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稱帝就四個字,但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長話短說,跟荀彧關係不大。

情況是這樣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等到最強大的諸侯倒掉,袁家兄弟被殺。實際上曹操已經佔據整個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

直接稱帝,在東漢末年難度很大。

曹操用了個曲線辦法。

就是直接說篡位,太激烈了。於是先違規。

稱魏公,並且建立一個超級魏國,超級諸侯國。

稱公是一個漢朝的忌諱。而這個不合基本法的東西出臺是這樣的。

曹操功勞太大,封侯拜相太一般了。跟羣臣一樣,顯示不出曹操的偉大來。

於是就把西漢末年,公爵翻出來了。西漢末年那個公叫王莽。封的是安漢公。然後就一步步篡位了。

東漢西漢人臣的最高爵位也就是徹侯。現在弄出個魏公,再弄出個超大的諸侯國,既然是諸侯國,你得有一套班子管理自己的屬地啊,大家就從朝廷的官員,變成了魏公的官屬。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親信荀攸、董昭等人公開表示丞相曹操功勛卓著,爵位僅為武平縣侯,有失天下所望。「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在他們的謀劃奏議下,漢獻帝被迫遣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曹操為公爵,封國建號為「」,賜予象徵權威的九錫之物,以冀州的河東、河內、魏郡、趙國(徙趙王劉珪為博陵王,改為趙郡)、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十郡作為魏公的封國疆土,於魏郡的鄴城建都。(為不與曹丕代漢後的魏國產生歧義,以下將曹操的魏公封國敘述為魏公國)同年七月,魏公國開始建立祭祀社稷之神以及曹氏祖先的宗廟。

根據漢獻帝的詔令,魏公國可以設置直屬於封國的丞相以下羣卿百官,體制地位如同漢初各異姓諸侯王。十月,將國都魏郡分為東西部,以常林為魏郡東部都尉,陳矯為魏郡西部都尉。十一月,魏公國開始設置封國百官,朝中不少作為曹操親信的漢臣都被授予魏國官位。曹操任命荀攸為(魏公國)尚書令,涼茂為尚書僕射(後遷為中尉奉常),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張既、杜畿等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等為侍中,鍾繇為大理(後遷為相國),華歆為御史大夫,陳羣為御史中丞,王修為大司農,程昱為衛尉、楊俊遷中尉,袁渙為郎中令,王朗為魏郡太守(後遷為少府),張範為趙郡太守,夏侯尚、劉廙為黃門侍郎,桓階為虎賁中郎將,高柔為尚書郎,劉放、孫資為祕書郎,盧毓為吏部郎。

當時諸將與羣臣都被授予魏公國官號,但夏侯惇仍然只是漢官,於是上疏曹操希望能在魏公國任職為臣。曹操不答應,認為屈就了夏侯惇,回道:「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但在夏侯惇堅持請求下,於是拜為(魏公國)前將軍。『註:夏侯惇的前將軍不是漢朝官職,而是魏公國官職。如果為漢官,則此處應用「表」,即臣子曹操向漢獻帝表奏舉薦另一臣子夏侯惇為漢朝前將軍,如「(曹操)表繇為前軍師」。「拜」則為君主授予臣下或上級授予下級官職,如「(趙王)拜相如為上大夫」,所以此處之意是魏公曹操以主君的身份授予夏侯惇「魏公國前將軍」一職。』

建安十九年(214年),漢獻帝詔令魏公曹操位在諸侯王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魏公曹操進爵為魏王,魏公國升格為魏王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漢獻帝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賜十二旒王冕,乘金根車,駕六馬。

這個時候荀彧已經自殺很久了。

看到這個提案的時候,荀彧就表示君子愛人以德。

希望曹操還是要當縣侯,還在漢朝的基本法的規定下。

曹操於是賜給了荀彧空盒。於是荀彧發病薨。

曹操遂為魏公。

史書沒有明說荀彧是被迫自殺。但後人讀史說這是隱誅。

因為荀彧把自己置於漢朝忠臣的地位,希望曹操可以拜相封侯不越矩。那麼荀彧就成了曹操篡漢中最大的障礙。

荀彧長期負責人事與蕭何之任,威望很高,門生故吏很多。曹操重要的臣子刺史差不多都是荀彧舉薦的。而且荀家本身也是不亞於袁紹楊彪的高門。

因此荀彧要是反對這事,那麼曹操就只能先把荀彧幹掉。

荀彧也只好自殺。

與激烈的擁漢派,拿武器批判曹操,最後宗族塗地的漢官不同,荀彧自殺保全了自己的氣節,保留了魏國的體面,也保住了自己家族的榮華富貴。

也算是最好的選擇了。

至於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

這種英雄人物,對於巨大的利益那是不摻雜個人感情的。否則張邈,袁紹,許攸,這些人都是曹操的發小。有些,比如袁紹,張邈,曾經給曹操巨大的援助,曹操最困難的時候都要去投靠他們。可成為敵人後滅族起來毫不手軟。

何況區區一個荀彧。

要是曹操只在乎這樣的基情,那麼就是個韓信。韓信不過貪圖劉邦解衣推食的恩惠,就落到個死於婦人之手的下場。

曹操沒有稱帝,是不貪慕虛名。而是實打實的做好篡漢的準備,蛀空了漢朝廷,把最富庶的冀州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把可能得動蕩降到最低。

他還說我為周文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侍商紂。

兒子才滅了商。

二是身體不好來日無多。他面對祈禱續命的建議,說:獲罪於天,無可禱也。

這是孔子晚年論語的話。說明文青曹操還活著。他還敬畏這個天。


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之後,變為了漢朝之臣,南征北討,意氣風發,權勢加重,一改當年有志青年的形象,儼然打起了漢朝的主意,這時的荀彧怎麼想的,我們不知道,他有沒有做過什麼,由於漢朝都許之後資料很少,只知道他阻止復九州和曹操稱公,其他我們也不知道。不過一邊曹操是故君,一邊獻帝是皇帝,他夾在中間,既不能違命曹操,又不願傾覆漢室,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想必是痛苦的。

魏國的江山,荀彧是元勛,袁宏於後漢紀直斥劉氏之失天下,荀生為之也。然而亦不得不承認荀彧有救世之心。兵荒馬亂,獻帝受辱長安,荀彧輔佐曹操掃滅天下不臣之臣,然而最後這個大BOSS卻是自己輔佐之人,是和自己有君臣之情的曹操。他們一起掃滅天下羣雄,卻無奈曹操野心的膨脹。雖然魏公國的建立並不會馬上取代漢朝,然而一旦曹魏社稷的建立,代漢就只是時間問題。立志匡扶漢室,卻要眼睜睜的看著漢室被傾覆,即使荀彧不死,他又能怎麼樣?即使荀彧能殺曹操,那荀彧也是不忠故君,漢室也會再度動亂,遠離荀彧拯救漢室的初心,從道義上來說,荀彧也沒法這麼做。而他又不能違背良心助曹篡漢,卻又明知木已成舟,勢不可逆。於是,他只能死了,不管是被曹操殺了,還是他自己選擇自殺,以悲劇收場。而他的死也改變不了什麼,曹魏的江山也始終有他一份功勞。


當年的曹操還是那個治世能臣,令君還是那個王佐之才,同為漢臣,似乎沒什麼不對,兩個才華抱負相近的人很容易成為朋友。

再後來荀彧知道曹操稱魏王就知道他的志向了,或許從一開始的吾之子房他就知道了,但是他矛盾了,漢朝和曹操之間。所以他用死證明瞭他的忠誠也證明瞭他的志向。

曹操用他的一生證明瞭他對令君的情誼不是嗎。帝位,即使他不願意,將臣也會推著他上位不是嗎,但是他做到了。或許令君那一退,帶走的不僅僅是他對曹操的失望,更是曹操稱帝的決心。


荀彧反對的是加九錫,不是稱帝。因為曹操已經不顧荀彧反對而加了九錫,所以曹操不稱帝跟荀彧沒有直接關係。

不過間接關係是有的,其他答主可以補充這些間接關係。


有關係,但不只他(荀彧)一個人,漢朝雖衰,百足大蟲,雖死不僵

還是有人向漢的

他需要在亂世中

攘外必先安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