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卸下身为内阁的身份,但谈起台湾的文化政策她依然滔滔不绝,清晰的逻辑和口条,如同自己还是和立法院里接受质询的官员。(图/记者叶政勋摄)

从建立《文化基本法》到成立文策院,在郑丽君任内,原本边缘的文化部预算成长了7成之多,一句「部部都是文化部」让政府注重文化治理,从各部会到立法院,总是能看到冷静沈著的她穿梭其中,不轻易让步地坚持也带领台湾的文化产业行销国际,她如同一名园丁一般,为台湾的文化产业注入养分,从法案、预算到新组织,种下一粒粒的文化种子。

从歧见中寻共识 用民主治理找到文化出路

从担任行政院青辅会主委到第8、9届不分区立法委员,前文化部长郑丽君在今(2020)年5月正式卸任,尽管卸下身为内阁的身份,但谈起台湾的文化政策她依然滔滔不绝,清晰的逻辑和口条,如同自己还是和立法院里接受质询的官员。

在郑丽君任内,不仅推动了作为文化发展基本大法的《文化基本法》,还修订《文化资产保存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艺术文化奖助条例》,建立了中介组织相关法律,像是《文策院设置条例》、《国家人权博物馆组织法》,也通过了电影中心法制化等,让整部完整的文化法系有了基础轮廓,她也是台湾史上通过最多修法的文化部长。

谈起之中的过程,郑丽君说,每项法案和政策都是从对话开始,各式各样的会议,凝聚各界的共识。光是《文化基本法》就举办了数十场的公听会,和各界密集互动,郑丽君在行政院说服跨部会、和立法院说服跨党派的立委,凝聚共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民主历程。」

▲她认为,这样民主的效能感是这辈子相当重要的收获,这些法案对郑丽君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启示——「民主治理就是众人的事情」。(图/记者叶政勋摄)

「我觉得这4年对我最感动的就是,许多人的理想可以透过治理的工程奠定基础。」未来有进一步开花结果的可能,她认为,这样的民主效能感是她这辈子相当重要的收获,这些法案对郑丽君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启示,「民主治理就是众人的事情」,必须要经由对话、在不同的意见之中往前,在过去法案的推动当中,让她体悟到实践的可能性。

使文化自然生长 让台湾人说自己的故事

郑丽君说,自己任内最重视的就是文化扎根精神,文化继传承又生生不息,年轻世代也在这个养分和土壤上不断开创,「文化就像种树一样,要从土地里自然生长」,从《我们与恶的距离》到《通灵少女》,郑丽君把台湾推上国际舞台,让台湾创作者从在地出发,说自己的故事,向国际展现的是台湾人的视野、台湾人的社会观。

然而要让文化生长就如同种植树苗一般,郑丽君深知良好的艺文生态系,才得以让好作品生成,因此在短短的4年任期,她翻转了过去文化部以硬体建设为主的预算,让软体的预算结构比例提升,让国家级剧场总监、团队展现的艺术观点、制作节目与带动表演艺术成长。

在产业生态系中,郑丽君将原本奖补助的机制变成双轨机制,带动投融资,形塑文化金融体系,与金管会、财政部、经济部还有民间平台合作,也透过前瞻的预算让公媒平台做出好的作品、带动风格,让国际得资金导入,国际的传播打开了台湾的文化品牌跟通路,文化环境逐渐活络,「市场动能上升了,大家才有机会练兵、才有机会创作。」

▲郑丽君说,卸任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如果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的话,想要继续支持年轻一代。(图/记者叶政勋摄)

卸任后仍挂心 郑丽君:希望继续支持年轻人

然而好的环境,需要文化部的支持,实质的协助则需要资源,在郑丽君任内,原本边陲的文化部预算首度超过200亿元,文化部的公务预算突破1%,在108年度的预算和郑丽君上任那一年相比,公务预算加计前瞻成长7成之多。

「部会的预算并不是整笔去争取的,而是在既有的预算结构里面一块砖头、一块砖头去争取的」,郑丽君说,在既有的预算结构底下,部会可能要开好多场会议,每一笔、每一笔预算,在不同的场合、会议中去争取,「所以以前不是部长去的会议我都自己去,要在每一个环节层层突破,才有可能得到成长的预算。」为了打造自己心目中的文化环境,郑丽君的「坚持」,各部会有目共睹。

虽然谈预算,但郑丽君认为,争取预算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思维的对话,「有时候在行政院像在当立委质询一样」,郑丽君现在笑得一派轻松,更凸显了过去步步艰辛,但在主计总处、各部会的支持下,也让她得到丰富的成果。

被问到从卸任后各界频频关心的政治生涯,郑丽君笑了:「这个不能问!」她说自己从以前就很少想自己的下一步,人生也没有什么生涯规划,不过她还是松口,卸任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如果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的话,想要继续支持年轻一代,让他们有机会更成长,帮助这个世界往前走,「冥冥之中觉得生命可以贡献些什么那就贡献什么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