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管機構給你灌輸的課程優勢理念啥的,我報班前都會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報班的目的是什麼?
  2. 學完一個課程,預期是什麼?
  3. 我的預期是不是只有靠報班才能實現?

然後嘛,反正有試聽課,先蹭一節陪娃試聽一下,看下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否都有滿意的答覆,再決定要不要報班。

之前我去試聽的樂高課搭建的課程,老師的上課內容是,先了解生活中的一個場景,路燈壞了,燈泡非常地高,該用什麼辦法去到上面去維修呢?

然後就是介紹了一些簡單的物理結構,然後用樂高搭建一個長臂車模擬維修路燈的過程。

ok,蹭完課問自己

  1. 我報班的目的是什麼?

    答:好奇樂高課上點啥,所以來了解一下。

  2. 學完一個課程,預期是什麼?答:預期是能讓孩子感受到玩樂高的樂趣……太寬泛了是么,那麼具體一點,會用樂高搭建任何能想像出來的東西。
  3. 我的預期是不是只有靠報班才能實現?答:似乎不是,至少,我體驗的這個樂高搭建課程沒有超我預期的東西。

好了,報不報的,心裡有數了。

家長們可以自己去體驗一下,了解情況,然後對比自己的實際需求,你管他是真的學東西還是只是讓孩子玩呢?甚至,如果需求只是給自己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那又何樂不為呢。


放過孩子吧,4歲在幼兒園就夠折騰了,這種班還真指望孩子能學東西?

我家小孩5歲左右和魔怔了一樣,非要上培訓班,包括圍棋、架子鼓、舞蹈、彩泥、剪紙、跆拳道,除了跆拳道是家裡主動報名以外,其他的全都是他自己死乞白咧非要去,一問,不是為了玩,就是想去。後來,還是我各種威逼利誘下才減掉了彩泥和剪紙,再後來,他自己的新鮮勁過了,就只練跆拳道了。

現在......除了跆拳道,人家已經忘光了,是壓根不記得上過這個課那種。

所以,這東西還是看家長,我們家當時的宗旨是:明知道孩子上這個課沒啥意義,但如果孩子實在想去,讓他去玩一玩也行。畢竟這個年紀的小朋友玩的意義更大一些。


1、為什麼覺得玩和學東西是矛盾的?

2、首先,讓孩子覺得這就是玩,不要提出過多的要求和目標,只是讓孩子去享受就可以了。並且把這個思路傳遞給老師。如此,孩子能不抗拒樂高積木。

3、在不抗拒的基礎上,手指的精細動作、力量、想像力、觀察力等等會同步有所發展。

4、另外,家長期望四歲的孩子學到什麼?如果是基礎的各種心理能力的話,樂高也高、樂器也好、steam也好,都能讓孩子學到。但如果家長期待的是某項專門能力,甚至和未來的升學有關,那請去專項機構學習。

5、四歲這個年齡,無論想學什麼,切記要順應天性。以免在這麼早的年齡就讓孩子失去了對於學習的興趣,甚至充滿仇恨和恐懼。


讓孩子參加這些課程的目的,是這個問題指向的的答案。

如果父母出於讓孩子開心的目的,那麼孩子無論學了什麼,只要沒有特別奇怪的情緒反應或者身體傷害,而且還很高興,這個課程的目的就達到了。

如果在這個目的之下,孩子既不自願也不開心,那又何必繼續參加課程?

如果父母讓孩子上這個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一些東西——我有兩點疑義:

第一,4歲的孩子或者說10歲前的孩子都是感受性為主,過多強調知識的習得,並不見得能夠得到想要的知識儲備目的。

第二,如果是給孩子比較多的感受或邏輯空間體驗,樂高積木是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給予孩子這些。但是這些給予是無法量化的。

因為孩子是潛意識為主,很難描述也很難清楚地表達獲得的,只能在長久日常生活里慢慢體現出來。

第三,送孩子上樂高課程的目的,到底是成全孩子的興趣,還是想孩子學習知識?我總覺得知識並不見得要被量化。

而保護孩子的熱情和興趣是最重要的!

興趣班,一定是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孩子願意為這個興趣長期堅持,才能稱為「興趣班」。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學肯定能學到 但看家長的期望是什麼

教師的教學方式是靈活的還是刻板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