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已加入知乎圆桌 ? 非常想问 | 童年想知道,欢迎关注圆桌,揭开更多童年未解之谜:

非常想问 | 童年想知道?

www.zhihu.com图标

家有一位3岁多的表妹,想给她解释一些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以ta的知识水平无法理解。请问各位,如何科普会好些?


作为科学老师,在我工作的这些年中,总会遇到孩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各式各样。

我有两个建议:

1.我们得学会去了解到,他通过问「为什么」,所要表达的东西。

2.听比说更重要

1.先说第一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往往是成人在解答孩子的问题时,一般都直奔主题,企图直接解答孩子。

不过,这样做有两个问题。第一,大人对问题的解答陷入了两难,毕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复杂的原因,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第二,孩子真正关心的事情,往往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孩子往往关心的并不一定但是问题的答案。

有时候,他只是在表达一种情绪。

孩子有时会问我:老师,为什么太阳内部会这么热?

我就接著他的问题问,你是不是觉得,太阳的能量很大,让你觉得惊奇?他往往就欢呼一声说,是啊,我刚看到太阳中心的温度都超过了几百万度。

孩子想分享的,往往是一个感受,一段他获得新知识的体验,一段他的感受和思考。而把焦点集中在「解答问题」上,往往忽视了另一个部分。

有时候,他只是想表达一种情绪,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惊喜。有时候,他只是需要一个确认,一个对自己看法的支持和肯定。

有些问题,往往不是真正的问题。

所以,给孩子科普的第一个建议:孩子问为什么,往往并不在意问题真正的答案,我们得学会去了解到,他通过问「为什么」,所要表达的东西。

那么,如何了解到孩子的需要?听其实比说更重要。

2.

让我们在解答「如何」之前,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会问「为什么」?

我的答案是:有的时候,孩子之所以问为什么,是因为他看到了某些他感兴趣的东西,只是想知道更多这方面的事情

他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需求表达给你,可是,他没有驾驭知识的能力。所以就用更直白,更简单的「为什么」而代替了。

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当你开口前,先找到孩子自己的认识节奏。了解到他对这个问题知道了多少,了解到了什么程度,而不是一上来,就把一个可能正确的结论说给他。这对他来说是负担,因为他得自己消化了你说的,再去真正问他想问的。

方法,其实也很简单:了解孩子最近的阅读范围和关注重点。在对话的过程中,始终问问他

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你自己是怎么解释的?

去核实他真实想表达的意思。有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孩子会表达出一些看似错误,但是却很有价值的观点。我自己举一个例子:

我问孩子,为什么每个月的不同时刻,月亮看上去会发生变化?

孩子答:是因为季节的原因?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他回答说,因为每个季节来临时,我们都会换不同的衣服,就是说因为季节变化了,气温会发生变化,或许也导致了月亮的变化。

看上去他说的不对,但是他已经有意识的在使用「物体之间是存在互相影响」这个观点了,因此是很有价值的。

让他从问」为什么「的初级阶段开始。学会表达,学会交流,以后,真正的学会思考,真正的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所谓的「学习」,其实是一种反思式的学习。当我们不断的对知识边界进行探讨,重新认识中,去重建自己的知识边界,进而真正的进行学习这件事情。

所以,我的第二个建议就是:听比说更重要,因为听,可以找到符合孩子自己的节奏

最后,还有一个建议,对于一些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可以变通一下,以合适的方式讲给孩子。

因为,对孩子有帮助的,不仅仅是知识,如果父母能够智慧的回答,这也是一种收获。

我在此分享一个小故事,这是我刚刚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自然课已经结束了,这节课的主题是:天气的现象。已经有人离开了,我还站在讲台上

  一个小女孩走到我面前,手里拿著一个小盆,里面好像还有一棵小植物,她对我说:老师,如果我把这里面浇上水,它会蒸发到天上,变成一朵云吗?说的时候,笑的眼睛里全都是期待和美好。  这不是个科学能回答的问题,我想。看著她的眼睛,我想到了一些什么,然后对她说:我想它会变成一朵云,它会变成一朵小小的云升到天上,然后和其他的小小的云一起,变成我们看到的云飘在天上。  她又一次笑了,这是和第一次不一样的笑,好像这笑可以穿越我们飘向远方,她回过头去幸福的走了。  我会记得她的笑。


孩子能理解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

为此,我们需要:

首先,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知识点。

0~3岁的孩子,通常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给他们做科普,主要目的是简明扼要地解释现象。

3~6岁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了更高的认知能力,给他们做科普时可以引入更多的知识点,讲解地更为细致。

6~12岁的孩子,不仅有了经验和常识,也接触了基本的数学及博物知识,做科普时可以从现象引出原理,再用原理去解释更多的现象或者应用于生活和实验之中,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数理知识。

其次,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讲解。

孩子不能理解的科普内容,即使从科学性来说能打10分,最终孩子得到的也只有0分;而那些科学性只能达到7分的科普内容,如果孩子能领会2分也比0分要强。

好的科普书通常会引入图像、类比、叠词、拟声词等,并且用优美、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孩子理解。

可以引入术语,但一定要对术语做出孩子能理解的解释。

再次,从互动中答疑解惑。

虽然孩子认字后能自行翻看科普书籍,目前市面上也有很多科普视频,但这跟面对面的家庭科普教育又有所不同。

家长清楚的知道孩子积累了哪些生活常识和经验,也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更能够通过真实的面对面的互动,知道孩子的疑问在哪里,并据此作出进一步的讲解。

第四,让孩子保持兴趣。

科普时可以通过不断的设置疑问,让孩子保持兴趣。

有的科普书会以动物的第一视角来讲述有趣的故事;有的会将事物拟人化来引发孩子的同理心;有的会以翻翻书拼插书立体书的形式让孩子动手探索、关注细节;还有的会以图像、优美的插图、震撼的画面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第五,培养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

比起孩子学到了什么,对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以科普教给孩子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可能是更重要的。

下雨不是因为雷公电婆,月食不是因为天狗吃月,在地球之外还有更多的星系……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会避免一些认知偏误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举个栗子,如何给孩子讲解雨是怎么来的呢?

设定知识点

0~3岁孩子需要了解雨也是水,水加热会上升,到了天空变成云,云中的水滴越来越重,最后变成雨点掉下来。还可以引入生活常识,例如下雨天我们需要打伞、穿雨鞋等。

3~6岁的孩子还需要了解水的不同形态(液体、气体),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露珠、水洼、江河湖海),为什么会形成云朵,雨滴的具体形成过程,为什么会掉下来,以及水的循环。

6岁的孩子可以学习水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水存在于空气中,云是如何变成乌云的,重力,雨滴的形状,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循环等。

孩子理解的方式

可以类比水蒸气的上升和热气球的上升,类比雨点和樱桃。

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水烧开后,水蒸气往上升的过程,可以引入图像或科普绘本,让孩子有更形象的认识。

还可以引入肢体语言等,加深孩子的理解。

互动答疑

当你有一桶水,可以很轻松地舀出一杯水;但你只有一杯水时,舀出一杯水就很困难。家长要先把问题吃透,解答孩子的疑问时不要信口开河。

每个孩子的疑问不同,我也就不多举例。

保持兴趣

可以采取讲故事、读绘本等形式来给孩子进行科普。

孩子很喜欢叠声词、拟声词,例如下雨时的滴答滴答,雨落在地上湿哒哒的,雨滴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等表达方式。

也可以和孩子所熟悉的生活场景相关联,让孩子更感兴趣。例如孩子喜欢穿雨鞋、踩水坑,我们可以从看云预测是不是要下雨、是不是能去踩水坑说起。

科学思维

科普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多观察,并从自己的观察中去发现。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抽象出理论,这是对孩子思维能力的良好锻炼。


前几天,我家小萌问我:雨是怎么来的呀?

我做了一些准备后,跟4岁半他讲了讲;同时用不同的方式讲给了2岁半的小乖听。

如何给孩子科普:雨是怎么来的

愿这些在孩子心中埋下的科学种子,随著时间慢慢长出叶片,开满花朵。


想起之前看过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独立报》去年做的调查,是关于孩子提问题频率的数据统计:

它采访了1500个家庭和小朋友,搜集很多调查后出了一个报告:

2~6岁的孩子,平均每个孩子大概每天会提73个问题,而伦敦的孩子最多,平均高达93个问题

平均每个妈妈一个礼拜要回答孩子近500个问题。好奇宝宝的年龄高峰期是4岁。孩子提问的时间总长度可以高达14个小时,意味著可以从早上六点就开始,一直到晚上睡觉睡著了才结束。近1/3的爸爸妈妈们在采访面前表达了一样的困扰:精疲力尽、绝望、棘手、无所适从。整体有40%的爸爸妈妈们表示,正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找到了变成「无所无能」超级爸妈的奋斗目标,也最终成为了孩子心中的「榜样」

唉,最后一段话尤其戳中我,因为我也是这样子啊,其实之前是文科生,主修还是偏心理社科嘛,没娃前对于很多物理、科学、数学等还真没那么浓厚的兴趣。

但经过这几年的「磨练」,老母亲被逼成长,已经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方法,下面以我跟孩子聊过的高频话题为例,比如生老病死、生命起源、自然现象等等,来说说我总结出来的应对方法吧~

对于科普,一些方向和方法我们还是可以把握的,这样子跟孩子沟通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哦。

死亡问题——从「生命周期」入手

对于大多数家庭可能最难的还是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疑问:

「我的蝌蚪去哪儿了?」

「豆芽为什么枯死了?」「为什么楼下的蜗牛死了?」「为什么人会死呢?」

这些对话我都跟孩子们聊过。如果要跟孩子介绍死亡的概念,比较好的方式是从植物、或者宠物的死亡开始——如果孩子有养宠物的话。之前我家孩子学校有养蝌蚪,某一天蝌蚪意外死亡了,孩子们还开了一场哀悼会。同样,一棵植物,比如种一个黄豆芽,豆芽枯萎死亡了,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跟孩子讨论死亡的契机

当我们开始种植的时候,就可以跟孩子沟通「生命周期」这件事情了,比如告诉孩子「这个豆芽的寿命比较短,它会发芽、会成长,但是由于它的寿命比较短,所以它不会一直都长大,它可能3~5天就会枯萎了。」很多孩子没有办法接受死亡这个状况,恰恰是因为之前没有做好准备

这几年下来,我家两个孩子对生命周期的理解已经比较清晰,因为生、死其实是彼此相关联的,无论植物、动物还是人类都有生命周期。我们出生,我们活了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去世。人类的寿命周期比较长,如果没有其他意外的话,人类的平均寿命是要到70多岁呢,所以我们能互相陪伴很久很久的时间

人为什么会死呢?是因为他的呼吸已经停止了。当一个特定的器官停止运作,或者生病到没有办法治愈的时候,人就会停止呼吸。也可以尝试告诉孩子们,「当我们因为死亡而伤心、悲伤,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知道你是为自己失去的东西而感到难过的,我也跟你一样感到难过。」

所以,如果孩子提出的是关于生死、凋亡之类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生命周期说起,从身边事物入手比如花草,从而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去理解,这样孩子更容易明白和接受。

生命起源问题——使用逻辑和科学的方式

关于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孩子们也问过很多了:

「我从哪里来的呢?」

「妈妈,你那会儿肚子那么大是因为有弟弟在里面吗?」「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为什么奶奶会有白头发呢?」「为什么爷爷奶奶要叫自己是』老人家』呢,他们老了吗?」

这类提问层出不穷,但最好的方法还是用逻辑和科学的方式去跟孩子介绍,我经常跟孩子做的一个方式就是「对比」,比如伸出手跟孩子的手比较一下,或者把全家人的手都摊开互相去看,跟孩子沟通从我们几个人的手纹里,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一生是怎么样随著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其实就跟植物会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树木的年轮也有年月的变化是一样的,让孩子可以当做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科学的演变周期,这个都会让孩子去观察、思考并且去找到生命的轨道。

由这个探索开始,我家孩子就好奇地留意起为什么一些老人家老了不会驼背,一些老人家老了会驼背,为什么一些动物的生命周期是3年,一些动物的生命周期是1天,蝴蝶是怎么样来的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去探索生命的起点

我家孩子也会问我,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比较简单的方式是告诉孩子,宝宝都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妈妈的肚子会随著婴儿的长大而变大,这个过程要十个月呢。下面这张图也是我经常给孩子们看的,婴儿的尺寸大小图:▼

那么婴儿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我一般会结合绘本或者视频来作为辅助,直介面述或者纯音频故事是很难让孩子理解的。

自然现象问题——基于科学去解释

我们经常发生的天气变化、自然现象,比如下雨、刮风、打雷,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也是经常好奇的地方,甚至连洗澡时候的「漩涡」孩子都会讨论很久呢,所以这几年来也陆陆续续跟孩子讨论过很多:

「为什么会下雨?」

「什么是闪电?」「为什么洗澡的时候有漩涡?」「为什么有彩虹呢?」

回答这些自然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完全基于科学去跟孩子沟通,真的千万不要对孩子进行一些虚假解释。

比如说之前有朋友咨询我,3岁孩子在雷阵雨的一天夜晚问她「天上为什么会打雷?」她跟孩子说,「因为天上的雷公和闪电生气打架了,所以雷声就轰隆隆响,这是他生气的声音呢。」

后来她发现孩子晚上的反应特别奇怪,总是很担心睡不著觉,反复问她,「妈妈,今晚会不会有雷声呢?他们会不会还吵架啊?怎么样才能让他们不吵架呢?」

因为这些回答并不是基于真实,所以你会发现孩子们的追问同样也成为父母的难题, 甚至有可能会引发孩子内心的恐惧,这就得不偿失了。

一些好的科普视频会成为我们很好的辅助,比如这是我的团队自主研发的科普课程《孩子爱问》里的「为什么会有彩虹」里的小视频,这也是基于一个小实验设计的。▼

《孩子爱问》「为什么会有彩虹?」

这样子的好处是,孩子们会明白,原来科学实验、科学认知是可以帮助到他去探索世界万物、了解自然规律的,这既然是整个宇宙运作的原理,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好奇心就一定是「有解」的。


孩子的好奇心当然远不止这三个领域,比如我文章开头的那一连串的问题其实也很五花八门对吧,但我们跟孩子讨论的核心原则都是帮助孩子增加更多跟问题之间的「连接感」。

什么是「连接感」呢?即是孩子感受到这些问题跟他是有关联的,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原来一个植物、动物和人类都有生命周期,原来全家人的手纹也是随著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原来彩虹不仅仅只是童话故事里幸运的象征,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出彩虹……这些便是我们把知识拉近孩子生活的最佳示范。

只要找到了这份连接感,你会发现孩子会自发地推动你去了解更多,因为孩子开始明白,原来为了理解某件事情,他需要行动更多,身体力行地去发现自己的力量可以让事情发生什么变化,从而找到自己的答案,这个便是孩子内驱力一步一步孵化的过程呢。

但真不要担心自己不懂、做不来、给不到孩子们正确的答案,只有唯一解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关键要做的,不就是像《独立报》1500个家庭里说的那样嘛:

正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让我们可以有机会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那个愿意陪著他们的好奇心一起去探索,自己也开心并且享受其中的「大孩子」!

其他回答:

小朋友问过哪些让人惊奇的「十万个为什么」??

www.zhihu.com图标

科普绘本推荐:

有哪些绘本让你和孩子百读不厌??

www.zhihu.com图标

生命教育绘本推荐:

如果只能推荐一本绘本,你会推荐哪本??

www.zhihu.com图标

END

我是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码字不易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可以关注我

也可以点个赞哦


我推荐一本最近接触的科普启蒙绘本吧,《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的?》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飞翔梦。

小时候的我,常常站在门前的土堆上,想像著,如果自己在向下跳的那一瞬间快速摆动双脚,会不会就能往前移动一段距离。

就好像,古时的人认为,在自己身上安上个翅膀就能飞上蓝天一样。

从只能仰望飞翔的鸟到如今可以俯瞰苍穹,人类的飞行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手上的这本《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的?——向宇宙出发》给我们带来了答案。

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亲子共读书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仰望太空的窗户。说实话,虽然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科普绘本,但同样触及到了不少家长的知识盲区。今天,我将从创作者团队、绘本的创作特色以及与现实进行结合三个方面来分享一下这本书。

一、专业的团队进行专业的科普

《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的?——向宇宙出发》是由美丽科学团队聚力打造的一本科普图书,目的是为中小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内容。

美丽科学团队的创始人梁琰,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后来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读了材料学博士。2012年始作为科学动画师参与开发苹果公司全球首部具有革命意义的数字教科书《地球上的生命》(E. O. Wilson』s Life on Earth)。

美丽科学团队的团队骨干成员同样由清华大学、中国科大等985高校和留学归国的硕博士组成。

同时,美丽科学团队致力于研发与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应的科学教学工具,支持学校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的欢迎。

由如此专业的团队操刀,首先确保了这本书浓厚的专业科技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简化,使之符合中小学生的阅读基础和知识水平,让他们在好玩、有趣的基础上,通过精美的插图、清晰的视频动画,来深入地了解人类的飞天史,搭建一个关于飞行历史的基本框架,为之后进一步地学习奠定基础

二、用独特的创意构思引领读者太空遨游

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探究飞行的积极性,需要创作者在绘画、语言文字及排版布置上花费很大的心思。美丽科学团队在这一方面是下了功夫的,整个绘本重点突出、行文流畅、整体框架鲜明,极大提高了孩子的阅读体验。

01 图画:以画面为主、文字为辅的讲述方式,符合孩子的年龄需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的?——向宇宙出发》中的插画由自由插画师张玥进行绘制。据这套书的独立策划编辑艾窝窝在豆瓣上的分享,她之所以能够如此快地接下这个项目,首先打动她的就是随项目介绍而来的几张插图。她说:

一直以来我看的原创绘本不多,不过在我看到的有限的范围里,原创绘本的插画整体水平不太高。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插画时,我庆幸国内也有这么好的插画作者。我希望能做有这样水平插画的绘本,让国内读者也好同行也好,知道我们也是可以做到国际水准,而不是只能购买版权。这是我愿意接手这个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张玥的插画水平在业内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评价。

当我打开这本绘本后,同样被绘本中的图画所吸引。张玥在绘制插图的时候,采取了主次分明的创作理念。对于本书的主角飞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绘,不管是飞机的标志还是零部件,都尽量标识明白,让读者对于飞机的整体框架一目了然。

同时,对于辅助角色人类,则采用了较为简约的画法,有的甚至连五官都是模糊的,但这完全不影响孩子的阅读体验,也不会产生喧宾夺主的矛盾感。

02 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孩子进行思考,从飞行中学习规则和意义

飞行的历史纷繁复杂,真要说起来,一本薄薄的绘本又如何能够囊括呢?因此,如何选取其中重点的部分,串联起整个飞行史的过程,同时又不失童真,就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美丽科学团队有著多年丰富的科普经验,在此次绘本的制作中,选取了整个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几个点,并进行了适当的扩充,比较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在《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的?——向宇宙出发》这本书中,创作者按照人类对飞行的向往、对飞行工具的尝试、真正飞机的诞生、飞机的发展、向太空进发的编排顺序,循序渐进,逻辑紧密地进行了文本的串联。

有的章节采用设问的方式,以问题作为小标题,引发读者思考,同时紧跟著给予相应的回答,解除读者心中的疑惑。

比如,在「有了翅膀就能飞行吗?」一节中,先用问题引发好奇,然后简述了达·芬奇在人类飞行中做出的努力。经过对鸟类和蝙蝠长时间的观察,达·芬奇考虑到能不能设计一对上下扇动的翅膀来带领人类飞行,由此他设计了一款扑翼机。

然而想像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扑翼机并没有把人类带上天,因为我们人类无法像鸟类一样,如此高频率地扇动翅膀。但是达·芬奇的很多设想仍然给了后来的人们很多灵感。

这些历史真实事例的列举会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只要你想得到,就可以付诸行动,你的行动很可能会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一个不小的推动力。

另一个方面,本书在介绍飞机的发展历史时,也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引发我们的思考。

其中「战争中的飞机」一节,向我们介绍了在战争中展露头脸的多款飞机,以及飞机在战争过程中的迭代升级。与此同时,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战争反而成了推动航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或许就是战争的另一种意义吧。读到这,不禁引发了孩子们别样的思考,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和思维。

03 细节丰富,彩蛋频出,处处有惊喜

《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的?——向宇宙出发》里面有很多惊喜的小细节,吊起读者的胃口,吸引著孩子们一步步地往下读

这本书的文字作者有丰富的小学科普教学经验,因此在撰写上有著相对优势。在编写的过程中,本书的策划编辑艾窝窝会让自己上二年级的儿子去独立阅读,对于孩子不理解的地方,制作团队会进行协商和调整。

比如在讲解「飞机是如何飞上天的」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喷气的作用,在反复讨论之后,增加了喷气推进气球实验图,就是为了让孩子从身边的事物入手,更好地理解相对复杂的科学知识。

同时对于一些孩子可能会产生的疑问也提前做了预设,运用尽可能简单的图画讲解其中的原理。

比如在解释为什么风筝会飞上天时,用物理受力的图示进行了讲解,当风筝在天上飞时,下表面阻挡著空气,风速相对慢,收到的向上的力相对它,会支撑著风筝飞起来。读到这,孩子再面对飞上天空的风筝时,就能够明白飞行背后的原理。

本书还有一个小彩蛋,就是在本书的目录处有一个二维码。扫描进入后会看到8个制作好的小短片,结合动态的视频,让孩子深入到知识的海洋中。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全方位打造科普世界,著力营造生动、有趣的科普氛围。

三、结合现实,引导孩子热爱科学、探索宇宙

好奇心,是了解世界、发现世界进而创造世界的本源。而青少年正是对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有著浓厚好奇心的群体,如何正确地进行引导,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发现真实世界的奇妙,需要我们给予正确的引导。美丽科学团队制作的这部《人类是如何飞上天的?——向宇宙出发》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01 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寻找答案

如果我小时候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那我爸妈最可能给出的答案就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只是因为父母本身科学知识匮乏,更多的是缺乏一种求知的途径。

现在,我们手中的资源如此丰富,想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随时到书籍、网路上探寻答案。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们多观察身边的世界,多鼓励他们进行提问。同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答案。

02 科技永无止境,需要不断探索

在《人类是如何飞向天的?——向宇宙出发》这本书的最后,著作者向我们介绍了100多年来,世界先进航空技术的发展,「翼身融合飞机」、「变形翼飞机」以及「太阳能飞机」这些先进技术在航空事业上的应用更是打开了我们对于未来世界的美好畅想。

孩子,是探索未来世界的主力军,他们等待开发的智力和想像力,就是未来科技的发展基础。

要培养起孩子对科技的向往、对太空的兴趣,不妨从给他一本《人类是如何飞上天的?——向宇宙出发》开始吧。

本套科普绘本一共3本,非常不错。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

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的(套装共3册)京东去购买?


一、绘本

3岁果真是对科普强烈感兴趣的年龄,我家3岁的小猴子也不例外,对于文科出身的老母亲来说,强行科普太无趣也很容易跑偏,我通常让绘本来发挥功效。

1.《水先生系列》

水先生目前一共发售了3辑,我都替儿子优酱收了,本本都是最爱。能够把自然科普做的如此形象可感,著实是种水平。书里各种「人物」形象的特点都很鲜明,无所不在又无所不知的水先生,带人旅行嗨翻天的地球仪先生,帮助阿果皮诺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空气太太,有颗神奇的热脑袋的火山……真真儿把科普做的生动又好玩。

2.亲亲图书馆系列

这个系列我目前也收全了,每一辑涉及到的科普内容都不尽相同,涵盖了社科文卫各个方面,内容写的颇有点学术味道,不如水先生那么生动,但是也是幼儿容易接受的语言,比较有吸引力,优酱很爱第一辑,特别是那些介绍汽车、飞机类的。

3.我的小小问题

和「亲亲图书馆」属于同宗兄弟,小小问题系列的内容以问题为线索,有点像绘本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对于那些孩子们稀奇古怪的问题,也能很合理地作答。

4.万能工程师麦克系列

这严格来说不属于科普绘本,但是这套绘本把动手制作和机械类的事情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讲的很透,对于3岁男娃来说,致命吸引。

5.时代周刊少儿百科

这套书其实是之前凑单的时候买的,结结实实的一大箱子,内容也是涵盖了少儿可能好奇的各个方面,科普性质很浓,对了,这套书可以从小读到大,很适合作为桥梁书使用。

6.生活微百科

这是一个系列,本系列中应该还有一本,我尚未收入,入这套书是为了给娃科普一下做梦的知识,这本书巧妙地讲解了做梦的原理,幽默的画风让优酱爱不释手。

7.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类的科普绘本,整套中的人物都很有代表性。我就是有点不明白,为啥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也要画上白胡子,咋地啦,天才都少年老成啊?

8.乐乐趣和DK

乐乐趣估计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科普启蒙,折扣价的时候购入,特别划算,因为太普遍,不需多介绍,遇到合适的价位 ,买它,买它!

9.神奇校车系列

感谢知友提醒,竟然把曾经把我讲断气儿了的神奇校车给忘记了,马上补充上。

神奇校车目前有很多版本,动画版,图画版,桥梁版。我入了动画和图画版,图画版尚可,动画版的字很多,优酱又爱听,每次都要求连著讲4.5本,真心把老母亲讲断气儿。但是也确定了我的选择,这套书,是真的倍受孩子们青睐。

二、实验

除了绘本讲解以外,对于爱动手的男孩子来说,做实验也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方式,优爸会经常陪娃玩各种马云网上购入的小实验,观察为主,体验为主,感受为主,至于实验的道理,简单带过,优酱感兴趣了,自然会追问,这时再详细讲解,佐以相关绘本,味道更鲜美。

三、博物馆

家门口的一些博物馆,价格不贵又颇有收获,结合绘本去理解,效果也非常好。我们去地质博物馆的时候,就把在绘本中了解的一些知识给完美地重温了下。

优酱对土星格外有感情,可能那才是他的母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