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称帝就四个字,但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长话短说,跟荀彧关系不大。

情况是这样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到最强大的诸侯倒掉,袁家兄弟被杀。实际上曹操已经占据整个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

直接称帝,在东汉末年难度很大。

曹操用了个曲线办法。

就是直接说篡位,太激烈了。于是先违规。

称魏公,并且建立一个超级魏国,超级诸侯国。

称公是一个汉朝的忌讳。而这个不合基本法的东西出台是这样的。

曹操功劳太大,封侯拜相太一般了。跟群臣一样,显示不出曹操的伟大来。

于是就把西汉末年,公爵翻出来了。西汉末年那个公叫王莽。封的是安汉公。然后就一步步篡位了。

东汉西汉人臣的最高爵位也就是彻侯。现在弄出个魏公,再弄出个超大的诸侯国,既然是诸侯国,你得有一套班子管理自己的属地啊,大家就从朝廷的官员,变成了魏公的官属。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信荀攸、董昭等人公开表示丞相曹操功勋卓著,爵位仅为武平县侯,有失天下所望。「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在他们的谋划奏议下,汉献帝被迫遣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公爵,封国建号为「」,赐予象征权威的九锡之物,以冀州的河东、河内、魏郡、赵国(徙赵王刘珪为博陵王,改为赵郡)、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十郡作为魏公的封国疆土,于魏郡的邺城建都。(为不与曹丕代汉后的魏国产生歧义,以下将曹操的魏公封国叙述为魏公国)同年七月,魏公国开始建立祭祀社稷之神以及曹氏祖先的宗庙。

根据汉献帝的诏令,魏公国可以设置直属于封国的丞相以下群卿百官,体制地位如同汉初各异姓诸侯王。十月,将国都魏郡分为东西部,以常林为魏郡东部都尉,陈矫为魏郡西部都尉。十一月,魏公国开始设置封国百官,朝中不少作为曹操亲信的汉臣都被授予魏国官位。曹操任命荀攸为(魏公国)尚书令,凉茂为尚书仆射(后迁为中尉奉常),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张既、杜畿等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洽等为侍中,钟繇为大理(后迁为相国),华歆为御史大夫,陈群为御史中丞,王修为大司农,程昱为卫尉、杨俊迁中尉,袁涣为郎中令,王朗为魏郡太守(后迁为少府),张范为赵郡太守,夏侯尚、刘廙为黄门侍郎,桓阶为虎贲中郎将,高柔为尚书郎,刘放、孙资为秘书郎,卢毓为吏部郎。

当时诸将与群臣都被授予魏公国官号,但夏侯惇仍然只是汉官,于是上疏曹操希望能在魏公国任职为臣。曹操不答应,认为屈就了夏侯惇,回道:「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但在夏侯惇坚持请求下,于是拜为(魏公国)前将军。『注:夏侯惇的前将军不是汉朝官职,而是魏公国官职。如果为汉官,则此处应用「表」,即臣子曹操向汉献帝表奏举荐另一臣子夏侯惇为汉朝前将军,如「(曹操)表繇为前军师」。「拜」则为君主授予臣下或上级授予下级官职,如「(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所以此处之意是魏公曹操以主君的身份授予夏侯惇「魏公国前将军」一职。』

建安十九年(214年),汉献帝诏令魏公曹操位在诸侯王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魏公曹操进爵为魏王,魏公国升格为魏王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汉献帝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赐十二旒王冕,乘金根车,驾六马。

这个时候荀彧已经自杀很久了。

看到这个提案的时候,荀彧就表示君子爱人以德。

希望曹操还是要当县侯,还在汉朝的基本法的规定下。

曹操于是赐给了荀彧空盒。于是荀彧发病薨。

曹操遂为魏公。

史书没有明说荀彧是被迫自杀。但后人读史说这是隐诛。

因为荀彧把自己置于汉朝忠臣的地位,希望曹操可以拜相封侯不越矩。那么荀彧就成了曹操篡汉中最大的障碍。

荀彧长期负责人事与萧何之任,威望很高,门生故吏很多。曹操重要的臣子刺史差不多都是荀彧举荐的。而且荀家本身也是不亚于袁绍杨彪的高门。

因此荀彧要是反对这事,那么曹操就只能先把荀彧干掉。

荀彧也只好自杀。

与激烈的拥汉派,拿武器批判曹操,最后宗族涂地的汉官不同,荀彧自杀保全了自己的气节,保留了魏国的体面,也保住了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

也算是最好的选择了。

至于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

这种英雄人物,对于巨大的利益那是不掺杂个人感情的。否则张邈,袁绍,许攸,这些人都是曹操的发小。有些,比如袁绍,张邈,曾经给曹操巨大的援助,曹操最困难的时候都要去投靠他们。可成为敌人后灭族起来毫不手软。

何况区区一个荀彧。

要是曹操只在乎这样的基情,那么就是个韩信。韩信不过贪图刘邦解衣推食的恩惠,就落到个死于妇人之手的下场。

曹操没有称帝,是不贪慕虚名。而是实打实的做好篡汉的准备,蛀空了汉朝廷,把最富庶的冀州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把可能得动荡降到最低。

他还说我为周文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侍商纣。

儿子才灭了商。

二是身体不好来日无多。他面对祈祷续命的建议,说: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这是孔子晚年论语的话。说明文青曹操还活著。他还敬畏这个天。


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之后,变为了汉朝之臣,南征北讨,意气风发,权势加重,一改当年有志青年的形象,俨然打起了汉朝的主意,这时的荀彧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他有没有做过什么,由于汉朝都许之后资料很少,只知道他阻止复九州和曹操称公,其他我们也不知道。不过一边曹操是故君,一边献帝是皇帝,他夹在中间,既不能违命曹操,又不愿倾覆汉室,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想必是痛苦的。

魏国的江山,荀彧是元勋,袁宏于后汉纪直斥刘氏之失天下,荀生为之也。然而亦不得不承认荀彧有救世之心。兵荒马乱,献帝受辱长安,荀彧辅佐曹操扫灭天下不臣之臣,然而最后这个大BOSS却是自己辅佐之人,是和自己有君臣之情的曹操。他们一起扫灭天下群雄,却无奈曹操野心的膨胀。虽然魏公国的建立并不会马上取代汉朝,然而一旦曹魏社稷的建立,代汉就只是时间问题。立志匡扶汉室,却要眼睁睁的看著汉室被倾覆,即使荀彧不死,他又能怎么样?即使荀彧能杀曹操,那荀彧也是不忠故君,汉室也会再度动乱,远离荀彧拯救汉室的初心,从道义上来说,荀彧也没法这么做。而他又不能违背良心助曹篡汉,却又明知木已成舟,势不可逆。于是,他只能死了,不管是被曹操杀了,还是他自己选择自杀,以悲剧收场。而他的死也改变不了什么,曹魏的江山也始终有他一份功劳。


当年的曹操还是那个治世能臣,令君还是那个王佐之才,同为汉臣,似乎没什么不对,两个才华抱负相近的人很容易成为朋友。

再后来荀彧知道曹操称魏王就知道他的志向了,或许从一开始的吾之子房他就知道了,但是他矛盾了,汉朝和曹操之间。所以他用死证明了他的忠诚也证明了他的志向。

曹操用他的一生证明了他对令君的情谊不是吗。帝位,即使他不愿意,将臣也会推著他上位不是吗,但是他做到了。或许令君那一退,带走的不仅仅是他对曹操的失望,更是曹操称帝的决心。


荀彧反对的是加九锡,不是称帝。因为曹操已经不顾荀彧反对而加了九锡,所以曹操不称帝跟荀彧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间接关系是有的,其他答主可以补充这些间接关系。


有关系,但不只他(荀彧)一个人,汉朝虽衰,百足大虫,虽死不僵

还是有人向汉的

他需要在乱世中

攘外必先安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