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是安宅,义是正路,孔子温良恭俭让,孟子大义凌然,孔子处于春秋末期,对于礼崩乐坏的时代形势,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孟子处于战国中期,杀人盈城盈野,人民更加痛苦,孟子养浩然正气咄咄逼人以舍我其谁的姿态痛斥诸侯,力敌异端


仁者爱人

义者宜也

儒者都是根据自己的见识、认识、人生阅历、性格、包括题主所说的禀赋,形成对时代的认识和基本判断,然后据此形成天命、我命的认知,这就是儒者个人的义。

然后,据义行仁

也就是说,时代+个人特点构成背景,然后个人抉择当如何,也就是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但儒者根据自己的认识,于此潮流中择善固执

顺之而昌,未必就是你个人所认为的当为

逆之而亡,可能就是你个人的坚定选择

如何选,就是看你所选定的义:如何行之方合于你心中所认定的仁

乱世当行杀伐,夫子不欲不忍,所以他推礼乐教化,知其不可而为之。颜回、冉有都是君子,各有其仁,所以,不是非如夫子、孟子的才叫君子,怀仁行义,择善固执,君子也!


孔孟之间除去儒家传承,其他的地方共同点不多吧。

无论是出身,仕途甚至于可以说人生都是完全两个阶层。 有所差异也很正常。


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了几个学派。

其中有两大重镇,就是曾参的洙泗学派和子夏的西河学派。

洙泗学派就是强调修身养性,专注于自我完善的那一类学派,属于传统儒家。孟子就是洙泗学派的这一分支的学者,在当时以缺乏政绩而被人嘲笑。


人的命运主要是历史的进程。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代,那时虽然礼崩乐坏,但是周王朝依然是天下共主,孔子出生于周公旦的鲁国,礼乐文化浓厚,环境如此,自然是要为恢复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并加以完善而努力。孟子是战国时代的人,周威烈王分封三晋,自己撕下了这层窗户纸,五国相王更是让诸侯把王位熟得和自己家一样。各国征伐不休,在这种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孟子形成自己的刚烈性格也很正常。


孔子仁而多忧,孟子义而多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性而己。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儒家的领军人物主张都不同吧。世代不同,思维不同。孔子本来也没有什么主张,只有一本他学生编辑的论语,主张就是仁。


孔孟并立于儒家思想鼻祖几千家,说明他们的思想是有共性的,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义,确和所处的时代有关系,但是不能将其分开。就如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写出的文章,发扬的观点是时代的产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