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富有的1%,占据了全国40%的财富。

而80%的低收入人口,只占据社会总财富的10%,有40%的人口,遇到突发情况,连400美元都拿不出来。

表面上看,美国是一个强大的整体。

但实际上,美国是300万奴隶主阶层,6000万自由人阶层和2.5亿奴隶阶层组成的。

所以,如果隔壁十几亿自由人过好了,你让美国的奴隶主怎么统治国家?


当人有了偏见,说再多也没用。成绩一直不如你的隔壁张三考得比你好,你会关心他的努力吗?不,你认为他极有可能是作弊,然后总用他作弊了的眼光看他,直到人家四五次反复打脸后,你才被迫承认,人家比你强。


加州学派 源自剑桥大学与哈佛大学中研究中国经济史为主的新兴学派 对欧洲中心论和英国模式提出了学术挑战

对于特朗普之流,最近挑起的抹黑中国的行动,我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文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特朗普的抹黑中国的行为完全是一种特朗普的阳谋,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近40年的大崛起,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原有秩序,以欧美利益为唯一中心的原有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彻底的变革。【已经发表的文字 参考如下如果全球大萧条,中国可能独善其身吗? - 知乎 如果全球大萧条,中国可能独善其身吗?特朗普的阳谋,就是用美国政府的不作为,引爆了新冠病毒大危机,而后用美元荒,捆绑欧洲各国在美国与美元的战车上。这些美国的蓝方小伙伴是,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澳大利亚联储、巴西央行、丹麦央行、韩国央行、墨西哥央行、挪威央行、纽西兰央行、新加坡货币当局、瑞典央行。注意,沙特、科威特、科特尔等石油输出国,南非、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印度、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中国央行,被蓝方排除在外。德国、法国、西班牙、义大利、希腊等欧洲国家央行,身份特殊,不在美联储的美元货币互换的行列。美联储与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进行了总值2060亿美元货币互换 _ 东方财富网 美联储与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进行了总值2060亿美元货币互换 _ 东方财富网

缓解美元荒,美联储会不会再扩大「朋友圈」?_凤凰网财经_凤凰网 缓解美元荒,美联储会不会再扩大「朋友圈」?

今年3月,为了应对市场巨震引发的美元荒。美联储宣布与5大央行将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定价调降25个基点,后又宣布提高与这5大央行的货币互换频率,这5家央行分别为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瑞士央行。此外,美联储后来又新增9家协议央行:澳大利亚联储、巴西央行、丹麦央行、韩国央行、墨西哥央行、挪威央行、纽西兰央行、新加坡货币当局、瑞典央行。美联储与其他央行的互换机制建立于金融危机时期。2007年底,美联储推出了中央银行流动性互换。目前,美联储与加拿大央行、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这五大央行达成长期协议,允许它们在金融机构面临压力时提高美元流动性。深入剖析特朗普的阳谋 美联储疯狂印钞转嫁危机 瑞士央行损失2775亿 14美国同盟国货币互换协议 - 知乎 无心道人无耻之徒:深入剖析特朗普的阳谋 美联储疯狂印钞转嫁危机 瑞士央行损失2775亿 14美国同盟国货币互换协议负油价与世界石油体系崩溃的政治后果 加剧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地的政治动荡社会冲突 世界孵化出更多黑天鹅 - 知乎 无心道人无耻之徒:负油价与世界石油体系崩溃的政治后果 加剧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地的政治动荡社会冲突 世界孵化出更多黑天鹅特朗普阻扰、打击中国崛起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美国推卸责任 找替罪羊 美密苏里州起诉中国 - 知乎 无心道人无耻之徒:特朗普阻扰、打击中国崛起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美国推卸责任 找替罪羊 美密苏里州起诉中国决定未来百年之世界格局 蓝方与红方的博弈战 特朗普的阳谋与阴谋 无限量宽松与3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 - 知乎 无心道人无耻之徒:决定未来百年之世界格局 蓝方与红方的博弈战 特朗普的阳谋与阴谋 无限量宽松与3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特朗普制造美元荒抹黑中国 为挽救美国经济可能的崩溃争取时间空间 是压制中华文明复兴、赤裸裸的阳谋! - 知乎 无心道人无耻之徒:特朗普制造美元荒抹黑中国 为挽救美国经济可能的崩溃争取时间空间 是压制中华文明复兴、赤裸裸的阳谋!特朗普阳谋最终目标 废除现行美元国际体制 美国政府直接入场接管经济 打造以美国制造业为核心的金美元 - 知乎 无心道人无耻之徒:特朗普阳谋最终目标 废除现行美元国际体制 美国政府直接入场接管经济 打造以美国制造业为核心的金美元特朗普阳谋实施中 人为美元荒 无限量宽松 美V型反转 同盟国货币互换 精准打击中东石油与新兴经济体 - 知乎 无心道人无耻之徒:特朗普阳谋实施中 人为美元荒 无限量宽松 美V型反转 同盟国货币互换 精准打击中东石油与新兴经济体

美国与14国央行货币互换体制 构架未来金美元战略 美联储与美政府 既是华尔街救星 也必毁当今美元信用 - 知乎 无心道人无耻之徒:美国与14国央行货币互换体制 构架未来金美元战略 美联储与美政府 既是华尔街救星 也必毁当今美元信用

特朗普阳谋的目标 逆全球化 重夺美制造业第一 美从制造业天堂到金融帝国 中国制造业10年超美国为第一 - 知乎 无心道人无耻之徒:特朗普阳谋的目标 逆全球化 重夺美制造业第一 美从制造业天堂到金融帝国 中国制造业10年超美国为第一欧美利益为唯一中心的原有世界秩序,起源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及美国苏联之间的冷战,等等一系列的欧洲与国际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战争的角逐。最终表现为1990年以来,美国的独霸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以及美元、美联储与华尔街金融市场对整个世界秩序的具体的、现实的指挥模式。中国的21世纪的崛起,表面上是源自1990年以后中国融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其后果就是中国经济体系成为了欧美经济体系严重依赖的力量。可以说1990年以后中国累计数十亿劳动人口的辛苦劳动,为欧美的制造业与普通的欧美消费者提供了巨量的商品,享受到低成本、高性能的现代商品的福利。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血汗,贡献了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的繁荣。从全球经济历史发展的历程而言,1990年以后,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现象,乃是「13世纪世界体系」的经济逻辑演化的必然结果。在18世纪之前,世界自始至终都处于一个体系之中,而在1400-1800年期间,已经存在著一个具有全球分工和国际协作功能的世界体系,亚洲(尤其是中国)是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当时的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著巨大的顺差,吸收了大约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这说明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上有著最大的生产力。正因为如此,18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和东方的衰落并不是基于一个长期的历史趋势,而是由世界经济的康德拉捷夫周期的B阶段引起的,是整个世界经济本身的结构与运动所产生的全球性、地区性与部门性后果。这就是加州学派的重要的研究结论。因此,对于特朗普之流与方方之流的遥相呼应,从人类个体的贪婪本能与业力的宿命而言,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中国的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彻底改变,不可能被特朗普之流与方方之流阻挡的,但是为了防止特朗普之流与方方之流的狗急跳墙,中国加强自己的核威慑力量显得十分紧迫,这就是环球时报提出增加中国核武库数量的原因。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英国通过城市工厂工业化的工业革命走向了现代化。而王国斌的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道路并非是朝著唯一的欧洲方向发展的。

李伯重的研究同样表明, 中国江南地区在20 世纪80 年代后通过发展乡村工厂工业化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充分证明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完全可以不同于英国模式。在这里, 人类历史发展道路体现了多元化。中国的再次崛起,乃是人类历史的必然。这就是加州学派20年来的学术研究,最有价值的结论。-----------------------------------------挑战「欧洲中心论」加州学派在反对「欧洲中心论」的前提下, 提出了「中国中心论」或「多中心论」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 年, 亚洲, 尤其是中国居于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欧洲是在19 世纪搭上亚洲经济发展的列车才幸运地发展起来, 并最终超越亚洲,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彭慕兰认为, 1800 年以前, 世界是多元的;只是到了19 世纪, 中国与欧洲才在发展道路上发生分流。欧洲在工业化充分发展之后, 方在世界上占据著具有实际意义的中心地位 。这些研究成果明确了前近代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或中心之一, 从而挑战著「 欧洲中心论」 。--------------------------------------

挑战英国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意义

英国通过城市工厂工业化的工业革命走向了现代化。而王国斌的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道路并非是朝著唯一的欧洲方向发展的。李伯重的研究同样表明, 中国江南地区在20 世纪80 年代后通过发展乡村工厂工业化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充分证明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完全可以不同于英国模式。在这里, 人类历史发展道路体现了多元化。李伯重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英国城市工业化发展道路不适合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原始工业化或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更准确地说是乡村工业化, 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力。20 世纪50 年代, 尤其是80 年代以来, 拥有发达的农村工业即乡镇工业是江南地区农村经济的最大特点之一。与城市工业化不同, 它广泛分布于农村地区和小市镇。这些乡镇工业一般规模较小, 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 大多以轻工业为主。这些特点都与清代江南许多地区工业超过农业、农村人口更多地依靠农村工业为生的情况相同或相似。可见, 江南地区的「过去」仍然存在于「现在」之中, 历史仍然在延续。加州学派肯定当代中国江南地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实质上就否定了英国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普遍意义。 [2]-------------------------------------------------(1)中西发展道路歧异的交互比较

加州学派认为, 过去欧洲人把欧洲与其以外的地方进行的比较实际上是提出了错误的问题。因此, 对问题的解释也就必然是错误的。其原因在于, 他们囿于19 世纪的「欧洲中心论」 , 以英国或欧洲为参照系来观察中国, 把欧洲经济社会的变迁看成是常态。其所探讨的问题就必然是为什么欧洲以外的世界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而不是相反。因此, 问题就转化为在欧洲以外的世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而不是本著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讨到底发生了什么。

因此, 加州学派又以中国为参照系来观察英国或欧洲。两种比较方法结合运用, 称之为交互比较研究法或双向比较研究法。这是加州学派的创新。他们对18 世纪以来欧洲和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研究。彭慕兰认为, 欧洲与中国的共同之处, 18 世纪多于19 世纪和20 世纪。18 世纪世界上存在著多个核心区域, 其中包括江南地区、英国、荷兰、印度的古吉拉特, 它们都具有向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经济条件和经济特征。为什么英国随后发生了那样极端的经济变迁, 而在旧世界的其他地方没有发生?王和彭并不否认对英国经济崛起的技术创新(工业革命)和能源创新(煤矿)的传统解释, 但他们力图找到英国经济崛起或中国经济发展按部就班的其它原因。王国斌更加强调变动中的欧洲经济政治所出现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对传统经济所发挥的解放性作用。而彭慕兰更加关注欧洲之外的因素, 即他所谓的「全球性关联」 。其中最重要的是, 英国开拓了美洲新市场, 使英国参加到全新的世界贸易体系, 并给英国提供新的能源供给。而这些因素在19 世纪以来的中国经济社会中未能找到。这种比较研究超越了传统上在技术方面对李约瑟之谜的探讨, 而将中西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岐异的研究提升到世界范畴和非技术层面。----------------------------------------------传统经济史研究大多以历史朝代为分界点, 人为地把连续发展的经济史割裂为断代经济史, 从而导致仅仅著眼于某一阶段或周期的研究局促。经济史是研究经济发展过程的科学, 理应更多地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探究社会生产力的长期发展变化, 探寻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与内在动因。显然, 断代经济史无法完整地完成这一使命。加州学派突破了这种局限和弊病, 通过向前或向后延伸研究时段, 推动短时段的断代经济史研究转向横亘若干朝代的长时段经济史研究。黄宗智对长江三角洲的考察跨越了明清两代, 甚至上溯到宋代, 下限则延伸到改革后的20 世纪80 年代。王国斌和彭慕兰的研究也都是这样。此外, 加州学派的经济史研究还具有有回顾性分析与前瞻性分析相结合, 从单一经济史研究转向整体经济社会史研究等特点。黄宗智选取华北地区、江南地区与英国进行三方交互比较(两两比较), 彭慕兰主要进行江南地区与英国、其他经济先进地区的比较。他们认为, 作为一个经济整体, 中国与欧洲均内部范围广泛, 且区域发展差异巨大, 笼统涵盖式的比较不能有效揭示经济发展道路歧异的本质。比如, 明清时期, 乃至现代, 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江南地区, 正如欧洲其他地区在19 世纪远远落后于英国一样。因此, 比较研究的视角必须从整体经济转向特定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之间的可比性及这种比较所能显示的积极意义, 是加州学派选取特定区域的主要标准。彭慕兰和黄宗智独具慧眼地分别选取18 世纪中国、欧洲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英国进行比较。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 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影响著整体经济的发展:欧洲的发展由英国带动, 而中国的不发展在于江南地区落入了内卷化的陷阱(黄宗智), 或外围地区人口增长所形成的工业替代导致斯密型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彭慕兰)。基于此, 经济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 对当代中国江南地区乡村工业化发展前景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判断, 进而影响到政府对这种发展所采取的政策。

---------------------------------------------生产力研究在这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李伯重。他一直致力于明清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尤其在生产力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明清江南农业生产力研究,二是明清江南城乡工业研究。在《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一书中,他深刻质疑了长期以来主宰史学界的「明清停滞论」,并明确地提出:在明清中国经济发展最成熟、最领先的江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套配置均衡、运作有效的农业生产制度,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江南的早期工业化》一书中,他认为明清江南的城乡手工业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是「早期工业化」的表现。「早期工业化」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逊于欧洲,但另一方面,「早期工业化」的外在表现、发展动力和所导致的前景都与近代工业化有很大不同,它与近代工业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以前的经济史论著中,人们往往将前近代的经济发展与近代经济转型联系在一起,李老师通过引入「经济增长方式」理论说明了这并非是一对必然的联系。这种理论将经济成长方式分为「广泛型成长」、「斯密型成长」和「库兹涅茨型成长」三种,明清江南经济主要依赖「斯密型成长」,即由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成长,这与由技术进步引发的「库兹涅茨型成长」在本质上不同,而且「斯密型成长」也并不必然导致「库兹涅茨型成长」。--------------------------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研究

在这一方面,王国斌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他所著的《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一书中,下编《集体行动》写得十分精彩,作者从粮食骚乱、抗税运动和革命三个方面,对于17-19世纪的中国和西欧进行了非常细腻的对比,既揭示了这三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和西欧社会的共存,同时又深入到这两个社会的内部,去探讨其不同的发生机制和运作逻辑。从而说明,中国和西欧的历史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各自发展,而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之处又因为处于不同的社会架构和发展机制之中,从而使两个社会走上了彼此相异的历史道路。

在破除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方面,杰克·戈德斯通与王国斌颇有共通之处。他认为:经济成长方式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资源的获取,而是取决于能源的利用,尤其是将能源「聚集(concentration)」起来并加以利用的技术。西欧通过发明蒸汽机实现了这种技术突破,但这种技术革新与整个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复杂,既有著不可否认的关联,又存在著相当大的偶然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只是西欧历史发展的一个「反常的支流(unusual stream of development)」。既然经济成长方式转变与社会和文化没有必然联系,那么发展和繁荣也并不应该专属于「现代」或「西方」,历史上的许多文明和国家都经历过可以被称之为「勃兴(efflorescence)」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会伴随著经济的富足、文化的整合和制度架构的创新,全盛时期的清朝就处于这样一个阶段。然而这样一种发展却并不一定是可持续的,因为「勃兴」所带来的制度均衡和路径依赖往往会限制进一步的重组和调适。----------------------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加州学派」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更多地专注于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与社会,至多将明清中国与近代转型前的西欧进行双向对比。而「加州学派」的支持者们则通过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的研究,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迁放在一个跨越数个世纪的,更加宏大的世界史视野中进行观察。针对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阿布-卢格霍德首先提出了「13世纪世界体系」的观点,她认为,现代世界经济并非发端于沃勒斯坦所认定的1450年,而是植根于13世纪的世界体系,这个世界体系与当前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它于14世纪初时臻于极盛,它涵盖了从西北欧到中国的广阔的地理区域。[7]在将「世界体系」的历史向前推这一方面,弗兰克比阿布-卢格霍德走得更远。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他指出,世界自始至终都处于一个体系之中,而在1400-1800年期间,已经存在著一个具有全球分工和国际协作功能的世界体系,亚洲(尤其是中国)是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当时的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著巨大的顺差,吸收了大约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这说明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上有著最大的生产力。正因为如此,18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和东方的衰落并不是基于一个长期的历史趋势,而是由世界经济的康德拉捷夫周期的B阶段引起的,是整个世界经济本身的结构与运动所产生的全球性、地区性与部门性后果。而丹尼斯·弗莱恩和阿瑟·杰拉尔德则把世界体系形成的时间推后到1571年,因为马尼拉城正是在这一年建立,从此美洲新大陆与东亚世界建立起直接而长期的贸易联系。与弗兰克相似,这两位学者也十分强调中国在这个世界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认为,在这一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三个贸易圈,分别是:1540-1640年的第一个白银贸易圈,1700年-1750年的第二个白银贸易圈,1750年之后的鸦片和茶叶贸易圈,这三个贸易圈的运作都与中国国内的财政和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而与弗兰克不同的是,他们更强调这一世界体系内部各因素的关联性和承继性,尤其强调:15世纪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现象,应与全球经济、生态和人口的复杂变迁联系在一起,这种影响的深远程度在当时是难以预见的。万志英主要从事货币与全球化研究,但他更倾向于从区域社会的视角切入。他考察了江南地区和岭南地区对于白银的需求,以及这些各不相同的区域市场对不同种类和规格的白银货币的选择,从而说明:在17世纪时,中国许多区域市场已经与一个新的全球经济体对接起来, 而对一个新的全球经济体的认识,也必须充分考虑各区域市场,尤其是亚洲区域市场的需求变动。以上的研究成果虽然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却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既使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经历近代转型之前,它也绝不是一个封闭和孤立的存在。相反,它以活跃的姿态加入全球经济的整体运行之中,其重要性已经不容低估。这一结论对「加州学派」主要基于中国本土和中欧比较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形成了非常有力的呼应和补充。-----------------------------------加州学派是脱胎于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传统阵地、以研究中国经济史为主的新兴学派。他们重视应用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框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视角探索和创新,并对欧洲中心论和英国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意义提出了学术挑战。-------------------------------------欧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传统阵地, 主要是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研究中国史的主要代表作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 哈佛大学则有费正清等著名的中国史专家。这些研究主要遵循传统的描述性史学。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受新经济史学的长期浸染, 欧美研究者开始广泛运用新经济史学的理论和分析框架研究中国经济史。其中, 加州学派(或称尔湾学派)迅速崛起, 并成为欧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导力量。加州学派以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者王国斌、彭慕兰等人为代表, 是一个针对中国史和世界史进行学术再评价的学术流派。它是一个松散的组合, 学者也不仅限于加州, 甚至美国。黄宗智、贡德·弗兰克等人通常被归为这一学派。中国大陆经济史研究者李伯重, 因为曾在该校留学和讲学, 其观点与他们相近, 也被归为这一学派。加州学派由于诸多研究突破, 成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海外兵团。他们积极运用新经济史学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加入了理论分析, 在研究视角上进行了创新, 引起了广泛讨论, 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曾多次对加州学派的代表作《白银资本》和《大分流》进行学术讨论。-----------------------------------加州学派将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与分析框架应用于经济史分析。其特点是以市场为中心, 从经济社会对产品、要素及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出发, 找出经济社会所做出的反应和选择, 进而说明经济社会变化的内在联系。彭慕兰认为, 近代早期江南地区和英国的经济状况基本相似, 经济社会的资源供给严重滞后于需求, 本来应该引起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同变化。导致二者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并非各自发展机制不同, 而是外部因素所致。江南面对人口压力, 发展起更加集约化的农业, 并以手工业在乡村的普遍发展来缓解人口压力, 从而固化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家庭生产模式。当然, 从江南地区的「外部」因素来看, 其外围地区人口增加远高于江南地区, 为降低运输成本, 外围地区发展了替代手工业。这样, 江南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是加强了, 而是削弱了, 经济起飞的斯密型动力减弱 , 阻碍江南地区迈向近代工业化经济。相反, 面对人口压力, 英国发展了「全球性关联」 , 找到了美洲这一新的能源供给来源, 并开拓了新的海外市场,从而解除了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制约。因此, 不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而是英国经济发展脱离常轨, 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史上最深刻和最伟大的经济变革—工业革命 。---------------------------------王国斌考察了明清时期中国市场与物价的长期变化, 论证了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贸易流向及其市场价格的运动趋势、劳动的地区专业化。他认为, 16 —18 世纪中国和欧洲都适用于斯密型经济增长理论。但到19 世纪, 欧洲发展起了城市机械化工厂工业, 更适用于新古典经济学以储蓄和投资为动力的库兹涅茨增长理论。从此, 中西经济发展道路分道扬镳。甚至直到20 世纪前半叶, 尽管贸易和市场不断扩大,中国仍未摆脱斯密型增长的束缚, 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斯密型增长的运作空间扩大的结果而已 。-------------------------------------黄宗智以斯密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经典分析模式和框架为参照系, 说明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于这种经典模式, 而是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高度商品化经济并没有使江南地区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它不是瓦解, 而是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家庭化自然经济。商品化发展也没有带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营式农业的兴起, 而恰恰是它的衰亡, 从而也就无法带来机器大生产的兴起。此外, 它也没有带来江南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表现就是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他提出过密化增长的新概念 , 作为对江南地区自然经济模式被进一步强化的概括。----------------------------------------------

那个平时一直被我们欺负的穷小子,怎么一下子就考了全校第一?

这一定有问题!


种族主义者相信白人是优于有色人种的,政客是傲慢的,百姓长期接受抹黑中国的信息形成的偏见,无论你做的多么好,信息多么透明,西方是不会相信的。

西方某些国家受政客的挑拨,民粹主义盛行,世界已经变得不安全。

要防止这些国家的激进冒险主义,支持我国扩充军备和核武库。


有些西方政客一直拿中国人权问题说事。还有就是政治制度的原因。西方有些国家永远看不惯中国的。另外,你经济好了,生活水平上去了,你拿人民币去挑战人家货币地位?我问你人家会开心么?你再厉害也不能骑到人家头上去啊。中国经济上去了,但是人文素质还没有达到西方的水平,所以人家心里有诟病。


这一切中西方舆论场上的较量,其实背后有众多原因的:

1.美国始作俑者。在中美对抗日益加剧背景下,老美先后从贸易战、「文明冲突论」不断向中国发难,如果说前两次事件是从经济、文化上打压中国,这次疫情美国的所作所为直接上升到政治高度,「人权得不到保障、集中营、欺骗世界」等脏水扑面而来,可见其用心险恶。

2.各国政府甩锅。西方各国政府做不到中国式抗疫,应对疫情明显力不从心。

他们既没有政治条件,也没有社会条件。政治条件就是西方普通民众觉得「自由更重要」的价值观,西方社会追求自由已经过火了,其实自由是在相对条件下成立的,没有了生命权,自由权算什么呢?社会条件就是西方超前消费意识,美欧等经济发达地区超前消费行为很普遍,很多人都是月光族状态。如果让他们两个月不工作,没有收入来源,情况可想而知会有大批的人破产。

3.不了解中国。西方国家民众长期存在优越感心态,他们认为自己国家科技先进、文化自由、经济发达,因此没必要去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在哪里?拿著世界地图很多普通美国民众都指不出。

这次抗疫经历充分显示了中国式人道主义,中国式社会治理的先进性。面对西方一轮又一轮的甩锅行为,中国需要做的就是,宣传科学与理性。不过,你永远叫醒不了一个装睡的人。


中国是靠行政指令,没有研制出解药,期间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西方社会结构更复杂,不算一项合适的办法。道理跟垃圾分类在国内推行不下去一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