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你就是精神分析學裡的強迫症類型,就是老在腦子裡想東西,疏離於集體,具體可以參見霍尼的超脫型或退縮型性格。這個女孩真的是有,在各種宗教裏和民間有自己的名字和形象:道家稱為奼女,西方說是上帝,印度教說是克里希那,在未發現的存在裏應該是我們中國民間說的山鬼,總是和猛獸在一起,我喜歡將她看成是新教中的莎樂美,她的狀態為其母親希底羅支配,也就是你說的克魯蘇空間,被喂邪神的血液,但這裡要說明,女性是食物的給予者,只有她給予食物:在佛祖接近最後覺醒的時候就是由她來給予食物的,這是她脫離母體後的自我完美後才能辦到。在伊甸園也是她呼喚魔鬼來給予智慧果的,由此建立人類世界。在希底羅控制下莎樂美給予的食物就是現實世界的財富,所以財富具有罪惡的屬性,獨立於母體給予的就是智慧。你可以想像,比如佛祖米拉日巴老子達摩祖師在靜坐時和誰在一起?自己的身體,在控制自己的身體的時候,這個身體就幻化出一切:實際上你無論是無聊時看到的窗外街景或手機,或者自己的身體或思想都是這個女孩幻化出來的,從無意識角度講,可以用叔本華的書名《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來形容其存在,也就是說你看到的一切就是這個女性我的意志和表象存在,修行就是現實自我和這個女性結合,成為這個世界的唯一,於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如果身體能控制得當,這個女性就會出現所謂的「我向運動」。基本可以確定你是接近於強迫症類型,所以可以用自由聯想和靜坐的方法,前一種是直面語言,後一種是直面意象,進入你所謂的克魯蘇世界看看。


作家和作品的關係,可以說是一種創造,在作家起筆時,他和作品就融合在一起了,這個時候他的情緒會和作品一致,這就是人們說的投入。和愛情一樣,共有共生。當作品完成了,作家看到自己的作品,懷著欣喜或惆悵面對這個結束的故事。

為虛無立說是不容易的,這意味著自給自足,就像神一樣自有永有。這個神話的核心以自戀的形象表現出來。而自戀和客體中間體就是融合的這部分--自體客體。以自體為客體,說起來矛盾重重,可能只是為了描述的方便才這麼定義,目的是以假設的方式闡明自戀到客體的過度。這對自戀型人格來說,意味著一種發展---借著這個客體或作品實現自體的分化。

我發現內向型的人格也普遍存在這種幻想,這是一種自體導向的外向化,藉以構建自己的世界類型。


當一個人逐漸粉碎理想化自我,面對和接納現實化自我的時候,就是正在成長的時候。理想化客體是理想化自我的投射。


怎麼幻想出來,這是一種技能嗎?


一個沒有人生追求 生活沒有壓力 不瞭解自己 又太閑了的人 我能說什麼 說說為什麼對你的父親有敵意?


學習走火入魔了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