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天道是指万物可以自然返归,即返者道之动之意。所以高者下之,卑者增之。看起来像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实际上是万事万物的自然变化。

而人道的本意是法天地,所以需要生生不息,那么首先就是人类自身的生生不息,因此圣人以自身之厚德鸿福布施于天下之人,使人得到生养教化之功。但是人往往是自私自利的,所以在人能够化之前,看起来就是缺德之人损不足之德而益其富裕之财货。如果人能够教而化,那么慢慢的人也是会损有余无益之财货而补不足之德行了,即回归到人的自然而然状态。

所以这里的人之道是不详不善之人道,而圣人的工作就是使不善之人道返归正常自然之人道。


就是弃人之道而行天之道咯~~~

也就是说,要损有余而补不足,比如念书,有弱科就得先突击弱科,走平衡路线,否则会被短板效应坑到啊!同样是10分【满分150】,80到90的10分,肯定就比130-140那10分好加!所以在安排学习时间的时候就得「损有余而补不足」咯~~~

要是按人之道呢?那你高分的科目肯定是你喜欢的,天天刷这科的题也刷不烦,想要完全放弃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东西,专攻自己喜欢的,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啦~~~但是高考还是要看你的总分……so……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宇宙的法则「天之道」,如拉弓射箭一样,弓拉得满,箭才能射得远。我们中国人说,一个坏人还没有受到恶报,是因为他「恶贯没有满盈」,等到坏事做得满盈,如拉弓一样,「啪」的一声就射出去了。所以,上天之道是有一个道理的,也就是为什么好人没见到好报,坏人也未见恶报。西方人也说,「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中国人则说,「天将降大祸于斯人,必先厚其福而报之」。所以有时候得意不是好事,上天可能是要毁灭你,不然不会给你这么好的福气。

人不如意时,反而不会昏头,而恶贯则容易满盈,所以「天之道」像张弓一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弓对准目标射,太高时要往下一点,太低也不行,要技高一点才能射到。「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就那么公平,你这里多了,他一定给你拿掉一点,少了又会补上一点。所以,佛学叫这个世界「婆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我常常对人说,老兄,你又有钱又有地位,家庭妻子样样好,你又要想成佛,那我干什么啊?样样你都有了,会有这样的事吗?像他们出家要成道的,样样都会掉了,只站在修道这一边;站到这一边,总是会少去那一边的。像汉武帝、秦始皇,都是同样的思想,既要当皇帝,又想成仙。天道不是这样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非常公平,像天平一样公平。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类却不像天那样公平,人们锦上容易添花,更有损人而利己者,所以人道会受惨痛的报应。历史到了大变乱时代,大的劫运就来了,这是历史的因果。我们读二十五史就知道,如何开国,最后就如何结束,对照起来是一模一样。以因果的观点来看历史,非常有趣,像清朝满洲人,孤儿寡妇带了数万人入关,历经两百多年时间,统治了四万万人,最后还是孤儿寡妇坐火车回去了。怎么来就怎么去,怎么上一台就怎么下台,一点都不差。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学道的人有一个原则,佛家叫「菩萨道」,「有余以奉天下」,把我有余的都会出来,帮助天下人,多布施给别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这种事。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老子始终告诉我们「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个人做事也好,为天下国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功成」是大家的;「名遂」,出了名已经不好意思;「身退」,赶快自己退下来,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所以,把一切的成功奉献给世人,布施给天下,老子叫我们效法天道,这是因果的大原理。

公众号南山当归摘自《老子他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节选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或可作此解读:

天之道:抑+举/损+补=反向对冲=中和/抵消=「去极性/无极性」。

人之道:损+损/余+余=同向叠加=累积/增强=「加极性/有极性」。

根据道德经全篇的语境有:道=无为。

再结合此章有,无极性=无为=道。

因此,天之道符合老子的核心思想,应该向天之道靠拢。

此处,人之道则不然中的「则不然」三字,或许是通过对比天之道的「合乎道」,凸显人之道的「不合乎道」(背道而驰),暗藏嘲讽,否定意味。

因此,本质上,在老子眼中,大约是:

天人合一 = 人法天 = 人之道的去极性/无极性。


宇宙之中有天道、地道和人道。天道是宇宙万象的运行规律,地道是地球万物的运行规律,人道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本来人也是地球万物中之一物,既要遵循天道、地道的运行规律,又要遵循人类社会自身内部的运行规律。人之外的其他动物只能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弱肉强吃,适者生存」的运行规律。

同样,植物也只能遵循自然界四季变化的规律而生长。但人类社会不能完全遵循自然界的「物竞天择,弱肉强吃,适者生存」的运行规律,人类社会还存在社会伦理道德的运行之道,人类在很大程度上要遵循人类社会的这个伦理道德运行之道。所以,自然界运行之道和人类社会伦理道德之道并存,当人类自身的觉悟高,社会文明程度高时,「人道」高于「自然之道」,反之,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低,人类的素质也低,「人道」为「自然之道」所取代。因此,「人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些剩余产品由谁来掌控,由谁来支配?若依据自然之道,肯定是由强者来掌控和支配,弱者无能力来掌控和支配这些剩余产品。弱者在社会大系统的运行中只能是处于被占有、被侵占的地位。这种「弱肉强吃」的自然运行之道又有背于文明社会的运行规则,所以,就会产生有别于自然运行之道的社会伦理道德之道,也就是「人道」,用「人道」来规范强者的行为和道德,使强者拥有的优先权控制在一定的道德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强者心中的占有欲不能太过份,不能无底线,从而使整个社会保持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体现出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相对来说有「人道」,而不像自然界那样,贯彻的是「弱肉强吃」这一条简单的规律,强者想吃谁就吃谁,或遇到谁就吃谁。

所以,为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特别是强者的行为,以保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一方面由人类自己制定出刑法来对人本身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威慑,另一方面从教育入手,对人的内心进行教化熏陶,让人从自己内心认同遵循「法、礼」的规范,使人遵循「人道」来为人处事。

因此,道家在人文教化中倡导人们无为,不要去争名争利,如果整个社会人人都能这样,那么人类社会就不会有永无休止的纷争,也就不会发生「弱肉强吃」的事情。但人性中既有善性又仍留有兽性,像老虎总要吃肉的本性这是改变不了的,教育老虎改为吃草,这是不可能的事。人性有时就如兽性,人性中也有自私贪婪、好名好利、好色好权的本性,就像老虎好吃肉一样,所以道家的教化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有时很难对人心产生教化作用,特别是在大争的社会中更是无用。

儒家在社会人文教化中试图从人性中的善性出发,努力从人的内心去教化、去激发人内在的善的因子,以「仁义礼智信」来教导人们,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苦口婆心地劝说人们去遵循「人道」。儒家的人文教化思想在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人文氛围中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同样,如果是在一个大争的时代、大争的社会里,有时也是很难发挥作用的。因为在一个大争的时代、大争的社会里,人人为了生存,就会像老虎一样,使自己的本能之性占据主导地位,为了自身的生存就必须去争,人性中「弱肉强吃」的兽性就会暴露无遗。而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之性是要靠人的内心来掌控自己心中的不良情欲,也就是孔子说的要「克己」才能「复礼」,若不能做到「克己」也就实现不了「复礼」的目标。

在一个大多数人争名夺利的大争的社会里,如何去教化、去要求人们在心中「克己」呢?这就是「人心惟危」社会了。即使说在社会现实里真得存在一批人,他们内心深处很想遵从儒家的人文教化思想,从自己做起,在为人处世中讲仁义礼智信,但在现实社会里,他们就有可能会经常「吃亏」,会经常被人「坑蒙拐骗」,人经过多次的「吃一堑」后,也会「长一智」的,最终也会变得聪明起来,变得有心机起来了,也只好遵循「适者生存」之道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因此,儒家的教化思想在大争的时代有时也是很难发挥作用的,儒家的教化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明证。同时,墨家提出的「泛爱」的教化思想,主张在现实社会实行「无差别」的爱,无亲疏远近之差别,这有时更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更行不通的。因为中国历来就是一个讲亲情、讲友情的社会,中国人的爱是由近及远,由己及人,都是有亲疏远近及内外之别的,都是先爱自己的亲人友人,再推及他人,对自己「亲、近、内」的人的爱和对「疏、远、外」的人的爱肯定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墨家的「兼相受」的无差别之爱只是一种理想和愿景而已,有时是行不通的。

由此可见,儒家提倡先由爱亲人、爱友人,再推及爱他人,从理论上说,这倒是有实现的可能,这也是人心发展的一个合理过程,但在现实社会里也有可能不是这样。同时,道家说人有大争必有大患在身,有小争必有小患在身,不争故人莫与之争,或许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也说不定呢。


本来合一,人的私欲战胜了天理。如果人可以认识真理,回归本来就好了。


人之道这里指的是世俗法则,而不是天人合一里所指的那个本真的人。合的是万物之灵守拙不华的人,而不是世俗的人之道


读书要通读,不要断章取义。

老聃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综合全文来看,这句话是一种批判。告诫人们何为天道,但多数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为追求欲望不择手段,这是错误的做法。老聃告诉人们,顺应天道法则才能实现天人合一。

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要合于天道,而尽于人道。


天道就是阴阳相生,整体上都是阴阳平衡。你看太极图就是范本。

人一般是追求阳刚或者追求阴柔。追求的是至刚至柔。如果一个人跟天道一样,那必然是阴阳合和的凡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

这就是河洛理数所说天数25地数30符合天地规律的人那一般是一生碌碌无为的命格。

请慎思。


马儿在原野奔跑,啃食青草,是出于天性,给马儿钉上铁掌,套上辔头,是人用智巧,就是天人相背。但人的本性并不需要驯服马匹,这样无非是为了能够省些力气,多得便利而已。所以道家说「绝圣弃智」,少用智巧,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而人禀赋性命,也是顺天合道的,但后天犹如混沌被凿开七窍,见素抱朴的本性已经沦亡,将智巧视为应当,所以乖背于天。其实本不需要许多智巧,能分清楚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就足够了。


有对立啊,但是也能统一呀!讲究顺其自然,道生一,先达一,顺其道也。


其实这句话是错的

为什么呢?

因为人生太过短暂

看到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难过。就武断的定义出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人之道,所谓的人之道只是有余的过程而已,当真的绝大部分人都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居无定所之时,所有的一切都会被砸碎重来,这就叫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每个朝代不外如是

根本就不用刻意的去靠拢天道,去天人合一,因为人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你想逃脱都无法逃脱,又何必去刻意靠拢呢?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因为余的还不够多而已。


天之道,人之道。

如何天人合一?

其关键在于此人之道为「颠倒想」

若人觉悟,则人之道通于天之道。

则自然「天人合一」


这点《道德经》不是给出答案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就得效法天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