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大城市建筑 最近看多了欧美与日本的大都市街景 发现他们的街道不管是人流量大的市中心还是人流稀少的羊肠小道和周围景色 建筑的结合都非常融为一体 看起来很舒服

路面不是非常宽 两边建筑密密麻麻却不显得杂乱 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交错 而且颜色与外形的搭配 建筑形状和规划都非常漂亮 国内大都市现代建筑很大气 道路也比较宽 但是看久了就给人一种缺少人文气息的别扭感觉 而且感觉建筑样式相似度很高 想问一下国内未来在道路与建筑的美感方向会怎么发展?


当我们真正从心理上进入工业化后期,建筑实现工业化,人们普遍尊重脑力劳动,有足够的人文主义情怀,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和耐心愿意为设计埋单的时候;届时建筑也会以新的面貌出现,建构和质感得到重视,不再以奇形怪状的雕塑式陌生感夺人眼球,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的脸面也会精致巧妙并且充满感动了。


杨扬无预设建筑:重读大栅栏@东南园胡同41号?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最近看了芦原义信的书,街道的美学。

从技术层面去讨论街道的协调。

其中在书中就提到了研究街道的方法,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的问题。第一次轮廓线就是建筑的轮廓线,第二次轮廓线就是一些招牌,电线杆或一些附加物的轮廓线。

如果看这条街道时,看到的都是第一次轮廓线,这条街道就是比较具有连续性,可能就比较协调。如果招牌都做得很大,乱搭乱建的情况很严重,把建筑都遮挡完了,肯定给人的感受就不好了。 可能,这就是题主所说的乱。仔细看看中国的招牌,大都没有什么设计,谈何美感,自然给人的感觉很糟糕。

其次,是街道上建筑的统一协调。有很多欧洲的街道,街上的建筑都是一个风格的,有一些附加的建筑,风格是新式的,但耶考虑到了与老建筑的融合关系。

在建筑高度方面也有限制,比如某个区域要控制建筑高度。在都是多层地层的老城区建了栋30层楼高的大厦,肯定是不和谐的。

最后就是,在使用时,要严格制定一些公约,有专人打扫管制,并且在这条街上生活的人们要打心底把街道当做自己生活的地方。别都想著这是公共空间,就随地扔垃圾,破坏街道上的东西,保持一个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

都是些小心得,回答的也不完美,但希望能对题主有帮助。
这种图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可以拍到,楼主这是崇洋还是媚外????咋们国家也有自己的好处与美感啦。没出过国的不要被一两张图蒙蔽了,出过了也不要透露出骨子里的自卑!!


如果大众审美和规范执行力度提升不上去,无序的广告、牌匾就会毁掉一切形式的美。
那是因为国外建筑师热衷于保护古建筑,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所以会感觉很融洽。国内就不说什么了。不过,个人审美觉得这种商业氛围极重的街景让我很难受。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把这条街搞成高消费的就行了。

给你这种感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整体设计审美——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建筑设计,无论是设计师水平还是大众审美水平,我们都处在起步阶段,这是造成我们无论是街道、建筑、广告牌等等不那么美不和谐的原因。

(2)规划管理控制——发达国家无论是立法水平还是公众在城市建设当中参与的程度,都要比我们先进几十年,在我们还处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说白了就是还顾及不到这些东西,设计说改就改,落实难度大,风貌管控多为引导性,缺乏法律保障,话语权掌握在政府和开发商手里。

任重道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