跑偏

特別是其他小朋友和家長務必要做絕對隔離:

熊孩子,欺負我,有陰影

慫孩子,不友愛,有陰影

學習好,我自卑,有陰影

學習不好,易學壞,有陰影

除此以外你還必須謹記「十不能」:

國內奶粉不能喝,農村保姆不能請,貧親窮友不能交,爺爺給錢不能要,奶奶做飯不能吃,衣服薄厚都不能穿,老師不能罵,父母不能打,補習不能上,學習不能差。

難道世界上就沒個「完人」能教孩子了嗎?有啊!您呀!

所以,建議您一定要時刻為孩子站好崗、把好門!

耳朵一定要堵好,眼睛一定要遮嚴,嘴巴務必封起來,鼻子最好加個塞...

非你的懷抱不進,非你的觀點不學,非你的理論不聽,非你的命令不執行,不然太容易學些糟粕,變成人渣。

坐等二十年後您再來提問「我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為何他一事無成還恨我?」

您孩子估計也會恐慌「發現我媽媽偷偷教孩子西方哲學怎麼辦?」


我以前只背過三字經,特地去看了一下弟子規,除了孝悌那一部分有幾句有點過分,其他的都是做人基本的禮貌啊。父母做錯了事情和顏悅色的規勸,兄弟之間要禮讓,不要直呼長輩名字,早上漱口刷牙,要珍惜時間之類的,我看的是百度出來的那本弟子規,可能和初版有什麼區別,但是,那本書那句話封建迷信糟粕了,指出來糾正一下我的三觀?


8月8日補充,

看了評論區,沒想到爭議很大。但我又可以認為沒有爭議。

批評者聚集在《弟子規》是糟粕,要為它定性。而我只討論了,在不能燒掉這本書的情況下,該怎麼去用它,乃至反駁對它的不合理應用。

我想,我與多數批評者其實並無衝突。

引用答案中的一句話「家庭教育中,重要的是操作,而非理念。」

———————————————————————————

補充一下,有人說我舉的四句是最噁心的,還是那句話,文本的解釋權才是關鍵。你可以這樣和孩子解釋:

父母呼,應勿緩——寶寶,爸爸媽媽叫你的時候,你要及時答應,讓爸爸媽媽知道你在哪裡,讓爸爸媽媽知道你聽到我們的聲音了。反過來,你叫爸爸媽媽的時候,爸爸媽媽不答應你,不回答你,你會著急嗎?拓展開去,如果學校里,老師和同學叫了你,你該怎麼辦呢?是的,你也應該及時答應,然後轉過去看著老師、同學,聽聽他們想和你說什麼。

父母教,須敬聽——小明,爸爸媽媽在教育你,和你講道理的時候,請站直,眼睛看著爸爸媽媽,好好聽,不許插嘴。認真請清楚爸爸媽媽在說什麼。如果你覺得爸爸媽媽說的不對,那麼可以等我們說完後你再說。如果連我們說什麼,你都不知道,那你怎麼能明白我們的意思?同樣,在你為自己辯解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認真聽,不打斷你的。在學校里,如果老師和你講道理,你也要認真記下來,覺得不對的,可以回家告訴爸爸媽媽。但你如果沒有認真聽的話,你就沒辦法告訴我們,老師說了什麼。你明白了嗎?

———————————————————————————

1、家庭教育中,誰更多陪伴孩子,誰就對他更有影響力。

2、背《弟子規》不是問題,誰掌握文本的解釋權才是關鍵。有空可以多和孩子交談、解釋。

順便說一下,《弟子規》並非都是糟粕,甚至大部分都值得讓孩子學習。隨便舉例四句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這放到如今的家庭教育中也是建立家庭規則,培養孩子生活習慣、傾聽和注意能力的金句。只是要有人為孩子講,並幫助他去做到而已。

3、家庭教育不是理念或者理論,而是腳踏實地的操作。相信您能實踐自己的想法。


你自己跟父母溝通不暢,三觀不合,貌合神離,關《弟子規》何事?

如果你跟你母親關係融洽,這種小問題就是說一句話的事兒。但你自己非要跟老媽較勁,非要跟她鬥爭,非要把她喜歡的東西視為糟粕,非要鄙視她,嫌棄她,你怎麼能指望你母親尊重你的意見?

最可悲的是你跟你母親還把孩子當做了發泄情緒的工具,試圖掌控孩子,把兩種對立的價值觀分別灌輸給孩子。在孩子身上見輸贏。說實話,《弟子規》那點兒糟粕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完全沒有你們兩代人用矛盾價值觀折磨孩子的影響大。而你也不過是拿孩子當借口,說白了就是想跟母親較勁。可是你跟母親較勁又有什麼用?你糾集一幫人把你親媽口誅筆伐一頓,她糾集一幫老人家再把你口誅筆伐一頓,最後分出輸贏又怎麼樣,你贏了又怎麼樣,這個家還是個家嗎?

我這個人交朋友往往看別人怎麼看問題,凡是總要分個是非對錯,總要定個輸贏的人,強調對立的,我大都敬而遠之。凡是能從不同事物看出共性,強調共性,強調統一的,我都願意結交。

古往今來的道德規範並沒有那麼大的出入,在這個時代,誰要是覺得背一本《弟子規》就能發揮多大作用(無論正負),那問題不在《弟子規》而在你自己!孩子從來不會從這些教條里真正學到什麼,他們只會從你身上學會如何鄙視自己的母親。


今天看了許多回答,才看出原來有些人不是講道理是秀優越感,是來矯情的。你不喜歡可以不教,既然都把弟子規定性了,別人再說什麼也沒用。張口垃圾閉口垃圾,還看不起人家落魄秀才,一群跟風黑,真把牙牙學語的小孩當神童了。

其他經典是很好,那就學唄,弟子規不讓教不就完了。這個問題就很沒意思,就很矯情

原答案

小學時候校長主打國學教育,每天課間都會放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論語甚至道德經,樓梯台階和牆壁貼的都是這些東西。弟子規每天聽每天看,大家耳濡目染幾乎都會背,也沒見荼毒哪個了。

最主要還是小學生囫圇吞棗背下去,其實根本不理解,自然也體會不到內涵。我是初中才明白弟子規講的到底是個什麼,但那會已經可以自己判斷對錯了,所以也不會受到什麼影響。裡面也有教小孩孝順、規矩的,挺好的呀,啟蒙書不就講個溫良恭儉讓嘛

不合時宜的東西自然要剔除,可以跟他認真分析講解,沒必要如臨大敵。不是很懂這種事有什麼好緊張的,心大可放寬些


稍稍更新下,評論關閉了,不想再做無謂的探討了。

本身就是打發時間才寫的,不明白為什麼國人動不動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這個要舍,那個該扔。這麼個全扔法,以後也不知道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到底還剩啥。

時代一直在發展,社會也在進步。很多東西過時了,再正常不過。但是不代表過時了就要整體扔了吧?修改過時的,保留有益的難道不好么?要麼是批判,不批判就是洗白。這兩極分化的隊伍,我都不站。

說到底,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看書,是領了什麼任務?還是為了鑒別這本書的好壞?最後貼上好或者壞的標籤?今天我朋友跟我講,存在即是合理。好的東西,我們要學,那不好的東西,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為了當我們言行的一面鏡子。檢視我們自身有沒有說過做過同樣的惡言惡行。

孩子學好不在一本書,學壞自然也不因一本書。最基本的是非善惡如果都無法分辨,看再多經典名著,你也只是個會移動的圖書存儲器罷了。

至此,不再更新。感謝!

*******************

突然就刷到這個題目。

然後一堆評論深惡痛絕的抨擊。

首先我沒覺得弟子規怎麼就該燒該封了啊,裡邊有一些尊敬師長,孝順父母,團結兄弟的內容,我覺得說的挺對的啊。

確實有些部分,跟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了,奴性引導也好,洗腦鼓吹也好,畢竟在以前那個時代,這些沒有錯啊。即使是在今天,孝順,友愛,尊敬,大方得體,這些依然也不過時吧,這個東西,在於做父母的怎麼去理解和引導吧?

另外我覺得很多東西沒有絕對的對錯,不該一巴掌就拍死了。凡事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見解。換作是我,孩子遇到《弟子規》,我肯定教,我還要把每句意思講給他聽,讓他自己知道哪些內容放在今天依然可取,哪些是當時那個時代的引導主流。

現在我們都講釋放個性,講究自我。孩子懂什麼,孩子確實不懂,但是做父母的可以教,可以引導。

中國的家庭,有很多禁忌話題。比如性,比如早戀,家長第一反應就是拍死,和諧,不許出現,也不教,孩子也不知道。但是終有一天,孩子會長大,他會在其他途徑接觸到這個從來聞所未聞的事情,那個時候就是充滿好奇和探索欲了。幸運的,可以遇到正確的引導,不幸的,失足泥潭也不是稀罕事。《弟子規》也一樣。

我的爸爸是個無神論者,沒什麼信仰,農業對口,一輩子只信共產黨。他特別愛看書,不管什麼類型,他都去接觸,比如聖經,比如手相八十八問,還有外國文學《靜靜的頓河》各種各樣的類型書籍等等等等。我爸常說,書沒有錯,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鍵在於你怎麼理解。

孩子是這個世界的觀察者,而不是代你觀察許可範圍內的合同工。凡事他都應該有知道和了解的權利,感受以及見解,而不是把你篩選後的世界展現給ta,把你的理解強加於他。父母只是守護者,不是主宰。

不好意思,啰里八嗦說的很遠說了很多,你們能懂意思就好。

ps:另外,有不同意見可以留言討論,但是請你文明點。身著戾氣的鍵盤俠,我不負責糾正你的三觀,你高興就好。


我看了其他回答,都在扯什麼《弟子規》封建糟粕,這是《弟子規》的問題嗎!!咱們先把《弟子規》合上,放一邊,可以嗎?

我們來聊兩句其他的,我就問你一句話:孩子是你自己帶,還是你媽幫你帶?

要是你自己帶孩子,我就不信你媽還能偷偷教孩子,怎麼個「偷偷」法兒,她「偷偷」得了嗎???!!!孩子你自個兒帶,別人別說「偷偷教」,你不想讓別人看到,別人也看不到你孩子啊!

來來來,你媽幫你帶孩子,既然是你媽幫忙帶孩子,想怎麼教就怎麼教,她難不成會想著把孩子教成壞人?還是說你媽把你教的有問題?你要說把你教的不好,咱沒話說。既然把你教的不好,你就能教好孩子?

這麼說吧,你自己帶孩子,你怎麼教,都行!

你要是交給老人帶孩子,老人教孩子讀什麼書,你就少嗶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