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你就是精神分析学里的强迫症类型,就是老在脑子里想东西,疏离于集体,具体可以参见霍尼的超脱型或退缩型性格。这个女孩真的是有,在各种宗教里和民间有自己的名字和形象:道家称为姹女,西方说是上帝,印度教说是克里希那,在未发现的存在里应该是我们中国民间说的山鬼,总是和猛兽在一起,我喜欢将她看成是新教中的莎乐美,她的状态为其母亲希底罗支配,也就是你说的克鲁苏空间,被喂邪神的血液,但这里要说明,女性是食物的给予者,只有她给予食物:在佛祖接近最后觉醒的时候就是由她来给予食物的,这是她脱离母体后的自我完美后才能办到。在伊甸园也是她呼唤魔鬼来给予智慧果的,由此建立人类世界。在希底罗控制下莎乐美给予的食物就是现实世界的财富,所以财富具有罪恶的属性,独立于母体给予的就是智慧。你可以想像,比如佛祖米拉日巴老子达摩祖师在静坐时和谁在一起?自己的身体,在控制自己的身体的时候,这个身体就幻化出一切:实际上你无论是无聊时看到的窗外街景或手机,或者自己的身体或思想都是这个女孩幻化出来的,从无意识角度讲,可以用叔本华的书名《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来形容其存在,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一切就是这个女性我的意志和表象存在,修行就是现实自我和这个女性结合,成为这个世界的唯一,于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如果身体能控制得当,这个女性就会出现所谓的「我向运动」。基本可以确定你是接近于强迫症类型,所以可以用自由联想和静坐的方法,前一种是直面语言,后一种是直面意象,进入你所谓的克鲁苏世界看看。


作家和作品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创造,在作家起笔时,他和作品就融合在一起了,这个时候他的情绪会和作品一致,这就是人们说的投入。和爱情一样,共有共生。当作品完成了,作家看到自己的作品,怀著欣喜或惆怅面对这个结束的故事。

为虚无立说是不容易的,这意味著自给自足,就像神一样自有永有。这个神话的核心以自恋的形象表现出来。而自恋和客体中间体就是融合的这部分--自体客体。以自体为客体,说起来矛盾重重,可能只是为了描述的方便才这么定义,目的是以假设的方式阐明自恋到客体的过度。这对自恋型人格来说,意味著一种发展---借著这个客体或作品实现自体的分化。

我发现内向型的人格也普遍存在这种幻想,这是一种自体导向的外向化,借以构建自己的世界类型。


当一个人逐渐粉碎理想化自我,面对和接纳现实化自我的时候,就是正在成长的时候。理想化客体是理想化自我的投射。


怎么幻想出来,这是一种技能吗?


一个没有人生追求 生活没有压力 不了解自己 又太闲了的人 我能说什么 说说为什么对你的父亲有敌意?


学习走火入魔了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