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看多了死亡,就认为生命不重要。比如追风筝的人中的阿桑的儿子索拉博。


在下喜欢新儒家马一浮先生的一句诗:「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在下最近在重读《尼各马可伦理学》,或许可以(妄自地)拿亚里士多德和新儒家在德性伦理学方向上做一些简单的类比。

美德(virtue)当然被我们认为是好(good)的,但美德并非是人天生具有的,相反,美德是训练而来的,正如医师需要训练才会治病。

正因为经历过足够多,在足够多的诱惑和磨砺之后,才能拥有和保持美德。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善」。

并非是认为其他都无所谓,相反,足够多的经历才会更珍爱所遇的一切吧?


不是不重要,还是很重要的,只是多了一份淡定、坦然、平静。


不是的啊……只是经历的越多,就越知道什么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时光就像筛子,筛网越来越细……最后留下的越来越精纯。


我觉的吧。经历越多。羁绊也就越多,越在乎的也就越多。但是大部分时间下很多人不会表现出来而是藏在心里。藏得很深很深。

经历多了才可能会更了解事物的本质,不是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而是有些东西变得更重要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侧重点不同而已。


不是经历的多少导致个体会认为一切事物都不重要

而是,「经历」=生活里,对事物体验的连续或不连续的光谱

→在这个光谱中的任意时刻,个体感知自我时,当下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以及从这些状态出发建立的观念

如果这个观念偏负面,则「一切对他来说都会变得不重要」

→而要命的是观念可以变成肌肉记忆无理性地延续下去

比如,今日二线以上城市医院的医生,漠视病人就医体验与否,关键不在他见过多少生死,而在他见惯生死之后,当下的情绪状态如何

简单讲,你要是医生,你一天看100个病人,每天午饭都不能准点吃...那你也会看起来漠视

为何?没精力,没时间,没心情在情感上配合病人而已

→你这样当了几十年医生,你习惯了这样对病人…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了…那么,如非逼不得已,你不会想改…

凭什么呢?老子一天累死累活…对吧,反正有得是病人求我,你不高兴就不高兴好了咯

→幸福感可以是衡量群体生产力与制度的指标

@乐观的悲观者

抱歉打扰,请问,我上文的概念应该在伦理学中应该定位到哪一本书,或者哪些书呢?


手机里的照片都是对过往的纪念 以前我妹删掉了手机相册的所有图片 我吼了她好几天 现在手机照片依然很多 但是已经不会像以前一样吼我妹了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知道你说的不重要指的是是什么意思,估计有点词不达意吧
经历多了,当然看什么都不重要了,但是经历得再多一些,就又不一样了,会真正懂得珍惜。说到底,因为经历多而看什么不重要了,是经历得不够多而已。
一个人经历的越多就越珍重生活中的小幸福;经历的再多一点就已经看破红尘了吧

只能说经历的多了,很多事情不再像从前纠结和放不下。在别人看来或许很多事对他来说变的不重要。实际上只是变成了对他来说会更平和的度过去而已。


还比如盗墓笔记中的张起灵。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